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族谱的方言与文化价值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7 10:4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族谱的方言与文化价值0 k" j/ B) |; z, T. n4 g; F1 b
口崔荣昌( R* }+ e* H1 R; K$ ~+ |. A
族谱又名宗谱、家谱、家乘、谱喋, 在四川民间还有
! u1 j7 Y: n. w0 T- _, i: e5 L' {3 G叫谱书、意旨谱的。宋人黄庭坚山谷撰有《宜州家乘》。3 L+ B0 d" Z, s6 I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 山谷晚年作目录, 题日家乘,
0 H! `2 ?# Y* U/ R3 n; W' h+ e取《孟子》‘晋之乘’之义。”后相沿称家谱为“ 家乘” 。作为, V# @% V! n4 M, ?) {* t% b2 M/ G
记载一姓世系、族源、迁徙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的
" W* S$ K: w) N  x家谱, 始于宋代。《宋史· 艺文志三》有司马光《臣寮家6 m7 G0 E0 y" X, ~2 @4 D! C
谱》一卷。苏沟著有《族谱引》。明清两朝外省籍来川移民1 c% ~: C) _3 T; }" H0 b6 {6 P! H
普遍都修有家谱, 各地县志曾有所搜集转录, 而更多的
5 k3 ?7 \3 K' k( _  I" u" P则散藏于民间, 特别是交通闭塞、远离城市的山乡。在十0 m3 Y8 Z; n  `2 n  v
多年的方言文化调查中, 这些内容翔实的族谱使我们大
# Z! V" ~4 [; ^开了眼界, 拓展了思路, 不仅看到了历次北民南迁与东
; L$ `8 i# n$ P9 U南移民西进, 即“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浪潮," d8 H! R' ~, ?% M* C& J
因战争、饥荒、瘟疫迫使人民颠沛流离的真实情景和移. A4 [% I" f$ \; |
民落业异乡的艰苦创业精神, 而且看到了伴随移民浪
" o( i% N& e& |. H; h/ i潮, 汉语方7 Y0 q7 \' E  h& \. Y
! l- i* D: Q' N
言在其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波澜壮阔) d7 N+ }* z1 v3 }4 D
的扩散运动, 进而弄清了四川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以
% ^% Q7 O3 w( p; f+ j7 [# ^9 E及汉语方言间的亲疏关系。本文约略谈谈族谱的方言与
3 _9 S4 x# E- }$ m) H$ x! W文化价值。# j6 d9 h% X! L3 l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世系史、迁徙史、文化史, 是正史
/ B9 s* Q6 R$ l0 x( O和方志之外的保存于民间的重要历史文献。它弥补了正
! |- f. h% \; p! n史和方志的不足, 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对正史和方志的
1 b: r; @* U. W& E4 ^! g补充和注释, 而正史和方志亦往往征引族谱的材料以说
* D. C0 s2 p, F7 p明某些重大的历史间题。例如方志中的“ 祠祀志” 、“ 宗
0 u5 @# ]: A; C, E& D( R& q祠” 、“ 氏族”等就是据族谱编写的。民国年《续修大竹
! W9 a3 f3 k( N- c县志》卷“ 祠祀志· 宗祠” 大竹有宗祠座, 其中鄂( O4 a" A, I3 Z1 Y  \
籍人座, 湘籍人座, 粤籍人座, 闽籍,簿章南
. n" l9 h  {( @. g) }昌籍, 赣籍, 其余籍不明座。这里以宗祠即姓
