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2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姓氏与名人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 14:1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自从开博以来,写了几篇有关姓氏的短文,如:姓氏与名字、中国姓氏的最大发源地—河南、陕县“贠”姓来历的猜想与考证、赵姓的起源等9篇。但还是感觉,有关姓氏的一些话没有说完,三门峡有些姓氏的迁徙和变化没有说清。) C7 R- `+ _! ]' k7 p

# a. ~8 P# F0 n说实在话,自己不是研究姓氏文化的,只是感觉姓氏文化与历史的更替、社会的变化、居民的迁徙,有很大的关系。在读各种书、与各地人交谈中稍微留意些罢了。
4 i3 F# B1 c( y/ u# ?. r" }6 K4 H( T: S+ R, ]3 B6 Y6 Z
我发现,无论是人们自我介绍,还是家谱记载,都爱攀名人的。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别人容易听明白,二是装点门面,说明家道渊源。如姓孔的,都自称是孔子子孙,实际上姓孔的来源有两支,一是鲁国的孔丘,二是卫国的孔悝,恐怕孔悝的后代要更多一些,只不过从汉朝以后,开始尊孔,都自称孔子的后代了;再如姓孟的,都说孟轲,不说庆父的,实际上庆父才是姓孟的第一人的,不过“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都不愿提起罢了;还有些姓氏,历史上没有名人,或者有名人,多是反面人物,介绍起来很是麻烦,我们单位有个姓潘的,他的四川话浓,介绍时别人听不明白,无奈只该说潘金莲的潘,有个姓俎的,给别人介绍时,只得引用《鸿门宴》中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没有学过这篇古文的,还是听不明白,就要用手比划,写出来后,还是有些人不认识这个字,有个姓廉的,介绍时总是说廉颇的廉,带来很多不便的。相比较一些大姓,就容易多了。介绍时,十八子李,弓长张,耳东陈、文刀刘、双口吕、木易杨,张王李赵的赵等等。
  L/ Z* z1 \# K- H2 h9 M/ t1 {. o% @5 m* w- V& G; [
根据有关资料报道,中国的姓氏南北分布有异,北方张、王、李、刘多,南方陈、林、郑、黄多。陈、林、郑、黄四姓都发源于河南,而今天南方较多,说明自古以来中原人不断南迁的,姓氏的分布为说明了移民的迁徙规律。' g" F  [; _) M; U8 K* V7 z" c

  H8 P6 z0 T0 |1 X1 ~我们三门峡是郭、杨、焦、上官、单五姓的发源地,但今天三门峡的老居民,多是元末明初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大部分人与历史没有多大牵涉的。但上官例外,唐朝时,有个上官仪和他的孙女上官婉儿,陕州老城人,也是历史上有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但奇怪的是,三门峡地区除了渑池以外,都没有姓上官的了。上官这个姓,为什么从陕州老城迁徙到50公里以东的渑池张村、仰韶、坡头、果园等乡镇,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今天,在三门峡工作的姓上官的,基本上都是渑池人的。这些姓上官的,即使不是上官仪的后代,也肯定是同族的,这是无疑的。0 k8 Z# g3 X5 \

2 ?: T: R  I6 X# V% D还有唐朝开元盛世的一代名相姚崇,史书上记载是三门峡东20公里陕州硖石人,祖坟在三门峡东15公里的张茅,这两个地方古今都是交通要道。但今天,硖石和张茅都没有多少姓姚的了,都迁徙到离硖石20公里以东的渑池英豪、果园、城关了,那里有几个大村子姓姚,有一万多口人,现在每年清明上坟时,都是祭奠姚崇的,现在还发现了石碑,证明是姚崇的直系后代的。
7 A0 I3 @- B, G$ H, U5 E6 @4 _. J5 U; F
还有理学的开山鼻祖程颐、程颢,是宋朝时的伊川(今嵩县靠近陆浑水库)的田湖镇程村的。古文,我最喜欢欧阳修的。欧阳修做主考官时,慧眼识珠地录取了程颢、张载、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朱光庭等为进士,所以说欧阳子是北宋的文坛领袖的。现在人们还把田湖镇称为“二程故里”的,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也出自于此。程颐有诗“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在嵩县还有源头村呢!但奇怪的是,姓程的没有在金兵南下、宋室南迁时南下,反而迁移到西北方向几十公里外的洛宁县河底、东宋等乡镇,成了洛宁的名门望族。我们单位有个姓程的,就说是程颐的后代,中秋节时我上寺河山,见到一个老家洛宁的老人,身材高大,满头白发,一口标准的洛宁话,介绍说姓程,我说是大夫子还是小夫子,他说你还知道姓程的这个呢,我们是小夫子的,就是程颢的后代的。看来洛宁姓程的就是二程的后裔呢!
* \7 v5 b9 r, }  d
: D8 T- M" `/ L1 ?我认识几个姓范的,都自称是范仲淹的后代,多是伊川人。范仲淹的后代多在苏州的。虽然范仲淹的墓在洛阳龙门南边的伊川县彭婆镇,和一代名相姚崇的墓相距不远。但范仲淹的墓要比姚崇的墓地气派多了。我去年从平顶山开会返回时,专门前去凭吊。也有可能,这些姓范的,是为范仲淹守墓的。范仲淹由于母亲改嫁,考进士时还是姓朱,后来上书皇帝,回归原姓。正由于此,范仲淹埋葬于伊阙之南。现在很多人读过范的《岳阳楼记》,觉得范是个文人,实际上范仲淹更是军事家和政治家的,他和富弼、杜衍、韩琦、欧阳修意气相投,和宰相吕夷简斗争了一辈子。他的词写的也很好,和韩琦在延州抗击西夏时,写下了有名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和“碧云天、黄叶地”的,毛主席晚年总是写这首渔家傲送人的。可能共同的延安经历,使得心灵相通吧。范仲淹的孩子范纯佑,政治上并无大的作为。范的后代出名的也就是帮助清军入关的范文程,其他的并没有听说的。* T; `, I: l% o# y4 u

