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94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进郑陆桥姚家头姚氏家史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1 13:4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http://www.docin.com/p-369751446.html
5 Z* Z& b( R5 J5 m作  者:姚榜义[口述][1] 承载[整理][2] 姚浦[整理][3] 机构地区:[1]不详 [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0 [3]中国质量杂志社,100032 出  处:史林》 CSSCI 2007年第B11期 99-111页,共13页 摘  要:小地主,是个范畴和意义不很严格的俗称。具有这类身份的家庭或个人,一般都在当地占有并出租少量耕地,既雇有长工,自己平时也参加生产劳动,农忙时则雇佣为数不多的季节性短工。若按规范,当然应属于土地占有者。但所谓“小”,则是相对于土地占有数更多者而言的。因此,称其为“小土地占有者”也许较为恰当。明清以来,太湖周边的江南农村(今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及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虽一向呈地少人多的态势,却因物产丰饶,文化发达,成为传统中国著名的以农商为主体经济的富庶之区。清代后期,受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农田地权结构发生巨变,在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小土地占有者。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苏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曾按占有和出租耕地数量的多少来评定个人、家庭的阶级成分,如某些地区,占有耕地在20亩以上者即为“地主”。尽管如此,小土地占有者的生产规模和财产规模,显然与占有更多耕地的“大地主”不可同日而语,因之,其日常生活也有较大差别。江南小地主在当地农村一般兼有从事农耕与文化教育的双重身份。就物质方面来说,相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他们靠自家土地的收入可维持温饱以上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比起占有更多土地甚至在城市有大量投资者,还远远不够富裕的资格。就精神方面而言,他们比起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来,也逊色不少。然而,因长期受江南文化风气的熏陶,并具备了接受文化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所以,又往往比无地或少地的农家多一份受教育的机会,有的更直接参与了本地的乡村文化事业。从社会史、文化史的意义上说,小土地占有者的家族史,颇具江南农村中下层社会向近代化演进的特质,因此,值得将其视为土地占有者中的一种类型,给予必要的学术关注。本文口述者以其所经历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为依据,叙述了近代以来一个江南小土地占有者家族的日常生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曾活跃于近代上海司法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姚公鹤,也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有关姚公鹤的事迹,今人知之不多。本文所述姚公鹤的生卒年、字号等,均经查证考订,故而真实可信;其在家乡的轶事,亦为口述者亲见亲历亲闻,所自有据,当可补史料之不足。本文整理工作中的史实核对、补充,得到了姚月元、姚午元、姚晓松、姚汶、张文宣、姚文哲等的帮助,谨此致谢。 关 键 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3:51:25 | 只看该作者
有誰能夠下載或複制下來看.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2-12-11 17:40:12 | 只看该作者
有誰能夠下載或複制下來看.
* W+ }/ y# v; E5 k, C# t1 Q+ o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2-12-11 13:51

& a  ~8 h1 u, T/ ?
, T+ F% n/ M# J$ l% v8 o& S+ R8 b
2 s; g) K5 Q5 \9 u; F, h/ J4 ^  h6 ?让月圆宗亲帮助。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0:38 | 只看该作者
近代江南小地主的日常生活(一)
" H3 A. K7 a0 b. M4 V* s4 \" S3 T武进郑陆桥姚家头姚氏家史; W; ]2 v  j6 R; t% J
姚榜义口述承载、姚浦整理
3 E& O" B4 @" V5 I【整理者按】小地主,是个范畴和意义不很严格的俗称。具有这类身份的家庭或个人,一般都在当地占有并出租少量
0 G, o" G$ [+ B0 _4 ^  K( e耕地,既雇有长工,自己平时也参加生产劳动,农忙时则雇佣为数不多的季节性短工。若按规范,当然应属于土地占有者。6 {, [; V" h/ Y3 m+ y3 {5 X! ?4 Y
但所谓“小”,则是相对于土地占有数更多者而言的。因此,称其为“小土地占有者”也许较为恰当。
' L$ c, ?- x( {. m6 W明清以来,太湖周边的江南农村(今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及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虽一向呈地少人多的态势,却因物
5 D5 |& _( n- z0 X6 i6 o产丰饶,文化发达,成为传统中国著名的以农商为主体经济的富庶之区。清代后期,受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农9 ]( _1 L2 }; N, T
田地权结构发生巨变,在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小土地占有者。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 ]4 z( y* K: G2 D# x) \7 ^在苏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曾按占有和出租耕地数量的多少来评定个人、家庭的阶级成分,如某些地区,占有耕地在20亩
5 V- l* J4 H9 J2 c" u以上者即为“地主”。尽管如此,小土地占有者的生产规模和财产规模,显然与占有更多耕地的“大地主”不可同日而语,因8 A8 y1 y) X6 @, N4 z) [# c: x
之,其日常生活也有较大差别。
