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44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的传说(节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3 02:2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舜的传说(节选)
马长泰等
怒斩小龙
舜五十八岁,尧崩。这时,尧的儿子丹朱想继承王位,舜只好回避到南河以南去了。然而,天下的臣民不去朝拜丹朱,而去朝拜舜,断官司不找丹朱,而去找舜,都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对尧服孝三年,六十一岁才回都登位。
尧王禅位给舜,叫做舜帝。
舜帝在位,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忽然一年遭了大旱,一连数月无雨,庄稼都枯萎了。舜派小龙王去降雨,并说:“久旱需细雨,要慢而多降。”小龙王要急着和一个名叫怀姑的姑娘约会,竟违背舜的旨意,下了一场暴雨,结果把历山山西冲开西大河,山东冲下小河湾,山南刮出猪尾沟,山北刮出了林八河,把一个好端端的历山,冲成了千沟万壑。
舜是爱民如子的,看到暴雨成灾,人民遭殃,大怒,便将小龙王绑到历山那块最大的石头上,斩下了他的头。小龙王的血流在石头上,舜王说:“这血永世不要没灭,让以后的龙王看了,不敢再干危害民众的事。”从那时起,千百年过去了,风吹雨打,小龙王的血再也没灭不了。至今这块石头上,仍然血迹斑斑,非常鲜明。这块大石头的形状像个戏台,后人就叫它“斩龙台”。怀姑见小龙王被斩,就一个人到历山支脉尖山顶上去安身了,于是她安身的这座山,就叫“尖怀山”。
- k" y! e% F& {" ~( ~0 I' E

3 \% y4 Y8 F4 j: j  c) f. G# q7 L4 l9 W" Z  g1 b- ~8 y( L2 F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0:53 | 只看该作者
舜帝巡盐
8 D- O" H4 w* ?* n1 h$ J, L! o3 W, [8 l7 y/ V
; i# u) _/ B# z& ?5 |; g
8 w8 l& d- |+ l/ f
在古河东这块宝地上,有一汪池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山西运城盐池,古称解盐。+ q4 j2 u5 z: r

. s8 K  V1 R/ T8 A9 i) E运城盐池最早形成于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到七千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中条山弱部地壳沉陷。到第三纪末期,古汾河携带大量含盐物质自东北入池。到二十万年前形成闭流区,湖水与早日形成的淤积层盐类矿质融合蒸发,长期沉淀形成池盐。运城盐池东西35公里,南北9公里,盐的储量4413万吨,芒硝储量2000万吨,硫酸镁储量4413万吨,硝板储量2000万吨,另外,还含有澳、硼、锂、锶、镓、钵、铷等十多种宝贵稀有元素。实为宝池,形成特殊,全国罕见。
7 s& G; ^/ ]/ s3 x5 d3 |
% D" I0 M1 }# w3 Z1 R) s: [有史料可查的,在舜帝《南风》中,对盐池生产开发已有最早记载。- b7 ~( z5 C% z7 l. F4 V
5 W# f0 G  O/ K1 G8 G
舜继尧帝位之后,迁都蒲坂。古解池在蒲坂东四十公里处。舜帝不仅带领百姓耕田务稼,而且劈山开池,发展工矿,为民所用。1 C" w8 _7 N5 k$ C0 |
+ U' F- i5 S  ~4 |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舜帝率都城数十差役,离蒲坂,向东巡进。行至古解盐池,见一白发老翁带全家于池中小畦晒蒸刮盐,虽汗流浃背,但收益甚丰,满面喜色。舜帝躬身,和颜悦色,询问正在劳作的老人:“老人家,多大岁数啦?”答曰:“七十又八。”舜帝问:“你在此地住了多少年了?”答曰,三十年前在商洛山中,田地塉薄,干旱无收,便携家外逃于此。雨涝池边收稼,干旱池中收盐,真是一块不多见的宝地。于是,便定居下来,不到几年,十分富有。- [9 [; m) u7 d! e, D
2 |0 P, m# W% }
舜帝听了老人一席话之后,夜宿池畔,便在这里住了几日,早出晚归,四处查考。向盐民学习晒盐技能,与盐民同议增产办法。
$ K  b. P5 ~1 J! k; [% g8 J, c7 l7 P5 V* M, U
这一日起来,舜帝伫立池畔,南风吹来,一身爽意。畦中之水,蒸发变快,五日成盐,盐民喜获丰收。此时的舜帝,脸上也挂满笑容。他高兴地唱了起来:
5 _1 \4 d% _9 U  f8 o1 i) ~' e& R
  g0 D  ^# X( U7 z5 w: w! b南风之薰兮
* l, k* S2 @' w) w! A" S) x' U" l  x( n5 x  e2 g8 O' ?
可解吾民之愠兮& F0 F. m) X+ H* N

