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蓬安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夹塘姚氏——虞舜嫡系后裔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0:28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虞舜赞
+ C  p3 O1 q% S" l5 ^


. i7 [2 o6 m" x2 v+ C  y

胡耀灿

江边虹蚌聚云霓,

破雾乍闻惊一啼。

至德无言众自集,

大贤才出道成蹊。

贞媛初嫁妫河畔,

群曲相从舜水西。

君看苍梧云断处,

南风犹作薰然兮。

2001619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1:11 | 只看该作者
虞舜与大龙旗帜

# H7 j; V3 b" y


! u- Y3 K/ P9 `% ?! B/ h

冯昭煜

五千多年前,海侵退去而露出广袤的吴越平原,还囟斥不能种禾稻,人们开发种桑植树,经过有虞氏越族首领大舜的倡导和推广,在长江三角洲的吴越地区形成了璀灿夺目的丝帛文化,优越的物质基础加快了文明的进程。当时吴越地区的丝帛,曾作为钱币使用,叫“织贝”,受到各地人民的欢迎。上古时代,各氏族部落都有代表自己族徽的图腾,如胡族以狐狸为图腾,朝鲜族以鱼为图腾,轩辕黄帝的有熊氏,是以“天鼋”()为图腾,吴越地区虞舜的有虞氏,把代表丝帛文化的蚕宝宝作为图腾。后来,各民族互相融合、同化、并吞,各族图腾也随之消亡,而唯有虞舜的蚕宝宝图腾,相演相嬗,变成了“龙”的形状流传下来。究其原因:第一,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领袖的位子,由唐尧禅让给了虞舜,当然他的蚕宝宝图腾自然而然既代表了大舜,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自然而然地逐渐替代了原来轩辕皇帝相袭下来的天鼋图腾了。第二,是丝吊起了作用,中华民族用丝帛联姻域外民族,只要一插上蚕宝宝图腾旗帜,人们必然会肃然起敬。“哦,是丝帛民族的兄弟带来了宝贵的丝帛。,’尤其是处于刀耕火种的边陲民族,把丝帛看得比任何东西都宝贵,逐渐地蚕宝宝图腾代表了丝帛文化的中华民族,象征了文明的中华。在上虞市政协编印的《虞舜文化》中已作概述。蚕宝宝图腾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由朴实转向抽象,从一物二象到一物多象,逐渐集各种动物于一身,长出鹿角、狮须、虎口、鹰爪、鱼尾、蛇鳞,光怪陆离,才演化成“龙”的形状。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1:50 | 只看该作者
虞舜与上虞
% n# G# K/ @0 g: V' z

# L  z" C- y: _9 d6 @* |/ U

蔡德亿

    据史籍记载与出土文物证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上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与生活。境内出土的石斧、石犁、陶器等生产工具都属新石器时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在其《L辞通纂》中云:“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可见上虞之名颇古。”

    上虞地名的由来与来历,多数记述与传说中虞舜的名字有关。舜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君,也是原始社会后期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传说舜号有虞氏、姚姓、名重华,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居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

    舜以前中原地区部落联盟大酋长是唐尧。因尧之子丹朱,傲慢荒淫,尧咨询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作各种考验后,让舜摄位行政,尧死后由舜接位。舜因避丹朱而走南,《五帝本纪》云:“舜避丹朱于河之南。”

    传说舜曾到过上虞,史籍中有多处记载:《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纪》:“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又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娱与虞通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上虞县,秦置。本汉司盐都尉治。

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辞源》亦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浙江古代史》(倪士毅著)引用南宋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提到舜在浙江的遗迹:“邑则有上虞、余姚,山有虞山、历山,水有渔浦、三抚;坠则有姚丘、百官;里焉有粟,陶焉有灶,汲焉有井,祀焉有庙。”现在上虞有百官桥、舜江(即曹娥江)、舜山、大舜溪、小舜溪,余姚有历山,上虞有百官等地名。虞舜庙不但上虞有,绍兴、余姚也有。任晌在《述异记》中记载:“会稽山石有虞舜巡狩台,传说:舜曾巡狩到浙江。”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又提到舜的高尚道德给绍兴、上虞的风俗留下良好影响。说:“舜为人子,克诸以孝,故其俗丞丞是效;舜为人杰,克尽其道,故其俗孽孽是蹈;舜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爱而能容;舜为人君,以天下禅,故其俗廉而能逊。”

    史籍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舜的后代封地上虞。《路史》说:“舜之支庶或食上虞。”清《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而其地有历山、舜井、象田、陶灶,皆其子孙因舜所属而名之者。”《浙江古代史》云:“舜有庶子七人,分布在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巴陵、衡山、长沙等地。因此传说余姚、上虞都是舜后代所封之地。”

    在上虞民间传说中,有关舜的故事颇多:据传舜避上虞后居住百官之南——隐岭,教民驯服野兽,到渔浦湖(今白马湖)捕鱼,在今上浦镇所属有象田村,舜曾在此耕作,有象给他耕田,村东有鸟山,百鸟飞来布谷除草,山旁有舜栓马石窟。舜还教民制陶,因他年轻时是制陶能手,使上虞成为我国陶器最早的发源地。

    在上虞境内,有多处以舜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与古迹。纵贯上虞全境的浙江第四大河流称舜江(东汉时曹娥投江故事发生后称曹娥江),其主要支流仍称小舜江。在江边有舜山,县城百官有舜井,向北半里有百官桥,向南半里有舜帝庙(文革中被毁)。后人为弘扬舜的道德,在百官便有“明堂”与“教场”为习文练武之处,至今还有明堂弄、教场弄的地名。

    历代著名文人,常来上虞瞻仰这位古代“圣君”,并留下著名诗篇。唐代诗人朱庆荣有《舜井》诗云:“碧梵磷磷有记年,青萝深琐小山颠,回首下视千寻水,疑是苍梧万丈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舜庙怀古》中云:“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清代诗人唐九皋在《百官镇》诗中云:“风舞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绯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舜庙钟。”现代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1982年来上虞,专门为“舜井”题写井名,至今立碑井旁。