4 e  n4 ]* R9 j/ M; Q+ \' L8 @江南小地主在当地农村一般兼有从事农耕与文化教育的双重身份。就物质方面来说,相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他们8 \% P& e. a) H# l0 g
靠自家土地的收入可维持温饱以上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比起占有更多土地甚至在城市有大量投资者,还远远不够富裕的资
  s4 d$ \0 o2 o/ H1 p' W2 d5 l格。就精神方面而言,他们比起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来,也逊色不少。然而,因长期受江南文化风气的熏陶,并具备了接受  I8 W- Q3 ~7 I; i
文化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所以,又往往比无地或少地的农家多一份受教育的机会,有的更直接参与了本地的乡村文化事业。
& c8 _; i0 |. Z# S0 }5 C从社会史、文化史的意义上说,小土地占有者的家族史,颇具江南农村中下层社会向近代化演进的特质,因此,值得将其视: F7 e3 O6 J0 v/ x5 R0 u- W4 S
为土地占有者中的一种类型,给予必要的学术关注。0 E6 Z5 f  _3 }/ X
本文IZl述者以其所经历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为依据,叙述了近代以来一个江南小土地占有者家族的日常生活。需要特
1 d3 |+ E1 {" O+ \5 _/ P  R, b别指出的是,曾活跃于近代上海司法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姚公鹤,也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有关姚公鹤的事迹,今人知之不: J+ c! u$ j* \  l
多。本文所述姚公鹤的生卒年、字号等,均经查证考订,故而真实可信;其在家乡的轶事,亦为IZl述者亲见亲历亲闻,所自有
) j! K8 U) c1 {. ~/ Q+ \: R据,当可补史料之不足。% H/ s* g2 {! r' h1 E  J
本文整理工作中的史实核对、补充,得到了姚月元、姚午元、姚晓松、姚汶、张文宣、姚文哲等的帮助,谨此致谢。& l) M3 v% m1 t# h% Z2 g
武进郑陆桥姚家头姚氏,是隋朝时因做官从河南到常州,弄不清是何时从城里迁到乡下的。0 {  R8 l6 P& @" ~0 W, ~+ T
从家谱上看,第一代从明代开始。村庄虽名姚家头,村上姚姓也最多,但据说是姓张的先从苏北! h5 J( U; u3 [* V
来到这里的。到了我小的时候,张姓只剩几家,而且是单传。清代著名学者李兆洛,是武进三河
6 {! C# I% e$ A0 o; a/ ]口人,三河口离我家约六七华里,他曾为武进的《辋JlI姚氏宗谱》写过序。“辋JlI”也在郑陆桥,但
1 n6 D$ g# g2 i5 _3 j  `% v不是我们这一支。过去家里人常常提到的“北夏墅”,虽然与姚家头相距极近,但分属两个乡,前( W, A% g' w" Z2 H
者归郑陆桥镇,后者属三河口镇。我小时候看到道士为人家荐亡灵时,言称亡人的籍贯,均采用
& H: u( N+ Y1 X+ W' Y8 x. A古代的行政区名称,姚家头和北夏墅就不是属于同一个乡的,说明这一分别由来已久。到我父亲
+ F, P9 |- D, r- P) Y这一辈上,郑陆桥的辋川姚氏已经衰落,而郑陆桥姚家头的“姚氏三兄弟”,却因读书有成,名声
. W9 e- l$ Q; k+ W大振。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3:16 | 只看该作者
一.祖父往事
' {0 f; ^) J0 [7 i6 i7 x我的祖父名和,谱名兴冕,字雨新,小字保和,自号寓莘居士,6O岁以后又起了个号,叫做北墅% m6 w4 h- \9 @$ ~" U+ K4 ~; Y7 t  k
耆民。得到过“增广生”的功名。不过我只知道他大名和小名,也知道他读书很好。小时候,听大人
& E. R0 ?% w* \/ `* g7 S说过不少祖父的往事,家谱里也有记载①。一些事情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有关。
/ B; ]1 X1 f1 \- h太平军到江南之前,祖父的家境还算不错,太平军打到长江下游地区时,江南有很多百姓离家
) F; f/ w8 t% i2 _7 f出走,祖父也带着原配夫人外出逃难。他们先是到了镇江附近住下,几个月后,未见大动静,祖父便
+ ?6 m9 t5 l; d7 n8 G" `打算回家探探虚实。到了离家不远的西石桥(今属江苏省江阴市)时,只见南面火光冲天,祖父找到
3 V; x! F2 f% |% f% Y+ q$ L5 m逃难者中的一个熟人询问,那人说,“太平军正在烧你的家呢”,祖父知道回不了家了,只得随逃难者
3 w  s3 G0 G4 V重新北上。* M% p7 _7 H! X/ B( c! ^$ e
途中,祖父和逃难的人被一队太平军掳去,太平军叫他们帮着搬运从百姓家里弄来的衣物食
) a: W: |5 [' R" p8 u粮。祖父对太平军头目说,我只是个读书人,哪里做得了这种事情?那头目一听,倒高兴起来,说,5 ~2 k+ E; v& F' G: W+ Y# ]+ s% h2 c
既然你是“先生②’’,那么我们就给你个“馆”坐坐吧。于是,他们将祖父关在一间屋子里,El夜严密* n$ p; l; K9 d/ M/ s0 r
看守。祖父趁机说,既当我是“先生”,那么,“先生”岂能不读书?赶紧给我拿书来!太平军头目只
. R7 w! c6 r3 ^1 I8 I2 ~$ x$ `好叫人拿来一部《三国演义》给祖父,祖父就El El以此为消遣。过了十几天,那头目对祖父说,你读4 N6 q. S2 e% R- E9 I
书也读了多El了,能否讲给我们听听?祖父说,好!当El晚饭过后,太平军驻所的大堂上烛光通明," G/ L8 F, l" l; Z4 N
一群士兵围坐一团,听祖父开讲。祖父取曹操留关羽,羽誓死不从之事,娓娓道来,直至夜半方散。
9 G; u4 s4 U/ {3 e次El,头目又叫祖父继续讲,他自己也来,还叫了另外一支队伍中的太平军将士来听。就这样一连
* X% y& e" t- U; f" R/ @* u几天,每到晚上,大堂上便坐满了人,听祖父讲《三国》。
2 W9 m4 B) r, W$ G& A: r8 e( ?+ N% I当时,在清军的数路围攻下,江南太平军的军事实力已有所削弱,这一路太平军也遭受了很大( x2 p6 p5 q' A* Z' P! G8 M; T
损失,太平军头目看出祖父不像个普通人,就私下向祖父询问军机之事。& t" E$ g, X# L
祖父问他,你知道清室一定会灭亡吗?% H( h9 d$ ~6 ]/ P
头目说。不知道。& b  t9 G- g) t% `7 j2 G9 E- k
祖父又问,你知道天朝肯定会兴盛吗?
3 K' Y$ O% P( {/ A' N头目回答,也不知道。
; b/ P" ~7 ?1 Z0 X6 w; }+ \0 _祖父说,这也不知,那也不知,你们究竟想干什么呢?我看还是那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
  L2 B' h( p  @. r1 d杰。天朝新立,你们戮力同心,好不容易有了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清廷根基广大,深仁厚泽,百* o, _7 {  R, I4 F9 ~
姓尚未从心里嫌弃它,而你们却与清室以武力分庭抗礼,恐怕很难达到目的啊!
