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66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浦市四个阶段的商业大家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23 21:0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瞿唐康杨“四大家”

  瞿唐康杨繁盛于清代初期,四大家靠“冶铁”起家,开“铁厂”发财。清朝康雍乾盛世,浦市冶铁业非常发达,铁矿石来自浦市灰洞坳和五斤坡一带山上,铁厂的座座高炉,建设在沅水河岸,产品装船运输极为方便。如今描述瞿唐康杨的富裕程度,却难以找到文字与实物佐证,一切似乎都只在人民的口口相传之中。瞿家流传得较多的是黄鹤楼飞金的故事。据传,瞿家在汉口有店铺360多家,瞿家子孙瞿三毛黄鹤楼飞金以后,祖业败光,只能街巷讨吃,异乡抛尸。祖上殷实,子孙挥霍,楼上飞金,这个故事赋予浦市商业极强的象征意味。传说唐姓家做的灯笼很有名,浦市常常整街挂唐姓家灯笼。有一年,有一家挂了王姓灯笼,马上被砸得粉碎,后改挂“唐”字灯笼,唐家又上门送礼道贺。封建地主的威力于此可见一斑。康姓家族有迹可查,其家子孙曾做过山东营州知州。康姓原籍江西南昌府,清乾隆年间迁移到浦市对河大湾村,“康氏宗祠”亦建于该村,大房志隆公后代分居于浦市、麻溪口、当江洲,二房志虎公后代分居达岚岩门村和兴隆场一带。后因大房志隆公部分后代居住在当江洲,人们就习惯把“当江洲”称为“康家洲”。至于康家从康家洲迁移到浦市居住,传说是受了“游僧”谒语的影响。谒语云:“当江夹一洲,沅水两边流,晨昏响钟鼓,富贵不到头”。浦市康家一脉,子孙繁盛,子孙取名用族谱所定之字,可惜目前老族谱确定的20个字,已经遗失无从考证。杨家的财力则逊于前面介绍的三家。

  鸦片战争失败,海禁大开,洋铁洋钢充斥中国市场,浦市冶铁业受到冲击,销路锐减,加之后继者不善经营,难以守业,最终走向倒闭,名震一时的瞿唐康杨四大家日渐衰败,繁盛犹如昙花一现。

  (二)吉李两大家族

  吉、李两家盛起于清代中期,吉姓三座半大院一字排列在浦市街口的吉家头,当地人描绘吉家,说的是:“田联大院三座半,门望一千八百担”。大院之外田边,修有“吉氏宗祠”,气势壮观,抗日时期国民党军政部军人监狱设于此,内中关押着所谓的“政治犯”。

  考《吉氏族谱》,吉姓祖籍山西省太原大树村,迁浦后分为两大房:浦溪为上房,吉家头为下房。

  李姓祖籍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李家村,迁浦后集中于浦市下湾单桂巷,巷口修有一高大建筑,上书:“李氏宗祠”,又名:“李氏家庙”。迁浦后,李姓发展较快。

  李氏家族兴盛由第十代李昌政开始,他生有三子,名文灿,文辉,文煌。长子文灿又生光前、光伟等五子,光伟后代很多,他的重孙名李奎成,担任民国内阁工部主事。文煌的次子李光明,娶配四位夫人,生11子,有五人任“县令”,因而有了“一门五县令”的称谓。文辉从事治铁业致富,名震沅水。文灿之重孙李奎庭,死于“平回”有功,清道光赐封“记名提督”,“李氏宗祠”大门内悬挂的“李氏家庙”四个金字的大匾,即来源于此。

  国民军83师师长李奇亨是李光盛的后代,李奇亨于1990年病故于台湾,他的后代居住在美国洛杉矶和台湾。

  (三)十二大户名震一时

  代替四大家族的是新近涌现出来的“12大户”,他们名震古镇城乡,掀起了新一轮商业高峰。他们分别是杨福龄在太平街开设的“杨益兴”典当绸布,聂锡三在河街开设的“聂宝兴”瓷庄,龚伯森在十字街开设的“龚恒兴”药材专园糕点,邓天宝在中正街开设的“邓怡兴”绸布庄,姚绍鳌在司门前开设的“姚泰兴”绸布盐庄,程梧刚在太平街开设的“福履成”绸布盐庄,程万兴在后街经营的鞭炮业,李宏顺在正街经营的鞭炮业和绸布业,苏星垣在中正街开设的“苏仁和”京广百货,李成渊在烟坊街开设的“李泰顺”丝烟庄,潘昌安在十字街开设的“潘天源”南北杂货,李碧鹤在派出所大院开设的“李炳记”桐油庄。

  十二大户无一不是家财万贯的大财主。遗憾的是,他们和四大家族一样,并没有支撑多久。时代混乱,外商入侵,十二大户也很快消亡。经考证,当时湘西屯防军保安第四团团长龚亚率部驻扎浦市,经常对12大户敲诈勒索。在该部抄写的捐款名单上,十二大户每次赫然名列榜首,被人戏称为“浦市十二大家”。原来所谓的12大几家,就是摊派捐款的12大家。加之匪患不断,盗贼四起,在兵匪的共同敲诈下,12大家元气大伤,相继没落。