    以上大量史籍记载和上虞境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古迹,充分说明上虞地名的来历,与虞舜有关是有依据的。当然由于远古的历史,没有正确的记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研究,来充实丰富古代的地方历史资料,继承发扬古代贤人的优良道德精神。

刊《曹娥江》19951月第一期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2-12-11 11:14 编辑   c- c. N. K6 H5 v) r; H4 f
8 H# G, R( K" N7 ~, P
                                    河南虞城和浙江上虞历史渊源初探& X' P6 T& X- A# C  F# g

任秀英


* g: u& h8 [0 e
在中国历史上,河南虞城叫西虞,浙江的上虞县(现上虞市)叫东虞,古代的国号都叫虞,而且称虞的年代都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如果仔细研究东虞与西虞,在古代中国不但关系密切,而且渊源颇深。


8 T( Q" t, G& I. ?

东虞西虞的历史记载


) d; v! v7 k: S- g* m
虞城,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禹继承虞舜的王位后,封其子商均于此。商均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国。商均死后葬于虞城县城北13公里的利民镇。商均原名均,因受封于此地,原属商族,故称为商均。直到公元596年,隋文帝将当时的虞县改称虞城县,虞城之名自此开始。上虞,在浙江省绍兴市东部,秦置县。《辞源》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与此。”《路史》说:“舜之支庶或食上虞。”清《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从虞称国,故曰上虞……”《浙江古代史》云:“舜有庶子七人,分布在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巴陵、衡山、长沙等地。因此上虞、西虞(今虞城)都是舜后代所封土地。”《上虞县志》首卷序记载:“上虞为东越望邑,由帝舜封支庶得名。邑所县名以舜封也。”《舜帝庙志》(卷一)也记载:“虞舜支庶封地。”同时,上虞出版的《虞舜文化》所引的史料也记载商均为舜帝的长子,封在梁国,现河南省虞城县。根据张元鉴撰写的《篡修虞城县志序》中记载:“昔虞帝商均封于豫,其支子封于越,皆国号虞,不忘本也。自封建变为郡县,豫之封国曰虞城,越之封国曰上虞。余上虞人也,而作令虞城,生与仕皆系帝裔旧封,不可谓非天假之缘。”可以看出知县张元鉴家是上虞人,正好在虞城做官,他的家乡也是舜支子的封地。支子:宗法制度下称嫡长子继承先祖嫡系之子为“宗子”,嫡妻之次子为“支子”。张元鉴还写道:“亿余初莅兹土,在己酉之冬,下车后即躬谒商均墓……余以东虞之人而修西虞之志……余于此窃有深幸焉。”由此可知,张元鉴在做虞城县令期间,对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从两地史料记载看,河南虞城和浙江上虞同是舜帝后代的封地。据上虞市《虞舜文化》一书记载:“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第三妃登北氏生霄明、烛光两女,另有庶子7人。商均多才多艺,是中国弓矢和舟船的发明者,曾受封于梁国虞城,成为商朝的先祖,舜的大部分族人则大举向南、北、东方迁徙,如上虞、余姚等地。”

* S) y# F, M. u" x/ P2 m  P

两地的历史渊源


8 D& a& M; o6 R& x+ m% M
要考究两地的关系,还得从尧帝和舜帝说起。据《汉书》载,尧帝系唐帝的妻子陈丰所生。“陈丰生帝尧,封于唐。”据《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下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即是说尧帝在舜五十岁的时候已经让他开始替尧管理天下。还云:“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以上记载说明尧有儿子丹朱,舜有儿子商均,而尧帝为什么不把帝位让给儿子丹朱,而让给舜呢?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下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不之丹朱而之帝,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据《辞海》记载,丹朱,传说中帝尧之子,名朱,因居丹水,名为丹朱。傲慢荒淫,尧以禅位于舜。原来尧帝在七十岁的时候让位于舜,二十八年以后死去,不让位于儿子丹朱的原因是由于丹朱的品德不及舜,如果让位丹朱,则天下面临困难而只有他一人得利,让位于舜则天下得利而只有丹朱一人受到影响。

那么,丹朱和舜是什么关系呢?据《辞海》介绍:“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号有虞氏,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据《史记》记载,娥皇、女英是唐尧的两个女儿,同嫁舜。舜升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后舜外出巡视,死于苍梧,她们两人赶至南方,也死于江湘之间,相传她们哭舜的眼泪染竹成斑,称“潇湘竹”。韩愈谓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就是她们两个人。原来,尧帝和舜的关系是翁婿关系。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舜,加上舜的天下威望极高,难怪圣明的尧帝不把帝位传给丹朱而禅让给女婿了。舜为了躲避丹朱的追杀,到了南河之南,南河,九河之最在南者。舜到老年把权力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自己则巡游天下,南巡至苍梧之野,不幸遇疾而故,终年百岁,在位39年,备受后世推崇的虞舜盛世,永垂史册。

( e7 v0 A: Y$ k% o' A: W- m

商均是中国弓箭和船的发明者


0 b' C" r- a6 N  b
据历史资料记载,商均是渔猎时代中国伟大的发明家。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中说:“《海内经》云,义均始为巧,义均即商均。”就是弓。《荀子》一书也提到义均始作弓矢,义均即虞均。与此相应的是《墨子》一书也写道:“虞作舟。”《墨子》又云:“作舟”,商均造,故有人又把他叫作巧,所以,即是商均,与虞均是一个人。既能造弓,又能造船,这在远古中国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发明。商均又是如何封虞的呢?《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乃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夏禹乃黄帝的玄孙。集解谯周曰:“以唐封尧之子,以虞封舜之子。”《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宋州虞城县,舜后所封也。以虞城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于商,故为商均也。”《汉书•律历志》云:“封尧子丹朱为诸侯。商均封虞,在梁国今虞城县也。”以上记载说明,如同尧让位于舜,舜让于夏禹一样,两位先帝都没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儿子,而把王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人。夏禹践天子位后,将舜子均封邑在梁国的虞地,即虞城,将其中的一个支子封在越地,号曰上虞。据《虞城县志》记载:“知县张元鉴,浙江上虞人。举人。雍正三年任(即1729年)。实心爱民,惠政多端,以盗案误解任日,不期而集者千余人,拥衙号呼,其感人之深如此。”张元鉴1740年离任,在虞城任知县12年,这在历史上任职时间之长也是很罕见的,在虞期间口碑好,威望高,他在撰写的志书序中所认定的“商均封于虞,支子封于越,皆国号虞”,有史实依据。