* {: A& e8 p8 i! M头目问,既然如此,你说该怎么办?
# {# J7 t  E9 R2 D: Q6 k2 r7 n祖父不应,头目再问。+ t& k5 r$ Y4 ~
祖父说,我知道清廷在镇江设了招降局,这是个不可丧失的好机会。1 D% T+ G2 L- K
过了几天,那个头目便集合人马,向镇江而去,意欲降清。到了招降局附近,那个头目不敢
! W) A% o/ K: R: W进去,祖父自告奋勇,独身前往。不料当时招降局中恰有一批诈降的太平军,清军忙于弹压,哪
/ X2 S6 |* `$ W里还敢接收新来的,遂一口回绝。祖父从清军大营出来,对头目说,事既如此,你们不如先各自* O' o2 y1 ~1 D: Y4 k- n3 f' E9 X4 i& w
散去,伺机再来吧,或许可以保全性命。头目觉得有理,于是,那些太平军纷纷离队而去。祖父
9 ^& ^" |5 c# ^. a: V% O5 f也就此得以脱离队伍,回到镇江避难的地方,与家人会合。0 }0 T! o7 t# j% \' [* ]  \
上述这段经过,家谱里曾有记录,情节有点像小说,细节大概会有润色、夸张,不过基本事实肯
; u$ Q3 M4 g/ }1 N% z+ x, O7 P定不是编造的。看得出来,祖父所遇到的那队太平军,级别不会很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成员的身5 E4 ^5 R# o$ ]' i* q6 }
份可能也非常复杂,所以有沿途拉佚,掠取百姓财物,参战目的不明,以致一旦军事失利就愿被招降- a3 ?  v% Z& r
等等的行为。这些状况,与我们一般所了解的太平天国将士完全不同,所以,权且把它作为一种个. |0 f( Y, e- a( O; F
别现象来认识吧。至于祖父的机智应变、游说劝降,倒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江南士人对太平天国运
  k  z/ e9 u9 S% R# v动的一种态度。4 D( e" f: K" W8 p& @
① 与姚家头姚氏直接有关的谱书,所见有上海图书馆藏《jE夏墅姚氏宗谱》民国三年(1914)让德堂木活字本(存1册,1 ]0 z8 f' U+ y
有世德录等),常州民间所藏《姚氏宗谱》民国四年(1915)让德堂木活字本6卷。据朱炳国主编的《常州家谱提要》(中国文
1 u% a3 t/ W* @/ Y联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的著录,其他还有《毗陵姚氏宗谱》同治十一年(1872)明恕堂木活字本等多种。
( x/ a8 `/ ?0 M$ G, `② 先生,在江南方言中特指书塾教师,至今仍有沿用,故下文又有“坐馆”之说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4:37 | 只看该作者
离开太平军队伍后,祖父靠摆摊算命、行医,维持一家生计,不久,他只身到了苏北靖江一个叫" E1 X# D7 z6 |' @
四墩子的地方,由于为靖江名士钱仲山家一个婢女治疗顽疾,得到赏识,被聘为家塾教师。这样,祖
) b1 R* a4 ~3 G父就将家人从镇江接到四墩子住下了,直到太平军失败后,才返回武进老家。在四墩子,他还留下' H6 m' {3 Z% u" g7 D, J! \
一个女儿,就是我的大姑妈。姑妈后来在靖江成了家,每年要到武进来好几次,大家对她很尊敬。" a3 Z3 d- i  C" |1 f  {4 }
在太平军与清廷的武装对峙中,江南城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大减,农田里草木丛生,野猫、野
( @3 ]% b8 N7 q& o; v" V猪增多。不知这些猪、猫本来就是野的,还是曾经家养而后来因没人管变野的,总之是动物野性大
. X( u1 ]1 B% F# P, v' S大增加。记得家乡曾有人想捉野猪,结果手上的指甲都让野猪弄得翻过来了,所以后来大人常以  h+ Y/ k; q  {
“大野猫来I罗”这句话吓唬爱哭爱闹的小孩子。祖父一家逃难回来,已经很穷了,自家房屋早被太平
% G+ Q9 g, o% p军烧掉,全家人只能住在祠堂里。姚氏祠堂正中的一块匾,上书“无(毋)忝祖考”四字,出自李兆洛
: j2 z2 o9 Y+ |7 E3 a的手笔。其中“祖”字上的一点,写得极为形象。父亲曾告诉我,他小时候住在祠堂里,看到“祖”字8 A3 p# S5 h) b
的一点,还以为是小鸟停在匾上。9 @3 z& H: H* @0 l8 C# O+ j1 V
我的祖母(续弦)姓周,是西石桥镇附近的农村人。那里不是圩区,受水灾少,所以家境稍好,大
# e! E: k" ?% J9 Z: T$ {; D; W- F约相当于后来所谓的富裕中农的程度。在家人的记忆中,祖母精明能干,俗话说就是“很厉害”,据( w  n) y* J' m: o- _0 y6 B
说家中的事都是她做主,活了八十多岁。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能干的祖母创造了不少条件,2 Q( n) K- q* g4 _2 T* y
让祖父读书。2 [! b+ @; m! w+ b1 I. _4 [
祖父的科举经历,也有不少趣闻。他参加科举考试是在1865年,即同治四年乙丑。这一年,是
5 n# y. I8 D2 m3 U太平天国起事后常州府各县首度重开童子试,当地士人为之雀跃。主持考试的是从北京来武进当
9 Q  ~& C! ?* J3 ?- j; O6 S县令的温凤楼。祖父因成绩出色,位列首名。为此,祖父有诗纪之,最后一句是“满城指点是姚和”。
& _4 G, K$ W3 Q; I4 \次年,与姚家有姻亲关系的北夏墅许氏许汶源,也在童子试中列为首选,于是,诗的最末一句又成了8 R% ~4 ]/ a+ Z) H* R
“满城指点许汶源”。# ?4 B# |6 r6 I" i
光绪年间,祖父参加省试,试题为“君子有三畏一节”①,祖父交卷后,监考官葛某读了大加赞赏,. _6 V/ _  q0 R, G
据说还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任阳湖县令的金士准(号稚莲),听到隔壁房间有热闹的声音,特地跑来
) j" d3 f5 x& r一同欣赏,他读了文章后说:“此人竞能在考卷中写下这样有名士风度的话,想必是科场老手了。”但
9 A  _  {4 i! c- \& Q& Z到最后发榜,祖父榜上无名。金士准回到阳湖任上,对朋友说起此事,常常为之惋惜。