  (四)两大巨商创业

  抗日时期,“十二大家”相继殒落,浦市又产生了两位商业人物,他们的实力扩充到整个沅水流域,他们的经营理念已经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融合在了一起,对于而今从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姚少安——沅水流域远近闻名的大商人,经营“姚恒森”商号。商号创始人姚祖荣,姚少安之父,以鞭炮业起家。少安名本俊,生于1886年,读过3年私塾。16岁成婚时,被委以重任,经营家业。少安为人厚道,经营有方,注重培养人才,业务得以迅速发展。20多岁时,“姚恒森”商号除经营祖传鞭炮业外,还兼营南杂、布匹、桐茶油。

  湘西盛产桐油,桐油货源广,利润高,浦市作为湘西物资吞吐的主要码头之一,有发展桐油生意得天独厚的条件。姚在洪江,常德、沅陵、汉口均设有货栈和转运站,将桐油远销武汉等地。他还在常德一些大商号入股经营,因而上至贵州铜仁、四川秀山,下至武汉、广州等地商号,无不熟悉“姚恒森”招牌。

  少安好善乐施,对苦难之人,有求必助。逢灾荒之年,必开仓施粥,百姓称其“为商不奸,居绅者正,不愧君子;扶困济贫,为富者仁,可称丈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拥护《共同纲领》,踏实经营,带头购买公债,为国家做贡献。抗美援朝时,他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捐献飞机大炮。五十年代初期,他与雷建喜一起创办浦市电厂和浦市陶瓷厂。五十年代中期,他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公私合营,被任命浦市红旗商店私方经理。由于他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被选为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并被选为泸溪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9月,姚少安因脑溢血,医治无效,病逝于浦市,终年71岁,州、县、镇各级领导亲临吊唁,葬礼隆重。

  陈耀华——祖籍江西吉安县。其父经营旧衣店起家,陈耀华又名陈式煌,公元1911年出生,家中排行第二,人称“二老板”。公元1930年,与浦市杨大松之女结婚,生三子一女。

  公元1933年,陈耀华父母先后去世,兄弟分家,陈将经营的旧衣店改为布店。1935年,浦市正街遭到土匪抢劫,陈耀华也是受害者,可是他并没有气馁,他向江西老乡肖志泰绸布店暂赊货物,继续经营“陈协顺煌”记。抗日后,陈耀华的生意由专事零售发展到批零兼营,渐成规模。后来他把店名改为“伟康绸布号”,做大生意,又根据实际情况在辰溪创办了“志强绸庄”。他的“生意经”值得借鉴:

  一是用人不疑。当时他店子里的少年学徒有郑长海、曾令栋、唐元成、雷建喜、曾令富、金光松、谢伯富、李水生等,他事无巨细进行指导。关心学徒如同儿女,待学员成为“商业行家”后,他就大部分时间跑外,“伟康”则放心的交给店员与学徒经营。

  二是善于调动店员经营积极性。陈对于店员的工作业绩,非常看重,对于业绩突出的,常常给予奖励,调动店员的工作积极性。店员的成交额,他自己记录,作为年终评奖的依据,学徒最低每年要奖给“阴丹士林布”长衫两件。店员因而工作积极性高,凡是顾客经过,店员就主动打招呼,介绍商品;顾客进店,一般做到不让顾客空手离店。

  三是有灵活机动的商业战术。1940年秋,湖南省银行泸溪办事处主任钱去非来浦开设湖南省银行浦市办事处,陈耀华将店中库存的夏季商品“抵押贷款”,换得周转资金采购冬季商品。次年春季,将所贷之款还清,取出抵押的夏季商品上柜出售,再将已过时的滞销商品“抵押贷款,以贷来之款又去采购夏季商品。1948年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当时上海天主堂由上海中央银行汇十万银洋修建辰溪天主堂,该款由辰溪中央银行承兑“金元券”。10万银元要兑换金元券20万元,按当时市场行情,1“金元券”需兑换法币300万元,则十万银元需兑换6千亿法币,辰溪中央银行没有这么多库存现金,辰溪各大商号也无法接受这笔巨额承兑,陈耀华出面与中央银行达成协议,由志强绸庄兑换,分四期付款。陈则在签约后,从上海取走十万银元的款,购进大批绸布和洋纱,运回辰溪,批发各地。待陈耀华付第三、第四期款项时,金元券价值已一落千丈,陈稳赚了一笔。

  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发家致富。1946年春,他得知中央银行湖南分行要收兑“铜元”的消息,又得知所里(今吉首)和靖县、通道两地苗区农村市场铜元较多,便及时与银行联系,达成代收的协议。然后他安排店员分途去乾所、靖通各地大量收兑,仅此一项,获利甚巨。为了掌握各方信息,他安排店员钟明良坐守长沙,岳父杨大松坐守武汉,妹夫张本金坐守常德,店员姚希如坐守洪江,这样从沅水上游到武汉三镇一线,市场货物的供求,物价的升降,全部由他“运筹帷幄”。

  五是不拘泥于成见。抗日胜利后,辰溪相对于浦市,交通便利,他便将经营重点迁移辰溪,牌名为“志强绸庄”,并以雄厚的资产和庞大的经营势力,位居辰溪商界榜首。抗日胜利后,武汉煤炭的价格被人称为“一两黄金一吨煤”,辰溪“惠民”、“合组”两大煤矿出产的煤,志强绸庄的煤船,几乎垄断了一半市场。

  陈耀华1990年病故于贵阳,终年79岁。

  

  (雷建喜、刘升焜、吉隆泽提供资料,向海军编辑整理)

来源:《浦市古镇》
时间:2014-04-03

0 ?2 e9 E$ o6 i/ |2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21:05:54 | 只看该作者

