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18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5 21:5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续三)

2、姚崇在洛阳地区遗留下来遗迹

/ t  W7 h( g  h4 f
4 {0 n" p" }% q9 {
(1)东都洛阳慈惠坊里姚崇宅。据阎文儒、阎万均所著《两京城防考补》说慈惠坊有“紫微令姚崇宅。银沙滩。”其东为“询善坊。北至洛水。”有“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在今河南洛阳市安乐聂湾附近。大约于是姚崇于天授年后在洛阳做京官时所置。姚崇把母亲接到洛阳,“遂迁居于洛焉”。全家人定居在慈惠坊里。慈惠坊西面和南南面临近闹市,北临洛水,东依运渠,清波漪涟,岸边杨柳依依,风光格外秀丽。

    姚崇四代孙《姚侑墓志铭》载:“初文贞公置第慈惠坊里,名诸孙皆以门字加之,良有以也,意百年之后,俾长戟不迁,繁枝附本。”遵从姚崇的意见,他的九个孙子和五个侄孙都以“门”字加其他笔画的字命名。姚崇逝世一百多年后,到五代孙姚勖时,姚家尚合族而居。后世之人,都很羡慕姚家。“里中黄发之老,过门叹曰:吾徒后死!有以为慰者,复睹梁文贞家,流涕相向,不知其己。”


2 X+ U5 B4 N: ]" k7 e+ d: V) e$ n" S3 d# a  d9 b+ `
(2)龙门石窟极南洞。这是以姚崇母刘氏夫人名义开凿的石窟,完工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2月。刘氏夫人为报答佛祖佑护姚崇家族平安富贵而修建。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上。因为它的造像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杰出代表之一。洞高4.2米,宽5.3米,进深4米,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洞门南侧还有一造窟碑。是研究姚崇家族迁徙、人物关系、任职等的珍贵史料,碑文为唐大书法家徐峤之所撰,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 o3 e% q1 o, n6 S9 X; b
2 n. w" f6 _4 }! V& Y. \(3)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姚崇故宅遗址。

    唐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姚崇父姚懿把家族从陕州硖石故里迁徙到当时的汝州梁县石家岭村,建造了庄园,汝州志称为“梁国公姚崇故宅”。

' A) O$ R0 M/ {

$ r3 N% Y0 H2 P; t9 d: q8 ~  (4)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之南姚崇墓园。

    姚崇家族墓地始于姚崇母亲彭城郡夫人刘氏。据《姚懿碑》载,姚崇父姚懿,“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龙朔二年(公元662)十二月,姚懿终于嶲州都督任所,后归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墓地。45年后,姚崇母彭城郡夫人刘氏于神龙三年正月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享年八十四岁。姚崇按照母亲遗愿,于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八月葬母于此。因墓地在唐代为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又在万安山之南,故唐朝记载为“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之阳”。

    据史书记载和历代出土的墓志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妻沛国夫人刘氏(三十四岁亡,有墓志)、郑国夫人郑氏(见《通志》卷七十三,金石);长子光禄少卿姚彝(有唐碑,今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通志》卷七十三,金石);姚崇兄姚德敏子姚辩义(见《姚辩义墓志》),姚崇孙姚闢,曾孙姚侑、姚稱和姚伾等(见《姚侑墓志》、《姚勖墓志》、《姚伾墓志》),玄孙姚勖、姚栖云(见《姚勖墓志》、《姚栖云墓志》),及姚勖女姚缙(见《姚缙墓志》);姚崇弟姚元景曾孙姚合及其妻卢氏(见《姚合墓志》、《姚合妻卢氏墓志》),姚合子姚潜及其妻马氏(见《姚潜墓志》、《姚潜妻马氏墓志》)等。根据史料记载推断,姚崇弟姚元景也当葬于此。

    姚崇家族墓地从姚崇母亲刘氏夫人葬于此地开始,到目前出土的姚崇六代孙女姚缙(未婚)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0年)二月葬入此地计算,姚崇家族经营此墓地至少160多年。

    原姚崇陵墓高大,据上年纪人回忆,有十几米高。历经一千二百余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惜平整土地时被毁,墓砖亦被作水利渡槽用。只有距姚崇墓地西北500米处的开元五年所立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这块唐碑为唐秘书少监崔沔撰,唐书法家将作少匠徐峤之所书。1962年该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姚氏后裔恢复姚崇墓冢,并树立姚崇、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勖等四通碑。