3 H0 Y& X) N2 P. P" o( \' ]南风之时兮
& @* f( b9 `% W0 R% T0 f0 e. F$ n9 z* }/ ^) I: r3 N2 u8 h
可解吾民之财兮# t; p: x. s  E
, I- E6 O7 j# e' o
由于舜帝的组织,盐民队伍逐年扩大,这里生产的池盐行销大半个北方,而且给这里的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到了唐代鼎盛时期,唐王朝把全国18个盐池全收归中央直接管辖,其中河东就占了5个,而且规模大,产量高,年收入达150万缗,占到全国盐务收入四分之一,占当时全国财政收入八分之一。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运城盐化局的硫化碱产量占全国30%,出口量占到全国60%,元明粉产量占到全国40%,出口量占全国63%,均居全国第一位。
, h+ @5 I0 `; Y) s9 y7 g% ^$ w( [' A) b( @
时间进入九十年代,运城盐化局秉承舜帝“南风之薰兮”、“南风之时兮”词意,兼并了西安日化厂与本溪日化厂等企业,组建起“南风集团”,迅猛发展壮大,一跃成为全国洗涤剂行业最大厂家。2 D$ t# I, Y5 ], Z: ?) C( {; [
, t# M; W+ z7 q2 P6 L/ v' V- b
舜帝“南风”,惠泽万代。$ v( i: B0 I$ E/ i0 b. o
3 a7 Q( b7 j9 [0 x9 O* w% U- B# h
0 X! x; O) u+ ]! \: _
3 j1 l% }) c" M5 C3 Q- H'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1:27 | 只看该作者
舜帝择贤
5 J. {" z1 B& f" }3 s5 G, o
" x( P* f2 }* C
  g; e, f( }+ [
" G0 G6 d  Y9 C# @6 m9 V舜帝在位五十余载,他没有辜负尧王重托,百姓的厚爱。他善与人同,善纳百官与百姓的意见。每遇大政,必询四岳与十二州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舜帝极善用人之道:他命禹作司空,宅百揆;弃作后稷,播百谷;契作共工,理百工;益作虞,治山泽;伯益作秩宗,典三礼;夔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出纳帝命。皋陶司法,治内降外;垂管百工。九官各尽职守,各负其责,百姓拥戴。舜崇德尚礼,身体力行,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天下大治。' F& d: a' p; l' B1 y/ Q

) N& K* }$ C( t4 t舜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之中最后一帝,他不仅继承了先帝的业绩,且具先帝之德之能。在位五十载,不到三十载时,就开始选择可以胜任继承帝业的人。5 ?$ r$ V( ^( ?: K$ @& t) @0 c

, S3 w& _/ W% I% S8 m6 `( F还在尧帝当政时,为除水患,鲧大兴徒众,作九仞之城以御水,让老百姓居住其中,哪知水大无比,洪水来时,城毁人亡。接着,鲧又企图以土石墙截塞水流,也是徒劳。鲧治水九年,九载无成,劳民伤财,怨声四起。舜继尧帝位之后,在百姓的强烈要求下,治鲧罪,殛诸羽山。( u# X4 k- [  S/ Y, }
( r. R. G' p3 F, X1 \8 A
谁能担当治水大任呢?舜年五十五岁时,禹生。禹十七岁时,舜帝闻其聪明过人,胜过其父鲧百倍,而且敏而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舜便命接替其父治水事业。禹治水,总结了父亲治水的教训,改堵为疏,顺水势,理河道,使天下之水汇流东归,水患彻底根除。而且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妇人生子名启,启已四岁,却未见过父面。一天,禹途经家门,妇人涂山氏抱子迎夫,启虽呱呱泣哭,禹却无暇看一眼。十三年的艰辛奔波,终于除却水患,天下为安,百姓无不称赞。3 Q% s5 k  T  R  Z0 C
, ]  N4 G9 C+ m. F4 p: S
舜八十三岁那年,想让贤给禹,禹说他还年轻,做帝不胜。舜便委以重任,统帅百官。3 X% b- y# z* _) j
1 A7 Q. o2 w' J% I5 q- Y" }
一日,舜帝忽染病在床,急召禹与百官,商量继位之事。" p7 ~  Z" x1 W$ L% p  @

0 J: X1 [% m! K) H' j舜妃娥皇,一生不育。女英却连生九子,其中八人无才,十分平庸,唯义均聪敏,封于商,故号商均。这时,有人向舜帝建议,帝位传给其子商均最好。舜帝却说:“一国之君,应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如果举国之中,有一人德才在商均之上,帝位就不应交他。官宦之子,不是都可为官宦的,帝王之子,也不是都可作帝王的。如果不论才德,不问百姓,以血缘相袭承,官将不服,民将不拥。硬要袭承,是国之祸,民之殃,我之不可,就是后之千秋万代,也万万不可。”
+ O( y+ l) a( Q& f7 k) x, ]; E, X  G& `
九十四岁的舜坚持把帝位让贤给功勋卓著、人民拥戴的大禹。
0 l9 h* o; Q2 N3 O7 Q
! ~* K; @# q! y+ o" M1 h! [3 g舜对禹说:“当年尧王给我语重心长地讲过,如果天下的人,都陷于穷困之中,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永远终止了。希望你也一定牢牢记住尧王的这个重要的教诲。”
2 C: r, S% W/ @2 W  \
2 Z3 l0 z* h0 D8 _
9 D! F/ C9 k, B7 h$ H) x3 w# [7 @+ p0 i3 c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1:11 | 只看该作者
德教典范' x* N' D! T! \7 V- o1 I* q- t% |* O2 L
* Z4 P2 V( J! b% R& H

! J* p4 ^7 B8 D$ C4 r+ f7 M" D+ Z. R2 L& Q/ N+ {, u
美德是中华文明古国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条精神红线。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就会被人们所唾弃,一个不讲道德的民族将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民族就可能走向衰亡。“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5 t, ?( O# [5 k6 \1 r3 C