浦市教育沿革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6-12-23 21:28 编辑 ; z! ^0 r: C" R- o4 Z) Q1 T
0 n$ l- e8 H" M3 G7 l8 X- n4 y

浦市的先辈们不仅善于搞活经济,而且目光远大,在培养下一代、发展教育事业上,他们竭尽才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浦市的教育事业已经形成了连接城乡、普及发展的教育网络。二中、一小、浦阳中学、二小,加之遍布农村的村级小学,大写了浦市辉煌的教育成就。其中,二中与一小做为浦市乃至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佼佼者,更是成为浦市兴教重教的最好例证。浦市的教育成绩背后,折射的是浦市教育人百年的努力与奋斗。

  (一)从浦阳书院到浦市一小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李子皋考中举人,联合一帮贡生倡修了浦市“文昌阁”,创办免费“义学”,招来远近贫寒子弟读书,为浦市培养人才出力不少,也为浦市的教育事业铺下了一块稳固的奠基石。

  嘉庆十二年,浦市建“浦阳书院”,师生全部在文昌学校阁寄读,每年有八百石“屯租谷”做师生费用。嘉庆十八年,浦阳书院新建于今第一小学处。嘉庆二十年,浦阳书院改名为“观澜书院”,学校进行了重修扩建。

  清光绪二十九年,废科举,兴新学,浦市将观澜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辰州通判林明哲聘请拔贡陈大浩为首届堂长。陈大浩人称陈老五,博学多才。民国元年,“官立高等小学堂”易名为“浦市官立高等小学”。民国十年,又易名为国民学校,民国十一年,再次易名为“泸溪县立第二小学”(留日生黄傅甲,北大毕业生王元亨曾担任过该校校长;北京美专学生康维舟担任过美术老师;后任台湾基隆要塞司令的姚祖隆担任过该校操育老师。)。学校分男女两部,男生部设在本校(今一小),女生部设在文昌阁(今浦市医院),两部共七个班。为便于教学和节省开支,校长黄传甲曾建议男女合班,却遭到封建势力的阻扰,不能付诸实施。民国35年(公元1946年),该校改为“县立第二中心国民小学”。1951年,学校改称浦市第一小学。1965年,改称浦阳完全小学。1987年又改称浦市一小。学校至今还保存着光绪二十九年刻制的一块完整无缺的青石大校匾,上书:“官立高等小学堂”。从浦阳书院到浦市一小,二百多年来,这所学校为浦市培育了若干人才。

  (二)四所“蒙养小学堂”及“浦市二小”

  在当时“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浦市还同时设立了四所“蒙养小学堂”。第一蒙养小学堂地址在牛头巷文社内,后改为吾南小学。第二蒙养小学堂设在老文昌阁,民国28年停办。第三蒙养小学堂是屠业集资兴办的,地址在桓候庙(俗称屠夫庙)。第四蒙养小学堂是江西籍旅浦同乡龚柏森等人倡议创办的,原校址在水龙宫(今税务所后面),后迁至新街口,又迁移至唐家弄(今敬老院左边),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2月,又迁移至万寿宫,后改为私立豫章小学,即现今浦市第二完小。该校是泸溪教育史上历史较久的一所私立小学,办学经费来自于江西会馆热心公益事业的同乡。

  此外,浦市还修建了一些“义学”和“洋学堂”。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泸溪知县施启宇捐资在浦市设立义学一所,民国以后改称浦市初级小学,校址在后街的乾元宫(今副食品公司批发部)。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教会兴办了一所崇德初级小学,校址设在寨尾头福音堂后面,人称“洋学堂”。

  (三)浦市女子学校

  浦市女子学校创办于民国四年二月,校长杨辉,是中国留日学生李仁斋的妻子。初,浦市女子学校招收教育界人士的女子在校读书,后逐步扩大到招收社会各界人士的女子来校就读。当时浦市镇在校就读的女生有蒋琢、彭宗、李执、瞿炯、吉俊、李招、李浩等20余名。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冬,贺龙率部由常德移驻浦市,他积极支持女子学校的办学,并欣然应学校盛情邀请,受聘为浦市女子学校名誉校长。

  开始,浦市女子学校借用李家民房上课,校舍简陋。贺龙了解情况后,便将自己在浦市驻扎的金溪馆(今浦市粮站)让给女校做校舍,部队则移驻到李家祠堂,从此女校有了明亮的教室和活动场地。为了开化风气、摆脱传统旧势力的束缚,贺龙还经常到学校召集师生讲话,鼓励师生坚持进步、立志办学,并要求女学生昂首挺胸投身到社会的潮流中去。贺龙的谆谆教诲,给了女校师生极大的鼓舞。贺部离开浦市前,贺龙和女校师生在浦市清吉坪合影留念。这一珍贵照片,后不幸毁于“十年浩劫”。1921年7月17日,贺龙率部离开浦市。到达重庆后,贺龙给学校寄来了300块银洋,作为给女子学校的资助。

  (四)私塾

  我国私塾教育源远流长,自宋以来就设有封建士大夫和富翁创办的“私塾”。私塾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清贫的老学者教书,名曰开馆。老学者接受附近学童,按年龄大小、学识程度高低、家境贫富差异,议定全年学资,开馆授业。第二种是富绅家庭延聘老师教自己子女,名曰东馆。第三种是当地知名人士,以捐资办学的名义,聘请一位老师,设于寺庙之内教学,名曰义学。教私塾的被尊称为“师父”,教洋学堂的被称为“先生”,现尊称为老师。