从以上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上虞和虞城具有历史渊源,两地同是舜帝后代的封地。如果将历史资料连结起来,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远在尧帝时代,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同时嫁给了当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舜。而尧帝的儿子丹朱不肖,受到四方诸侯的抨击,这使本想把帝位让给儿子的尧帝大失所望,毅然在他七十岁的时候,将帝位让给了女婿舜。舜为躲避丹朱而逃到南河之南,后来舜的强大迫使丹朱成为属国,舜又将帝位传给了天下威望很高的夏禹。夏禹践位后将舜帝之子商均封于梁国的虞地,将支子封在越地,并同号称虞。因越地在东,虞地在西,故历史上出现东虞和西虞。

虞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明帝王,是中华民族开创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大思想家孔子、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等人对舜歌颂备至。虞舜勤政爱民,虚心讷谏,开拓进取,严于律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虞舜精神和蕴含丰富内涵的虞舜文化必将促进河南虞城和浙江上虞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7 ?, T) d- y8 A& g) Q6 W; S

(原载《上虞日报》2003年9月24日,作者系河南虞城记者)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3:53 | 只看该作者
曹娥碑•曹娥谜•曹娥格
; R' y. N3 U5 d$ S

曹娥碑•曹娥谜•曹娥格

陈永林


, \7 H9 ~1 k' r" [
上虞是灯谜的策源地,曹娥庙是灯谜的滥觞。曹娥谜、曹娥格构成了中国灯谜史上一首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的雏形始自春秋的隐语,也叫“词”。从南宋开始,好事者将“谜语”悬挂在元宵灯彩上供人猜射,故又称“灯谜”。谜语与灯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有所区别的。谜语指口头谜,或称事物谜,其特点是多着重对事物的形状、动态、性质等外部特征的描绘,用歌谣的形式制谜;灯谜专指文义谜,其特点是利用文字的音、形、义的变化,用会意、别解、象形等手法制谜。我国历史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条完整的文义谜,就是上虞曹娥庙中《曹娥碑》上镌刻的“曹娥谜”。

据明万历年间《上虞县志》和乾隆钞本《越中杂识》记载,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娥的父亲神汉曹盱立于船头迎伍君神时,船被江浪打翻,曹盱身落江中被潮水卷走。14岁的曹娥闻父沉于江中,昼夜沿江号哭寻找。到了第十七日仍寻父尸不得,遂投江殉父,经5日后抱父尸浮上江面。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县令度尚为曹娥的孝道所感动,故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奏请朝廷,建立祠庙、赏赐匾额、刻石立碑,令邯郸淳作词诔之。至北宋元八年(公元1093年),曹娥庙建造正殿,此时汉碑已失,由王安石婿、汉侍郎书法家蔡卞摹拓本重书碑文,今存即宋碑。碑高2.09米、宽1.03米,字体行楷兼具,笔法流畅遒劲。

在距立汉碑相隔30年以后,亦即东汉光和、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时值天命之年的“陈留蔡邕避难过吴”时,访求王充遗著来虞,途经曹娥,闻知年方13岁的邯郸淳写碑文竟一挥而就,便慕名观碑,适夜以手摸碑文读之,读罢,题写“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后汉书》记载)。后传说,一次曹操领兵路过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家,见壁上挂着曹娥碑图轴,看到了蔡邕的题字后,问左右谁解其意?主簿杨修说我已解出,曹操不让其揭底。走了30里路后,曹操方解出“绝妙好辞”四字,与杨修所解一致。曹操叹服:“我才不及卿,乃觉卅里”。杨修因此埋下了杀身祸根,此是后话。原来“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旁加丝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女旁的少字即为“妙”字;“外孙”乃是女儿之子,女旁子字乃是“好”字;“齑臼”谓受辛之器(即传统中药店铺碾压捣碎中药材之工具),受旁辛字,则是“”字(辞的异体字,现简化为“辞”字)。蔡邕的这一题辞,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严格意义上的灯谜。

“曹娥谜”用“化形衍义”制谜之法,把谜面的字进行分离、合并,组成新字,构成谜义。要求谜面字数限定为8字,每两字扣谜底一字,谜底字数限定为4字,每字都可左右拆分成为两个独立的文字,所分两字的含义,应切合谜面文字的含义。因为这种离合的方法起自曹娥碑的“绝妙好辞”,所以被谜界定为“曹娥格”。又称“离合格”。由于“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题于碑阴,故又称“碑阴格”。从明末扬州马苍山提出谜格开始,“曹娥格”便被列入18种谜格之中。清顾禄在《清嘉录》中说“考灯谜24格,曹娥格为最古”。此后,这一说法一直被谜界沿用至今。传说,明、清时元宵张灯猜谜,好事制谜者都要制“曹娥格”挂在头条应景,以表示对这则古老灯谜的怀念。由于曹娥格谜的规法十分严谨,制谜不易,佳例极少。久而久之,“曹娥谜”渐渐地消声匿迹于谜坛,可以说“曹娥格”至今已名存实亡,这不能不说是谜界乃至上虞的一大憾事。

今天,上虞人民在“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热潮中,在由“龙山时代”阔步迈向“曹娥江时代”、“杭州湾时代”的畅想中,只要我们加以挖掘、继承、创新以及宣传和推介,相信曹娥庙一定会成为世代文人、谜人的朝圣之地;灯谜也一定能够成为上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


0 t5 v4 l* I, z+ I2 {9 c(
原载《上虞日报》2003年10月29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4:38 | 只看该作者
漫步舜耕公园
" m8 a2 n7 q9 A. V1 L$ e

漫步舜耕公园

山海人

6 ~# i! r4 k7 A% i' w
早就听说在建舜耕公园,但一个公园的落成原本就非一朝一夕之功,大概已历两年了,前些日子刚好在电视上看到了舜耕公园一期初显英姿的消息,犹抱琵琶半遮掩,却着实撩得我心痒痒地骑车直奔大三角。

