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1 21:25:54
|
只看该作者
离姚家头三四里路的郑陆桥镇,每年阴历三月十九到廿一,有连续3天的“节场”④,四面八方的
4 J; N% R: s; i商贩都来这里摆摊,还有戏班子来唱戏,热闹非常。这个“节场”由来已久,据说清初就有了,是明朝
; E) u$ f; Q6 J1 _: ~; u$ }4 N遗民为了纪念崇祯皇帝而创设的。伯父从小就常跟着大人一起去,在他十多岁时,有一次又随大人$ w% N+ i! I1 X1 U8 y" g$ S9 ]3 r
同去,小孩子家贪玩,第二天还要去,祖父知道后,笑着对伯父说:“你幸亏是生在乡下,如果到了上$ v: {$ U, Z% i0 N' y' d2 J
海,整天遇到的不是茶园就是酒馆,你还会有心思读书吗?”伯父听了这话,知道自己不对,只好打消
* A7 V; ^) @$ E; C) [ g {: o了念头。后来,伯父在18岁上考取了秀才,家里举行祭祖仪式,祖父忽然在祖宗牌位前痛哭不已,1 J" A/ I0 C. V, @ @" f6 {
对伯父说,你们的祖上从来没得到过功名,今天的成就,全都托了祖宗的庇荫啊!你爷爷活到现在; Z: \7 O8 C2 ?" H
的话,也仅80岁而已,他如果看见今天的情景,真不知会高兴到什么样子呢!遗憾啊,他再也不可. |+ X2 }- o" _& K- ]
能见到了。
' W- N0 `( o" i( d( r7 s* ^2 @4 a伯父读书读到20岁前后,成绩已经很好了,他的文章常得到老师称赞,并作为范文教育其他学+ g: g4 T' z. Y& V: ~7 J7 S
生,为此伯父颇有自满之意。祖父告诫他,与自己的同龄人比高下,偶然胜出,不足为道。与前人相/ @: s# m ~. u$ H
比,表面上看或许类似,但实质还远远不及。伯父起初不信,后来自己用心揣摩,果真如此,这才重
/ p% f' ]4 L5 H& }新端正了读书态度。( y5 M4 B1 T, N- B2 T
因为伯父是长房长子,所以祖父对他的期望也特别高,但好像又并不过分,有时还显得格外信" y3 Z, D* H( W# S( J: W, @7 e
任。伯父18岁那年补博士弟子员,前途灿烂。这年冬天,邻里盛传伯父终H与赌徒为伍的谣言,还
* c& c. l& @# d y. b( a1 r说,某H某夜,姚某某与人在某个偏僻角落赌钱,顷刻间就输掉百余两银子。祖父听到后,不屑一, A) p4 v4 @5 v z
顾,对旁人说,我自己就从来不会这样,甚至连这样的念头都没动过,难道我的儿子竟会有如此不肖
+ b! t7 J, r9 Q. O1 e7 V" ]的行为吗?凭着祖父的这一番话,谣言不攻自破。
# T% j! L, j, R据我所知,伯父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办学。清末施行“新政”,废了科举,他就按新的教育要求办
d1 z6 @! j; i* ]+ _, i小学。先是在乡下办,后来又带着妻儿移住常州大南门,在那里租房,自己坐馆教书,有一二十个学 z' x- \8 y f/ U' _
生。当时,他的馆内也聘请英语和数学老师,大约是因为合乎当时的新派潮流,所以有些人家也很7 d( s4 v' O3 k0 P. ?
愿意把子弟送到他那里学习。; Z) L. @6 ]5 R
伯父曾开过糟坊(做酒),但没有成功。其经过颇发噱。同治年间,丁H昌充任江苏巡抚,上疏# w/ m. T) H" Q; {) A) n: Q" Y
奏请朝廷允许在籍士绅兴办牙行商号,此例既开,士人跃跃欲试者不少。到了光绪年间,伯父会同6 ^, ?) `; S, b5 D
我父亲、妹婿许某,以及一位同学,合议经商。大家觉得,我们整天读书,还是穷得一塌糊涂,而那些
( M- ^5 z, [7 x' W' f2 @' n6 s, j, n商人,却一个个赚了钱过好H子,我们又不笨,何不也来一试身手?于是,各人分头筹集资金,合伙
3 B- C: W8 u& A$ l; s7 v. U做起生意来。谁知经商毕竟不同于读书,一年下来,生意大亏,细细一算,每人竟要负担百金之巨!! n& I2 b0 {; q& V2 w$ i5 H
各家的长辈知道后,无不痛斥责骂,独有祖父,笑着对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说:“你们想要发财,
3 b H1 o/ s) F* ]% S8 q# Z/ s; v3 K光凭蛮干就办得到了吗?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赶紧把债还了,今后就一门心思读书吧!”
/ q+ [1 G9 I+ Z- x/ o% I, A; v% m; F伯父19岁与宣氏结婚,到30岁还没有儿子。在那个时代,乡下人还是很讲究传宗接代的,长0 K2 x5 ?# \' E' U
房长子一直没有儿子,总不大好。大伯母曾有意让伯父再娶一位如夫人,指望有个儿子。伯父有一/ w3 U/ b. r- y7 q6 b0 K, _( y
次晚上与祖父一起喝酒,喝到两人微有醉意时,伯父向祖父透露出想纳妾的念头,祖父一听,非常生
/ Y* L' w( E+ Y9 y2 y/ M: ~气,说这样做等于制造家庭矛盾。伯父分辨道,不是自己一定要纳妾,而是因为宣氏觉得自己至今% r0 `: `. D, d8 P- q9 B' l- u
没为姚家生个男丁,很过意不去,所以就出了这个主意。祖父听了,怒气稍敛,说:“我也知道媳妇素
6 B0 R: x. Z8 W% W8 y7 ]来贤惠,大概是怕我抱孙心切,才出此言。但这种事情非同小可,还是慢慢再说吧。”后来,由伯父的9 j5 I$ h* H$ @2 f- I
丈人作主,在征得祖父同意后,为伯父在外面纳了妾。6 s+ p9 A) K {# l; q E
伯父有七女二子。一子早天,一子于抗战胜利后住上海浦东。七个女儿都嫁人了。其中,长女
7 R, ~$ ^$ f8 u" Q配董墅陆氏,那是当地的一个富裕之家,他们的女儿后来又嫁给了我大姐的次子。次女配北夏墅李' H* d. ?# O- g N
氏。李氏在当地以行医闻名,四乡口碑很好。三女配董墅高家头的高氏,已故著名作家高晓声是他
* `& b+ V1 S7 S1 O: P们的后代。四女配北夏墅许氏,那是武进有名的书香门第。五、六、七女的丈夫,都曾在伯父门下读
0 l5 E2 G+ j7 R) a p" ~# O) j& H过书,他们能娶老师的女儿为妻,想必或多或少与老师对他们的赏识有关吧。
' G) W# e( d+ I9 d7 N8 h① 节场,在武进方言中通常指当地农村乡镇每月的定期集市。3月19的“节场”则为1年1次,所以特别隆重。
r5 j7 f( \4 Z/ D· 103 ·
, H$ l% ^, k; E9 v" y, J( n0 k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