  学生首人“私塾”,由家长选一吉日,带着红纸包包裹的“贽见礼”(银洋)拜见先生。拜见先生时,学堂正中摆一方桌,桌上放着一块用红纸写的牌位,上书“至圣先师之位”。家长点燃香烛,孩子向“至圣先师”牌位先叩三个头,再向坐在桌边的师父叩两个头,然后作揖,算正式入学“启蒙”。学童开始读启蒙书《三字经》和《百家姓》,以后逐年加深教学内容,有《增广贤文》、《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最后学《四书五经》以及《春秋·左传》、《古文观止》等大书。

  私塾教学一般逐个面授,师父端坐桌边,学生依次拿书至师父桌前,待立恭听,师父圈点口教。下午温书课文、背书,日复一日,没有休息。师父还定期进行命题作文或要求学生作对联、做五言诗,平仄声律要求极严。

  写字在私塾中占有重要地位,字是“出马枪”。老师一般先看字,然后看文章,从“描红”开始到“临帖”,对字体要求一丝不苟。学生读错、写错、背错文章,或者顽皮闹事,都要受惩罚,受惩罚的方式有打手板、揪耳朵、敲脑壳、打屁股和罚跪,整个社会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教条。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泸溪全县共登记私塾84所。浦市有四所私塾比较出名:分别是天后宫的梅南枝师父,唐家弄的陈大刚师父,烟坊弄的陈大胥(号八老)师父,李家弄的赵敦卿师父创办的私塾。这些学生读书的地方,被称为“私学堂”。名曰“学堂”,实际是一间居室。政府提出了“私塾要改良”的号召。但大多数塾师仍墨守成规,不愿改变教学方式,更不愿废除尊孔读经的教育旧制,加之新学满足不了入学的需要,故私塾仍在城乡与国民学校并行。1951年春,全县乡镇小学普遍建立,有近千年历史的“私塾”终被新学取代了。

  (五)抗站期间寓居浦市的学校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东北、华北的大块国土被日寇侵占,大批国家机关向湘西大后方转移,大量难民纷纷流亡至浦市。就以当时迁来浦市的学校而言,分别有湖南省立高等农业学校、辰郡联立中学、建湘中学、兴华中学、江苏失学青年工读团、国立第九战时中学、陆军通讯兵团官佐子弟学校等,这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浦市教育事业的繁荣。

  “湖南省立高等农业学校”。创立于190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等职业学校,1938年7月迁来浦市,校址设上庵(今县农场),校长孙介凡,后辞职,由韩林风代理校长。该校教员都出自全国名牌大学,学校设农林科、畜牧畜医科、经济科、生物科等,为社会培育了不少人才。学校当时有学生300多人,在浦市办学为时七年余,有农林蚕科七个班、医牧四个班、农林经济各一个班分别毕业,毕业学生260多人。民国三十五年冬,该校奉令迁移浦市,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四职业学校。

  辰郡联立中学。始创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民国初改为“湖南第八联立初级中学”,由沅、泸、辰、溆四县联合创办。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由沅陵迁往溆浦桥江,后根据需要迁移至浦市中庵(今老二中所在地),学校设六个初中班。民国三十四年增设高中两个班,有学生500多人。先后担任校长的有黄尊三(留日生)、张介仁(名世蕃、留日生)、王悠然、杨昭蔚、姚建献、高芝生等人。民国三十五年,学校迁回沅陵,为沅陵一中前身。

  建湘中学。创建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校址设浦市观音阁(今耐火材料厂处),创办人为江苏人赵世虹和数学教师刘尔文,外语教师刘耕寒。赵世虹为校长,因省教育厅未予备案,该校只办了一年多就停办。学校初名“建湘补习中学”,第二学期改名为“建湘中学”。

  兴华中学。因省教育厅不给建湘中学备案,校长赵世虹找到旧交李玉堂(国民军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国民军第十军师长),向省教育厅拉关系,将建湘中学更名为兴华中学而备案。李玉堂为名誉校长,赵世虹为副校长,方先觉为董事长,浦市警察所所长肖僧为董事。李玉堂拔给学校一部分开班费,并派一位教官担任该校军训教员,当时要求入学的学生达200多人。1943年开设了高中班,学生一度达到400多人。学校有十位老师,平时经费开支除由第十军供给部分外,其余由学费内解决。学生每人每期交大米两石,抗日胜利后该校迁往长沙,解放后与湖南师院附中合并。

  江苏失学青年工读团。1938年7月迁到浦市对河江东寺。该团设有初中班、高中班,有学生300余人,学生半工半读。校长卢叔昂是上海人。该团服务处以编写墙报、为民众提供战时国际动态、国内抗日救亡信息等为主。每逢赶场日,身穿土布长衫的张翼主任就在犁头咀摆一长凳,站在凳上向百姓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闭塞守旧不闻国事的普通百姓和各界人士,在江苏失学青年工读服务团的宣传影响下,都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

  国立第九战时中学。该校1943年从邵阳祝家塘迁来浦市,校长朱锡紫,教师50余人,学生1000多人,多为难民子弟。学校共设五个部,校本部设陕西馆,高中部、职业部均设在浦溪几座古庙内,师范部设在江东姚家祠堂,初中部设江东。教育经费由国民政府中央教育部直接拨款,对学生有适当接济。学校规模大,教学方法科学,1945年迁离浦市。

