|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9 10:33:31
|
只看该作者
而此时此刻的蒋介石却极力说服杜聿明赴东北。杜聿明虽然一再推托,但终究是无奈地接受了任命。这天下午,杜聿明就任东北“剿总”副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的命令发布。国民党军在东北存在三年,由杜聿明开场,也即将由杜聿明结束。
6 L/ }0 ^& J" W
5 m' |% c. D5 a# |2 a+ W( P) R 当天18时,林彪签发了全歼东北国军的政治动员令。没多久,杜聿明和卫立煌一起返回沈阳。
4 A: n' a$ j' M, `9 v7 F% c4 u
" i4 |+ h# l4 | Q5 d t 东北将领们要召开战役决策会议。卫立煌明确表示:“我不同意就不参加会议,也不执行他的命令。”无奈的杜聿明只好打电报让廖耀湘到沈阳开会。心急如焚的廖耀湘立即从新立屯赶赴沈阳。% F4 x, G( w2 e7 W
8 i+ \' D/ {% N+ g5 G
东北将领们的会议瞬间就变成了元休止的埋怨和泄愤,最后唯一达成的意见是:无论是从海路撤退,还是争取收复锦州,都得先把黑山攻下来。1 d' ^% j( q ?1 O R9 p% O
% u, D. \7 m: O+ z6 ? `/ D7 X
深夜,廖耀湘返回新立屯。卫立煌和杜聿明彻夜难眠。杜聿明的担心是:如果廖耀湘兵团行动迅速,就有可能从营口撤退,否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卫立煌问:“那沈阳怎么办呢?”杜聿明的看法是:“沈阳久守是无望的。”
: D, |: V) o% ^$ `+ J7 Q1 ] n6 l/ ^! l4 g. u) y
卫立煌马上说:“新立屯的后路一断,黑山再过不去,廖耀湘就会很危险。咱们叫工兵到辽中架几座桥,万一廖部退不到营口,也可以退到沈阳。”0 d" I9 r" U1 I; M0 {% d
% ?8 w3 T8 j* G% C* A% G 后来,杜聿明回忆道:“卫立煌的意思还是尽可能巩固沈阳,而不愿廖耀湘兵团从营口撤退。当然,蒋介石的内心是决定放弃沈阳,但又不明确对卫立煌表示,而要卫立煌以周福成的第53军守沈阳,卫立煌当然感到兵力太少,想把廖兵团拉回沈阳。”但“卫又迫于蒋介石”的严令,“不敢事先毅然决然将廖兵团撤回沈阳,想等到情势危急再令其撤回”。9 g3 p, N. r& Z8 j- d, C" Y
# N& T9 L6 N K: s7 e8 }# Q# \ 卫立煌不会想到,一旦情势真的危急了,廖耀湘也就没有任何退路了。国民党军高层的这种各有所私,断送了廖耀湘兵团整整5个军的兵力。
& x$ i- e- B6 \
) Q' P, D# J1 d. ? 10月28日,当廖耀湘兵团被围歼时,沈阳附近的国民党军已开始收缩,各部队纷纷退回沈阳。当廖耀湘兵团全军覆灭后,东北地区残存的国民党军作出的抉择是:营口的第52军撤退,其他部队继续固守沈阳。4 [; G% G1 D z6 e/ \8 y
3 X! R- X' h" h0 T7 Z
卫立煌没有让沈阳守军向营口撤退,尽管他知道那座“水门”依旧敞开着。他没能挽救东北国民党军最后的部队,其原因十分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卫立煌认为,沈阳的十几万部队根本走不到营口,就会像廖耀湘一样被包围和歼灭。此刻,他和他的军队都已失去与共产党军队作战的勇气和信心,尤其是要离开城市和堡垒置身于无边无际的旷野之中。& u4 ^( Q8 |% u
$ p# R; D2 m! u$ V; d 卫立煌见大势已去,于10月30日乘飞机离开了沈阳。0 {% J7 L* i7 c( O6 |0 J9 J7 }; v
" F2 v* f/ ?: ^5 V/ ?) a 东野各部队迅速向沈阳前进,10月31日,便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11月2日,我军乘胜直下沈阳、营口,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D3 U- G0 a+ S$ m4 P
' J" h. c! n7 q' x# ^
卫立煌接了东北这个烂摊子还不到一年,1948年11月初,东北人民解放军所发动的辽沈战役即宣告结束,在东北的国民党军的精锐被歼殆尽,卫立煌成了替罪羊。% M& m; `0 H, [. z1 i
, \' x" d/ O) C. `( \4 n3 K 11月26日,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下令:“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战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于是,从沈阳炮火中逃回南京的卫立煌便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后来,由于蒋介石“下野”离开南京回老家奉化,卫立煌才得以逃出南京。随后,关于辽沈战役,人们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人在谈论这场战役时,猜测说卫立煌有“通共”嫌疑,他是有意拖延,暗助中共赢下辽沈之战。' P, n" ]. O$ B6 C
7 A- P8 z0 V) b( c+ M& q7 P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的1947年春,卫立煌离美赴欧。到了英国,夫人韩权华便致信在法国的姨侄婿汪德昭。汪德昭是中国留法进步学生领袖,与中国共产党有秘密联系。到巴黎后,卫立煌秘约汪德昭,两人相见恨晚。卫立煌分析中国未来形势说:“将来回国,老蒋还要用我,但我不会跟他走。”“那就起义?”“我决心这样干!”. }" h2 O( ^- M' T" ?: h& s0 c