! c' Z( T! ]5 Y( S中华民族文明史,起始于尧舜,特别是舜,正如《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s8 ?# b( t1 Q( Q7 ?
1 {5 d8 }( g$ l/ r; z3 W) S/ m由于特殊的身世,舜的孝道与品德早已名闻天下。尧禅让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舜的品德堪称民众典范,而且颇具以德施政的治国本领。尧给舜一个任务,让舜在民众中宣扬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方面道德规范,舜得心应手,很有办法,很有成效,很得尧的赞赏。
+ ^7 ?' {! J: E) X1 j
0 y2 H! ^$ a- m2 Z- d; I舜称帝后,他施政的道德教育更有力、更系统、更规范化了。首先,在用人上,他重用有道德的人。有人给舜说,有个高阳氏与高辛氏,各生了八个儿子,由于他们教子有方,因此,这十六个人都很讲孝道,品德高尚,而且是德尚传家。他们的后代,也一个比一个品德高尚,且有治国的才干。舜帝说:“天下能兴,用人是最当紧的,用了有道德的人,就能治出一个好的天下,用了缺德的人,民众就要跟着倒霉。”因此,舜帝重用了尧帝时未曾启用的“八恺”、“八元”家族的德才兼备的人。他用稷来管农业,皋陶来管法律,契来管教育等等,特别是重用禹做为自己施政得力助手,同时主管治水。好人办好事,他们功绩突出,很得民众爱戴。舜帝不仅会用人,且用人有规范、有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盈,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的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 A% ]) m- v! a* L! N' W- @4 n. K  i' r4 g# @9 G
舜帝想,仅仅制定标准与规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标准与规范必须让每个臣下、每个百姓都知道。因此,他用了各种办法,把制定的律条传播下去。舜帝是一个很有音乐天赋与才能的帝王,他懂得如何用诗歌音乐来把自己的主张宣教下去。他对夔说:“教导年轻人是最当紧的,年轻人道德好了,天下才能长久好下去。年轻人容易骄傲,容易走斜道,要教育他们一定要做一个正正道道的人,做一个有礼貌、讲道德的人。你把咱们定的律条编成歌,让他们唱,让他们记住,让他们照着去做。”6 n$ B% Y4 j2 g6 Z. o  {( X
" L2 T0 M/ e6 d, }* \4 ~
夔按照舜帝的意见,不仅编歌编舞,还亲自参加演奏,吸引了不少人都来参加。尤其是青年人,唱着、跳着,大家都陶醉了,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h3 k+ v. H+ Z2 K6 ^- l0 }# u
0 b8 z5 x$ i8 K+ f& f
8 j+ z: }9 r0 Z' Y  ~) n

' l5 V1 B& u- v. e1 C8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3:38 | 只看该作者
鸣条英魂
  _5 h8 P. N$ K. G0 n6 l& ~8 X$ a- ~5 p4 n

# v2 C+ g6 o6 y1 k9 k( D5 j8 s% n. D0 y. y% X
孟子:“舜卒于鸣条。”
" F8 H) b' I& f8 |, t
, W) R2 Y7 W. b3 J% z# ^* ]3 o# J; ^鸣条何在?即今山西运城市境内,中条山之北,柏王山之南,东起夏县,西延临猗的一脊黄土岗丘。5 g! h0 C  t9 v7 _8 o

: B+ y' i0 K! w0 g" w9 D* H8 B  s《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称山西运城王范村南鸣条岗,“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皆自走茅津入洛阳之大道也。背稷山,带涑水,面中条山,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帝舜陵庙在其左,后稷庙在其右。禹都畿内风景此地最佳”。* l9 C/ Z; f: i3 ]3 `

: L4 S' i% }& Q2 o3 z7 l卫皓,书圣王羲之的老师——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卫铄之祖。卫皓葬于今山西运城市王范村南鸣条岗上,其子孙亦家居王范。葬于鸣条者还有酒仙杜康(今运城市新杜村村南杜康垴)、纸圣蔡伦(今运城市王范村南鸣条岗)、史学家司马光等等。可见,鸣条岗远古至今就是一块“风水宝地”。鉴此,本书作者之一马长泰同志曾撰一联,由著名书法家、马长泰同志挚友赵望进书写勒石,悬嵌于鸣条岗下山西运城市新杜村马长泰同志家门两边,此联是:
8 ?5 d! n% G  I0 q; s9 w
6 U* `" K7 B6 y% V0 j1 s, c舜帝禹王蔡伦杜康温公卫铄寝鸣条
. n* ^  j* Y" e" e1 E+ Q3 r. i8 S7 J: j+ `" @% |% i* M2 q
其间灵光揽天下谁可与比
$ D* r& r% N% M* Z  k
2 [; A  Q7 v! W' V4 A# U2 s3 `) B! x香麦雪棉火柿相枣巨葡蜜果哺斯民: Y0 a! b. D2 W' H
' W# d9 a$ Y/ C. l6 m+ Q2 k
此方瑞气惠后裔杰出无穷2 h+ g7 @' N1 s% ^  L