  陆军通讯兵团官佐子弟学校。该校是陆军通讯兵团官佐子弟的一所随营小学,校址设于张飞庙(今工商所上首)。抗日胜利后,该校随陆军通讯兵团迁走,当时学校有学生150多名。

  (六)抗战期间浦市人自办的学校

  浦市育才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44年的私立民办学校。陆军通讯兵团迁离浦市后,浦市青年姚世鑫等人,筹措资金13万元法币,购买了通信兵团“官佐子弟学校”的教学用具,将校址迁移到陕西馆,挂起“私立育才小学”的牌子,姚世秦任董事长,唐能刚、肖仕廉任副董事长,谢历德、邹金海、姚本爵、张敦厚等人为董事。第一期开学,学生只交书籍费,免收学费,学校“尊师爱生”风气好,对于部分家境贫寒而成绩优良的学生,一直实行免费上学。

  私立志仁中学。创办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外地学校相继迁离浦市,本地大批学生面临失学。为了振兴地方教育事业,浦市人姚秩安以父亲之名私人捐资创办了一所中学,命名为“私立志仁中学”。姚秩安担任董事长兼校长,校舍设在文昌阁(今浦市医院),姚本成捐赠一块柑桔园,作扩建校舍操场之用。教师每月工薪二至三石谷,一般学生收一斗米(折合10公斤),作为教师薪资补贴,成绩优良的贫寒学生实行免费。该校自1946华秋季正式开学,到1949年春已开设五个班,共有学生200人。1949年“湘西事变”,私立志仁中学停办。

  浦市群力中学。创办于1951年秋,前身为私立志仁中学。姚秩安听信谣言外逃后,志仁中学办学经费断了来源。为恢复地方教育事业,第二区人民政府接管了该校,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校址迁移至浦市下湾中庵,学校被二区区委书记施学成命名为“浦市群力中学”。浦市工商联合会主任雷家兴为董事长,浦市派出所首届所长张裕怀、一街街长邓复兴与雷建喜被选为常务董事,负责筹资建校。曾文尧为该校负责人。1953年春,群力中学正式改名为“泸溪县第二初级中学”(县二中前身),辰溪人刘运培为该校首任校长。

  浦阳中学。创建于1983年9月,王瑶、章发礼、孙军武被任命为该校第一、二、三届校长,学校苦心经营,不断扩大发展,校貌变化大,学员增加快。

  浦市自力中学。浦市自力中学是为了解决“落榜”和“失学”青少年的入学难,以民筹公助的集资方式建立的学校。学校始建于1987年3月,因经费缺乏,尤其是财务管理不善,于1991年7月1日停止。1991年12月,该校改为浦市农校。1992年,该校面向全县招收初中毕业生,组织学生参加了全省“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目前这些毕业生已经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浦市农校已经停办。

  

  (向海军、龚仁俊编辑改写)

  

来源:《浦市古镇》
时间:2014-04-03
1 u7 L& q/ a- K0 I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21:08:16 | 只看该作者