' W5 a, R) u# k: v3 E4 s8 Z9 K常州城里有个姓史的富家子弟,每次考试总要想办法让自己得第一名。在光绪年间的一次考
/ P* C0 Q) s1 H% L0 j' i试中,初试发榜,祖父的名次正好在姓史的前面,以为就此可以获得廪生的功名而吃“皇粮”了,谁知0 q4 c- W5 c- D6 W- Y) W
复试榜发,其他人的名次都没变动,惟有祖父的名次与姓史的对调了一下,得知此中内情的人,一时
9 R( D2 _( T3 q6 Q' h9 {3 E间议论纷纷。有算命的告诉祖父,他的命中缺天厨星,生来不该领取俸禄,秀才吃的公粮是从国库- u5 g5 E- Y; Z2 O, S" h
里拿出来的,也算是国家的俸禄了。祖父听了非常不满意。6 l* x7 D9 V0 w: F; [5 R6 _, [
虽然祖父在科举上并无大成就,但不是个读死书的人,他对传统学术和现实社会都有自己的看  I) o2 N5 ~6 l5 B
法。比如,他细品唐人的宫怨春怨诗,觉得多半是骚人墨客的借题发挥、潦倒失意之作。如薛逢《宫- b/ O: W& J+ d1 u# u2 w
词》有“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一联,读来竟感到就是在写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在号棚中
) {( @" `% J, g8 h. }交卷时的样子,且惟妙惟肖,极为传神。祖父认为,后人将这类诗词当“艳体诗”来解释,实在与其主8 u5 g0 B7 a5 e! e
旨大相径庭。  v' b/ @: e" ?) o( j
光绪年间,江苏地方当局为整饬民间陋俗,特摘录《大清律》中的相关条文,编印成小册子发给/ h7 x  h7 D6 s' |# H" j% d+ ^+ V
百姓。其中有“抢亲最为恶俗,凡抢亲而未成者,许女家离异”一条。祖父看了,私下对我伯父说,这
; T2 ~7 M3 p: x( s; \6 W' b种情况,其实应该分别对待。男家行聘后,何尝不想正正经经地举行婚礼?男方之所以要“抢亲”,$ A0 ^( h, b, Y2 @* x
或者是女家索要财物过多而男方无力办到,或者是女家见男方家道中落而试图解除婚约。抢亲未  O% t; B* I" X' H, |: L! J0 w, U8 R
成而允许离异,这样的规定可以针对男方,但如果仅仅允许女家提出,就等于纵容女方可以怀有二7 f! y! Q  F/ @) M. E- C
心,甚至借机讹财,这就反而助长了另一种歪风。当然,祖父也告诫伯父,这种涉及官府律令的批
6 ]+ n8 G3 p  S4 d3 D" T  i" L5 a评,是不能乱说的,得之于心便可。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5:15 | 只看该作者
祖父对家产田地,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尽管他很穷,有时甚至要为全家衣食不给而发愁,但
2 R* `3 n! t& F并没有什么非份之想。邻居某富户看中了我祖父家的3亩好田,想方设法要买下来,哪怕开出高价' V. d7 j7 L! k. v
也要。我伯父对祖父说,我们就先以100元一亩的价格便宜点抵给他,将来再赎回,这样就可轻而1 T0 ?5 d2 W- i, o1 l
易举地得到300元。然后拿这些钱去买二里外沙田岸的劣田,田虽差些,但价钱很便宜,300元可买. E4 ^) \4 Y5 H
25亩,有这么多田,就不怕穷了 。谁知祖父极不以为然,他且笑且怒地对伯父说:“如果是这样的! o; m5 a" J+ X
话,那么这3亩好地也就不会再属于我们了。人啊,有时候看起来很会算计,但要动到这样的脑筋,
$ d' a% v2 r8 K- i! v只怕将来非但赎不回那3亩好地,就连沙田岸的25亩劣田也保不住呢!我就听凭上天安排吧,也3 F- a% S$ a" H0 T. C' H1 A
不过就是这样过Et子而已,还勉强什么呢?”对于自己的身后之事,祖父也看得很淡,不希望家人在
/ {. N# N4 X! z8 [4 u; o4 q2 R. Z自己死后向亲友广发讣闻,理由是,一旦人家收到讣闻,必定要出钱应酬,这样就加重了人家的经济
( H/ d3 E' K% ~- b% v7 J+ P负担,富者破财,穷者益穷。0 k3 A8 N: S3 o5 T3 V+ F- z+ V
二记忆中的伯父
& s- o  H: n! f4 \! _; n祖父和我的祖母周氏生了好几个孩子,有的送人,有的夭折,在家里长大的有5个,三男二女。
8 ^& n4 }8 L0 @) d% a2 d- F分别是:大伯父姚祖泰②、我父亲姚祖颐④、三姑妈、五姑妈,以及叔父姚祖晋④。3 E" W9 M( p9 s4 y
姚祖泰,字安甫,卒于1928年,享年63岁。得到过“副榜”的功名,此后虽屡试屡爽,但大家公
0 ^* C9 t3 l1 h- X+ k+ O( S认他在三兄弟中学问最大。伯父曾在盛宣怀的幕府中做过事,具体做什么,家中早已没人说得清
# Y" s& d7 o0 f! D8 _了。他也曾与人合伙经过商,但以亏损而告终。
! I+ i" n/ Z4 M9 s8 v& {姚家向来提倡读书,祖上有过这样的遗训,并写进了家谱:“子弟须教读书。上可希圣贤,次之- ~* P: U+ V0 {  I; n
可取功名;即下之,亦令识字,稍知礼义。”祖父逃难回乡后,为了振兴家业,更加强调这一点。所以,
6 _4 |; r, n1 `7 V7 z在父辈们小的时候,家里念书气氛很浓,连大年初一都要念书,还规定,念多少遍书给一文钱,以此
) V; I- R1 y" T+ ?+ I2 H8 k刺激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这一传统,也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不仅要求男孩子读书,连女孩子也如
5 Y/ e7 h/ D7 Y0 E: r& [! L' C3 n此。姚家三兄弟共有15个女儿,个个都读过书,即便是识字少的,也能看看报纸新闻。这种情况,
6 T* ]7 J& g, k$ Z在当时、当地是没有第二家的。
: [& w: K4 S+ p/ O, z伯父小时候正逢太平天国战乱,江南的农田大都无人耕种,以致到处长满了灌木、杂草。伯父
& V% S0 ~  w4 }$ E每天午后放学,有时就割几捆柴草带回家,祖父见了,却很不高兴,还斥责道:“你不好好念书,却做
! J# j* a9 p) G4 q这等没出息的事情!”伯父就此不再割草,一门心思埋头苦读了。$ _+ c5 h+ X# p0 A
