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1141|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爷爷的足迹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14 09: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0:54 编辑 0 k0 H7 i) e! H) g+ F8 _2 @
$ P* V" Y0 r' R
按:今年是父亲诞辰84周年。小女欢欢即将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利用闲暇时间,寻访十几个地方,访谈了爷爷的许多健在的同事。写了这篇纪念文章,托我发表到咱姚网上,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下面是连载的十二篇文章,总题目是《寻找爷爷的足迹》,每节各有小标题。
- f7 _/ o: `& C
! O* ?/ d. n# A+ h  W开题的话:/ @3 {! c) S  j; d. a7 p$ n
     爷爷名讳泮照,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师岗镇付湾村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农历二月初二生,一九九二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去世。一九五四年八月参加工作,先后辗转教学于瓦亭、岞、师岗三乡镇13所学校,爷爷的足迹遍及十几个乡村,爷爷教过的学生涵盖所有走过的地方,教过的学生数不胜数,在内乡西南部民间访问中,提及姚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爷爷,提起爷爷,大都有好多话说。
     今年年初,五爹文涛建立了家庭微信群,大家在群里畅所欲言,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7口人的大家庭,屈指算来我们现在也有19人了,而且随着小梦蓁的出生,人口必将继续增加,这一切完全得益于爷爷奶奶的功劳,为缅怀先辈业绩、总结人生得失、启迪后世智慧、凝聚家庭人心,爸爸提议开展一次“寻找爷爷的足迹”活动,得到了家人的热情响应。我们立即行动,收集资料,查阅档案,走访现场,拍照留念。终于有了一个框架。
     爷爷奶奶的事迹挖掘不尽,我们记录的只是沧海一粟,更多的故事有待进一步追寻整理,更多的启迪有待大家一起回味分享。
8 J1 O8 S5 ~. p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6 收起 理由
姚先达 + 16 很有用,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0: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6:57 编辑
% `$ W0 G1 I7 s" D  s7 x; h
( F2 M$ o* b) m$ Q2 D1 m# o5 j
从张集出发
      张集是师岗镇西北部一个著名的乡村,明万历年间本镇小张沟村人张悌在此建庙,倡兴集镇,取名张集,逢双日集,清朝、民国时集市兴盛,作坊、店铺、瓜果、金货等齐全,师岗区设立张集保,范围涵盖了现在的张集、山峰、孙岗、王岗、付湾、吕家沟等村,1938年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抗战时曾迁此,修筑石寨;1940年当地民众联办私立菊谭中学,有7个班300多人的规模;1945年2月南阳中学迁走,1951年2月县政府拨款在张集建立内乡县初级师范(又称简易师范)学校,学制三年,当年即招生3个班152人,开始为新中国培养了急需的教学人才。1953年7月合并西峡、淅川的简易师范教育,招生规模发展到7个班,学生350人,面向三县招生。
内乡县初级师范学校(张集)教室一角
          1956年3月,更名为“河南省南阳地区速成师范学校”,隶属南阳专员公署领导,招生规模扩展为10个班,学生500余名,面向南阳地区的内乡、镇平、淅川、邓县、西峡、新野、南阳7个县招生,盛况空前。毕业学生成为新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受到各地的普遍欢迎。1957年内乡初师与内乡县师范合并后,张集成为内乡县第七高级中学的校址。内乡七中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迁至师岗街西岗坡,初中部也在新世纪合校并点中砍掉了。
内乡县初级师范学校(张集)简易小楼