    2007年至今,姚崇墓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二次拨款,加上后裔集资,伊川县政府投资重修了姚崇墓园,恢复了陵墓、墓碑,新建了姚公祠,圈了围墙,栽植了松柏,已成为海内外姚姓寻根问祖和国人凭吊先贤的场所。

    除此之外,登封市告成镇石淙河畔有“石淙河摩崖石刻”,上有武则天、姚崇君臣赋诗唱和的诗歌和序。在汝州市温泉镇则有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元月,武则天和姚崇、苏颋、武三思、薛曜等文士在流杯亭游宴赋诗的遗迹。


  c! v  t7 H0 @% r, h- {0 v* n) \! p% ~& `  |
谢谢河洛论坛梦想之旅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2012年9月30日姚学谋于洛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21:49:25 | 只看该作者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续)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续一)

二、洛阳是姚崇走入中央政府、成为武则天朝代的重量级人物、在政治上逐渐走上成熟的地方

1、夏官郎中,崭露头角

    姚崇离开洛阳之后,先在濮州作司仓参军、后在郑州作司仓参军,这一作就是13年。这13年,姚崇全面接住了基层社会,了解了人民群众疾苦,熟悉了朝廷典章制度,为他以后到中央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 v5 _. R; Y. p2 h7 ?5 t% O

6 l1 c3 W# j+ e/ L    大约在天授年间,姚崇又回到了洛阳做官。

    这时的洛阳已成为大周朝的神都,是有史以来第10个王朝的都城。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左据成皋,右阻崤渑,前临嵩山,后界大河,是所谓“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气之会,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扬之区。”(陈心博《诸益蜀税疏》)历代已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7朝建都于此。武则天把洛阳定为神都后,又加以重修扩建,更为宏伟壮丽,气象万千。外郭城周长五十里许。宫城、皇城和东城居洛阳城西北隅。宫城,唐初为洛阳宫,是皇帝议事的殿阁和寝宫所在。皇城和东城是文武百司办公处所。城内纵横各十街。共103坊。洛水横贯全城,将城分为南、北二部,洛河北为洛阳县,有29坊。洛水南为河南县,有74坊。其时人口百万,经济繁荣。

    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9月9日,武则天自号“圣神皇帝”,改元为“天授”,改朝代为大周,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新皇登基,一边继续打击有反抗言行的李唐宗室和皇唐旧臣,一边又大量选拔有才华的新人到中央任职,为新政权服务。姚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选拔到朝廷来任职。

, _4 U& O. Q0 O  ^4 {4 G( }) W- C
& M- Z9 F. ^. l( {0 c! G# [+ ~* s
他任职的第一个官职是司刑寺的司刑丞,是一个六品官员。司刑寺本来叫大理寺,主持刑狱,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

    姚崇任职司刑丞,职责是裁决狱讼,判定量刑之轻重。

    天授之际,正是武则天改朝换代的年月,司刑寺处理的案件中“谋反案”居多,案积如山。这些案件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是反对武则天改朝换代的,但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则是被酷吏罗织罪名,抓来的无辜之人。

    姚崇在这个岗位上干得怎么样,史书没有记载。但三十多年后,姚崇去世时,他的政敌、当时的大手笔张说为他写了神道碑,在碑中还赞扬他说:“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执法无颇,全活者众。”大意为:天授年间,正是酷吏横行之时,姚崇公公正执法,许多无罪之人都被姚崇释放,而保全了性命。大概写的比较客观。

