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1-7-31 07:29 编辑
$ G( \1 V% p3 G( r, U: W& Y$ z
5 t, \5 G, q( G; d9 H& w' ]回复 3# pszyyao ( I; l( B+ b- i5 y4 M3 Q+ }
8 p( T1 v/ m0 H 我国人民常自称为“炎黄子孙”,就是与“炎、黄”二帝有关,与五帝“庖牺氏、神农氏、黄帝、唐尧、虞舜”有关。顺便指出,这里的“帝”并不是“皇帝”的意思,而只是尊称,把它视作人名也未为不可。不管哪位五帝,是部族的首领,是族群公推的领袖。许多人,甚至是学历史的,在说及此事时,便忘记原始氏族社会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据先秦文献记载,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氏族部落。在今陕西一带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他们之间曾结成同盟,世代相互通婚。故有我国人民常自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岐山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姜姓是古羌人的一种,其苗裔有烈山氏、共工氏等。四岳是姜姓发展下来的胞族,后代有齐、吕、申、许4个分支。 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姬水附近,又号轩辕氏。据《国语 晋语》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共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惟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皆为姬姓。”这一传说说明,二十五子后来发展成十二个胞族。 有人说“还有许多古籍有载,应是黄帝赐十二姓之说。” “赐”十二姓与“为”十二姓”,有很大的差别。 炎黄两个原始部落偏于西方,而远古东方部落则是太昊、少昊。太昊,又作太皓、太皞,即伏羲氏或包牺氏,是风姓部落。风即凤鸟,以鸟为图腾。又据《左传 昭公十七年》记载,春秋时代的?子曾说少昊是他的祖先,是“以鸟名官”的,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且+乌)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还有“五雉”“九扈”。这些全是鸟的名称,共24种,表示24个氏族。氏族中又分母氏族和女氏族,几个氏族合为一个胞族,如从凤鸟氏到丹鸟氏就是一个胞族。他们都是东方夷人的分支。 在此后的夷人之中,融入华夏族的还有皋陶、伯益、颛顼(zhuān xū)和帝喾(gào)。 皋陶的后代有英氏、六蓼和群舒,即舒蓼、舒鸠、舒鮑、舒庸、舒龙、舒袭。所谓群舒显然负从六个近亲氏族发展而来的。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亷氏、秦氏、赵氏。 司马迁《史记》认为,所谓颛顼就是高阳氏。《左传 文公十八年》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阝+贵)*(*=岂+攴)、梼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所谓八子,当是八个氏族。颛顼的后裔为祝融。据《国语 郑语》记载,祝融八姓,即已、董、彭、秃、妘、曹、斟、芈。这八姓也可能也是从高阳氏的八个氏族发展而来的。 帝喾就是高辛氏,也有八个氏族。“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其中前4个氏族为一个胞族,后4个氏族为另一个胞族,来源于两个姊妹氏族。帝喾又名俊,也就是传说中的帝舜。其后裔著名者为有虞氏。传说商朝的始祖契,子姓。舜子啇均,居地在今河南啇丘,后发展为啇朝,也是帝喾的后裔。 虞舜出自姚姓,夏禹出自姒姓。 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