1 f$ J* U3 i6 d& L7 O; i
      爷爷9岁时(1941年)跟随老爷一家在师岗别洼租地耕种,12岁那年(1944年),全家又到张集毗邻的陶岗为大户陶俊旺家耕种土地,时称雇农。陶岗位于张集村北部,周边有大片平整的农田,东边紧邻小河,便于取水浇灌,只要肯下力气,所以基本可以保证粮食的旱涝丰收。老爷老奶一家土改以前带着爷爷们兄弟四人在陶岗给人耕种,除了上交大户的粮食,勉强还能养活一家人。当时爷爷家也是大人口,一家十七口人。内乡县有办学传统,早在民国十九年(1930)宛西自治首领别廷芳就令全县(包括西峡口)100多处寺院土地充公,用做学校经费和校址,全县16区72个联保、720保,每区设一中心学校、每联保设一国民小学、每保(100户左右)设立进行扫盲的民众小学。当时全县有完全小学10所、初级小学187所、在校学生15830人,民校714所、就读48046人。就是这样,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入学的,大人们不忍心爷爷(行二,老大16岁夭折)跟着种地受罪,恰逢南阳中学在张集办学,而且师岗镇有沦陷区的信阳师范、泰山庙有淮阳师范、淮阳初中、汲县初中等学校迁居,张集、吕堂依托信阳师范成为教育部国民教育实验区(1943年8月),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得大字不识一斗的老爷们选择让爷爷就近(一里地左右)入读张集完校,读了六年小学。1951年考入淅川中学就读,然而由于负担不了学费,1952年3月转入张集初级师范学校插入一年级五班读简师,学习成绩也是从第二学期开始记录。学校的评语是“学习有进步,态度不活泼”“忠诚老实,在群众中有威信;学习踏实努力,性格老实,但是缺乏朝气”“能够苦学苦干,学习实在有进步,但身体虚弱,不注意集体活动。追求政治进步,靠近组织,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但由于受到好人思想支配,不能开展批评”。在校期间,语文、地理、历史、教育学成绩比较好。那时候,有个初小(入学三年)毕业文化就是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了,何况是爷爷完小(六年)之后又读了三年的初师,在农村也算是凤毛麟角了。1952年5月内乡土改结束后,家庭部分成员回到姚家盖了3间瓦房2间草房,但是爷爷仍然住在陶岗原有的三间破房子里。1954年正赶上国家教师实行薪金制和统购统销政策,爷爷算是正式吃上了商品粮,使上了工资本,端上了铁饭碗。1955年6在黄楝树洼学校与奶奶相识、相知,最后还是在陶岗缔结连里。应该说张集是爷爷青少年时的谋生地,也是爷爷一生事业的起点。
1954年,爷爷21,从内乡县初级师范学校(张集)毕业时的照片
/ b) @7 O& a5 P0 x+ x
      张集已经失去昨日的辉煌,初师旧址的东边是现在的张集小学,西边开辟为张集革命文化纪念地。我们看到,旧址门口靠了两个牌子,一个是中原军区会议旧址,一个是中共地下党张集活动地的牌子,只是尚未得到党史部门的认可。2011年元月当地张集、王岗、付湾、山峰、吕家沟五村联合恢复重建了传统旧式的明一暗二式九间土楼,沿袭了传统的格局,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宿舍。院内布满了修建旧址功德碑,穿过两排旧楼,不合时宜地建立一座高大庙宇,显得不伦不类,不过由于日常香火不断,在寂静的大院里也算增加了一点人气。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5: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7:23 编辑 + u: M5 v# x, `3 e, ~0 [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4 01:06
6 T+ [9 o8 [; ^, N: x. q- Z. l从张集出发      张集是师岗镇西北部一个著名的乡村,明万历年间本镇小张沟村人张悌在此建庙,倡兴集镇,取 ...
: V! j! [( n0 r% c
1 \. i5 X7 v! R
寻访于营三校
     爷爷正式的工作是1954年由县政府文教科分配到于营学校郭山分校,在此片区教学生活了13年。地图上搜索不到于营学校和郭山学校,我们只能按照爷爷档案中的记录“薛岗乡于营学校郭山分校”实地寻访。
远眺瓦亭郭山(现在的温岗村),山寨下就是当年爷爷教学的地方
     车子在岞瓦公路边的王窝停留,爷爷当年工作的于营学校郭山分校应该就在附近。我们下车向路边一个农民打听,对方说:“没有郭山这个地方,是不是郭岗啊?”又向前走了一个自然村落,一个叫王岭的地方,一位老人在门前照看孙子,笑着回答:“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记得了,郭山就是现在的温岗村啊。你往回走,顺着村村通水泥路,山寨下面就是。”邀请老人上车,老人不肯,说是怕儿媳妇回来找不到孙子着急。
1958年,爷爷25
( l! Z9 S1 G% |& Y4 @+ l( b: v
     我们只好自己摸索,向着山寨开去,走到一个岔路口,荒无人烟,不知该向哪儿走,选择左侧,走到山根才发现是一片公墓。折回,车子连个掉头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开入收割后的油菜地,勉强折了回来,走向右侧小路,只容一辆车前行。到了一个小村里,问一位六十岁的老太太,竟说走错了,郭山学校应该在岳山村,说得言之凿凿。正掉头时,有个骑摩托的路人经过,纠正了老太太的说法,说郭山分校就是现在温岗村小学,六十年前就是学校了。
& K* b/ p5 B3 e5 u' Y3 W& z. V
爷爷(前排右二)后来的岞公社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书章(前排中)1963年在于营友谊合影
     温岗小学大门两侧已建了农房,中间只留了个过道,大门紧锁着,不见人走动。
找到于营自然村。当地群众说,于营根本没有建过什么学校,看是不是庞集小学。到了庞集学校,学生正在下课,问了学校的一名老教师,才知道于营学校就是现在的薛岗小学,驱车赶往薛岗。
于营小学旧址上建立的薛岗中心小学
     薛岗小学还是该教学区的中心校,三座教学楼,一个大操场,占地面积很大。校长十分热情地说,文全二爹是他在魏营初中的老师;说到爷爷姚泮照,说只记得在岞南庄教过学,留给他最深的印象竟是吸烟很快,一根烟几口就吸完了。问到于营学校在哪儿时,校长竟也不知道在哪里,推测是不是庞集学校。可见,历史是多么厉害,六十年的时间就让人们忘记了一切。问他郭山分校,他也不知道,推测是不是岳山的郭岗小学(现在又叫寺山庙小学),建议去问一下,来回七八里路。
     告别校长,驱车赶往岳山村的寺山庙分校。走一路问一路,曲曲弯弯,竟走到了山坡根,一座小学矗立在眼前。下车问一位老人,老人和蔼地告诉爸爸:“寺山庙学校虽然离郭岗很近,但从来没有改过名字。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所学校规模很大,有前后两道院,十几位教师。后来岳山村划出,由于这里太偏僻,大部分挪到了岳山学校,而这里成了分校,规模也小了许多。”无功而返。
     走到薛岗村姚沟,见到73岁的姚文功老人,才确切地证实,原来薛岗学校前身就是于营学校,温岗学校前身就是郭山分校。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曾经跟着爷爷学习,甚至称呼姚老师为“大哥”。
     哈哈,终于把于营和郭山学校对上了号。六十年前,薛岗乡涵盖了郭山、岳山、于营等行政村。温岗村过去不独立,1949年属黄楝树洼乡,1953年属于营乡(后更名为薛岗乡),学校所在地因在郭山而得名,爷爷1954年至1958年首先在此工作了四年。1958年后,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形成“社社有中学、村村有小学”的局面,适龄儿童绝大部分就近入学就读。小学教师严重不足,许多村级小学往往只有一个公办教师。当年温岗独立出来,命名为马沟大队。1963年至1967年爷爷二次回到郭山,又工作了四年。该村直到1981年才改名为温岗大队,1984年改名温岗村。所以爷爷履历表中没有这个名字。该村是个好地方,南依永青山、西大寨,北靠柏树山,境内郭山、庞山石灰岩丰富,380多户1800多口人,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山坡7000多亩,耕地4300多亩。
      于营学校是薛岗中心学校的前身,1949年于营乡管辖面积很大,包括薛岗、庞集等村,1958年建立生产大队时因于营自然村划归庞集而更名。1959年至1963年爷爷在此中心学校工作了四年。薛岗现在是瓦亭镇的一个行政村,400多户19多人,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3600多亩。爸爸曾经咨询爷爷与刘书章1963年在郭山友谊合影之事,二爹也不知道,直说刘书章与爷爷同事过,至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却不知道。历史真相,总要后人去揭开,历史事实,需由后人撰写。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5: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6:50 编辑
; H2 z$ v* v$ Z4 v3 a9 y* r, \
       谢谢尚明站长,将女儿欢欢的这篇文章设置为“高亮”,加为“精华”帖子,给予重点推荐!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5: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4 06:49
; A, D% [$ W' \: g" k' C" A谢谢尚明站长,将女儿欢欢的这篇文章设置为“高亮”,加为“精华”帖子,给予重点推荐!