浦市解放前后的工商厂矿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6-12-23 21:30 编辑 8 W) E7 a* Q% E
' v7 B" f4 @: T( s% q
湖光农场——1942年7月,王侃在浦市铁柱潭青木垅一带,创建“湖光农场”。湘西事变时,该场被抢劫一空,50年代初“土改”时,该场土地全部分给农民耕种。
  维新股份公司——1946年,吴维舟在麻溪口以重金购得测量备案图纸,召集工人挖煤,创建了维新股份公司。吴维舟任矿山董事长,周维城任矿山公司经理。1950年3月,吴维舟运煤至武汉未归,矿山资金周转困难,4月,公司向县人民政府呈请贷款扶持,县人民政府即转人民银行给予贷款,但因董事长带货外逃,公司解体。
  地方国营煤矿——1951年春,泸溪县公安局田政民带领劳改犯人在麻溪口砍柴烧石灰。吴维舟从武汉逮捕归案后,被送往麻溪口劳动改造,服刑期间,他关于“改用烧煤代柴、把矿洞里的水抽干”等方面的建议得到采纳。1952年,财政投资290多万元旧币,筹建了“地方国营麻溪口煤矿”,边筹建边开采。后麻溪口煤矿开开停停,性质也几度变化。
  五果溜煤矿——1958年8月筹建,煤矿位于浦市下游三公里处的五果溜村后,首任矿长门惠林任,矿支书龙明乾,主要是配合浦市铁矿将开采的煤全部烧为焦煤,以供铁矿使用。初,矿上有职工145人,年产焦炭810多吨,焦油一吨。但由于炼焦技术不过关,含硫量多,浦市铁矿撤销后,五果溜煤矿也在1959年停办。
  五七煤矿——1969年9月,“五七干校”在麻溪口成立,为了配合“五七”干校的建设需要,县筹资金13000元,地区拨款13万元,以校副主任康茂才为负责人,筹办了“五七煤矿”,矿址选在停办的麻溪口煤矿基础上,1970年开始生产,有职工120余人,学员21人,1973年因亏损停办。
  浦市铁矿——(见《冶铁·桐油·鞭炮》)一文。
  群商煤矿——创建于1942年,是浦市商人姚少安独资创办,矿址在凤凰山下,工人30余人。不久停办,原因是误把磷矿石当成煤。
  火药厂——1958年4月兴办。厂址设于镇后准堤庵,有工人90余人。1959年4月21日,发生火灾,烧死两人,损失国家财产达8400多元。1961年,全年总产值仅2000多元,当年停厂。
  农药厂——1972年县生资公司在浦市下湾李家祠堂创办该厂,有职工30余人,主要生产过六六六原粉、83-09及93-10杀虫心等农药。后生产了“高低长”杀虫农药,在全县推广,杀虫面积达三万多亩。1978年该厂停办。
  都歧钱纸——钱纸又名烧纸,以山竹稻草为原料。浦市都岐村盛产山竹,封建时代,钱纸销路很广,逢场日,都歧村农民均习惯担着、背着钱纸赶场出售,至今浦市还流传着“都歧人上街,一身钱纸”的说法。
  粉条厂——1958年创办,11月试产,由省农学院老师传艺。师傅走后,技术也随之而走。后因过不了“技术关”,生产走向“低谷”,不得已停厂,前后存在仅一年零八个月。
  棉麻制品厂——1952年5月创办,厂址设在天后宫,有职工30余人,主要加工制棉布、蚊帐布等产品,年产土布8万多公尺。1956年“合作化”时由棉麻加工组转为“浦市纺织供销合作社”,1958年响应“大办工业”号召,改称“棉麻纺织染印厂”,同时并入“湘绣厂”,有职工130余人。1961年又进行调整,将棉织厂与湘绣厂分开,改名为棉织社和湘绣社。1978年再次调整,又将“棉麻纺织印染社”并入“豆腐社”,改名为“浦市综合工厂”。后因管理不善,自然停办。
  陶瓷厂——前身为破产的陶器厂,后由浦市工商界人士接手经营。1956年,又由县轻工业局接收,改为泸溪县瓷厂,时有职工30余人,1959年职工增加到143人。1972年试制细瓷成功,终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本。1975年,该厂调整分为两家,一为“耐火材料厂”,一为“陶瓷厂”。1978年,陶瓷厂并入浦化第九分厂管辖,陶瓷厂撤销,厂址改建为浦市化工总厂老干宿区。
  种羊场——原名畜牧场,场址麻溪口。1964年,畜牧场改名为“种羊场”。1974年以后走科技培育新品种的路子,终于育成“湘西杂交奶山羊”新品种。1983年,贷款47.3万元在岩门溪到亚山头一带坡岭建立人工草场1955亩,购置了牛羊,终因该场管理不善,宣告失败。目前机构尚存,运行势头较好。
  斗笠厂——1966年创办浦市光油斗笠社,社址设在本镇唐家弄,聘请了3名怀化制斗笠师傅,招收学员30余人,工资按计件报酬,原材料来自都歧村的山头和兴隆场乡。建社不足两月,就有产品上市,产品由生资公司包销。
  1968年初,正式命名为“浦市斗笠厂”,厂址迁移到余家巷。后因几次“大下放”导致熟练工人大量流失,工厂被迫停厂。
  文具印刷厂——民国,浦市就有木板印刷,例如启蒙学童需用的字贴,习字本,农历通书等都是本地自行印刷。当时浦市有肖纯安、杨茂源、石厚丰、马升昌、李伯记、袁茂祥等11家印刷户。抗战时,外籍人士李科在浦市创办半机械化的石印业务,主要为浦市几家纸烟厂承印香烟包装盒和各种印刷业务,由于石印比木印质量好,该店业务供不应求。1955年,文具印刷业由合作小组过度为集体,木板印刷迷信品,歇业改为刻“章子”,为此该业未参入公私合营而由五金厂归口。
  豆腐社与综合厂——位于吉家巷,1978年被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综合厂”,前身是浦市豆腐社和染织社。主要生产豆腐、棉被等物品。1961年与染织社合并后,共同组成“浦市综合社”,但最后都以解散告终。
  副食品加工厂——由浦市糖厂发展而来。浦市糖厂由本镇糖果糕点业雷记元太和,信记张元泰,成记蒋大芳,马记元和长,龚顺记、姚新盛、宋元康七户组织起来,主要给贸易公司加工订制糕点,原材料由贸易公司供给,杨巨川、刘光焕为公方代表,杨祖卿为劳方代表,雷建喜为资方代表。1958年,国贸与合作社合并,改名“浦市转运站”,即民贸局的派出机构,下辖四个加工组:糕点组、麻袋加工组、粉条酱园加工组、酒坊加工组,这些加工组,人们习惯称为糖厂、麻袋厂、加工厂。1961年国贸与供销合作社分开,浦市转运站被撤销,糖食加工组归口副食品公司。1980年兀月,副食品加工厂从副食品公司划出,隶属民贸一局,浦市分厂从此改名为“泸溪县副食品加工二厂”。后因内部出现问题,2005年全部解体。
  竹器社——原位于浦市后大街的尹公庙,厂房面积1800平方米,职工30余人。1958年5月,篾器与木器两社合并,改名为浦市木篾合作工厂。1961年木篾两家分开,恢复原名为浦市篾器社。九十年代末期该厂解体。
  罐头厂——诞生于1985年,名为“泸溪县浦市罐头厂”,职工30余人,厂长肖德树,厂址设原蔑器社内,下辖榨油车间和篾器车间。生产桔子,梨子等水果,销售自治州各县市。1988年与竹器厂合并,肖德树厂长统一领导,后因技术达不到标准要求而停产。
  几次变换的木器厂——木器厂系大木业、小木业、圆木业三个同业公会合并组成,大木业指做棺木和立屋的木匠,小木业指做家具的木匠,圆木业指做小型家具的木匠。厂址设在原浦市余家巷鲁班庙,有职工20余人,主要生产木制家具、办公用具、棺木等。该厂由浦市木器生产合作社、木篾合作社、木篾合作工厂、浦市农业机械厂、浦市农具厂、铁器社和木器社、浦市木工厂、浦市铁木厂发展而来。1984年后,浦市木业单独立厂,名为“浦市木器厂”,现解体。