3 L/ r1 l! T/ @3 J" K8 H还有我认识一个省领导,还有海南的一个朋友都姓岳,都自称是岳飞的后代,恐怕攀附的成分大一些。我们那里姓郭的,都说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恐怕也不可考的。3 d0 I. Q2 i' ~$ O: H
! {) @6 S* d7 N8 e! c; b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中国所有的姓氏,追根溯源,都能追上黄帝、炎帝的。实际上,中国汉族大部分是黄帝、炎帝,颛顼、蚩尤的后代,不过蚩尤是反面人物,没有人攀附的。不仅汉族,就是鲜卑、匈奴、羌、氐、蒙古、契丹、女真、朝鲜人都说是黄帝的后代,我觉得黄帝不一定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大的部族的。虽然,我们现在每年祭祖大典很是热闹,但黄帝、炎帝是没有确凿考古证据的。$ t  M" @1 c2 T* V7 N' k

& D% O% T/ W+ [* z! T' ]人都有寻根心理,都想知道我们来自哪里,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恐怕大多人是说不清了。就是家谱,很多姓氏的出处,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7 G" ^  b( j; s4 U! F
9 |# B1 Q4 J% t* r+ o$ B& t
这可能是国人的面子思想在作怪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4:14:30 | 只看该作者
姚姓源流] 姚姓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是我国著名姓氏之一,据统计,姚姓当在今中国内地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四,在台湾排名第六十八。 姚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1、是五帝之一舜的后裔,出自妫姓。舜所属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虞舜。后来尧接受了四岳的推举决定由舜接替自己,担任首领,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据《尧典》记载舜在位期间命后稷根据使节播洒钟植百谷;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根据各人不同的才能,让他们担任不同的官职,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因此舜在位期间,使上古时期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对此的评价是:“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传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至于姚墟的确切位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河南省范县南,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另一种说法是位于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一带。 另外,据郑樵说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可推断舜还姓妫,因此姚姓也出自妫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的姚国是商族的后代(商族的姓是子姓),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3、其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弋仲,原是汉朝时西羌烧当氏的后裔,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因此改姓为姚。《晋书》中记载:“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在陇西县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 姚姓自诞生后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姚姓已经发展到了山西,广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后秦政权,姚氏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后秦政权消亡后,据《晋书》记载,刘裕将姚姓“余宗迁于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这支姚姓的后裔。之后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迁的范围更广,到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天浙江、吴兴以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的一支姚姓,迁入陕郡。唐朝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唐朝,姚姓首次进入福建。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时,随行人中就有姚姓人。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人最多而专门设姚州。宋朝,姚姓发展到了广东。明朝初年,原籍广西的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官进入海南,成为姚姓入琼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于这一时期迁入云南蒙化(现云南省巍山县),2001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发现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亲笔题序的《姚氏族谱》,落款为“熙宁四年辛亥年,现文殿学士特进上柱国太子少师、六一居士欧阳修书”。书字后盖“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图记。从族谱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为江西籍,他们的先祖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海内望族,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随明军进入云南后入籍蒙化(现巍山县),欧阳修真迹应为明朝初年带入云南的,成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传之宝。清朝,姚姓进入台湾并开始播迁海外。 姚姓在向南发展的同时也向北发展到了内蒙古,辽宁等地。姚姓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名人辈出,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从有历代关姚姓人的对联中便可管窥一斑。如“父子成双史 兄弟号二姚”,上联说的是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陈》、《梁》两部史书,直到去世时还没有完成,他的儿子继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联指宋代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属兵将都乐意为他效命。兄弟二人后来都立了大功,人称 “二姚”。 “爵封梁国 文重桐城”,上联说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开元初年被封为梁国;下联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传,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参与了《四库全书》的修纂。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姚鼐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著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竺集》等。另外,谈到姚姓,腊梅和姚黄牡丹也不能不说。河南省鄢陵县的蜡梅在中国最为著名,县城西的姚家村 ,家家户户,房前宅后,遍植蜡梅,历来享有“姚家黄梅冠天下”的盛誉。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黄是一个古老品种,据说起源于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誉为花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7 19: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