过汽车西站,国道折东,未到两分钟的车程,路便颠簸得有点厉害,抬头一望,两侧都是刚刚削平的山峦,由低到高,由宽而窄,临近门口,又不知道是否有门,只感觉这高耸的两侧山石把我拥了进来。

晃如过长江三峡,天门洞开,一大片宽广的原野、建筑、林木夺目而来,瞬间,我的目光已不自觉地被右侧风光吸引了去,我断定这便是电视画面上介绍的公园一期工程了。好大一柱鹅卵石,约六七米高,竖起来,宛如楼屋,森森然,深灰夹黄色底纹上勒刻了“舜耕公园”四个鲜红字迹,围着的椭圆凹凸的花坛里,大片大片的一串红,正开着含苞的花瓣,凝了晨露的水滴映照着初冬的阳光,把鹅卵石上的字连同我的心都温暖起来了。走过花坛,只听得溪声哗哗,仿佛雨后山涧丛林里那种耳熟的声音,我正东张西望时,前面10多米一群小孩正围着戏水,沿宽宽的石阶,中间约摸10米光景,但见人工溪滩,接入了溪水、喷泉,滩里全是管溪上一样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冲磨得光滑而又锃亮,水洁得看得清那鹅卵石的缝裂与沾着的青苔。

沿曲曲弯弯的“溪滩”一路登攀而上,让我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或许被刚才的景观分了心,居然忘了舜耕雕像。当眼前这亚洲之最的舜耕象群横着扑面而来时,能不惊绝吗?

群象或昂首伸鼻,或稳步含首,或卷鼻抚地,或蓄力躬身,最可爱的要数几只活泼可爱的小象了,跟在母象一侧展开了一对蒲扇似的耳朵,长长的嫩鼻子如春天拱出土地的笋鞭,调皮地在空中挥舞,这么一群象们排得非常整齐,不知是帮大舜去出耕还是“荷锄”回来呢?

韩美林大师设计的群象图落在上虞的舜耕公园,据说有特殊的含义,是与舜有关的。舜生性至孝,家人对他百般折磨,他却甘心承受,孝感动天。有一次,父亲瞽叟要舜登上仓廪,去修补仓顶的缝隙。舜爬上去之后,瞽叟却在下面纵火焚烧。舜敞开衣衫,擎着两顶斗笠,像飞鸟展翅般轻轻地落在地上,没有烧死,也没有摔死。又有一次,瞽叟要舜去挖井。舜暗中在井壁开了一条隐蔽的孔道,通到外面。当舜挖井到深处时,瞽叟便把石块和泥土,一筐筐地死命倒下去,将井填满,哪里知道舜却从预先挖好的暗道中走了出来。《二十四孝》中甚至谈舜的至孝连上苍也受感动:舜在历山耕作时,大象去帮他犁田,飞鸟去助他播种。

“舜耕”源于史载,当规模宏大的舜耕群雕重显眼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艺术的匠心独运,惊叹于发掘的巨大手笔!那以汉白玉花岗石砌叠而成的大象一点也挑剔不出接衔的痕迹,真切细腻,栩栩如生。我差点儿疏忽了,那最后一头大象上还坐着舜,感受到象群真的在舜的指引下,活灵灵地回到古老的上虞来了。

是啊,巍峨的舜披星戴月,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并不遥远的是多少代传诵不已的精神!

6 M, b9 \! f/ j) ?  {
(
原载《上虞日报》2002年12月14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5:27 | 只看该作者
虞山颂

5 f3 K3 C) O) G

虞山颂

高志林


7 V/ ?. W! ~8 X! K6 l1 b+ {, M
天下山水值得历代文人倾情的真是不少,但以自然幽美与人文积淀的丰厚标准来衡量,相得益彰的就不多了。

虞山,由两大山脉构成。四明山余脉居东南,会稽山支脉坐西南,由南向北夹着一条长长的流水,远古时谓大舜江,东汉后改称曹娥江。

虞山有着一种“神灵之气”,同时也确实有过苦难和辛酸。她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常常表现出一种冷静、从容和意想不到的辉煌。在一处名曰龙山的公园里,迎目只见一片望不透的绿色。心闲,就会想起附山而在的一位圣人。名为虞舜的那位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曾在此留下了行迹。凡阅历史读本者,无不知悉这位“虞舜为避唐尧之子丹朱之乱”来此隐居而成大业的此桩辉煌大事。从那以后,这地方才有了上虞之名,山有虞山之称。

虞舜为何要避乱于此呢?实际上,虞舜在接唐尧之位后,便意识到三皇四帝的高山文化原是一部悲壮的神话,用神话支撑起来的民族精神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无畏地开拓进取,要么永远是童年。他深知从刀耕火种到“二牛扛杆”历史只是前进了一小步。因此,他要寻求的不是这“一小步”,而是一条既有悲壮、又要远离“童年”的兴邦大略。这样的大略在封闭的高山之域,是永远寻求不到的,于是,他借“乱”避至有山有水东海之滨的这块神灵之地,运筹着前无古人的“文韬武略”,终于在老子之前,发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这么一条“人生命运大博击”的规律,开创了一条继“尧天”之后的“舜日”。“尧天舜日”的成语便由是相传天下。

在虞舜隐居的龙山向南7公里许,有座名叫凤鸣的仙山。山腰间有一石洞常年流泉,谓“伯阳洞”,是东汉道家人物魏伯阳炼丹之穴。这个魏神仙,在中国道家与道教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一个人物。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最后择此山落了脚。洞是暗藏在“阴阳双鱼”走向的山脊之下,阳刚不足,阴气有余。汉魏以来,就是这么一个仅3米高深的小洞,便成了神仙丹道派时代的一个大戏台。以探索人体科学奥秘的一部千古丹经道书《周易参同契》,就是在此洞穴里问世的。至今,洞右壁的小窦内,当年魏氏手书的“敲开石壁曾飞饮,炼得金丹不卖钱”的短句依稀可辨。汉魏晋宋,魏伯阳炼丹修身的精神久彰,凤鸣山也像是成了倚天之神。何以如此言?原来事隔千余年后的世界科学家们,一致确认《周易参同契》是全球最早的一部“化学科学”之书。接着,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专门立项对它进行研究,并完成了《英译〈周易参同契〉》稿本;日本国更是把它选进教科书中,作为科学的范文来读……

