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族谱的方言与文化价值0 k" j/ B) |; z, T. n4 g; F1 b
口崔荣昌( R* }+ e* H1 R; K$ ~+ |. A
族谱又名宗谱、家谱、家乘、谱喋, 在四川民间还有
! u1 j7 Y: n. w0 T- _, i: e5 L' {3 G叫谱书、意旨谱的。宋人黄庭坚山谷撰有《宜州家乘》。3 L+ B0 d" Z, s6 I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 山谷晚年作目录, 题日家乘,
0 H! `2 ?# Y* U/ R3 n; W' h+ e取《孟子》‘晋之乘’之义。”后相沿称家谱为“ 家乘” 。作为, V# @% V! n4 M, ?) {* t% b2 M/ G
记载一姓世系、族源、迁徙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的
" W* S$ K: w) N x家谱, 始于宋代。《宋史· 艺文志三》有司马光《臣寮家6 m7 G0 E0 y" X, ~2 @4 D! C
谱》一卷。苏沟著有《族谱引》。明清两朝外省籍来川移民1 c% ~: C) _3 T; }" H0 b6 {6 P! H
普遍都修有家谱, 各地县志曾有所搜集转录, 而更多的
5 k3 ?7 \3 K' k( _ I" u" P则散藏于民间, 特别是交通闭塞、远离城市的山乡。在十0 m3 Y8 Z; n `2 n v
多年的方言文化调查中, 这些内容翔实的族谱使我们大
# Z! V" ~4 [; ^开了眼界, 拓展了思路, 不仅看到了历次北民南迁与东
; L$ `8 i# n$ P9 U南移民西进, 即“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浪潮," d8 H! R' ~, ?% M* C& J
因战争、饥荒、瘟疫迫使人民颠沛流离的真实情景和移. A4 [% I" f$ \; |
民落业异乡的艰苦创业精神, 而且看到了伴随移民浪
" o( i% N& e& |. H; h/ i潮, 汉语方7 Y0 q7 \' E h& \. Y
一! l- i* D: Q' N
言在其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波澜壮阔) d7 N+ }* z1 v3 }4 D
的扩散运动, 进而弄清了四川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以
% ^% Q7 O3 w( p; f+ j7 [# ^9 E及汉语方言间的亲疏关系。本文约略谈谈族谱的方言与
3 _9 S4 x# E- }$ m) H$ x! W文化价值。# j6 d9 h% X! L3 l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世系史、迁徙史、文化史, 是正史
/ B9 s* Q6 R$ l0 x( O和方志之外的保存于民间的重要历史文献。它弥补了正
! |- f. h% \; p! n史和方志的不足, 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对正史和方志的
1 b: r; @* U. W& E4 ^! g补充和注释, 而正史和方志亦往往征引族谱的材料以说
* D. C0 s2 p, F7 p明某些重大的历史间题。例如方志中的“ 祠祀志” 、“ 宗
0 u5 @# ]: A; C, E& D( R& q祠” 、“ 氏族”等就是据族谱编写的。民国年《续修大竹
! W9 a3 f3 k( N- c县志》卷“ 祠祀志· 宗祠” 大竹有宗祠座, 其中鄂( O4 a" A, I3 Z1 Y \
籍人座, 湘籍人座, 粤籍人座, 闽籍,簿章南
. n" l9 h {( @. g) }昌籍, 赣籍, 其余籍不明座。这里以宗祠即姓
" W$ N( f) n$ I. } ~2 k) Z氏的数量与省籍的多寡进一步揭示清初移民于大竹的, u, r# s! ^/ J0 j' i% f9 j
情况说明了“ 湖广填四川”的具体内容湖北人为姓3 m* B9 S8 P0 R: T+ ]
祠, 占宗祠数的环湖南人为姓祠, 占湖广籍
7 n5 N8 x5 U% v, `; l合计为姓祠, 占。由此可知清初移民至此地的确$ g$ I/ u+ E( ^6 J5 G: I Y
实以湖广为主。我们在《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一书中收
/ f" _8 A1 Y6 M. j6 B3 x' S. I1 R录族谱下份计宗支, 其中吴姓分两支, 来自
