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5 10:58:36
|
只看该作者
先是依靠柯庆施,接着依靠第一夫人,最后博得毛泽东的信任,张春桥终于在中国政坛显山露水。4 L" R6 { C* {/ Z+ v. |, U" C
# d7 H3 h7 g: [( `8 V8 D- {
张春桥去世之际,我应香港《凤凰周刊》之约,发表了《“四人帮”的灵魂--张春桥》一文,内中写及:8 W% o7 A7 N9 Q* m% U) w7 Q
6 P; @) T$ N# Q7 c% c6 {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张春桥早就意识到自己的覆灭,反复吟诵《红楼梦》中诗句。正因为这样,1976年10月6日他沦为阶下囚,没有像毛远新那样打算拔出手枪,也没有像王洪文那样进行挣扎,而是束手就擒。, z3 e& U3 A& s3 O) o, T
4 ^/ ~# X( l# o0 g d) e/ ]! @. l" E
对张春桥进行预审时,预审组的组长是王芳。王芳后来担任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我采访了王芳。据王芳说,原本是要他担任江青组组长,他推辞了,因为他跟江青太熟。他曾多年担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毛泽东三十多次来到杭州,江青常常随行,由他负责安全保卫工作,来往颇多。他主动要求改任张春桥预审组组长。! F5 Z1 E) f, f. ]2 Q% D# v
; R4 T& p' D8 C! i- g# @ 在预审过程中,王芳提审张春桥十一次。王芳说,张春桥与众不同,采取“三不主义”,即不说话,不看文件,不签字。在当时,并未从法律上认识张春桥的“三缄其口”叫做“沉默权”。在西方,早在古罗马的司法原则中,就已经有了“沉默权”。在十七世纪之后,西方的法律规定被告人有阐述己见的权利,也有保持沉默的自由。后者就是被告人所拥有的“沉默权”。张春桥在特别法庭上“零口供”,其实就是使用他的“沉默权”。如今,中国法律界许多学者也建议应该确认被告人的“沉默权”。
' ?0 G7 t( z4 S3 O6 h1 U9 x# |' P5 T) W+ ~8 U9 \
虽然张春桥在法庭上保持沉默,但是据王芳回忆,在1980年6月2日他提审张春桥时,张春桥还是开过口。当时,王芳向张春桥宣布,根据中央决定,他的案件由公安部依法受理,同时向他宣读《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规定,指出被告人“可以陈述有罪的情节或作无罪的辩解”。这时,张春桥说话了!张春桥说:“我不是反革命,你讲的我都不接受,我没有违反你这个法。”这是张春桥在预审中难得的一次开口。; B% G* w4 u$ x5 I
; E9 F, T- E6 A, X 在此之前,1977年3月1日,张春桥写给中央的信中申明:“未经我签字的材料,我不能承认对处理我被审查的案件有效性。”这就是后来张春桥在特别法庭审查时拒绝在任何文件上签字的理由。1 f. U; K+ d( [ U, z' N
/ D8 U( f1 M! X- x 据王芳的助手告诉笔者,张春桥虽说坚持“三不”,在接到起诉书时连看也不看,也不签收,但是回到监房之后,还是悄悄地翻看了一下。0 j" ?, X7 r/ M
6 B9 W7 \- T& D
m: P9 Z% \( h& k4 l- u7 Z
% w9 P; Z) J F2 R4 a+ j
5 Y1 K) J+ d0 x8 d1 i4 i 在当时接受审判的林彪、江青集团十名主犯之中,张春桥是惟一保持沉默的人。
$ i6 H M# j& b2 n2 b6 a3 D! z* a, n6 ~/ B
张春桥走了。“四人帮”这四颗灾星,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文革”,永远值得反思;“文革”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K3 |$ U( H- t1 k
! s% i# q3 A- f0 H' |- } 张春桥之死,在中国大陆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经历过“文革”的中老年人得知这一消息,只是说:“哦,张春桥死了!”年轻人则不知道张春桥是谁,他们甚至弄不清楚“四人帮”是哪四个人。+ \# M: P; K* T9 g; L6 x" T2 ?. W L6 T
" ^. Y5 a9 `' q& f% [
对于张春桥的死,徐景贤则发出感叹说﹕“张春桥没有留下任何回忆录或任何回忆文字。”在徐景贤看来,张春桥作为“笔杆子”,没有留下回忆录是一件遗憾之事。6 Q$ t a! t) c! V
% t& q2 j. c' `; F5 ^
《荀子·大略》云:“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纵观张春桥浮沉的历史,借用“国妖”两字为张春桥勾画形象,倒是颇为传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