渡大舜江西行,去“竹林七贤”核心人物嵇康隐居的广陵村。这地方群峰罗列,烟云变幻。遥望中未见积翠叠叠的竹林,但林木森森,清泉叮咚,犹如琴曲缭绕其间,为行山者添了不少韵趣。苏东坡状石钟山之笔大可用在此处。举足攀登之时,兼能邀音律悦耳,《广陵散》古韵依稀飘浮在后人的想象中。

虞山广陵是稽康的祖籍。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的阴云笼罩着魏天晋地时,嵇康深知因自己“反对礼法名教”,“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司马氏集团的黑暗残暴统治公然采取激烈的不合作态度,又兼之自己是曹魏皇室姻亲(曹操之子曹林之女婿),杀身之祸必然殃及其身,故毅然弃中散大夫之职,远离京城,逃隐虞山深处的祖宗血地,“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自命旷达纵横,与人间的烟火保持某种距离。但总因“尚奇任侠,刚肠嫉恶”之性难改,虽有做隐士、学神仙之念,然心底里仍埋藏着一团难以散去的“烈火”,不只一次地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堪者二”等公然对抗朝廷法制的言论。其结果必然导致“挣脱的失败”,终于引致了公元263年的杀身之祸,年仅四十。

虞山真不愧是座千古“大隐”的栖止之山。就眼前这座屹立于大舜江畔的东山,不就是妇孺皆知的东晋隐士谢安长隐23年后“东山再起”的一座神奇之山吗?公元360年,谢安因拒受尚书郎等职被政敌追杀,以倒穿木屐逃隐至此,“佯狂暗机”,运筹帷幄,终于在苻坚南侵之时,受命于艰危,出东山匡扶晋室,以出奇制胜获得淝水之战的大捷,成为一朝重臣。由此,中国的文字中多了一条“东山再起”的成语。

谢安墓半沉于东山的泥土里,不要说辉煌的地面设施没有,就是连一块石碑也是粗劣不堪。登临者往往是注目外表而忽略地下,所以此墓至今仍是荒土一堆,少人问津。如果有一颗注重历史的心,目力便会直透地下,于是便会展开博大的胸怀去拥抱地下的真实,用追溯将历史复活,以心灵幽会先贤往哲。人生的体悟能够抵达历史的深处,生命无疑便会延长,“淝水大捷”的历史必然会在眼前。

东山隔江,是一大片名叫章镇的沃里,昔日谢灵运的“始宁墅”,现惟余遗址。虽近溪崖壁上仍存“石壁精舍”的残穴,然总归没有什么看头儿,但心中却浮上想象之影,仿佛也曾闲步在这条张溪流水的石崖小道上的古人。峨冠博带而来,犹如领受一缕吟诵之韵。

据说,谢灵运苦心经营的始宁墅,凭诗境占上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漫步其间,会想到他留在纸面上的这联诗;又妙在“文房四宝”:南北二山,似笔架;一条铺砖的南北中轴驰道贯穿二园三苑,是笔;驰道中央两旁挖掘了大小巫湖,如砚;湖畔筑四幢长形精舍,为墨;方形的墅式庄园,象纸。这个构思,用的好像是修辞上的隐喻格,亦可想到虞山舜地久盛的文风。旧志“王右军导以文教,谢康乐继之”可证。

我反复琢磨着,这么一块不足1500平方公里的虞山舜地,为何能出那么多惊天动地的风云人物?我除上面记述的外,还有汉王充、孟尝、曹娥,晋谢道韫,南朝宋谢眺,明叶经、陈绍、谢瑜、徐学诗、倪元璐,清梁国治、章学诚等等。

据说,一个地区风云人物出多了,气数就尽,风水便转。没想到,在近现代中,虞山舜地偏偏又出了像杜亚泉、经亨颐、罗振玉、王佐、夏尊、马一浮、竺可桢、徐懋庸、胡愈之、吴觉农等一大批名人,就论今日,不是还有一位文化界颇具才干的谢晋吗?因此,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说不清楚的历史基因问题。以踪迹分析,虞山的风云人物,其一个共同的特点,除能忍饥耐劳之外,最重要的还要经受得住意志、道德、理想的折磨和锻炼,能临危不惧,应变从容。因此,我之所以要颂扬虞山,其实质不在彼而在此。

(原载《上虞日报》2003年2月19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6:57 | 只看该作者
上虞历史名人之旅——选自即将出版的《浙江名人地图》一书

- a" K1 B2 \; s  V2 q

上虞历史名人之旅

——选自即将出版的《浙江名人地图》一书

陈荣力

上虞有曹娥江,自南而西北贯穿全境,曹娥江不但是上虞的母亲河,是孕育、滋养上虞历史文化的血脉,也是我们探视上虞文化特质、启程上虞历史名人之旅的主干道。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从扬州治中任上辞职返乡的王充,回到故乡曹娥江上游一方普通的茶园里,开始了他离职家居、闭门潜思,考论虚实、专心著述的岁月。这位“绝庆吊之礼,置刀笔于墙垣户牖”的思想先驱,这位感“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世书俗说,多所不安”的无神论者,此年正好40岁。30年后,绳床瓦灶边、布衣荆食中,青灯黄卷下、笔山墨海旁,当那部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大成的煌煌巨著《论衡》,如一轮智慧的旭日、精神的旭日,在曹娥江边那方普通的茶园里冉冉升起时,也许只有王充知道,这条近在咫尺、终日在他眼前流淌的曹娥江,该给了他多少智慧的洗涤和人格的砥砺。《论衡》的写作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坚毅和忍耐,是一种牺牲和殉道,但这种坚毅、忍耐的结晶,这种牺牲、殉道的升华,对中国哲学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的开掘和张扬,对中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批判斗争精神的传承和激赏,是王充以后任何一位思想先驱所难以企及的。因为王充、因为《论衡》,上虞的思想文化,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便已攀越了同时代的高峰。出生细族孤门的王充,自幼聪慧,青年时代赴洛阳求学,负有“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而不拘一家之说”的盛名和学识。但因无人提携,不愿随俗浮沉,特别是坚持真理、敢于对东汉王朝统治思想的谶纬神学“心喷涌、笔手扰”,作大胆的批评,王充的一生仕途坎坷、贫困潦倒,几乎是在贬黜抑屈中度过的,尤其是晚年,贫病交加,以至死后家贫如洗,由学生凑资才得以草草安葬。王充的遭遇也是封建专制统治制度下,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同统治思想作大胆批判斗争的知识分子的缩影,虽然这样的知识分子不是很多。王充墓位于今上虞章镇乌石山茶园里,抬眼望去,但见一地蓬蒿簇拥着一丘荒凉的土坟,其简陋、其寒酸与《论衡》的辉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最平凡、最朴素的归属,恰恰也是最华美、最恒久的归属,至少作为朴素唯物主义者和伟大的无神论者的王充,对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会在意吧。