# c# n* Q/ O1 H. h) j8 d
正因为姚崇不是他们需要找的人,因此,不久姚崇在这个岗位上就下岗了。而在一个新的岗位上又上了岗。这个新岗位就是夏官衙门。

    武则天改朝换代时,改了过去许多的老官名,如把原来的中书省改为凤阁,中书令改名叫内史;门下省改名为鸾台,侍中改名为纳言。尚书省改名为文昌都台。尚书省的六部吏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改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夏官衙门就是兵部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姚崇先做夏官员外郎,后来做夏官郎中。他出身武官家庭,对武备之事相当熟悉。加之,他聪明异常,时间不长对夏官衙门的业务相当精通,全国各地的山川地理、驻军人马、边防哨所、武器装备,无不烂熟于心。他期待着有一天报效国家。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5月,居住在漠北草原上的契丹人造了反。唐初,契丹人归附了唐朝,唐太宗就以其地为松漠都督府,封其首领为都督,赐姓李。并委托营州(今辽宁辽阳市)都督监督、节制。武则天时的营州都督叫赵文翙(hui),是一个大官僚,平日骄傲自满,把契丹人视为奴仆,肆意侮辱。引起了松漠都督李尽忠的不满。加之这一年契丹又发生了大灾荒,他又不去救灾,加以抚恤和赈济。李尽忠就煽动契丹人造反,攻进营州城,杀了都督赵文翙,并自称是无上可汗,不受武周朝的管辖,接着纵兵南下,进逼檀州,今北京密云一带。武周朝廷多次派大军进剿,都被李尽忠设计打败。契丹人更加猖狂,兵锋南下攻下冀州,河北震动,各州县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神都洛阳。

    姚崇此时正好以夏官郎中的身份在夏官衙门当职,使他的才能得到展现。他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写给朝廷的报告井井有序,提出处理意见,十分妥当。史书上写道“剖析如流,皆有条贯。太后甚奇之”。看到姚崇的超群表现,武则天又惊又喜,这个爱惜人才的皇帝,马上就提拔姚崇作了夏官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姚崇作了侍郎,就更加兢兢业业报效国家。后来,在他的谋划下,大周的军队共用十路人马,才彻底平息了契丹人的叛乱。

2、废除酷吏,武周宰相

    武则天时期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实施酷吏政治,维护她的统治。一方面确实镇压打击了她的反对派,另一方面,也伤及许多无辜之人。一时间,洛阳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朝臣每天上朝,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安全返回,好多人上班前都和家人作了最后的诀别。洛阳城的刑狱中关满了所谓谋反之人。监狱人满为患,只好在皇宫丽景门内设置“制狱”,关押、审讯所谓谋反之人。丽景门,是皇城西面的两个门之一,南面的门叫丽景门,北面的门叫宣辉门。凡是进此门的,很少有活着的人出来。有人就把此门戏称为“例竟门”,其意为凡入此门者,照例不能活命出来。但是随着武则天政权的巩固,和酷吏们的猖狂表现,武则天先后也杀了周兴、来俊臣等为代表的一些酷吏,以缓和政局,稳定人心。

    神功元年(公元797年)9月的一天,武则天在神都洛阳通天宫里对大臣们讲:过去周兴、来俊臣时,发生了许多谋反案件,我也怀疑是否真实,派人到狱中复查,但结果是:没有人说自己是冤枉的。可是,周兴、来俊臣死后,再也听不到谋反的案件了。那么,以前的谋反案件中是否有冤枉的呢?

    好一会,朝堂上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回答女皇的发问。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啊!十几年的白色恐怖,对于这一话题,大臣们可以说是谈虎色变,没有人敢议论这个话题。唯恐自身不保,祸及九族。

    正在此时,夏官侍郎姚崇出班上奏说:陛下,以前周兴、来俊臣所谓谋反之案,确实如您所说,大都是被酷吏罗织构成的冤案,而被迫害而死的。也是自己诬陷自己而死的。您派人去复查,去复查的人,他们连自己都没有办法保障自己的安全,怎敢否定原案。再说了,被冤枉的人,如果翻案,只会遭受更残酷的刑罚。好在上天降灵,凭陛下的觉悟和明察,杀了这些酷吏,朝廷才安定下来。现在,我以我个人和全家百十口人的身家性命作担保,今后再也没有谋反之人了。我请求,今后陛下如果再收到揭发所谓谋反的检举信,只需要收存起来,不必追查。如果,以后有证据证明检举的事实是真的,臣愿担当知而不告之罪!