3 ^6 d7 c! d! k. P  C8 O; x1 g4 y8 r舜帝爱民如子,为民奔波操劳,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忽一日,噩耗传来,舜帝南巡因病长辞,天下同悲,举世哀痛。, v9 I8 }  ^* H' H! g7 x
% V0 j" X9 K5 B
舜帝应葬于何处?蒲坂城内,大家争论不休。有人主张葬于蒲坂城东土坡之上,多数人不同意,说那里土质含砂多,不牢固;有人主张葬于大河之滨,多数人认为,河水涨落无定,不宜埋葬。有人提议葬于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的鸣条岗上,得到多数人赞同。
+ {/ S( i. o  }* x% k/ l" e
9 J( S; H& C& g/ o, g0 p于是,舜帝陵便选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北30里处的舜帝庙村林木葱郁、四野开阔的鸣条岗上。
5 [6 x, t( v" P0 O8 y% Y6 k' I3 i% ~
& i6 N& K: J: C% u$ ?出殡这一天,有些老人打数百里之外,赶来送葬。沿途路边,人流黑鸦鸦一片,哭声恸天。忽然,天落大雨,人们伫立雨中,泪落如雨,雨落如泪,痛送舜帝终归。
8 ^# k) `! j/ g( x3 m; F4 e" E0 K' y
东西长12米、南北宽125米、高3米的石砌舜帝陵的墓冢之上,长出一棵双臂难合的古柏,根扣大地,枝如盘龙,气势磅礴,遮天蔽日,巍然屹立,数千年不衰。人们说,那就是舜帝的英魂与化身,荫及万代。
8 Y3 s, d- A) }; d- `& ?
3 f# C9 R- K  b5 Y: v  i3 `/ W " r8 i; r# N$ T5 U# y4 _
3 D& Q3 B4 F; g1 u
(马长泰等著:《舜的传说》,香港国际友人出版社,2001年)
$ T  P! @- @8 T) Q1 n9 b( G- v8 O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2:37 | 只看该作者
舜帝南巡
# J* s6 _  U1 h3 D- s; j
! b% {" F3 n; C. l
  ~4 }0 H; R% A% \. l, Y9 f7 ~2 m0 z8 @$ ~6 W9 p) L, D: i( D9 t( `5 I+ \
年事已高的舜帝,住在禹为自己营造的鸣条行宫中,心里却放不下黎民百姓。
7 b- ]- k6 \2 I& d, m# G* J5 h& y
; X" E8 G1 c. r! ~+ ]- X! q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舜帝带领几名老臣,几名仆从,打鸣条出发,南渡黄河,经中原大地,向江南进发。
9 H) v) S- t" {2 {
1 e" M( P$ S; I1 X$ c0 F, z毕竟是上了年纪,体力已大不如前。加之一生操劳,到得晚年,人老了病就多了。开始,日行百里,后来八十、六十、五十,行一日,息半日,舜帝的体力渐渐有些不支。一天,因雨中受寒,舜帝病倒了,身边的人劝舜帝说,还是返回蒲坂为好。舜帝说:“风寒小病,不是大事,住几日就会好的。”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每日精心照料夫君。有的地方官与老百姓,听说舜帝病了,也纷纷赶来看望,有的送医送药上门,也有的劝舜帝不要南下了,就地住下也可。舜帝不肯,说江南偏远之地,有些地方至今还不懂农耕,他一定要去。娥皇深知丈夫的脾性,她附耳给劝舜帝的人说:“不要再劝了,他要办的事情,不会半途而废。”果然,将养数日,舜帝病初愈,挣扎起身,又继续过长江,向南进发。
  |2 L# E2 w# `8 @! z! p( |7 z7 S8 Q/ S4 l  E; E! [/ y. F& C3 j- j* G0 A
这一天,舜帝一行人来到苍梧一带。那里,主要居住的是三苗人的部落。舜帝带诸位老臣,走村串户,访问百姓。他亲眼看到:有的地方人仍住在山窑土洞里,阴暗潮湿,病倒的很多。舜帝便教他们营造土屋,改变居住条件。有的以兽犬皮为衣,又脏又厚,夏天热得要命,舜便教他们学习麻织,改变服饰。有的以人代牛,不懂牛耕,舜便教人们耕作技术,发展农业。三苗人对舜帝的英明早有所闻,这下更佩服得五体投地。
9 G- E( x4 y3 y" u. u' }/ n
- p  V0 }6 ?& n7 l3 I一个深冬的黄昏,积劳成疾、年事过高的舜帝,终于病逝苍梧。这一年是公元前2203年。“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而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执政52年,享年113岁。他高德高寿,英明无比,惠及后人,万世敬仰。3 v# m# B9 b) v, ~

& _* Z& ~$ }9 d9 X* X舜帝死后,是葬于苍梧,还是葬于鸣条,这个问题留给史学家继续去争论、去考究吧。但本文则觉得舜是帝王,不是平民,且尧、舜、禹三位帝王均建都山西晋南,故认为,舜就是病逝苍梧,禹应朝野要求与俗规,将舜帝搬尸回蒲坂,厚葬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鸣条岗舜帝庙村舜帝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3 |  J2 I4 G; o/ C( p& S9 A  W2 K: h$ V* J/ n

5 ?( s  U: q. w" f+ ~4 k9 W3 N# C/ Q7 |' b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28:03 | 只看该作者
掌火驱兽/ y7 M( [+ }# F$ W6 Q. i& t6 F

' l6 h* _+ e/ h4 T0 o: z. } % p; {3 X: ?, i  `4 S; x
, s9 `" I6 n- X. P7 e9 m
舜继位后,那时候大雨经常下个不停,一下就是数月,沟壑溢满,洪水横流,四处泛滥。由于雨水多,草木十分茂盛,各种飞禽走兽食物充足,繁殖极快。豺狼虎豹,横行无忌,到处伤人,而且糟蹋庄稼,竟使一些田块颗粒无收。
" f! _# z9 Q) q  w% _, E& V4 `% V$ n/ }7 a) Q: n$ \
一日,有人向舜帝报告,有一户五口之家,夜宿土窑之内,门是碗口粗的树干捆的,竟被两只金钱豹把门啃断,把两个白发老人,一对夫妇及一个不满三岁的男孩全部咬死,吞食了一半,撕咬粉碎,而且将妇人腹内一个怀婴也破肚拉出撕成数块,惨不忍睹。
* n6 Z8 H- d/ i( o0 _2 N* f0 S$ X9 B$ t# F& u2 j
舜帝听后,伤心得掉下泪来。愤怒疾呼:“野兽不除,民无宁日。”$ u& Q% k+ a; d' [+ U0 [