j8 v- r0 ~" O, q# E4 K个省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安徽、贵州1 z2 d) \! N9 `3 \& Z! _+ F
、福建、江西、胡北、湖南、广东。在入川时
5 _! ]/ i; _9 w问上, 同一族人有一次来的, 有分批来的, 因此这份
7 O3 p8 T' F5 V# j( ^8 R+ j; x族谱共计支元末, 明代明初最多, 清代
1 t4 u' _9 F- {5 V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时可* c- ~9 h# ]5 Q+ ?, W" F
不明的。从这些族谱所载入川时间, 证明我们把元明清- s# c, N& S$ U7 R
的移民分为“ 元末明初”和“ 清朝前期”两次是有史实根1 [- y* n' n$ }2 z
据的。$ [! `# i) ?. c2 Z: E- ?/ K" i% P
族谱是人文历史的珍贵文献。例如, 记载明玉珍父
: B' @% ~+ o6 J! G& v, u1 G6 e子及其后裔的《甘氏族谱》, 关于明代将领寥永忠及其子
+ K {* p0 I: q, R0 A9 m孙的《廖氏族谱》, 以“ 宗圣”为始祖, 记述曾子后裔的《奉
8 H2 V1 l: x, T2 K+ a旨救封宗圣族谱》等。资阳县档案馆所存《甘氏族谱》于* h# b A6 s2 z- W- d% R- f; J( p* r
年重修, 谱称“ 吾族聚处于资阳五百六十余年' ~8 A: |6 N& ^! J6 N, X
矣, 尤以明代为甚盛。甘楼房沟之按院, 中城街坊之进$ m" Y( u4 V4 w3 I
士, 载入邑乘, 皆昭昭在人耳目者。泊献贼之乱, 举族歼
* W$ V2 ]& j7 _7 z6 C+ c# k焉。惟逢荣暨洪父子远遁得存” 。“ 吾族肇自江南, 继迁于
* K4 ]5 m0 E3 R+ | {/ n楚。元末明初由楚入蜀, 有明玉珍公抚有四川, 传之明% ^- f2 s3 |3 F
升公, 封归义侯。⋯ ⋯明末遭兵火, 逢荣公携其子避难洪
$ S+ V8 L( `- S3 K0 Y" f雅, 寇平复归资阳。” 明玉珍, 红巾军将领, 楚随州人, 元& R! S) w5 G- x% o& M9 T$ B* O9 t
末据蜀称夏帝。其子明升, 洪武四年入明, 封归义侯, 后$ v, W- R n% a
徙高丽, 四子八房。该谱以明升为入蜀始祖, 庆三为二世) y7 x8 Z/ ^7 T h) z9 ?* d
祖, 逢荣为三世祖。所记史实比清人谷应泰撰《明史纪事
+ {/ ?& x9 ~) x' c本末》为详。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避难, 明升的后世子孙* G' J3 l! h/ W! t f. ^9 ] k. `
已改姓“ 甘”了。廖永忠是明代德庆侯、右副将军, 原籍安
5 [$ f, O7 M" [, W9 V1 i徽巢人。廖永忠平蜀在方志中多有记载, 其后裔在川落9 Y8 W( w+ }: q+ o; i
业情况则见于大足县明星乡《廖氏族谱》其先祖“ 伐蜀2 Q2 l+ }! S n1 p5 b2 g% R* g
明升, 遵庆藩之命, 清阅边疆, 睹棠邑即大足壮丽, 土
1 o; M' ^( g* i; N0 z田肥美, 而占籍于此” 。明清交接之际, 避兵于遵义府桐
% T4 r4 W8 Q7 w2 H! U梓县。康熙二十六年“ 复业原籍五云山今累丰村” 。金! D6 Z2 s5 [! `2 K7 N+ `3 E
堂县曾参的世孙曾国枢珍藏的武城曾氏重修《奉旨
+ {5 N( a. ]5 |. y软封宗圣族谱》, 木刻本, 共册, 页。有曾子等图像: H% {# Y; n S6 }$ H- Z/ Q
幅, 历代帝王诏、谙篇, 祭、赞、诗、论、序、匾、乐
c! j; k; ^! B篇, 有关对曾子后裔优抚的叙奏、案读篇, 地图幅,; D4 q) e8 T6 C9 F) e5 |8 T
曾子言行等舆记与遗事则, 艺文庙碑篇, 以及从
; ?3 r* g4 A9 f7 I世至世的姓名、配偶、子嗣、任职、迁徙、葬地等史实。
# u: j0 U" W7 I5 q+ j! P: c: d族谱对历次移民的真实记载, 为我们展示了北民南
/ i1 [6 R; D# L; q4 ~, ]迁, 东南移民西进, 特别是“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的. h& b4 F3 ^* P
一幅幅动荡而悲壮的历史画卷。例如《奉旨救封宗圣族
$ ]/ L! Q' l8 B! [6 \谱》记述了曾氏后裔历次迁徙情况巧传孙关内侯曾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