" W$ N( f) n$ I. }  ~2 k) Z氏的数量与省籍的多寡进一步揭示清初移民于大竹的, u, r# s! ^/ J0 j' i% f9 j
情况说明了“ 湖广填四川”的具体内容湖北人为姓3 m* B9 S8 P0 R: T+ ]
祠, 占宗祠数的环湖南人为姓祠, 占湖广籍
7 n5 N8 x5 U% v, `; l合计为姓祠, 占。由此可知清初移民至此地的确$ g$ I/ u+ E( ^6 J5 G: I  Y
实以湖广为主。我们在《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一书中收
/ f" _8 A1 Y6 M. j6 B3 x' S. I1 R录族谱下份计宗支, 其中吴姓分两支, 来自
  j8 v- r0 ~" O, q# E4 K个省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安徽、贵州1 z2 d) \! N9 `3 \& Z! _+ F
、福建、江西、胡北、湖南、广东。在入川时
5 _! ]/ i; _9 w问上, 同一族人有一次来的, 有分批来的, 因此这份
7 O3 p8 T' F5 V# j( ^8 R+ j; x族谱共计支元末, 明代明初最多, 清代
1 t4 u' _9 F- {5 V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时可* c- ~9 h# ]5 Q+ ?, W" F
不明的。从这些族谱所载入川时间, 证明我们把元明清- s# c, N& S$ U7 R
的移民分为“ 元末明初”和“ 清朝前期”两次是有史实根1 [- y* n' n$ }2 z
据的。$ [! `# i) ?. c2 Z: E- ?/ K" i% P
族谱是人文历史的珍贵文献。例如, 记载明玉珍父
: B' @% ~+ o6 J! G& v, u1 G6 e子及其后裔的《甘氏族谱》, 关于明代将领寥永忠及其子
+ K  {* p0 I: q, R0 A9 m孙的《廖氏族谱》, 以“ 宗圣”为始祖, 记述曾子后裔的《奉
8 H2 V1 l: x, T2 K+ a旨救封宗圣族谱》等。资阳县档案馆所存《甘氏族谱》于* h# b  A6 s2 z- W- d% R- f; J( p* r
年重修, 谱称“ 吾族聚处于资阳五百六十余年' ~8 A: |6 N& ^! J6 N, X
矣, 尤以明代为甚盛。甘楼房沟之按院, 中城街坊之进$ m" Y( u4 V4 w3 I
士, 载入邑乘, 皆昭昭在人耳目者。泊献贼之乱, 举族歼
* W$ V2 ]& j7 _7 z6 C+ c# k焉。惟逢荣暨洪父子远遁得存” 。“ 吾族肇自江南, 继迁于
* K4 ]5 m0 E3 R+ |  {/ n楚。元末明初由楚入蜀, 有明玉珍公抚有四川, 传之明% ^- f2 s3 |3 F
升公, 封归义侯。⋯ ⋯明末遭兵火, 逢荣公携其子避难洪
$ S+ V8 L( `- S3 K0 Y" f雅, 寇平复归资阳。” 明玉珍, 红巾军将领, 楚随州人, 元& R! S) w5 G- x% o& M9 T$ B* O9 t
末据蜀称夏帝。其子明升, 洪武四年入明, 封归义侯, 后$ v, W- R  n% a
徙高丽, 四子八房。该谱以明升为入蜀始祖, 庆三为二世) y7 x8 Z/ ^7 T  h) z9 ?* d
祖, 逢荣为三世祖。所记史实比清人谷应泰撰《明史纪事
+ {/ ?& x9 ~) x' c本末》为详。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避难, 明升的后世子孙* G' J3 l! h/ W! t  f. ^9 ]  k. `
已改姓“ 甘”了。廖永忠是明代德庆侯、右副将军, 原籍安
5 [$ f, O7 M" [, W9 V1 i徽巢人。廖永忠平蜀在方志中多有记载, 其后裔在川落9 Y8 W( w+ }: q+ o; i
业情况则见于大足县明星乡《廖氏族谱》其先祖“ 伐蜀2 Q2 l+ }! S  n1 p5 b2 g% R* g
明升, 遵庆藩之命, 清阅边疆, 睹棠邑即大足壮丽, 土
1 o; M' ^( g* i; N0 z田肥美, 而占籍于此” 。明清交接之际, 避兵于遵义府桐
% T4 r4 W8 Q7 w2 H! U梓县。康熙二十六年“ 复业原籍五云山今累丰村” 。金! D6 Z2 s5 [! `2 K7 N+ `3 E
堂县曾参的世孙曾国枢珍藏的武城曾氏重修《奉旨