/ y0 ]" l# D- @6 W舜虽是天下的大贤人,但对无辜伤人的狼虫野兽却恨之入骨。决心驱除兽患,但一时竟想不出一个良策来。于是,舜徒步出发,走村串户,到乡间百姓那里寻师问教。. ^" o2 G: j' r  C

" U# Q2 ^7 K2 e* O" E5 j( B一日,舜帝来到一个叫益的人家。益告诉舜帝,一次,他上山砍柴,由于天气太冷,烧了一堆大火取暖。忽听距他不远处,一声虎啸,有只凶猛大虎,看看他,竟不敢近前。看了他一阵,只好又窜回林木深处躲了起来。舜听后一拍手说:“好,原来再凶猛的野兽也怕火。”
, j3 ^' k# [+ I! _6 L1 }# p9 s: {8 }* @
于是,他聘益为助手,告知人们,晚上睡觉时,在门口烧一堆火,使野兽不敢靠近。又在田头路口处处点火,禽兽看见之后,个个惧怕,都逃到山里去了。+ M1 ?3 I: [) }9 K6 o) K& S
2 d6 h/ b8 m# P; q9 @& @% q
从此,民能安居,再极少有野兽伤人惊闻。地里种的庄稼,被禽兽糟蹋也少多了。. T; l: z3 q, t

: o2 a' y6 o( C8 `# R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28:19 | 只看该作者
以真治假
+ {, v6 O, k: ?' x5 P# J! @% l7 p' J7 h6 w5 n5 G4 i% ^4 X
2 k1 G3 X6 L1 t2 V: L; b

# V, d3 h2 P/ p' Y7 n舜帝时,由于农业的发展,五谷丰登,需要器皿盛装,因而制造陶器作坊慢慢多了起来,但仍然不能满足出售。于是,一些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陶器便充斥市场,很不经用,坑害百姓。+ [% E1 t0 w4 N. V- E
4 Z( }: |+ y, ~
有人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舜帝,要求发布法令,狠狠治这些投机取巧人的罪。舜想,治罪是可以的,但不是唯一的好办法。舜帝主张,治假先要倡真,惩邪先要扶正。/ x: B+ L1 Y$ K% H

' Z8 b1 l( O# Y于是,舜帝选了多位制陶巧匠,来到河滨,选择了一处优质陶土,自办了一个很大的陶器作坊。
5 Z  _2 l5 t' O5 I8 d. C
  @$ ^) N( C9 G) y舜帝对工匠要求极严,从取土、配料、制坯、烧结、出窑、检验、出售,每一道工序都有详细规定,谁也不允许走样,不许欺欺哄哄。哪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有明确惩戒。宁可少出活,也不许出粗品、出劣品,废品更不允许了。舜帝自己还亲自参加精心制作,示范给工匠们看。因此,舜帝带领的陶器作坊出的陶制器皿,不仅质地坚硬,精美光亮,棱角分明,而且质高价低。因此,名气越传越远,陶坊越办越大。近处百姓购换,远处的百姓也跋山涉水前往买货。不仅普通百姓来买,连有的陶匠也来买。这样一来,舜帝制作的陶器供不应求,劣质陶器便很少有人去买,渐渐地没有了市场,迫使他们有的注意设法提高自己的质量,有的则关门停业。
& g. F4 p8 F! {( o* \2 d+ x$ R; r9 n9 R5 O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28:37 | 只看该作者
一语之失2 Q5 t! Z; W9 U" v1 [( l3 i

+ W$ U0 w- ^6 @6 _6 S9 V; C* ~, H . G" l9 P& I- @

9 f4 @' T& i" \舜在历山耕种的舜王坪,地广千亩。舜在这里耕种时,土肥禾茂,年年丰收。夏天,金黄一片,麦浪滚滚;秋天,谷穗像狼尾巴,玉米像棒槌。多肥的一块宝地啊!6 H2 m7 [4 r7 D& U& x+ ~* o
1 {* p, L" i4 I) }2 a2 z
尧王让位给舜,舜无暇再亲自在这里种地了。舜一离开,附近部落的酋长都争着要这块宝地,吵得面红耳赤。" y0 b( v! W+ Z7 C9 D( ^: p1 w. }

' c( V4 L0 ]/ J5 @" z, g4 p, ?东边的部落酋长说,打从太阳神出生的那一天起,舜王坪这块宝地就是他们部落的。9 a$ f+ y) @5 p: `+ n- P5 Q
. S# }/ h5 `" P; h
西边部落的酋长说,打从有大地那天起,舜王坪这块宝地就是他们部落的。/ b' D5 W& I- A& D( G6 Y( D! T, ]

  R, t3 K4 E% Y/ Y2 k3 D南边的部落酋长说,太阳神未出生,大地未形成,天地混沌时,这块宝地就是他们部落的。+ w' E& S( g# W

# {, {$ v( z: T7 g5 n争执不下,最后去找舜帝评断。
+ t& A4 Q! i- j: L+ |9 K8 `- t
! c, H  w' v& Q' m8 i  X, C# A舜帝想,凭自己评断,一家高兴,两家不悦;互推互让,三家喜欢。于是舜帝随口说道:“那地方蒿草不长,五谷不成,有啥争头。”谁知这句话说坏了,从此以后,舜王坪真的长不起树木,成不了庄稼,成了一片草坪了。3 g9 \  \: b4 E! h! m$ R/ c! m# {3 b2 q