3 H5 y9 _& \2 e# G) g
    文武大爹评价:
     欢欢文笔流畅,评价准确,用词恰当,真实地反映了父亲一生的足迹和所经历的生活艰辛、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踏实肯干的生活态度及对家庭的忠诚和对后辈的殷殷期望。
    一口气读完全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禁不住潸然泪下,充满了对父亲的无限的怜惜和心疼,父母这一代真的太不容易了。其中大部分是知道的、经历过的,也有不那么清晰的,读后清楚了的。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6: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7:19 编辑
9 L( R; P' ?! |% m/ ]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4 06:54$ H  E, w5 p. Y5 X7 X
文武大爹评价:     欢欢文笔流畅,评价准确,用词恰当,真实地反映了父亲一生的足迹和所经历的生活 ...

) V7 X! h% t$ b' s. |
2 N4 p% q8 S( m$ p$ _8 ?4 A
二爹评价:
    我一口气看完,写的非常详尽,好多细节我以前也不知道。
     岞教办室有个陈秋来他在孙岗学校时与父亲同事,也许知道更多情况。还有陈营东边的路三训老师、岞胡楼的胡连献老师,都与爷爷同事过;陈家营的靳义珍老师,我们相互都认识。可以再找他们访问一下,充实内容。
     我看了两次,共有18个地方修改信息,可以修改后发表。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08: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先登 发表于 2017-6-14 14:46
) o' m  k) A2 P6 e7 P" L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精品!而且真得感人至深!大大的点赞!