+ {5 N( a. ]5 |. y软封宗圣族谱》, 木刻本, 共册, 页。有曾子等图像: H% {# Y; n  S6 }$ H- Z/ Q
幅, 历代帝王诏、谙篇, 祭、赞、诗、论、序、匾、乐
  c! j; k; ^! B篇, 有关对曾子后裔优抚的叙奏、案读篇, 地图幅,; D4 q) e8 T6 C9 F) e5 |8 T
曾子言行等舆记与遗事则, 艺文庙碑篇, 以及从
; ?3 r* g4 A9 f7 I世至世的姓名、配偶、子嗣、任职、迁徙、葬地等史实。
# u: j0 U" W7 I5 q+ j! P: c: d族谱对历次移民的真实记载, 为我们展示了北民南
/ i1 [6 R; D# L; q4 ~, ]迁, 东南移民西进, 特别是“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的. h& b4 F3 ^* P
一幅幅动荡而悲壮的历史画卷。例如《奉旨救封宗圣族
$ ]/ L! Q' l8 B! [6 \谱》记述了曾氏后裔历次迁徙情况巧传孙关内侯曾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0:43:40 | 只看该作者
于西汉末王莽始建国二年。年庚午岁月日, 率
! @+ [5 \- S7 [家属近千人徙江南之庐陵今江西吉安吉阳乡传孙! J# A& n5 L1 z
曾开国由吉阳徙云盖传孙曾志诚由吉水徙长乐广+ B+ n8 m0 t- p; `/ r9 V7 K
东五华传孙曾克让于清康熙年间由长乐徙四川金
6 {9 [: P7 e' Z9 V8 |! z! k堂。成都《廖氏族谱》民国年重修称廖姓为有熊氏
/ U, E' R3 D! ], E# q' F# u3 y! m之后, “ 有熊氏的后裔名叔安, 春秋时受封于廖地河南- f& t2 U9 n$ X& o
唐河, 人称廖叔安。子孙以封地为姓。”廖姓望族居矩鹿
* G' u6 D: C+ P; M郡河北平乡、汝南郡, 因名“ 汝南堂” 。唐贞观年间廖崇
9 ?2 U* u' x7 {7 E0 F# o德官江西虔州令, 子孙留居宁都。传至廖四十一郎, 宋时
( g) {( [" t. O; A. k3 Y% X避乱入闽, 居汀州宁化石壁。明代廖北泉迁长汀南山廖
) E4 y. Q/ d. U* I% }  I0 ]家坊。明洪武年间廖德源沿江南下, 迁粤之兴宁。廖德源
1 T* Q0 j& I' ]  V的第世孙廖以敏于康熙十五年平应募出征台
7 [( B$ a( J7 Y* f, l7 p湾, 其子廖明达于雍正四年年由兴宁县上蓝埔来; ]  |+ V$ h2 }9 Z) h
, 先居什郁新市镇, 后迁新都繁阳山下。如同多数客家$ e- }6 d# H# g- ?! h% \  @# v0 s
人一样, 廖姓先民亦经历了由河南、河北江西, 福建
. z- h1 w! ^* l7 @‘ 四川台湾的次大迁徙。在我们所参阅的份湖
3 d7 L- C; G0 b  \! g1 M; s广人族谱中有份明确记载, 他们曾落籍江西, 而且有- _0 l3 l* _5 _- i( h9 I- V
。份记载有江西迁湖广的时间。例如, 资中王氏出自“ 太5 u: {$ t' @+ G+ l! `" ~
原郡” 。王氏世为名门望族, 号称“ 麻城第一家” , 因避陈
3 y# h* W! a5 K  @6 ]友谅之乱, 于明初徙蜀, 落业于嘉定、仁寿、资中、资阳各
, d5 B- A( c" `' G: G8 {$ I地。4 C' q6 R: K4 Z  a4 w/ J8 J* A
族谱的翔实史料是我们确定四川方言类别的证据
& P, _5 B! T1 ?之一。份客家人族谱证明四川的客家人来自江西、福
6 G) J( T! A& o- ~1 T% K# [建和广东三省的个县市, 即赣南、闽西和粤东北我国5 e) W6 B/ L9 y$ t
客家人最为集中、客家话最为盛行的地区这宗支/ w6 j7 i; l9 g8 a5 Z, |9 t" w+ Y% w
吴姓分两支有宗支来自广东, 宗支来自福建,4 v  T' v* K: {( s% n: O
宗支来于江西, 入川后落业于个县市入川原因是粤
' {" H, t( o5 P& u9 `! {5 d东北连岁荒旱, “ 闻蜀中地旷人稀, 岁丰捻, 流人至者咸
+ ^2 k  ]% [9 y+ ~% ?得意, 辄欣然愿往” 来川时间则以清代的康熙、雍正、乾) I; G8 c% ?- G* H/ e! q# y4 ]