7 {/ R; ?# F6 f7 E/ R8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28:52 | 只看该作者
建都蒲坂
$ m; @$ z- g# E# s, d2 b) x) e& B7 J% _* O3 w7 G

- s, ^3 z) c6 y0 c  {. F' r2 B/ j% n/ S4 l
舜继尧帝位之后,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让老百姓都有饭吃,有一个人挨饿,舜心不忍。
# u5 @; o) r1 D( C- x% c2 Z0 E5 J" O3 \! ~: a
一日,舜帝率侍从数十,打平阳(今山西临汾)出发,驱马南下,行程四百里,到达黄河之滨,被滔天大浪挡住去路。这时,舜帝高兴地对侍从们说:“这蒲坂地面,比平阳地域更辽阔,土质更肥美,气候更温和,雨量更充足,交通更便捷,此处建都,再好不过了。”
+ t5 A- i2 _0 m$ Y" }
' ]# j7 q8 v$ c' f《帝王世纪》云:“舜都蒲坂。”
. p, b, R, t& l7 ^8 e, [+ f( x9 x& Y' {9 {( A
蒲坂即今山西永济蒲州,距垣曲西南一百六十多公里,但比垣曲地势辽阔。此处西濒黄河,南临中条山,向东延展百里之遥,平平展展,宜稼宜渔,人口密集,隔河相望,南连中原大地,西接八百里秦川,地理位置极好。6 j1 U0 l( k$ M- T  I0 O$ v
6 e) B! p4 @  A9 a! K2 z; z
种庄稼,舜是能手。他用当年在历山耕田种麻点豆种谷的本领,在蒲坂地域大片肥沃的土地上大显身手了。1 U# k6 A0 G! h+ y2 W  ^, E5 x

: `" Q2 a. a4 I' N% Z一个隆冬之夜,窗外是鹅毛大雪,北风呼啸,夜已深沉,蒲坂城内,万籁俱寂。一位年过半百的更夫,途经舜帝草屋前,见窗内还亮着火光。他隔窗看去,只见舜帝一人在细心地一粒粒挑选豆子,裸露的手脸,冻得通红发亮,不时地在嘴边哈哈热气,又继续挑拣豆子。
1 c1 ~: b/ T) ]0 y) v! b5 ^$ s
4 }* x; V+ \! S3 K$ d更夫看得心疼,便推门而入,问舜帝寒夜不眠,挑豆子做什么?( q" r0 p4 m. A

( x1 q) E& Z  h' P) E舜帝告诉他:“肥大色正的豆种,种在田里,才能长出好的苗,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实。种不好,收成就不会好。”更夫说:“现时是隆冬,又不种豆,挑它何用?”舜帝说:“蒲坂地域辽阔,来年需要很多豆种,冬不备就会误春时。”更夫点点头,就与舜帝一起来拣。
# z' b1 Y) ~0 {* N' d7 C( _
! V  G  F- F5 n% f1 P* C& H舜虽为帝王,但依然是百姓吃啥他吃啥,百姓干啥他干啥。他同农夫一起下田耕种,最重的活他抢着干,常常汗流浃背。他还手把手教农夫们怎么耕田,怎么下种,怎么拔草,怎么看护与收获。在舜帝的言传身教下,大小官,很少有懒惰的,很少有贪婪的,帝明民勤,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k7 X* r) A3 J; X6 B0 A8 x1 Z2 n
+ J5 z  y( R6 _'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29:11 | 只看该作者

6 P! T% q" ]' j/ a/ s( O0 E6 k7 \
虞虎驯龙
3 V; N7 o  `( @  {# \& A
6 B; \; r2 o' _舜继尧帝位之后,当务之急是消除水患。7 M- Y& T. n+ ]& e

- |7 L+ v( {: c, `7 s( P那时,暴雨成灾,沟河暴满,好好的庄田,被水冲个精光,颗粒无收。有时,人们夜里睡得正香,大水冲来,一个村庄,数百人,连人带房一扫而光。洪水袭来,头高半丈,呼啸着,腾跃着,如巨龙施虐,凶猛异常。因此,人们认为洪水之猛是龙在作怪,治水就要降龙。
4 V; N; |+ b+ D
& o5 K3 }, U& r& @" n+ t一日,舜帝召见手下一位十分强悍的大臣,名叫虞虎,舜帝说:“水害不除,吾心不安,龙在作怪,水患不止,你是人虎,能不能把龙驯服?”虞虎说:“让为臣试试。”
; d$ v, _9 m/ ~' p3 t
4 G. z; S  t( h' e+ C) ]. c6 w于是,虞虎擒得一条紫龙,将其牢牢关在笼子内。开始几日,龙张牙舞爪,欲挣脱出来,但因笼子十分坚固,挣脱不得。后来渐渐没了力气,便老实了些。虞虎便喂食给它,但不想,紫龙吃饱肚子,恢复了气力,又在笼内张牙舞爪呈威风了。这时虞虎一连三天不给食,到第四天,紫龙又卧倒了,不再撞咬笼子了。第五日,紫龙看见虞虎竟掉了一滴眼泪。虞虎暗下决心,不仅要降服紫龙,而且要让龙为人所用。5 W& n9 A2 `% V' m9 V
$ y( P, @/ d: B. B- c/ e) j
虞虎从一位老人那里得知,龙涎加一种仙草可使顽石变成美丽彩石。于是,虞虎每日用钩子将肉食钩着在紫龙眼前晃悠而不急与食,紫龙垂涎三尺。虞虎在龙口下接一石盆,待龙涎流满一盆,才给龙吃一次食。这样,时间一长,紫龙也习惯了,涎水越流越多了。虞虎又取来一种叫绘实的仙草磨入紫龙涎中,将此液涂于石上,竟色透其内,五彩斑澜,十分好看,人们将其用于砌屋,又美又结实。7 z, a+ z( H  K4 w( D, H