  五金修配厂——位于正街和梨头嘴交接处,主要产品有120型节煤炉和磺磷包装桶等。该厂由铁业和印刷两个公会合并组成,1958年过渡转为“五金合作工厂”,后又一分一合。1977年,再次将铁器社从五金社划出与木器社合并,名“铁木厂”。1983年,三者又合并一起,名曰:“浦市五金修配厂”,2004年该厂12月解体。
  浦市军属缝纫社缝纫社——浦市军属缝纫社1952年10月开始筹备,1953年3月在“工商联”召开会议,正式组成。宋裕和刘爱华二位老师傅负责,有学徒8名,都为军属,学期六个月。创办资金由浦市工商联募捐义演而得。1956年,“军属缝纫社”与浦市原有缝纫店16户合并,组成“浦市缝纫合作社”,潘清富为社主任,后改名为“泸溪服装二厂”,宋金星为厂长,2005年解体。
  福利塑料厂——设于浦市余家巷,是浦市税务所扶持创办的一家镇办企业,有职工20余人,主要产品有专供氮肥厂包装用的塑料袋。首任厂长为杨天林,他招收一批待业青年做工人,与氮肥厂订立合同,产品由氮肥厂包销,当年创产值15多万元。1988年7月,迁址到吉家巷,1988年,改名为“泸溪县浦市福利塑料厂”。目前该厂已经破厂。
  碾坊与大米厂——1948年,姚少安等人合资在吉家巷利用火力发电碾米,1958年大办工业县,有了“泸溪县浦市打米厂”。1961年,“打米厂”改名为“大米厂”,定编10人,本年加工大米848吨,面粉46吨,年总产值2059000元。1973年,大米厂与粮站分开核算。后曾获“全州粮食系统先进单位”称号。该厂现已解体。
  搬运社与装卸公司——解放前由,浦市码头由“把头”控制,划地为界。解放后取缔了封建把头,组织成立了搬运工会。1956年,成立“浦市搬运社”,有社员39人,设在浦市大码头,社长谭仁兴。工作全系人力搬运,隶属浦市镇。1963年6月,改名为“浦市搬运装卸服务社”。1966年元月,马车队并入浦市搬运队,所有财产全部交搬运队代管,权属运输联社。
  1970年从农村招收一批青年参加搬运队,同年搬运队改为浦市搬运社原名,隶属县交通局。
  1979年,搬运社改名为浦市搬运公司。1983年,与泸溪搬运公司合并,1986年元月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装卸运输公司”。现已经破产,民间有自发的搬运组织。
  民族皮件厂——1984年8月,在吉首召开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产品展销定货会上,该厂所造的仿古皮箱、人造革皮箱,深受各地欢迎。1985年4月,新修了厂房,扩大了规模,但在市场竞争中全部解体。
  浦阳磷矿电镀厂——原名浦阳乡办磷矿,创办于1975年4月,矿站设高山坪村,初有劳力33人,后逐年增加到130多人。下设高山坪、田家溪、灰洞坳、岩门溪四个工区。矿站统一组织生产、销售。徐助文同志担任该矿矿长,有员工80余人,后终因产品单一不求改进,现已改体。
  建筑工程公司与预制构件厂——公司系镇属四级建安企业,归口浦市镇企业办,诞生于1976年,当时队员仅30余人,王金莲任队长。1984年7月,改组成立“浦市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姚本有当选为公司经理,印兴礼为副经理。公司下设五队一厂,新建4500平方面积的“预制构件厂”,尹德松被选为厂长。该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多次派员赴外深造,建筑质量在浦市颇有好评。自治州工商管理局授予其“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州建委授予其“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证书,省集体建筑企业协会授予该公司为“先进会员单位”,并在1988年5月授予该公司经理姚本有为企业家称号。1984年公司上交国家税金31100元,1989年40050元,1986年70000元,1987年90300元,1988年169600元。但是,公司仍然未能抵得住改革的洪流。
  氮肥厂——创建于1971年11月,初为“土建工程指挥部及氮肥筹备组”,田昌家任组长。厂址设古龙岩,面积11万平方米。1972年4月,该厂成立“氮肥厂革委会”,姚本煜担任副主任。1974年4月该厂正式投产,1976年被称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8月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浦市磷矿命名为“综合性化工企业”,直属县里归口,“泸溪县氮肥厂”恢复原名。1983年秋,浦市镇长胡君调任该厂担任党组书记,姚本煜任厂长。1984年,胡君调任泸溪县委统战部长,姚本煜接任该厂党组书记,厂长由李奇良接任。1986年9月,姚本煜退休,李奇良任党组书记。1989年,厂党组书记由李奇良继任,兼厂长,程安根为副厂长。后,李奇良调县经委,符宝元担任氮肥厂厂长,陈长生任厂工会主席,金久荣兼任厂党委书记。1995年4月,龚继树任厂长。现该厂已经破厂。
  浦市化工总厂——湖南省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是国有大二型企业,前身为湘西“浦市磷矿”,始创于1966年12月,创业初期仅20余人,初,在镇后的五斤坡,手工开采露天矿石。
  发达时拥有职工2500多人,配备各类技术工程人员和科技骨干400余名,占地12平方公里,固定资产6900多万元,下辖11个分厂、3家公司以及其他机构等。生产经营各种化工产品及矿石20多种,其中近10种为出口产品,成为湘西最大一家化工原材料工业企业,更是湘西首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出口产品达总产值50%以上。
  浦化的发展经历三个历史时期。1966年至1979年为创业时期。企业经过资源勘探后,决定筹建办厂,建成了年产15万吨磷矿石的小型矿山。1980年至1989年为快速发展时期,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原“浦市磷矿”改为综合性化工企业,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定为县团级企业。1986年4月,国家化工部在该厂召开“全国化工系统现场会”,突显了这座企业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税务简报》曾经报道:“浦市化工总厂占全县税务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使泸溪税收突破千万元大关”。1990年后为衰亡时期。好景不长,这座历经38个春秋,从五金坡安营扎寨到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终因管理不善,于2005年秋全面解体。但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卓越的历史影响,将永远被人民所纪念。