隆为最盛时。“ 份湘籍族谱证明这些移民来自今夭湖
0 u$ Z+ `' M) l$ P, Z$ Y; x6 X南省的个县市, 基本上是由湘方言区来的入川后落2 x/ c4 q  d7 ~
业于四川的个县市, 这些地区至今仍是湘方言在四
7 l; X2 G9 \6 J7 n5 o9 @/ t川境内的流行区域入川时间以清代康熙年间最盛, 其# ]: S' f6 y5 l( ]( p* ]- ^% M2 R
原因是“ 明末献逆屠川, 人烟几无。清一夭下, 令楚填
& R/ v+ v8 B7 m  q蜀” , “ 康熙中因四川省地广人稀, 奉旨迁蜀” , “ 康熙三十
: b) E' l; ]  l; p3 u; z三年, 下诏迁民” 。湘民人川比客家人早, 人川原因亦不
. K; B* m5 d, @4 p- w, G+ P; h尽同。我们查阅的份闽籍族谱中, 有份属闽西客
. g( z# C4 N9 z( |) T$ k  O家移民, 份属闽南闽语区移民。这些族谱使我们得知闽
! n9 P% ~3 L; R" o西的客家人与福建人讲闽语的福建入、客家话与闽方
2 c& t7 Q1 C4 _言曾经有过长时期的接触和交往。同时我们也弄清了直& j3 y/ s, r( `
接由闽方言区来川的移民, 先后落业于金堂、青白江、新
1 Z+ b  X: N+ U7 P9 J' I都、广汉、什郁、中江、灌县、彭县、大足、安岳等地。我们
, O5 Y8 b" }/ b/ e, N$ |0 R. k曾多次到这些地区调查, 从乡民的交谈中常常听到一些8 I1 [" V# j5 E6 K/ `
带有闽语特征的方言词语。6 e6 W/ v" m! ^6 K) Y- p
族谱所载的大量史实, 让我们目睹了先民们颠沛流6 N' I3 q" L; ^8 O
离的艰辛, 对昔日故土同宗的眷恋以及落籍异乡后奋发3 ~1 q* w4 H2 T5 P/ e: C5 e
图强的创业精神。例如金堂《贺氏族谱· 柯公墓志》云
( U, v  m8 P7 U7 H) M5 M& t- A! D西蜀始祖贺才柯, 世居楚南宝庆府武冈州之龙管乡。雍
5 E: G$ H8 A: T8 X3 Q2 n正二年年自楚之蜀, 仅龄耳。赤贫, 来金堂佣0 r2 i4 d- J7 I- ?5 N2 O1 I# e
工食力, 三载不倦。以所积工资佃田耕种二年。有余, 购
1 P  F8 q% B& C# U' }9 `产于五凤溪陈家沟。于是回楚接二老之蜀中, 二老携弱* C: R3 w2 z) r5 [3 a0 ~- C
弟从行。有行李二肩, 皆公一人往返负运。嘻此皆迎亲
# [' c; e0 C; M, S: n3 `0 p之心, 与友爱之念, 奚惮万里之劳, 而负兼人之任哉成
* p. |9 E, H2 }7 f$ L  p. q都《钟氏族谱》述其先祖兄弟分散, 南宋高宗十年. W( R- @( `! `0 \3 F! `  n1 ^& z  E
年春各立谱书一本, 载明源流, 以贻后世子孙。别有誓
) ^7 W/ _  \" W$ O" C辞云“ 系本钟离一脉传, 愿兹世世产英贤后来若卖宗% i, X$ X6 r- r; h' m  p
支者, 永代家无立锥田。”同姓同族的强烈的宗族观念于  k7 {/ T. D: B
此可见。
0 `7 }, F( F" v$ ]6 Q/ m族谱的内容极为丰富, 所载姓氏来源, 历次迁徙的
3 w4 M* O! [9 Y+ e. |6 @原因、时间、地点、碑记、墓志, 族规、族约, 异闻、趣事, 重3 g1 O9 Z$ p. B! b+ L
要人物事迹等, 对我们研究氏族史, 人口史以至语言、文+ _) I9 Y' c* B
化、民俗无疑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因此对族谱的搜集、0 e- R1 [6 T) h: ~% Z' q; ^- h+ v
整理和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
: b+ C  v. X, }  c% v, N+ g资任校对秦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1-28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