! S/ O( o) P" D: t虞虎报告给舜帝,舜大悦。他高兴地说:“只要有决心,世上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7 `& o1 n% K1 g: B0 ]  X( a, B. P
. J7 y" D% t- J
- h8 v& L, {+ z8 x% c6 t0 T9 y# J
- I  G5 f) y* D; d% }  w; P$ G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29:30 | 只看该作者
载舟覆舟
# o& c4 r" ]8 u2 d; r' U! j, i8 Y5 v& v+ O8 w# G5 M( @! h  g5 r5 }; Y; L
& x) G" S' |2 ?0 L# J) [
5 a6 Y8 D0 _, }' Q8 S1 i& ^
舜由一个贫苦百姓而做了帝王,他深知百姓疾苦,深晓百姓的生活状况与心思爱憎对帝君的权位的重要。他最恨把老百姓不当回事的官吏。舜帝常常告诫朝臣,帝王的天下在民众心里,民众手里,你为百姓着想,百姓就会拥护你,你才有真正的权威;你心里没了百姓,百姓心里也就没了你,百姓就会憎恨你,推翻你,因此,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舜帝让一位在百姓心目中形象很好的大臣起草了一部法典,规定了明确的戒条,并在大臣与百姓中广为宣传,让人人知晓,互为监督。尽管如此,也还有把律条与百姓不当回事的官吏。一次,有人报告舜帝,有个大臣上山考察民情,却让两名山民用两条木杠夹捆了一把椅子,抬他上山。一山民因山路陡峭而跌倒,脚部骨折。这个大臣不仅不先料理山民的伤病,反而让人用鞭子抽打这个山民。舜帝听后,极为愤怒。他把这个大臣叫来,喊手下人:“你给我狠狠用鞭子抽他。”于是,鞭刑便成了封建社会沿用多年的一道刑罚。
" l4 |/ Y5 v, ^1 ?5 ^1 ~2 h1 n" T
: ?/ a0 i5 v: u# e8 }舜帝用人,奖惩严明,好的委以重任,做坏事的严厉惩戒。尧王时,就用共工治水,鲧治水,但均无功而返,还常常倚老卖老,以是尧的老臣自居自傲,不仅目无朝臣,而且目无舜帝,且密谋造反。舜帝便把共工发放到幽州,把鲧处死在羽山。- t  @) m. w" l. H6 f
. Q7 ]) V! k, |; l
老百姓高兴了,舜的政权巩固了。$ T$ z% Y7 m( N. r( l
9 R+ E' E7 l* k  }6 P+ k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29:47 | 只看该作者
舜帝朝父
) q# S7 p5 E9 |0 r6 H
) E. c; v0 s, O5 m% ~" \ ! n6 l4 U( x' m

4 T' j: U/ g  j5 }4 l1 v舜继尧位,成了一国之君,但是,他的品德更加高尚,他不念旧恶,对父母的孝心更加赤诚。
% ?# n) e$ z* E+ }" E
8 D2 w* y! D" O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舜帝从都城蒲坂出发,偕娥皇和女英驱车去朝拜瞎眼父亲和曾屡屡陷害他的继母及弟妹。+ G! N! k" ~0 P4 K4 ^2 s& H
3 J* {' w* j' Y3 A
瞽瞍见到做了帝君的儿子到来,惊喜得有点神魂颠倒,继母看到舜的到来,诚惶诚恐。她想,该不是报仇来了吧?# W# m4 O4 K0 }1 N) f

' J9 z+ p3 M3 `5 Q! _6 q( t善良的舜,并非要报前仇,而是实心尽孝道来了。舜帝与妻子娥皇、女英上前恭恭敬敬拜过父亲、继母,奉上随带的衣物食品,并问父母安好。
; L) x) s: F+ W- A" b, l* ]0 u5 i& Y5 T& l
这次,舜帝的孝道恩德真正打动了父亲、继母的心,使他们懊悔万分。父亲流下了两行热泪,呜呜咽咽地说:“儿子啊,过去都是父亲太糊涂了。父亲双目失明,许多事情看不见,想不到,你全不要放在心里,不管咋的,我们父子的骨肉之情总是不能隔断的吧!”
) ?6 w( J9 y' ^) |
! z1 Z# f  ]3 o; G( x; {: Q6 C5 I继母也说:“母亲一个妇道人家,不知书,不达理,你不要同我一般见识。”转面又牵着娥皇和女英的手说:“我的两个普天下也难找的好儿媳,望原谅娘的过错,从今往后,我们婆媳好好过和睦日子吧!”
4 f. l' ?9 ]( ]* u6 F) d
, N: F: [% W* }* Q: D7 J$ ?; k6 K9 E舜帝说:“大人们说哪里话,我做了帝王,也是你们的儿子,娥皇、女英做了王妃,也是你们的儿媳。请二老放心,儿子、儿媳以后会一如既往地孝敬你们的。3 s& b$ P6 U0 ?
6 w& `& K' W; }2 I7 i3 r1 U0 N
娥皇与女英也异口同声地说:“请爹娘放心。”$ `" K5 r. e( r3 C  e