① 据彭凯翔《清代以来粮价的历史解释与再解释》第5章“历史粮价的解释与再解释”中所列“江南田价和米价1 {4 a% y  h0 B. j* K. f" ]
(1500-1930)”的图示统计,19世纪末2O世纪初,江南田价约在每亩150元至180元之间。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3 A9 B. w, Y; u( s. [“经济发展论坛”(http://www.fed.org.en/index.asp)。从下文有“赎回”之说来看,姚家打算以每亩100元卖与某富户的价
9 p, n0 z5 ]3 u0 t/ e% ~' C格,只是田面价。
1 v) D, I  V0 t( B4 \- X/ a) f" ^0 I② 姚祖泰(1865-1928),字安甫,号半轩。18岁补博士弟子员,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乡试中式副榜。之后,先在
' T- l' K0 \0 H4 c8 s" {村里创办学聚堂小学堂,又到郑陆桥辋川里创办钟英小学,首任校长。后在常州城内东下堂开门讲学。教人首重立品,学" F  k  d7 D3 S$ y" [9 k
问深邃,善书法。一生著述颇丰,大都没有刊刻,因多散失。孙殿起《贩书偶记》卷19载:“《学聚堂初稿》六卷,阳湖姚祖泰、1 {% z# Z" {* ]* B
姚祖颐、姚祖晋等撰,光绪戊戌刊木活字本,卷二分上下,经说居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页)
* I* a+ t& P* _& q  j4 e, X③ 姚祖颐(1867-1934),字养斋,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乡试为岁贡生。初以塾师为业,教授蒙童,后主持三河口" }# O" M& e, E' j" N( `4 S3 n
高山书院二十多年,颇负文名,又长于舆地之学。校订许光世、蔡晋成所纂之《西藏新志》,于宣统三年(1911)由上海自治编
6 e8 a" C! K- H- ~+ p6 j辑社出版。  H8 V: X# j- P5 u5 {7 g8 ?
④ 姚祖晋(1881-1930),即姚公鹤。小名七宝,初字康锡,改字之鹤(一说云鹤),再改公鹤,以字行。光绪二十九年
' P) P" g6 N$ f0 x  A4 S  v9 H(癸卯,1903)举人。曾协助长兄在乡兴办钟英小学,清季到上海谋生。宣统三年(1911)春,与同仁在上海创设自治编辑社,- S  c+ k+ P. {! t7 M1 p
并推为主笔;冬,备员江苏省提法司署。曾任《欧州事务报》特约记者、《申报》主笔、江苏交涉员公署顾问等职。1926年上; i: o6 _3 |& L
海“地方自治”期间,充当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私人代表,为南北议和事宜与江浙军f砥孙传芳谈判。1930年春因病去世。撰辑) M- L+ `4 M  l" k2 d& Q
《华洋诉讼例案汇编》、《中国监狱史》、《上海报业小史》等。1915年起在《时事新报》连载评述近代上海社会的文章,后汇编
' x. q. c3 J4 X" N" r) `为《上海闲话》一书,于1917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6 z& ]  X0 G9 L  _; k1 C  W· 】02 ·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5:54 | 只看该作者
离姚家头三四里路的郑陆桥镇,每年阴历三月十九到廿一,有连续3天的“节场”④,四面八方的
" }. h% R1 @6 p3 b6 W. e商贩都来这里摆摊,还有戏班子来唱戏,热闹非常。这个“节场”由来已久,据说清初就有了,是明朝
- O8 t8 s9 ~1 Z+ O遗民为了纪念崇祯皇帝而创设的。伯父从小就常跟着大人一起去,在他十多岁时,有一次又随大人
5 R' `" F2 y  p. ^7 z/ W同去,小孩子家贪玩,第二天还要去,祖父知道后,笑着对伯父说:“你幸亏是生在乡下,如果到了上
# L+ z! g/ s* K' R; n海,整天遇到的不是茶园就是酒馆,你还会有心思读书吗?”伯父听了这话,知道自己不对,只好打消7 H# p8 e  C9 ?" B& l1 t
了念头。后来,伯父在18岁上考取了秀才,家里举行祭祖仪式,祖父忽然在祖宗牌位前痛哭不已,7 }; U4 {0 N4 G% G* \& w! g+ F# O
对伯父说,你们的祖上从来没得到过功名,今天的成就,全都托了祖宗的庇荫啊!你爷爷活到现在
1 ]) P) G0 ]& z的话,也仅80岁而已,他如果看见今天的情景,真不知会高兴到什么样子呢!遗憾啊,他再也不可4 e/ l' l$ h# b+ p# z$ c) H
能见到了。% S% j3 d9 J/ b& S2 K& z* f9 T
伯父读书读到20岁前后,成绩已经很好了,他的文章常得到老师称赞,并作为范文教育其他学
  S- r3 t% W$ K生,为此伯父颇有自满之意。祖父告诫他,与自己的同龄人比高下,偶然胜出,不足为道。与前人相
3 C/ B) h0 _8 \6 ^0 k) L7 j比,表面上看或许类似,但实质还远远不及。伯父起初不信,后来自己用心揣摩,果真如此,这才重$ a9 b8 {0 _9 ]
新端正了读书态度。
" L- Y3 [% u2 L3 e; b% b* }因为伯父是长房长子,所以祖父对他的期望也特别高,但好像又并不过分,有时还显得格外信8 B+ {( ~% T7 H4 o% R( J4 F
任。伯父18岁那年补博士弟子员,前途灿烂。这年冬天,邻里盛传伯父终H与赌徒为伍的谣言,还2 Y& D( o' s/ z4 a$ J4 ^3 R; v5 s9 P
说,某H某夜,姚某某与人在某个偏僻角落赌钱,顷刻间就输掉百余两银子。祖父听到后,不屑一2 h. \% V0 {; M5 ?% U
顾,对旁人说,我自己就从来不会这样,甚至连这样的念头都没动过,难道我的儿子竟会有如此不肖: X: f3 m" V$ ^) a
的行为吗?凭着祖父的这一番话,谣言不攻自破。
) [  z2 K1 q- m$ g据我所知,伯父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办学。清末施行“新政”,废了科举,他就按新的教育要求办2 |# H) }* e7 I) ?
