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桐城文派何以在桐城开宗成派,进而流衍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居清一代文坛正宗, 延续达二百馀年?本文试从地理因素研讨其成因。+ Z9 C7 Y& I* X7 T* H; p
桐城,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只是一个区区弹丸之地;然而,其历史却相当悠久。桐城有史可 稽,始于先秦的桐国。桐国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时,桐国大体为楚附庸,又时或依附吴或越,后为 楚国所并。桐城县之得名,则自唐朝始。唐至德二载(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治所即今桐城市。 而原桐城县,约有今桐城、枞阳二县地。1949年,析桐城县东乡和南北乡相连地区置桐庐县,1951 年改桐庐为湖东,1955年又更名枞阳。分枞阳以后,桐城县有原县域的西、北、南三部分。
0 o t7 L, l* b+ |, A- f桐城的自然条件颇是优越。它背倚巍峨大别山,足濯浩淼长江水。由于地处大别山麓和长江 北岸之间,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岗冲、平畈交错分布;河流纵横,湖?白星罗。又气候温和,雨水 充沛,四季分明,盛产桑麻鱼米,是江淮之间较为发达的经济大县。( \6 q: o8 k* q4 m5 E* E
桐城人才辈出于明清两代的原因很多(如历史之必然性,文学之继承性,学术思想之牵引,政治 与社会方面的时代背景之影响),若就桐城本身的地理条件论,马其昶曾指出:
9 _# S( Z3 e! j) ~/ a* r L吾尝暇日陟考姥、投子之巅,望西北重峦巨岭隐然出云表,而湖水迤逦荡浦于其前, 因念姚先生所称,黄、舒之间,山川奇杰之气蕴蓄且千年,宜其遏极而大昌。①2 l# Z5 J6 A0 r( l
是则桐城之地,山水秀异,灵气所钟,足以毓贤,积累既久,卒萃贤达于一时,又桐城风俗,马其昶慨然书曰:
4 ~& b/ r$ T0 ]+ [1 c1 | 长老言吾乡俗乾嘉前至纯美矣:凡世族多列居县城中,荐绅告归皆徒行,无乘舆者;通 衢曲巷,夜半诵书声不绝;士人出行于市皆冠服,客至亦然;遭长者于途必侧立,待长者过 乃行;子弟群出必究其所往,不问其姓名谁何也;或非义,辄面呵之,即异姓子皆奉教惟 谨。②3 t! F1 x" B8 G6 @
又清初进土、文华殿大学土、礼部尚书桐城张英(1637?1708)论桐城之地理、风俗与文学尤详:
6 N! y6 _$ @4 v J- ]8 j 桐城山秀异,而平湖潆洄曲折,生斯地者,类多光明磊落之士。……端重严格,不近纷 华,不迩势利,虽历显仕,登津要,常歃然若韦素者,此桐城诸先正家学也。新进之士于众中觇其气度.多可而知其为桐人。……间尝窃叹寓内士大夫家,或一再传而止;吾里多阀阅,失后相望.或十数世,或数百年,蝉联不替,此皆由先达敦硕庞裕之气,有以致之,而享之老或未知也.吾闻先正训子弟读书法,以六经为根源,以诸史为津梁,以先秦两汉之文为堂奥,以八家为门户;崇尚实学,周通博达,能不为制举业所缚束。涵濡既久,能振笔为古文词者,代有传人。朝堂之文,昌明剀直;性理之文,深醇奥衍;传记之文,条理详赡;酬答赋赠之文,温文尔雅,盖由先达之人往往安静恬裕,不汲汲于奔兢近取之途,不汶汶于声华糜丽之物,且幼而知所学习,故其为文皆有根据,不等于朝花而夕落也。③) [3 V6 H% h9 Y% O. S3 @