甚嚣尘上的谶纬神学,并没有因王充和《论衡》的出现而有所消弥,祭祖、迎神、逐鬼、求雨、治疾、祈年等巫风在东汉中期依然炽盛,而那些以歌舞为职、通过歌舞“代神降语”的巫师,则是被人十分看重的职业。汉安二年(143年),农历五月初五,一位叫曹盱的巫祝在曹娥江边上为迎潮神伍子胥抚节按歌、逆涛婆娑,落水而亡。曹盱14岁的女儿曹娥,为寻父尸沿江号哭17昼后投江而死,5日后抱父尸出。一时间千夫失声,观者塞道,泣泪淹涕,惊动国都,曹娥江也因孝感动天的曹娥而得名。汉元嘉元年(151年),上虞长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为曹娥立碑,碑上刻诔文一篇,诔文为度尚外甥邯郸淳所撰。不久著名文学家蔡邕访求王充遗著到上虞慕名观碑,可惜时值暮夜,于是蔡邕只得用手摸碑文而读,读后在碑阴上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之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即所谓绝妙好辞。蔡邕的八字隐语成为中国灯谜的肇始,至于后来魏武帝曹操因这八字隐语而杀了才华超过自己、而又不懂得尊王者讳的谋士杨修,则是后话了。曹娥庙现位于上虞城区曹娥江西岸,临江而立,气势雄伟,以精美绝伦的雕刻、壁画、楹联、书法等被誉为江南第一庙,蒋介石当年拜谒曹娥庙手书“人伦之光”的匾额亦悬挂其中。

与谶纬神学弥漫的东汉不同,三国和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与之相得益彰、彼此互动的是大量寄情山水的名人隐士的出现,和以山水诗为主要审美表现的隐逸文化的兴起。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绍兴、上虞等地自然成为南方隐逸文化的重要中心。此中两位上虞名人可堪称代表。公元262年,官拜中散大夫的嵇康(223-262年) ,因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公开发表非薄“圣人”言论,而被司马昭集团以“言论放荡、害时乱教”的罪名处死。在洛阳东市的刑场上,三千太学生强烈请求赦免嵇康,做太学的导师。然而青年人的热血终究是一厢情愿,悲壮和肃穆里,嵇康索琴演奏了他40年生命中最后的一首琴曲《广陵散》,一时间天地黯然,群情凄绝,空灵而嚣张的琴声中,嵇康从容地上路了。作为三国魏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出生上虞的嵇康不仅天资聪慧,才华横溢,而且龙章凤姿,形象帅气。因不满曹魏政权的专制和司马昭集团与曹氏集团争权夺利的种种卑劣勾当,他远离仕途,过着弹琴咏诗、清峻孤高的生活。嵇康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隐居山阴(今河南省修武县北),与阮藉、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在竹林中说理谈玄、饮酒赋诗,被称作“竹林七贤”。然而曾经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继任尚书吏部郎官职而一时震动朝野的嵇康,毕竟不是一个轻薄红尘遗世高蹈的真隐士,嫉恶如仇的个性和富有正义感的人格,使嵇康始终对现实十分关心。因此,当司马昭集团用儒家礼法作为篡夺政权的思想武器时,激愤刚肠的嵇康站了出来,他公开主张“非汤武而薄周礼”,终于招致杀生之祸。大凡中国的隐士无非三种结局:一是终老山野;二是东山再起;三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两难解脱,最终命运多舛。性格决定命运,嵇康的结局就是例证。如今上虞几乎没有嵇康的任何遗迹了,惟一留下一个叫“广陵”的地名,还多少能让人想起1700多年前的这位乡贤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7:27 | 只看该作者

与嫉恶如仇、敢于同统治集团作斗争而只活40年的嵇康相比,那个因“东山再起”而闻名的东晋名相谢安,则无疑是中国名人隐士由隐居山野、轻薄红尘的俗风流、小风流,到驰骋疆场、指点江山的真风流、大风流的成功典范了。公元320年,谢安(320-385)诞生于因避永嘉之乱随晋室南迁的谢氏旺族。史称“谢安少有重名,司徒府聘为幕僚,朝廷任为佐著作郎,后朝廷又任尚书郎、琅琊王友,均辞不就,隐居东山”。史书的记载总太过于简洁,使得我们无从知晓,谢安当初屡辞不就到底为了什么原因,也无从知晓谢安到底具备了怎样的雄才大略,以至时人有“安石(谢安,字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之说。然而作为南迁的旺族,谢氏家庭的血脉里,毕竟流淌着太多的建功立业、指点江山的志向和抱负。因此,谢安的隐居东山无非是一种姿态、一种等待、一种蓄积。“安隐居东山与王羲之、孙绰、许询、名僧支遁等交流,成为江东新一代青年名士领袖,朝野瞩望。”朝野瞩望的隐居对真正的隐居无疑是一种嘲讽,好在谢安是一个真名士,他不会为隐居而束缚,为朝野瞩望所累,他只会将他的隐居生活过得率情率性、丰姿绰约。“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咏言属文”;“优游山林六七年,闻征召不至”;“纵心事外,疏略常节,每蓄女妓,携持游肆”。名不见经传的东山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成为江南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公元383年,前秦苻坚80万大军大举南侵,东晋朝廷危在旦夕,时年已63岁的谢安临危受命东山再起,出任征讨大都督。野草迷岸、浊浪翻滚的淝水边,谢安率八万“北府兵”,起用弟谢石、侄谢玄、子谢琰等一批年轻将领,以逸待劳,智战骄兵,创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大捷”。谢安和“东山再起”的典故也因“淝水大捷”而名垂史册。位于上虞市上浦镇曹娥江东岸的东山,除保留谢安墓和简陋修复的东山寺外,尚有指石山、蔷薇洞、棋坪岩、始宁泉等。