1 Y! [0 p  ~3 t9 T- W
  (向海军编辑)
来源:《浦市古镇》
& A  C) o1 v. Z; L& \( Z3 D4 R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21:09:53 | 只看该作者

浦市商团武装见闻

姚本觉

1934年3月,浦市遭受土匪洗劫,浦市人们心坎上烙上了一道难忘的伤痕,一闻匪警,全镇皆惊,严重影响到了浦市商贸的发展。为了保商安民,浦市发展了商团武装……

  (一)浦市匪患

  1936年春,浦市匪警问题突出,城内防范力量薄弱,虽有个警察所,却只有十几支老汉阳枪,只能用来吓唬老百姓。那时,辰溪方田一带有个土匪头目叫张保湘,与泸溪县永兴场曹鉴全勾结,常常窜入泸溪仁安乡都歧一带抢劫杀人。还有泸溪土匪徐汉章、李祥云等人,在县内达岚、合水一带骚扰。辰溪土匪熊身小娃,更是肆无忌惮地出没在浦市对河江东和梨子溪沿河一线,掳掠过往商船。浦市至永兴场、兴隆场山路上往来商贩,经常在三层坡一带被土匪拦路抢劫。浦市正街上,还发生过土匪夜晚潜入店铺掳掠的案子。浦市印家桥富商姚复洪半夜里被几个匪徒破门劫持而去,被硬晒保的民团发现,才将姚救回。

  (二)成立商团

  为保境安民,1936年秋,浦市商会会长熊百川征得地方商民及乡绅同意,由全镇大小商号和殷实户按财力大小,捐款集资;另由商会呈报泸溪县府和沅陵专署,请求批准往省城购买枪弹,作为浦市地方自卫之用。

  不久经政府许可,购回套简枪40支,子弹2000发,随即由商会造册登记,分别发给商户。有的商号分三四支,有的一二支,也有两户合伙一支的。枪支弹药都由县府核发证件。同时,商会聘请了姚祖湘(曾在军队当过副官)担任临时军训教官。每日早晚集合各枪户,到宝庆会馆内进行两小时的军事训练。部分店员、学徒,作坊帮工、匠人,甚至部分老板,参加了训练。但是训练不到十天,却发生了一次步枪走火事件,打伤了商会会长的儿子熊仁甫,有的人吓得不敢参加训练了。

  商会会长熊百川当即采取应急措施,他召开商民大会,决定成立“浦市商团”,并聘请杨涛担任队长,邬世万为军事教官,以宝庆会馆为队址。商团成立后,在周边农村招幕了青壮年40多人为团兵,指定了八个正副班长,粮饷开支由商会每月按定额向各商号及殷实户摊派,商团正式成立。团兵身着黄军装,臂带三角形白底兰字“商团”袖章,日夜持枪巡逻,维护浦市安全。

  (三)队长杨涛其人

  浦市商团队长杨涛,泸溪县仁安乡青草人,略通文墨,身强力壮,胆量过人,喜交朋结友,抱打不平,流氓地痞都惧他三分,在浦市及邻近四乡,算得上一条硬汉。

  杨担任商团队长后,全面肃匪,第一个下马威就枪杀了惯匪张天保。张天保家住浦市印家桥,其人心狠手毒,常聚结匪徒出没浦市至永兴场一带,杀人越货,抛尸灭迹。杨涛枪杀张天保后,陈尸三天示众,威慑浦市远近土匪,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浦市人心开始安定,商店得以照常经营。1937年冬的一天半夜,浦市镇郊下湾突报匪警,杨涛闻悉匪警后,匆忙带领镇郊十几个手持刀锏的民众,直向浦市近邻岩门溪一路吼追而去。在接近岩门溪桥边50米的地方,误被岩门溪桥下商团放哨士兵的开枪射击,杨涛当场中弹毙命。杨之死,商民深为婉惜,商会为其举行了隆重追悼会,商界民众手持白花送葬。杨死后,商团队长一职,由吴保华担任。1938年,通信兵第一团驻扎浦市,商团已无必要,旋即解散,枪支由商会交购枪户保存,却长期为保长借用。1949年湘西“三·三”事变,浦市镇镇长李健清将这批枪支全部拖去投靠了巨匪徐汉章,成了千古罪人。

来源:《浦市古镇》
时间:2014-04-03
3 G9 \! @) `, w4 b: G& C

签到天数: 3834 天

连续签到: 234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6-12-24 06:20:29 | 只看该作者
为四大家点赞叫好!!!真是好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6 20: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