小学。先是在乡下办,后来又带着妻儿移住常州大南门,在那里租房,自己坐馆教书,有一二十个学
# J" F: N, L7 w, K% W% s& s生。当时,他的馆内也聘请英语和数学老师,大约是因为合乎当时的新派潮流,所以有些人家也很3 R8 W  b. B# _1 ~3 u" x6 E2 L
愿意把子弟送到他那里学习。0 z2 _: W/ w  q3 Q: X  x6 ~' ]* y
伯父曾开过糟坊(做酒),但没有成功。其经过颇发噱。同治年间,丁H昌充任江苏巡抚,上疏# v) m, Q5 q: }: R
奏请朝廷允许在籍士绅兴办牙行商号,此例既开,士人跃跃欲试者不少。到了光绪年间,伯父会同
) h8 v; M; Y7 o, |$ _5 P+ Z) K- ?# O我父亲、妹婿许某,以及一位同学,合议经商。大家觉得,我们整天读书,还是穷得一塌糊涂,而那些
! m5 f# y$ L% J0 i" k# R  z% z商人,却一个个赚了钱过好H子,我们又不笨,何不也来一试身手?于是,各人分头筹集资金,合伙
* O7 n, Y! V2 A$ `做起生意来。谁知经商毕竟不同于读书,一年下来,生意大亏,细细一算,每人竟要负担百金之巨!
9 U% U% u) p7 A  V- y" L各家的长辈知道后,无不痛斥责骂,独有祖父,笑着对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说:“你们想要发财,
' Z" r' ^7 `' @: p' r# w光凭蛮干就办得到了吗?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赶紧把债还了,今后就一门心思读书吧!”
( r1 W  F' d% ]伯父19岁与宣氏结婚,到30岁还没有儿子。在那个时代,乡下人还是很讲究传宗接代的,长
( |9 }% t7 \* q' S7 M房长子一直没有儿子,总不大好。大伯母曾有意让伯父再娶一位如夫人,指望有个儿子。伯父有一) g3 M* }7 R! V! l
次晚上与祖父一起喝酒,喝到两人微有醉意时,伯父向祖父透露出想纳妾的念头,祖父一听,非常生
" |: r- }0 N7 @. d5 B气,说这样做等于制造家庭矛盾。伯父分辨道,不是自己一定要纳妾,而是因为宣氏觉得自己至今
) u+ p4 C( c  x5 g4 o- ~. i没为姚家生个男丁,很过意不去,所以就出了这个主意。祖父听了,怒气稍敛,说:“我也知道媳妇素/ F3 p& K' E0 ?$ j6 c) Z
来贤惠,大概是怕我抱孙心切,才出此言。但这种事情非同小可,还是慢慢再说吧。”后来,由伯父的" }8 X. {- l7 O+ W# O
丈人作主,在征得祖父同意后,为伯父在外面纳了妾。- s7 s2 G! {8 L. |0 t' \
伯父有七女二子。一子早天,一子于抗战胜利后住上海浦东。七个女儿都嫁人了。其中,长女0 Z6 i; \2 z/ r7 V! T/ \
配董墅陆氏,那是当地的一个富裕之家,他们的女儿后来又嫁给了我大姐的次子。次女配北夏墅李
" z3 I% B0 V) a7 R0 m7 [氏。李氏在当地以行医闻名,四乡口碑很好。三女配董墅高家头的高氏,已故著名作家高晓声是他
" U2 E) {- z, u5 [们的后代。四女配北夏墅许氏,那是武进有名的书香门第。五、六、七女的丈夫,都曾在伯父门下读
! n! p% E* N, U( Q3 [! s+ }  g3 s过书,他们能娶老师的女儿为妻,想必或多或少与老师对他们的赏识有关吧。* N+ j& b  m8 R& G8 N! g. f
① 节场,在武进方言中通常指当地农村乡镇每月的定期集市。3月19的“节场”则为1年1次,所以特别隆重。
  B3 [" J2 e+ k' O· 103 ·) y! j* k9 U2 l9 E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6:36 | 只看该作者
许家在北夏墅不算大姓,家族人口也不多,但家境比姚家好。许家之所以在当地受到尊敬,主8 F; j/ i% N8 E* e8 Z- y, u; M
要是因为读书好的缘故。北夏墅许家与姚家头姚家几代联姻,大概也是因为两家都注重读书的关
; R. F3 l% t% j0 W9 V系。四堂姐夫许子文(1897-1983,名宝祚),民国初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曾在伯父开的学2 p1 p% P7 r9 L- c* K( @5 Z* {+ o1 G
馆任教,大概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为伯父所赏识的。他后来在北夏墅小学当过好多年的校长,抗战% b9 @# \9 e7 w: n
时期到上海,在新中国医学院当教授。北夏墅许氏对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曾创办北
( q* c8 W* J3 o& G- e4 Q夏墅小学(后又在此基础上与李氏共同创办北夏墅中学)。我们小时候都在这所小学校读书,同学
2 D7 z' X" q1 M, u. h! z中有不少是平辈或比我小一辈的,虽是同学加亲戚的双重关系,但并不影响大家认真念书,反而形
+ [; L) s8 @5 y& r* D; m% C$ k成了一种彼此促进的良好风气。北夏墅许氏子弟也多在这个小学念书,出了不少人才,子文的儿子! Q7 E7 j4 a& i6 G: f
许学受④、侄子许学彦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g$ D9 N' W: {# G: F+ ^
三我的父亲
$ }; `/ M7 g4 u8 o父亲姚祖颐,字养斋,得过“岁贡生”的功名,卒于1934年,享年67岁。父亲的原配夫人姓邹,
/ `, e7 Z) W: Q' L" s- n$ E生有五个女儿,曾有一个儿子,名会初,早天。长女、二女、三女、五女先后嫁人,各有子女。四女姚% K. P8 d9 w1 y
荷秀,终身未嫁,读过书,是个极能干的妇女。因为没有儿子,父亲在原配夫人的劝说下纳妾张氏( W/ \; s7 _; Y, J
(后扶正),生有二女三男。! q, d& }. c8 E, y" J
在父辈的三兄弟中,父亲在家乡生活的时间最多、最长。他的生活来源也是教书和经商,在乡( }2 F* W3 Q/ a" `; ~8 J