我们不知道当初南迁的谢氏家族,为何要选择曹娥江畔的东山为南迁的终结。临曹娥江而立,高不足百米、方园不过数里的东山,许是凝聚了江南太多的清丽之气、风流之脉,注定了要与谢氏家族有缘。自谢安以后,谢氏家族和东山,几乎成了孕育著名诗人、特别是山水诗人的摇篮。东晋女诗人,那个以“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而被世人称为 “咏絮才女”的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提供模式、开山水诗先河的谢混是谢安的孙子;至于史称“大小谢”的中国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385-433)和谢惠连,则分别为谢安的重玄孙。永初三年(423年)七月十六日,将赴永嘉太守任上的谢灵运,回到已离别24年的老家东山始宁墅。此次回东山,谢灵运没有像15岁那年离开东山时那样匆忙,他几乎跑遍了东山附近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被称为谢灵运山水诗序幕的诗作《过始宁墅》。“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也许正因为有了《过始宁墅》的肇始,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才有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等玑珠。从谢安、谢道韫、谢灵运再到一代名导谢晋,东山应该是有幸的。

作为越中名山,谢安的东山有过历代诗人名士太多的吟鞭游屐、帆影棹声,仅唐一代就有几十位诗人登临造访。骆宾王来过,孟浩然来过,李赤、方干、宋之问、萧颖士等都来过,大诗人李白更是几次登临东山,留下了“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的诗句。也因了东山,“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的曹娥江,成了浙东唐诗之路中一段最璀璨、华彩的乐章。唐代不仅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外文化交往、特别是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也十分活跃。在鉴真五次东渡的同时,不少日本僧人也纷纷渡海来华。唐贞元二十一年(804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华取经,他在天台国清寺取得天台宗后,又至山阴龙兴寺取密宗未得,怏怏之中最澄来到东山下流约40余里的曹娥江渡口峰山,欲就此踏上归途。不料在峰山他巧遇了顺晓和尚,顺晓不仅传密宗于最澄,而且还为其灌顶,密宗由此成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门派。峰山道场现位于上虞市东关梁巷村附近,为日本佛教密宗祖庭,近年,来此朝拜的日本佛教人士不绝如缕。

上虞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文人聚会,一次是东晋时以谢安为首的东晋群贤雅聚东山。谢安隐居东山时与其关系密切的名僧支遁、大书法家王羲之、高士许询和名士刘炎、阮裕、孙绰、殷融、李充等常聚会东山赋诗饮酒、谈玄优游,这也为日后著名的兰亭聚会埋下了伏笔。另一次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经亨颐,在白马湖创办春晖中学,众多名师云集白马湖。东山我们已经去过,现在我们不妨去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看看。1919年“五四”运动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校长经亨颐、教师夏尊更是先锋人物。同年秋季因拒绝“祭孔”,教育当局责成经亨颐开除了以夏尊为首的一师4名教师,经亨颐坚决拒绝,当局派了一位叫金布的校长去上任,一师因此爆发了挽经驱金的学潮。学潮之后经亨颐回到故乡上虞,担任由乡绅陈春澜出资建造的私立中学——春晖中学的首任校长。为办好学校,经亨颐将已赴湖南教书的上虞同乡夏尊请来春晖,德高望重的夏尊召集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云集白马湖。匡互生来了,丰子恺来了,朱自清来了,朱光潜、刘延陵、刘薰宇、杨贤江、冯三昧、吴梦非、范寿康、王任叔等都先后来了。蔡元培、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黄炎培、陈望道、俞平伯、吴稚晖、李叔同、何香凝、柳亚子等亦多次莅临春晖中学,或授课、或演讲、或交流小住,一时间春晖中学成为享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教育、艺术圣地。在一所名校崛起的同时,众多文化艺术杰作也如白马湖的流水,在名师精英的笔下汩汩流淌了。朱自清在这里写下了《春晖的一月》、《荷塘月色》等名篇,夏尊在这里翻译了《爱的教育》,写下了《平屋杂文》等大量著作,丰子恺在这里写下了第一篇散文、发表了第一幅漫画……而以春晖名师作品为主形成的白马湖散文流派,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春晖中学位于上虞市驿亭镇白马湖畔,现今的校舍依然保持着当年红柱白墙、雨廊逶迤,轩窗洒脱、中西合壁的特色。而校园外白马湖畔的名人故居,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的“晚晴山房”和朱自清故居等等,近年更已修缮如初。经亨颐的骨灰安葬于校园内,而1946年逝世的夏尊先生则长眠在“平屋”后面的象山上。作为上世纪20年代初最为瞩目的文化现象,春晖中学昔日的辉煌已渐渐远离了,但当年经亨颐校长提出的春晖中学“与时俱进”的校训,却在今天发扬光大成了一个时代的箴言,这也是春晖的最大骄傲了。