1 e5 ^6 d) A' E        谢谢先登宗亲的点赞,你的鼓励对小女是一个莫大的鞭策和激励!: f  x$ G/ I( E( V! p/ I
- n% Z3 J# D+ X! E8 {4 M/ P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09: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5 00:18 编辑
. s. S3 ]2 h( x$ w
姚先登 发表于 2017-6-14 14:46# R! H) f! B6 ]3 U; q) Z
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精品!而且真得感人至深!大大的点赞!

7 F# |; H$ h" V: c' f6 m( [# i
2 r5 U' s# I& j8 U" y  u# W* N
山南的情谊
      山南村位于庞山之南,是瓦亭镇最偏远的小山村,是国家级贫困村,是内乡的“小西藏”。境内五岭四沟一面坡,无水山坡石头多。山南村只有75户370多口人,辖5个自然村落,居民为满、汉两族。记得西藏也有个山南地区,哪里水草肥美,人口聚居,却是西藏最宜居的地方。两个“山南”两重天啊!

. v& F6 I% }$ N, I
贫瘠的山南村,到处是裸露的石头,只有村子里还有一些绿色
     山南村虽然属于内乡的版土,交通却要从淅川绕过,瓦亭镇的包村干部往往从镇里坐车到邓州淅川公路(S335线)中段一个叫虎扒嘴的地方,然后转到邓州发往淅川的客车,走到淅川金竹河村下车,再走五六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山南村的村部。十年前修村村通的时候,由于大山阻隔了瓦亭镇去山南村的道路,当地政府也只有变通一下,从淅川金竹河村修一条2.5米宽的水泥路通到村部,算是解决村民与外界的交通联系。2015年内乡县交通局规划道路,开山炸石,终于修通了瓦亭镇通往邓淅公路的道路,山南村这个孤悬县外的偏僻小村终于能够直通瓦亭镇了。2016年开始,国家实施脱贫攻坚计划,山南村采取了整体搬迁脱贫模式,下移2公里,搬到了新修公路的旁边。
山南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国家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

$ y/ H7 U7 i6 k5 d& U8 ~& U6 b
     山南村民国时期属师岗区大龙保,解放初期属大龙乡,1956年属瓦亭中心乡,1958年属袁营大队。爷爷21岁参加工作,最初教的学生比老师岁数还大。他们回到村里后就成了大小队干部,1970年春节,爷爷应邀来到山南,家家户户轮番请爷爷喝酒。村民以请到爷爷为荣,当时爸爸随爷爷前去,在一户农家,第一次喝到了农民自酿的黄酒,天旋地转,难受得很,一直睡到次日才醒来。
1973年暑假,家里缺吃少穿,柴禾也不够。大队干部指了一面荒坡,让爷爷带人去割,能割多少是多少。当时爷爷带着大爹、二爹前去,爸爸当时只有7岁,也要求前去,割柴不行,但是也参与其中,其乐无穷。那时大爹14岁、二爹10岁,一家四口住在农户家里,三天后,拉回了一车柴草。在当时也算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2007年,爸爸在县委办工作,跟随当时的县委办常务副主任来到山南村,村支书在家设宴招待,说起当年爷爷的事情,大家唏嘘不已,第一杯酒祭奠长眠地下的爷爷,让爸爸顿觉自豪。又一个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爷爷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了,大部分人已不记得当年的人,当年的事,当年的情。
       2017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再次来到山南村,真是感慨万千,搬迁安置房正在施工。绕了三次,才找到隐藏在半山腰里昔日的村村通水泥道路,顺路而上,轿车颠簸,坐在车上只有一岁十个月大的姚乐翊体验着不曾有过的左倾右晃,高兴地直乐。当年汲水的池塘仍在,只是废弃不用了,整年干涸着;用石头砌成的石头屋,矗立不倒,显示着当年曾经的辉煌。夕阳下,山南村小学红旗高悬,显示出与村房民舍的区别。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5: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辉县姚勇 发表于 2017-6-15 01:08
8 Y8 V1 E5 V) T3 c9 g& [  @读了文章,感触颇多。首先要感谢文书兄培养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观此文情真意切,文笔流畅,语言质朴,不 ...

5 y: z2 ]" P2 ]& C: j2 o6 [        谢谢姚勇宗亲为女儿文章点赞,宗亲们的支持是对孩子的最大鼓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姚氏子孙,我们身上流淌着伟大的舜帝的血液。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5: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辉县姚勇 发表于 2017-6-15 01:083 {" G9 P2 ~) O4 ?$ a3 h
读了文章,感触颇多。首先要感谢文书兄培养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观此文情真意切,文笔流畅,语言质朴,不 ...

0 @1 r( E4 }) W& E3 D, ]/ \! L2 E  i1 i9 |$ |5 w2 @
    适时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纪念我们的先祖,从他们身上发掘一些可贵的精神、优秀的品质,对于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很有帮助,不仅可以从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增强抵抗挫折的力量、汲取遭遇的历史教训,而且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大家共同开拓充满希望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3 19: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