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1 21:24:37
|
只看该作者
离开太平军队伍后,祖父靠摆摊算命、行医,维持一家生计,不久,他只身到了苏北靖江一个叫$ ^( S" z2 x* k6 f+ v9 G% [
四墩子的地方,由于为靖江名士钱仲山家一个婢女治疗顽疾,得到赏识,被聘为家塾教师。这样,祖
. z4 B ^4 b3 s父就将家人从镇江接到四墩子住下了,直到太平军失败后,才返回武进老家。在四墩子,他还留下7 I# ]& X( e) X/ L9 P% P
一个女儿,就是我的大姑妈。姑妈后来在靖江成了家,每年要到武进来好几次,大家对她很尊敬。
. c; ?( c! ?5 s$ V. U' }在太平军与清廷的武装对峙中,江南城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大减,农田里草木丛生,野猫、野 @) x5 G9 @* x; ~5 q, _, c o' V, F
猪增多。不知这些猪、猫本来就是野的,还是曾经家养而后来因没人管变野的,总之是动物野性大
- P( _+ f9 r/ {, D, k2 J# z大增加。记得家乡曾有人想捉野猪,结果手上的指甲都让野猪弄得翻过来了,所以后来大人常以
" i1 Y- s7 E, L1 _ X3 H“大野猫来I罗”这句话吓唬爱哭爱闹的小孩子。祖父一家逃难回来,已经很穷了,自家房屋早被太平
, G9 A9 r U) T1 |) b, s军烧掉,全家人只能住在祠堂里。姚氏祠堂正中的一块匾,上书“无(毋)忝祖考”四字,出自李兆洛
, r. `2 d, [6 f4 D的手笔。其中“祖”字上的一点,写得极为形象。父亲曾告诉我,他小时候住在祠堂里,看到“祖”字
4 d, e i2 P% Y6 W [( S的一点,还以为是小鸟停在匾上。, S) l* i; ?; L& }0 z" B/ h
我的祖母(续弦)姓周,是西石桥镇附近的农村人。那里不是圩区,受水灾少,所以家境稍好,大
8 [# u2 n* A, ?/ j, s& r5 q( Z/ L约相当于后来所谓的富裕中农的程度。在家人的记忆中,祖母精明能干,俗话说就是“很厉害”,据( O" V8 G% E$ h0 i2 d
说家中的事都是她做主,活了八十多岁。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能干的祖母创造了不少条件, V! Z! l( c8 F8 f: G6 I
让祖父读书。; j6 I5 F% c4 `8 X) Y! h
祖父的科举经历,也有不少趣闻。他参加科举考试是在1865年,即同治四年乙丑。这一年,是
- T N y; t! ?太平天国起事后常州府各县首度重开童子试,当地士人为之雀跃。主持考试的是从北京来武进当% t6 [4 q8 @5 E/ S z+ S
县令的温凤楼。祖父因成绩出色,位列首名。为此,祖父有诗纪之,最后一句是“满城指点是姚和”。
( H6 M$ w7 P. ~ j7 s% _7 p5 q次年,与姚家有姻亲关系的北夏墅许氏许汶源,也在童子试中列为首选,于是,诗的最末一句又成了
' G) U: d1 t+ ^7 {# z1 U“满城指点许汶源”。
2 [$ H4 \8 I( |$ X光绪年间,祖父参加省试,试题为“君子有三畏一节”①,祖父交卷后,监考官葛某读了大加赞赏,
; H9 v2 A. U/ y8 H据说还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任阳湖县令的金士准(号稚莲),听到隔壁房间有热闹的声音,特地跑来$ o" G' u+ D, a1 N$ G6 R
一同欣赏,他读了文章后说:“此人竞能在考卷中写下这样有名士风度的话,想必是科场老手了。”但7 J. S7 o) e2 c$ [9 v, f
到最后发榜,祖父榜上无名。金士准回到阳湖任上,对朋友说起此事,常常为之惋惜。& h( G6 I5 r" Z$ _, Q& d5 X
常州城里有个姓史的富家子弟,每次考试总要想办法让自己得第一名。在光绪年间的一次考9 Z; H% I% x N/ Z% ~
试中,初试发榜,祖父的名次正好在姓史的前面,以为就此可以获得廪生的功名而吃“皇粮”了,谁知4 J% I: M- D$ @" {+ n
复试榜发,其他人的名次都没变动,惟有祖父的名次与姓史的对调了一下,得知此中内情的人,一时 N$ ?+ G# A6 K+ ]9 L
间议论纷纷。有算命的告诉祖父,他的命中缺天厨星,生来不该领取俸禄,秀才吃的公粮是从国库# r. o$ M7 o0 g& ?
里拿出来的,也算是国家的俸禄了。祖父听了非常不满意。4 Q# \. |* Q3 m1 e( w0 v# s3 m
虽然祖父在科举上并无大成就,但不是个读死书的人,他对传统学术和现实社会都有自己的看
9 G; K2 G/ J8 u C2 {; y3 U. t, K, a法。比如,他细品唐人的宫怨春怨诗,觉得多半是骚人墨客的借题发挥、潦倒失意之作。如薛逢《宫
" N: h- x7 V3 b: o* H( V* A5 ^词》有“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一联,读来竟感到就是在写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在号棚中1 d/ x5 q# o' p- s* j! s6 A P
交卷时的样子,且惟妙惟肖,极为传神。祖父认为,后人将这类诗词当“艳体诗”来解释,实在与其主
4 T9 h0 z$ A0 M6 o" R旨大相径庭。
' l3 K$ D9 |' ~& H" ~9 s0 ^光绪年间,江苏地方当局为整饬民间陋俗,特摘录《大清律》中的相关条文,编印成小册子发给
% L |6 h' q9 f" d8 c百姓。其中有“抢亲最为恶俗,凡抢亲而未成者,许女家离异”一条。祖父看了,私下对我伯父说,这! j7 ]$ Y) ?9 q5 b: ]
种情况,其实应该分别对待。男家行聘后,何尝不想正正经经地举行婚礼?男方之所以要“抢亲”,0 P% `0 ]+ `$ X) R" P0 H
或者是女家索要财物过多而男方无力办到,或者是女家见男方家道中落而试图解除婚约。抢亲未# @2 }& X: k- |, J
成而允许离异,这样的规定可以针对男方,但如果仅仅允许女家提出,就等于纵容女方可以怀有二7 L# g3 z* ?4 T2 N
心,甚至借机讹财,这就反而助长了另一种歪风。当然,祖父也告诫伯父,这种涉及官府律令的批
+ A: z1 L9 K: V评,是不能乱说的,得之于心便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