曹娥江有不少支流,从曹娥庙对面,明代大书法家王望霖故乡梁湖由西而东连接姚江流向余姚的那条河叫四十里河。四十里河在梁湖中段又称玉水河,有东方朱丽叶之称的一代情女祝英台就生长在玉水河边的祝家庄里。“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越剧悠悠的唱词比玉水河的妩媚更令人充满向往。虽然梁祝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在民间,祝英台在上虞人的心目中,却比任何一位名人都来得铺张和饱满,以至上虞人自我介绍时,开口第一句就是“英台故里”。四十里河继续向东就到了上虞的古城丰惠,丰惠作为上虞的老县城,作县治长达1100多年,自唐长庆元年(821年)始,至1954年才迁到百官。丰惠也是上虞历史名人的重要聚集地,城外十里的凤鸣山曾是东汉著名道学家魏伯阳炼丹之地,魏伯阳是与王充同时代的人物,当年他一边炼丹一边孜孜地写出了“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是我国第一部化学著作,魏伯阳也被尊为中国化学的鼻祖。凤鸣山现尚有凤鸣真人祠等。而城内的敕伍堂,则走出了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工作者、曾任六届人大副委员长的胡愈之。胡愈之(1896-1986)是新中国首任出版总署署长和《光明日报》的首任总编,也是一个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五位于一身的全才。他二十年代合办《公理日报》、三十年代主编《东方杂志》、四十年代主编《南洋商报》、《南侨日报》,特别是他当年全力帮助邹韬奋编辑《生活》周刊,建议筹办开明书店,翻译出版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擘画策动《鲁迅全集》的首次出版,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进步出版事业的先驱。与敕伍堂相距不远是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故居,吴觉农为中国茶叶事业鞠躬尽瘁、辛勤耕耘了一生,功业卓著。他早年留学日本时曾以一篇《茶叶原地考》,驳斥了日本人“茶自产地在东印度的谬论”,而90高龄前后编撰的《茶经述评》巨著,更被称为20世纪的新《茶经》。丰惠也是中央军委筹建人王一飞烈士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叶天底烈士的故乡。王一飞故居位于丰惠镇小庙弄,叶天底故居则位于丰惠镇东门外的谢家桥村。

与丰惠隔曹娥江对峙的另一古镇就是东关了,杭甬运河经东关而入曹娥江。东关素有“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之誉,丽水秀山多有才俊问世,竺可桢(1890-1974)就是杰出的一位。1974年2月6日,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竺可桢用颤抖的手,记下了一生中最后一天的气象记录后,走完了82年的光辉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即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不仅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竺可桢1936年出任浙大校长,治校达13年之久,他提出的浙大“求是”校训和以科学家严格的科学精神办校、治校的作风,为浙大终成“东方剑桥”作出了卓越贡献。竺可桢故居位于东关镇大木桥头,3间楼屋坐南朝北,临街面河,依然可见当时的风貌。与东关毗邻的是长塘,长塘多山,当年嵇康得《广陵散》的“广陵”就在长塘境内,当然长塘不仅因嵇康而出名,也为诞生了一代国学大师马一浮(1883-1967)而骄傲。马一浮自幼聪颖,虽从未进过校门,却精通六国文字,特别是对“儒、释、哲”的研究和学识更具一代宗师风范,被公认为我国近代史上继王阳明后的大学者和书法界泰斗。马一浮少时离家,后长期寓居杭州西湖边的蒋庄,虽然位于长塘后庄村的马一浮故居尚存,但一片破墙残瓦,已很难再睹旧时的容颜了。

当我们行将结束上虞的历史名人之旅时,我愿将最后的一点笔墨,留给上虞另一位杰出的名人,他就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人章学诚(1738-1801)。章学诚的老家在道墟,道墟古称有道之墟,也是绍兴师爷的发祥地。章学诚自小身体孱弱,智力迟发,自言“20岁以前性绝呆滞,读书日不过二、三百,犹不能久识”。但就是这一性绝呆滞,使章学诚在青少年时就对史学产生了特殊的爱好。“质虽呆滞,而识趣则不离纸笔,性情已近史学。”但性情已近史学并非“质虽呆滞”的天赋所就,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因为孜孜不倦的勤学苦读和文山书海的广涉博览,20岁以后,章学诚对史学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较深的造诣了。章学诚生活的年代虽然正逢“乾嘉盛世”,但他一生却贫困潦倒,从23岁时应顺天乡试起,曾七应乡试,虽也三中、二落、一荐、一备,但始终没受一以朝廷的丝毫重视。逼于生活,章学诚常常奔波于大江南北,飘泊异乡,先后在定川定武书院、永平敬胜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讲授史学为生,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方志人才的同时,他也主修了许多方志,且每修完一部方志,其方志理论就有新的发展。特别是他历30年之久撰写的史学理论巨著《文史通义》与刘知几的《史通》被合称为史学理论上的双璧,为我国近代方志学的奠基之作,乾隆六十年,漂泊异乡40年的章学诚返回故乡定居,不仅双目失明,且在贫病交加中走完了66年的人生。章学诚死后葬于绍兴山阴芳坞,其故里道墟亦有章学诚故居。

自上游的章镇至出口的道墟,一条曹娥江奔腾日夜,一路沧茫,而其哺育、其灌濯的自王充而至章学诚的众多上虞历史名人,事实上也是这条江其风姿的展现、其精气的凝结了。

' t( L0 s: J" K6 z  r1 b; J
(
原载《上虞日报》2003年6月25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8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0:48:55 | 只看该作者
虞舜”与中国简称“华”之渊源

* h) P8 N3 a" Q1 `$ N

“虞舜”与中国简称“华”之渊源

陈永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简称“华”。世界各国对与中国相关人和事的表述也都离不开一个“华”字,诸如称中国为“华夏”;称中国的语言为“华语”,文字为“华文”;中国人到了国外被称为“华人”,拥有他国国籍的中国人称“华裔”等等。但是真正知道简称“华”是如何来的就不一定多了,其实“华”与上虞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重华”。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谥法》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是舜所在部落最初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

舜名“重华”,唐代学者张守节在所撰的《史记正义》中,释“重华”为“目重瞳子”,说是舜的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这种解释难以成理。如果细究其源,“重华”的“重”是舜所在氏族名称,而“华”正是舜的名字。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为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

“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见于《北史·西域传》,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广义的内涵。再以后,“华”不仅作为族称流传下来,而且约定俗成地成为了对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简称,一直沿用至今。

自秦置县的上虞是舜的故乡。据《辞源》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清《越中杂识》云:“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从虞称国,故曰上虞……”《浙江古代史》曰:“舜有庶子七人,分布在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巴陵、衡山、长沙等地。”同时,舜的踪迹遍布了虞舜大地,从小舜江到大舜庙,从舜井到舜耕,从舜帝岭到重华塔,她穿越历史的时空,无一例外地铭刻着舜的烙印。

虞舜作为中国古代的贤明帝王,政治清明,严以律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孕育了千古不朽的“虞舜精神”和源远流长的“虞舜文化”,相信上虞人民一定会将“虞舜精神”和“虞舜文化”加以发扬光大,化为建设发展上虞的强大精神力量。

(原载2005年7月10日《上虞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6 14: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