由张英所论,可知明末清初桐城阀阅世家之敦行积学、文化氛围之浓重恬裕与夫传统教育之正宗尔雅。而这样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教育,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能振笔为古文词者,代有传人”。仅以桐城姚氏姚范一族为例,便可见一斑。④ ( `+ n- `# z' m% X! ^( D( R
姚范,曾祖文然,明崇祯进土。清顺治三年任国史院庶吉士,转任各科给事中。康熙十五年任刑部尚书:以疏言敢谏、宽平刑律著称。家教甚严,“后嗣弥盛,名贤相踵。”祖士基,文然第四子,名宦,以慈爱为治。范早孤,博涉多闻,尝与叶酉、刘大槐、方泽等约登楼共学,期十年不下,为举世不好之文。得方苞为文义法,其文沉邃幽古,绝去依傍,自成体势,务求精深,不事藻饰,力追古人而得其阃奥。又学问博洽,擅长考据,于经传子史无不综贯。! {5 U, s) w9 x: h6 }# \
范从子(侄)鼐,亲受文法于刘大槐、姚范,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治之益精,所得实臻古人胜境,加以才藻纵横,遂显名天下,为一代宗主。其文高简深古,才敛于法,气蕴于味,尤近司马迁、韩愈。所选《古文辞类篡》七十四卷,为海内所传诵,是以言古文者益推桐城为正宗。
, ?: ^% m( J" r* g0 B' Z 范孙?睽,家贫,客游为书记。诗、古文词、经学颇得范绪论,好有用之学,史事尤熟。4 _4 E8 T, N6 E- z0 a+ y" P
范曾孙莹,少孤贫,有大略。尽发范遗书数百卷,遍读之;师事从祖鼐,受古文法。其诗与古文词洞达世务,激昂奋发,磊落自喜,论事之作尤能自出机杼。姚鼐弟子在乡里,以方东树、刘开、姚莹最著,因有“小方、刘、姚”之目。
( m) n$ ~4 b5 k9 `% w. v- o# | 鼐子景衡,师事姚鼐、刘大?弟子桐城方绩,刻苦力学,于诗文尤用意。所撰多至数百篇,悉有法度,才笔超轶,雄气过于其父。
0 ~( q! f0 q& y- ]4 U" D% y 鼐从子宽,师事鼐,受古文法。后复师事景衡。
7 Z& o; b# ?( O) W+ W* o 鼐从子通意,师事鼐,从居钟山书院最久,得闻论诗文要旨,益深于诗,清隽不群。0 }! n1 Q& H5 E" d0 O
鼐族父兴泶,师事鼐最久,受古文法。于古文、经义、骈俪之文无所不解,为之皆有法度,而尤长于诗。
! i: v& [6 `5 I9 A+ f7 E$ d 鼐族孙柬之.师事鼐,受古文法,早闻绪论,以文学知名。
. W/ b/ c; R& I9 s 鼐族孙允之.师事鼐。受诗、古文法,工诗、画及八分书。踵鼐之后,重修《姚氏族谱》。) } t6 U. t. B! w. P% P% _
莹子浚昌。少孤:幼承庭训,又习闻其乡老师宿学讲论,慨然以古作者自期。古文词雅气渊,谨守家法,并以义法教授诸子:1 S0 F0 {: d: s( g6 R. r- ]
浚昌子永楷。濡染家学,复师事桐城吴汝纶,受古文法,工诗,有冲澹之味。$ Z2 s; T4 t- T0 X
浚昌子永朴,师事武昌张裕钊及桐城吴汝纶、郑福照,受古文法。专力治经,其诗、古文亦古淡。. r, |1 @5 I5 _; V6 u& k2 ]
浚昌子永概,师事桐城方宗诚、吴汝纶及武昌张裕钊,受古文法,从汝纶最久。论学于汉、宋无所偏,主治经,独好《诗经》:其文纡回蓄缩,务使词尽意不尽,以至词意俱不尽,此桐城文派家法,永概文允称嗣音。
0 D$ }# l9 B* q4 f7 Q 以上姚氏由范而永楷、永朴、永概三兄弟,共十四人人《桐城文学渊源考》,凡历五世,代有人出。是为桐城当地的文学家族。这样的文学家族,父子兄弟伯(叔)侄转相传述,不断地成长与壮大。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