    武则天听了,不但没有动怒,反而高兴地说:以前的宰相都是顺着即成的事实,使我成一个滥杀无辜之暴君。今天,只有你敢于说实话,非常符合我的心意!”当天,就派中使给姚崇发了1000两银子的奖金。

    姚崇的对奏,使武则天加速了废除酷吏政治的步伐,朝廷请回了被冤枉而贬职下放的官员,如魏元忠、狄仁杰、杜景全等正直大臣重返朝堂,武周政权面貌为之一新。

    隔了一年,也就是在圣历元年的10月,宰相狄仁杰被任命为河北道行军副大元帅,前去征讨突厥之时,狄仁杰向女皇举荐了姚崇,姚崇被以夏官侍郎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之职,进入了宰相的行列。


0 i- f( m' \: T: {9 u1 \姚崇更加勤奋工作,报答知遇之恩。武则天也把许多重要的工作交给姚崇,如抗击突厥侵略,巡视边防重镇,督军出征讨伐;解决民生问题,处理复杂政事等。武则天时期,姚崇共担任宰相6年多,这说明武则天对姚崇的才能十分认可,对他的忠诚十分信任。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21:52:30 | 只看该作者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续二)

3、急流勇退,哭武遭贬

    武则天的后期,随着女皇的年岁增长和她的健康状况的恶化,武周政权酝酿着新的危机。几股政治势力的较量日趋明显。一股是以拥护皇太子李显为首的李唐复辟势力,第二股是以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保皇势力,另一股是以女皇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为首的势力。明哲的姚崇,早就看透了局势,他要急流勇退,几次想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

    第一次是长安四年(公元704年)6月,姚崇因为母亲年老多病向女皇请假,要求辞职,回家侍奉老母。姚崇12岁时,失去了父亲,是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兄弟姊妹抚养成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姚崇十分孝顺,他虽在宰相高位,但他并不留恋。他上书女皇,说“臣老母今年已八十有一,起居渐废,齿发日衰,饮食朝哺(bu),非臣不膳,寝兴侍奉,非臣不欢。”多次请求,武则天终于被他的孝心所打动,就批准他辞职回家伺候老母,但仍让他兼相王府长史之职并保留三品待遇,以表彰他的忠孝。但是不到一个月,女皇又下诏书,说是“家有令弟,足慰母安;国有栋臣,不可暂缺”,把他召回朝廷,重新任命姚崇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并兼相王府长史。

    姚崇是一个聪明人,认为在这个多事之秋,他担任夏官尚书,对自己,对相王,绝对不是好事情。就上书朝廷说:“臣事相王,知兵马不便。臣非惜死,恐不利于王。”大意是“臣以相王府长史服事相王,不适合再掌管兵马。臣不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只恐怕对相王没有什么好处。”武则天虽然年老,但大事不糊涂。她知道历来皇室诸王是最有可能起事祸乱的,其中当然少不了大臣和兵马相助。感到姚崇讲得有道理,于是同意他辞去夏官尚书。就改任他为春官尚书,也就是礼部尚书。

    第二次是在长安四年8月,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眼看着武则天身体一天如不一天,二张想长保富贵,听取术士李弘泰的话,准备在他的故乡河北定州建一佛寺。并想把神都洛阳的十名高僧派到那里去做主持。这十名高僧不想离开京城,就到最高主管部门春官衙门反映。这本来是件小事,但正因为是二张所为,姚崇就阻止了这场事。二张多次说清,都被姚崇断然拒绝。二张恼羞成怒,就不断在武则天面前,诽谤姚崇。武则天被二个男宠说得心烦,就撤掉了姚崇的春官尚书之职,以抗击突厥为名,派他到边关去做灵武道安抚大使,把他贬出朝廷。姚崇在辞别女皇出任之时,正好武则天让他推荐一名宰相人选,姚崇就借机推荐了秋官侍郎张柬之。这又为铲除二张恢复李唐江山创造了条件。

    第三次,姚崇被贬出朝廷后,张柬之担任了宰相。此时,武周朝廷内部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宰相张柬之暗中串联一批忠于李唐王朝的官员,主要有宰相崔玄暐、禁军长官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袁恕己等。

    正在他们密谋起事之时,姚崇完成了使命,回到了洛阳。张柬之等高兴地说:“姚公回来,大事可以成功了!”姚崇于是就参加了他们的政变谋划。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夜里,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拥载皇太子李显,率领500名左右羽林兵,攻入玄武门也就是洛阳宫北门,包围了武则天所居的长生殿,斩杀了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