9 C2 Z6 h" }+ U做了许多亏心事的象,开始是躲到角落里,不敢出来见舜,当听到哥哥嫂嫂这一番肺腑之言,感动得不得了。他快步走到哥嫂面前,趴下就是几个响头。舜忙扶起象说:“兄弟,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象从此变成截然相反的人,继母也改恶从善了,父亲当然更不必说了。& F) p- @* P6 J$ X; h6 ]) U

  Z% K9 t% b# a/ [ 4 Q: }7 T) s) a- |3 A7 a
" l8 ~; S, ^9 I6 M+ Q0 r" X6 n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0:08 | 只看该作者
舐目复明& A0 f. y2 M$ @3 c+ E8 z

3 Y# ]  I# f: L. ], \. m
# h1 k2 [( x- P. T( P, }% ^* p9 y& z7 L
有一年舜的继母忽然害起眼病来了,先是双眼发红,接着肿得像红柿子一样,后来便烂,烂得像烂杏一样。眼屎糊结,烧灼难熬,痛入肺腑。过了一段时间,便双目失明了。失明以后,烧灼没有减轻,疼痛依然如故,日夜呻吟,痛楚不堪。舜恨不得以身相代,虽然医不离身,药不离口,但丝毫不见效果。
; b4 B- E3 B4 A8 ~& V7 Y( e" N
3 _& h$ A. V/ _- G. P这一天,继母实在烧灼疼痛得熬不住了,便对舜帝说:“儿呀!实在要疼死我了,你还是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8 s3 [/ ]0 w/ C: u  W. k! D$ r5 H6 H3 [, }2 {" v
舜帝想了想说:“听说用舌头舔,可以治眼病……”9 P( L$ J2 H/ p& ^& N

7 F# M4 q: i, V) C6 H还没等舜帝把话说完,继母就对象说:“儿呀,你就给妈舔舔吧!”
, E6 ?+ }! z( D% j+ t$ n% k# ?8 {" E1 m; t( H
象看了看那双使人恶心的烂眼,下意识往后退了两步。
1 o9 H! w# R3 Y. N/ O1 G! R$ _# d: d# B3 o) Q0 L) t+ B
舜帝说:“妈,就让孩儿给你舔吧!”于是他俯下身去,嘴对着那只肿烂得厉害的右眼,用舌头轻轻地、轻轻地舔去。头一遍舔过去,继母觉得像用三冬雪水浇洗一样,凉森森,凉森森,烧灼立时减轻了;第二遍舔过去,继母觉得像服了神丹妙药一样,舒服服,舒服服,疼痛马上停止了;第三遍舔过去,继母觉得像谁用一把扫帚扫去了眼前的云雾,她的右眼一下子睁开了,什么都看见了。
4 j* V; h" j$ x) d, j9 ]6 o  _. r% w9 |+ |, K
正当舜要舔继母左眼的时候,忽然进来了个报事的报道:“启禀王,现有一大臣请王有紧急事相议,请王即行。”舜帝不能再给继母舔眼了,便说:“妈妈,你睁一眼闭一眼待一会儿吧!”- j8 N; h6 G7 o  `6 D5 a
# o# t9 e8 E; d
舜帝走了,等办完了公事再回来给继母舔眼时,却不像头一次那么灵验了,仍不能睁开眼睛。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舜帝是金口玉言,他已经说过让继母睁一眼闭一眼了。继母便只能永远是一眼明一眼瞎了。
$ V) f0 T$ }# ^7 b# R
; o& g  L' m3 T$ B5 C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0:29 | 只看该作者
惩恶扬善# Z8 _( r& J8 x& b
  M$ A* @% l, l3 h! [4 H

& n- M+ o: m0 E; b9 V* }; p1 E# _- A. W4 S" P5 w% N5 [3 p' v
舜继尧帝位时虽已年过六旬,但却宝刀不老,爱憎分明,赏罚严明,在位五十二年,给天下治理得物阜民安,万业兴隆。
2 _1 }3 S& E2 \0 C3 S$ \% e( f* g9 l
一天,有人报告舜帝,帝鸿氏的儿子浑沌,少皋氏的儿子穷奇,颛顼的后代梼杌,三人倚仗权势,欺压百姓,大家敢怒不敢言,害怕告不倒他们,反受其害。舜帝听后,非常气愤。他派人又作了个详细核实,证明大家反映的完全是事实。正值这时候,又有人报告,缙云氏的儿子饕餮,光天化日之下,明火执杖抢百姓的谷物,据为己有,激起民愤。人们称“浑沌、梼杌、穷奇、饕餮”为“四凶”。这“四凶”也都是帝王与大臣的后代。舜听了,把桌子一拍说:“祖德有荫也不庇劣子劣孙,祖宗是祖宗,他们是他们,他们作恶,理应处罚,决不饶恕。”于是,把这“四凶”流放数千里之外的偏远边地,并责人监视,谁改邪归正,谁才准返回。2 S  {  P1 g2 g0 e$ }3 L5 h
. \# Q- c9 y, ]. b/ ?$ v8 _7 A8 A
舜帝严厉惩治“四凶”,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有些干了坏事的人说:“帝王的后代干了坏事照样惩罚,咱们可不敢再胡来了。”
* ~5 L2 t* h2 w1 b1 q: N2 e$ W# [- W
对坏人,对作威作福的人,舜帝严加惩治,不留情面,但对贤人,舜帝却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禹、后稷、契、皋陶等人,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很受大家推崇和爱戴,舜对他们委以重任,发挥其长。而且经过长期考验和培养,选了大禹,继承王位,也很得民心。& X' Z- v4 s8 \0 _

2 T5 H# W/ V5 ~) G5 i2 f$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 21: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