下办私塾、任家教,也曾在郑陆桥镇上开过一家“谦吉饼行”。这家饼行是独资经营的,除卖豆饼外,8 i: l8 `' g' c
也卖粮油。但他在饼行的经营中,似乎并未吸取早年与伯父等人合伙经商失败的教训,只是一味的- F& j' r  S* T
信任“朝奉”(相当于现在的经理),将店内一应事务统统交给他,自己每天拄一手杖,走五里路去郑$ S" v5 |: U; A- n
陆桥,到了店里也不查账,却每天都去,一般是吃了晚饭再走回来。大概在20年代末,不知是朝奉; v) E# q) V( d1 {( ~5 b0 N& e& V
成心害他,还是自己经营不善,总之是饼行因亏本而歇业了。
9 r8 o; E0 T" N8 D) }( V父亲生平有几件事一直被人传说,他的自我感觉也颇为得意。例如,他在江阴乡下人家教书
; e. Q: T7 U1 e, k: o! O时,有一次东家请客,他也作陪。东家上了一盘子碧绿的炒新蚕豆。客人把盘子拉到自己跟前说:% o6 B6 {0 j. b) Q& T2 Q, G
“这是我喜欢的。”父亲见状,把盘子再拉到自己跟前,说:“这也是我喜欢的。”东家只好叫家人再炒& L) @* i, I5 H4 B! E
一盘。当时能够和东家的客人这样“对着干”的,大概不多,谁都怕得罪了东家而被辞退。父亲能这! O, J/ `; Q5 b) X
样做,要么就是他本来就不想干了,所以不怕东家因此停他的“生意”。或者就是凭着自己有真才实
2 p! z- o0 Z6 s' p. M! z: w学,根本不怕得罪东家。; e1 y( F$ S3 ^9 _+ [' Y
从江阴回姚家头,路上要走大半天,所以要在半路上的饭馆里吃午饭,吃的次数多了,便悟出了) Q3 _8 |1 a1 I+ w1 Y' Z0 L! K
一些门道。比如说点了个鲜鱼,假如伙计问你,这鱼是红烧吧?那么你一定说要清蒸。因为江南人1 y0 \. t& K1 d' K
口味清淡,鲜鱼一般都清蒸,伙计这样问,很可能就是今天的鱼不新鲜,所以只能红烧,借助酱油味$ R; t1 B2 K  R
去除鱼腥气。如果是新鲜鱼,伙计就肯定会问是清蒸还是红烧了。父亲在吃的方面有这许多讲究,
. k& c' z0 z5 \' A2 Q9 X大概是从前在这方面吃过亏的,但他知道接受教训,看来还不是“迂夫子” 。
$ F: A; q8 \5 g! V( v8 o乡试之后,父亲会在乡帏中走来走去,将别人丢下的剪刀、纸张— — 哪怕是小片的纸等拣回来,7 t. {! V% {3 [, G& r
攒着慢慢用。虽然这有失读书人的体面,但他似乎并不在意。# }6 r, o  \* n7 N$ u& v% W
据说我父亲小时候,在墨盒里养了蚊子,过几天他会把手指伸到墨盒里让蚊子叮。他还曾拣到
5 t, l" A, ^) W+ d① 许学受(1922一),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安徽医学院教授,呼吸系统及结核病专家。曾任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 j# r5 H+ w9 V- R" l, Q
表、中国致公党安徽省主任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著有《肺科临床手册》、《肺科临床读片》等。
# f, \& r+ u  Q9 t# d5 d1 [② 许学彦(1924一),北夏墅小学毕业后,在抗战时期的逃难途中考入贵阳国立十四中学,高中毕业后同时考取了西南
" Q8 X% P. k0 [4 u7 f5 s. i  }联大、浙江大学、平越交大、兵工学院,旋由十四中保送重庆交大,转入上海交大造船系,1948年毕业。后长期从事舰船设计
; r% h; ^  S+ U+ A& X8 k2 u% D& @工,作为总工程师,先后主持过“东风”号、“远望”号、“向阳红10号”,以及中国首次批量生产的军用55甲炮艇、62型高速
' K. S& k; l; e) F( k1 v. \护卫艇的设计研究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七O/k所技术顾问、研究员。7 y' h$ H# ^. x3 N1 q% A+ v
③ 迂夫子,武进方言,指虽有学问而泥古不化、因循守旧的读书人。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7:15 | 只看该作者
过一只受伤的小鹰,抱回家来喂养。小鹰长大后,早上飞出去,晚上回来站在院子里,还要与孩子抢# a5 ?' W5 w- z3 G8 ]
食物,如果骂它,小鹰似乎听得懂,常以各种动作来表示。小鹰有时也闯祸。一次,在天上见到人家7 ^; @4 I0 Y  c' p, |5 D; I: r
在河边洗猪肠,它一个俯冲下来,叼了肠子飞到我家屋顶上啄食。人家认得此鹰,就来我家理论。
1 C( J; A5 g% l9 n0 v+ c还有一次,小鹰把人家有红结子的瓜皮帽抢走,也放在屋顶上。鹰后来是飞走的还是老死的,就无
" _& t: k1 C: R- R人说起了。  j* b3 i" F* C* V# g
对于做学问,父亲常有独到见解,如对《孟子》中的一段话的解释。《孟子》日:“油然作云,沛然. \8 C- \( i4 U) M
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一般认为,此句中的“之”字作虚词解,无义。父亲则认为,《孟子》无一字9 z) P7 K. x$ ^% f* G1 o$ `
无用,篆书中“之”字的字形就像禾苗旺盛生长的样子,说明是久旱以后,天降甘霖,禾苗得以生长。
0 [: M" d- O( ?2 ^+ H# W$ P一次在讲课时,他明知道有督学来听课,但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讲,督学不以为然,在评课时提出疑
1 k$ v: j2 e  C& y) u0 |# D1 |问,父亲便以《孟子》无衍文为由,据理力争,督学无奈。此事传开去,学校中大家都知道了。一直到
, {1 D. J# j1 Z% d我进入江苏省常州中学读高中时,国文教师吴山秀(当时公认的常州最好的国文老师)不知怎么讲6 w6 m3 M0 N8 s' n& V7 y
到了这件事,就表示赞同父亲的观点。也许他觉得光自己赞同还不足以有说服力,所以又补充道:3 n: c: N% g  \# @8 g
“安甫先生也同意这个说法。”末了再补一句:“姚安甫是谁呀,那是了不得的人呀!”