    正月二十五日,李显正式即位,恢复了李唐的统治。并封赏政变有功之臣。张柬之等主要功臣都被任命为宰相,加封为郡公。姚崇也因为参与谋划,继续留任宰相,加封梁县侯,新加200户封邑。

    正当这些新贵们欢庆胜利时,姚崇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他明白,他们拥戴的中宗李显,昏庸糊涂,不是明君。二、女皇武则天虽然退位,但是武三思等武氏家族仍手握实权,肯定不会甘心退出政治舞台。张柬之等头脑不清醒,政变不彻底,必定会招来杀身之祸。三、自己属于相王李旦系统的人,不在中宗李显系统。在朝伴君如伴虎,吉凶难料。自己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

    神龙元年二月五日,中宗率领百官去给武则天请安。大家相见,纷纷相互庆贺大唐新立,喜笑颜开。没有人真正关心武则天这位老人的健康。只有姚崇,见到卧病不起的武则天,竟忍不住哭泣起来。好朋友张柬之、桓彦范忙把他拉到一边责备他说:“姚公呀,今天可不是您哭泣的日子!您哭,恐怕大祸就要临头了!”姚崇呜咽着回答:“我侍奉则天皇帝时间已经很长了,今天辞别她老人家,看见她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好,忍不住落泪了!况且,前些日子,追随你们诛杀二张恶逆之徒,是尽一个做臣子的本分。今天,辞别旧主,也是尽一个做臣子的本分。如果因此而受到惩罚,我心甘情愿!”当张柬之等把姚崇的话告诉中宗后,中宗非常不高兴。当日,一纸制书,就把姚崇贬黜朝廷,任命他为亳州刺史。姚崇离开了洛阳,到亳州作了地方官。

    姚崇走后,武三思勾结中宗皇后韦后,先把张柬之等五个宰相的实权夺去,然后把他们贬到地方,再以捏造罪名,又把他们全部流放,最后派杀手追杀在流放途中。由于,姚崇离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才得以幸免。

    姚崇690年回到洛阳,到705年离开,在神都的政坛上工作了16个年头。16年来,姚崇从一个六品官员,在武则天的提拔下,走上了宰相岗位,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这期间,姚崇的治国才能得以显现,治国的经验得到积累丰富,这一切,都为他日后辅佐睿宗、玄宗父子开创大唐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宗朝的5年零4个月中,姚崇一直在地方做官。睿宗即位后,姚崇又被请回担任宰相,因为抵制太平公主干政,建议她到东都洛阳居住而又被贬到地方做官。玄宗粉碎了太平公主集团之后,又回到朝廷,以十事要说担任首相,改革弊政,全面整顿朝政,开创了开元盛世。

三、姚崇在洛阳还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文章与遗迹

1、遗留下来的诗歌与文章


: J' L" H9 _+ I/ P: T9 |" X% q先说诗歌。唐朝是一个诗歌繁荣的国度,武则天时代更是:“毎与朝会,不可无诗。”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姚崇也是一个充满激情,写诗的好手。但是由于姚崇生活在宫廷之中,多数都是应制之诗,上乘作品并不多见。现存《全唐诗》中,仅存6首,但是这6首中,就有3首是在洛阳或洛阳地区写的。诗名为《故洛阳城侍宴应制》、《春日洛阳城侍宴》和《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首诗都有一段历史。

    其中《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这首诗,就是姚崇伴驾武则天参加石淙河会饮而作。故事是这样的: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四月二十九日,女皇武则天从东都出发,到洛州告成县三阳宫(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避暑。姚崇同众大臣随驾,作为辅臣自始至终都在三阳宫帮助女皇处理政事。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女皇处理政事已毕。下午,在石淙河平乐涧的巨石上大宴群臣。席间女皇诗兴大发,欣然命笔,赋诗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霜均露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月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武则天虽然已七十八岁高龄,依然是妙笔华章,文如泉涌。赋毕,还撰写了224字的长序。女皇又命群臣“人题彩翰,各写琼篇。……各题四韵,咸赋七言。”百官领命,莫不绞尽脑汁,赋诗以和。早有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才思敏捷,文不加点,下笔成章,早咏《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七律一首,奉上女皇,诗云: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