0 `% \! a/ |% G1 Y$ i+ Z 1947年10月,蒋介石催卫立煌回国。同年底,卫立煌回国,担任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就任“剿总”要职,但并未起义,此事成为历史之谜。, D9 [, `4 [ N% O5 n
7 _7 Q: b, t9 w2 o7 C
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蒋介石对卫立煌只给军事指挥权,不给人事任命权,高官任命,须由蒋下达,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连身边的警卫团都难以指挥,而卫立煌的重要举动随时有特务向蒋介石密报。因、此,卫立煌到东北,除要求派援军外,只能按兵不动,故意延误战机。
& I( J4 ~6 n3 ^3 ~1 B+ _# P) ? d' f0 B6 E1 Z
但是,至今没有证据显示卫立煌有意拖延战机,暗助共产党。然而,自卫立煌上任之后,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军事局势急转直下,这个确实是事实。
5 U% ?1 r g% R& c4 E4 S. Q
0 m7 f) ~2 g, q: `3 u 1949年春节,卫立煌与夫人韩权华从南京坐汽车到上海,在那里登上英国轮船到达香港,开始在香港隐居。
5 q+ R+ L C `
2 [/ d4 g4 Q0 D" p5 | 10月3日,卫立煌亲拟贺电,祝贺新中国开国大典。电文仍由原来和他联系的地下工作同志经手发往北京。
% s1 R, B$ c* Z9 ?$ X
1 F$ P% f. L% z6 s 在香港期间,中共方面也一直通过张治中争取卫立煌,不希望卫立煌到台湾去。对于大陆方面的热情呼唤,卫立煌既感动又犹豫,下不了决心,便以“脚痛,行动不便,暂时不能成行”为由拖延。
7 M; N4 c, j# e+ G: S, {+ Y- J, I: O2 U9 |
直到1955年3月,卫立煌才在有关组织的周密安排下,回到大陆。不久,毛泽东亲自接见卫立煌,说:“先生返国,甚表欢迎。”
- @3 H* T2 D8 A; j$ y( t
1 u; t$ n# x( G$ D2 f# O 这年“十一”,卫立煌还参加了国庆大典活动,登上天安门城楼。回国之后的卫立煌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 r! C3 _ D) I5 y% v/ n) s. _- O
u0 [: J2 }. ^! W3 ] 1960年1月17日凌晨,卫立煌因患心肌梗塞并发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溘然长逝,结束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 l6 v; k; ?1 k k1 U; }' W
% U, Y d$ q2 N7 ]( v6 o, f
与卫立煌截然不同的是,解放后的林彪因为健康状况欠佳,日益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参加社会活动。1954年起,林彪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5月,林彪参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八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
; s n4 M8 c: w( F+ L" { y# P# ]: h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林彪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并写进了党章。% R6 l) f/ x* P
5 {/ x c3 x7 }) L. v1 U. T 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在其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0时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从山海关机场强行乘飞机外逃,凌晨3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机毁人亡。
+ n# L- Q6 g" ~1 U
7 m6 f( E. y2 e1 b) [ 小结
1 Q3 P5 M+ w* d F& j! X8 C! T
7 z$ N; @0 J0 @ 林彪作为天才军事家,胆量、魄力和见识确有过人之处,这使他成为中共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虽然他谨慎小心,有过犹豫不决,但最终都和毛泽东达成了一致意见,从而抢占先机。然而,国民党方面,将领却是各有所思,想法不一,这对于国民党军队来说是致命伤。
! J" Z4 m0 l O+ c0 r4 U \- m& R# V; @. b- u1 _* [6 E5 i+ @& Q
整个辽沈战役,实际上都是蒋介石在指挥,蒋介石甚至两次来沈阳监督作战,杜聿明也跟着来,还亲自在空中指挥。然而,卫立煌与蒋介石意见始终不统一,这也使得国民党将帅在暗自较劲中贻误了战机,造成国共战场上的失败。
8 C# p$ o6 [. D" c- H' w+ ^/ h# J+ H0 Z
如果卫立煌迅速执行了蒋介石的决定,或者蒋介石不干涉卫立煌的指挥,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是否能够如历史已经呈现的状态发生,从而使战争在1949年基本结束,将很难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