4 n- b9 l+ ]$ N0 M: b+ r8 b父亲熟知舆地之学。他的两个得意门生受晚清时期国内外在西藏归属问题上的论争的影响,& S& j5 e% K( o  v
曾花费数年时间,汇集不少中外资料,编纂了一本《西藏新志》,以此证明西藏向来属于中国领土,于8 f+ p, P: W+ \/ A
宣统三年(1911)在叔父姚公鹤担当主笔的上海自治编辑社出版。因书中涉及许多历史地理知识,- i" d: U: D, c' Q; c& {
付印前,叔父请父亲到上海来负责校订工作。清末民初时,江南一带稍有成就的读书人都会到上海) ]0 _- u8 ?+ w% y2 J$ G+ X
去见世面开眼界,如有就职机会,也会长住一段时间。叔父请父亲到上海去,一方面是校订图书,另; x8 S9 J: s$ C  a
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他排解幼子早夭的痛苦。所以,父亲虽到过上海,但我并没有听他说起过上海
& X/ D1 Y9 h( F# K( ~9 G的情况,大约是当时心情不佳,对上海的印象并不深。. c9 k/ v+ v; \) f
其实,父亲对人生和世道是很有心得的。他写过两次自挽联。第一次是在1923年前后,那时
8 \. G2 f( i( h  r6 T7 Y他患了大病,以为将从此不起,于是为自己写了第一副挽联。我曾听他念过,但未全部记住,只记得% s, y6 ~6 I  V+ |
上下联的头一句。上联首句是,“国其不日殆哉”,下面是讲军阀混战,国事难料等等,有几十上百1 S9 W8 S, |# C- n: m8 ]; S0 g" M
字;下联首句是,“我已只身去也”,下面是阐释他对人生的态度。当时,伯父从城里回乡探望他,读/ x% C/ P. {/ s6 M+ Z; b/ I
了这副自挽联后,认为我父亲还根本不会死,因为联语文字的底气很足。我听过一遍,当时虽还年: f5 A0 x) q' H2 o: b' u
少,但也觉得颇有气势,毫无衰颓之态。7 L  p: H$ f9 q2 S' Q: B) j
父亲的第二副自挽联,是在他去世后由北夏墅许家的一位姻亲书写的,挂在灵前。我记得是:
8 \- C0 t: Y, x& A2 ?6 A周天度数本奇零,看来世事法天屈指几多有终了;. H4 Y: ^" A  F
大地东南留缺陷,想是人生象地到头强半不完全。
" i; M: p* [& _! R- I" P. }0 [4 w# |这副自挽联,与第一副相比大不一样,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常人能有的意境。) S1 j% a. n8 ^4 Q# D0 i1 x4 P
从祖父那一辈开始(也可能更早),北夏墅姚氏的当家男性常在本地为乡邻排解纠纷,不仅有同
' x0 E4 `4 q/ H0 V) I/ T- Y! \" X族的,还有外族的。据家谱记载,离北夏墅不远的蒋桥村,有柳姓兄弟为分家发生了激烈争执。按4 [- x  M+ c. u0 `8 r+ q
惯例,分家事宜应由本族的族长或贤明的长辈来主持调解,如两者都不出面,也可以由双方关系密) n9 l& @" w5 s2 I
切的亲戚主持,担当这一职责的称之为“公亲”。但是,蒋桥的柳氏兄弟却并不相信本族长者或亲戚
& t# c) V" a! W8 r6 T8 u8 W9 ^近邻,而是独独来找到祖父,请他前去就众人的调解作出判断。还说,只要能够得到祖父的一句话,
8 _& Q; f$ E( v% q; T就无所遗恨了。祖父再三推辞,柳氏兄弟则一再恳请,祖父不得已而随同前往。到了那里,双方的  _' _+ W5 x) ^. C/ o. F
家人还在争吵不休,居中调解者也发表自己的看法。祖父在一旁细细听着,斟酌了很久,才说道:
2 J* t$ E. i7 p6 ]“某人所说的,的确是毫无偏袒,可以信任。”大家一听,纷纷表示同意,柳氏兄弟也说:“先生果然不
1 h% c2 y" Q4 C8 @6 J1 \9 }: N4 d会骗我。”/ J' t& ^5 }+ o
到我父亲这一辈上,本村和邻村一些人家还是常来找我家排解纠纷。父亲平时好管“闲事”,乡, o' f$ ]5 y+ s; P3 Y8 v
邻也信任他,纠纷的内容不外乎分家、继承、借贷等。一方来说事情原委,要求我父亲断曲直。父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5-14 02: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