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

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

    期间,百官各自吟咏,最后由女皇评判共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宰相狄仁杰、姚崇、苏味道、李峤、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及一班文士薛曜、阎朝隐、崔融、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沈佺期、宋之问等17人的诗歌入选。

    不久,武则天命令刻自题《宴石淙诗及序》和17人奉和纪胜诗于石淙北崖。其中,就有姚崇的奉和诗。大书法家奉宸大夫薛曜手书。摩刻巧妙运用藏锋、中锋、裹锋,结构方严整齐,庄重正大;布局严谨茂密,大小兼施。现仍完整地存于石淙摩崖。现今为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石刻。

, ~$ ~- n' C/ m+ p, f. h$ {/ q

# i5 a6 o, t, V4 I 再说文章。姚崇以“下笔成章,文华著名”是河洛地区的才子,写于洛阳的肯定不少,历史上姚崇有《姚崇文集》10卷,现已不见流传于世。存世的写于洛阳的有2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口箴》。这是一篇四言体的箴文。天授年间,姚崇鉴于“时王公大臣多以言语不慎密为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所陷”,为规戒时人和自己的言行,劝人慎言谨行,少说话,多做事,他写了一篇“口箴”作为座右铭。其具体内容为:


( M7 m) {- L1 u7 p“君子欲讷(nè),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勖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


8 n! J  u. q, d2 w3 I' f& [0 p5 Q- }. r# Z' ~& W7 S' K
姚崇的这篇《口箴》,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口箴》被刻于碑石,代代相传。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唐武宗名相李德裕被贬至东都洛阳时,到慈惠坊拜访了姚崇的玄孙姚勖,还特意瞻看了姚崇的《口箴》石刻。五代时,后蜀后主孟昶的儿子秦王孟玄喆,善书隶书,书写姚崇的《口箴》并刻于石。

    第二篇为《遗令诫子孙文》。

    姚崇年老罢相,常居洛阳慈惠坊私邸。他“优游园沼,放浪形骸。”自感“人生一代,斯亦足矣!”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三,一代名相姚崇逝世于东都慈惠坊里私邸。享年七十一岁。逝世前他已把财产和田园预先分好,让他的侄子们各分一份,并写了一篇具有进步的唯物思想的《遗令诫子孙文》,留传于世。

    姚崇的遗嘱《遗令诫子孙文》,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虚语、套语,没有庸俗的说教,足以反映出他一生头脑清醒、注重实际的办事作风。

    姚崇在遗嘱中,表示对自己的一生知止知足。他回忆居官四十多年来,历经五朝,矢志不渝,忠君报国,终遇明君,使才华大展。最后荐贤自代,从宰相高位退下来,善始善终,甚感满意。人总是要死的,他的去世乃是自然的归宿。

    然后,他交代子侄:田园资产,已预先分好,子侄各得一份。他说见到的一些达官贵人,身亡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寒,为争财产斤斤计较。不但本人有失体面,而且败坏了先人名声。“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

    第三,他嘱托死后要薄葬。他列举了孔丘、杨震等先哲薄葬的例子,认为“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就是说死者没有感觉,自然如同粪土,何必费力厚葬,造成原有家业的损害。而且,厚葬对生者无益,于亡者招祸。交代子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就是说,我死后,可用平常的衣服来收殓,一年四季的衣服各一套罢了。

    第四,反对宗教迷信。在遗嘱中,他回顾南、北朝至唐朝帝王贵族迷信佛教,大多落个国破身亡教训,告诫子孙要“各宜警策,正法在心”,不要迷信。在办他的丧事时,即使不能完全摆脱佛教、道教等陈规陋习束缚,也只能是在斋祭、布施方面,略事敷衍,决不可铺张浪费。最后他还抨击了道教恶习。

    姚崇直到逝世之前,深知佛教、道教对社会危害,所以,对宗教能持正确的观点。他从历史联系到当今,从国家联系到家庭,对佛教的危害看得更清,总结了一生的经验教训,遗令子孙不得崇信佛教。姚崇不耽于迷信,不溺于佛道,在封建时代,无疑是难能可贵和先进的,直到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21:56:24 | 只看该作者
姚学谋老师值得尊敬!再学习!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2-10-15 23:50:0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8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