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7 10: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2-17 10:35 编辑 4 C9 X# z' ^' j6 ~9 N0 I
0 b7 I; r4 O/ g' S据姚波转帖“无锡陈墅姚姓370年(2012-04-26 20:45:33)”江阴姚忠华帖,无锡陈墅姚氏和黄土塘姚氏有几族谱。
p \, D6 s, n) _" x( j* m 无锡陈墅姚氏和黄土塘姚氏是同宗,原藉安徽徽州休宁县有个小山村叫姚村(始迁祖寿公),在明末始祖仲云公等东迁到江苏无锡县(金匮县)东港镇黄土塘和东北乡陈墅镇。2 L+ f* ~) ^% H. {! {
5 w1 Y# s* a* r3 U0 S, a% X
1 《[无锡陈墅]姚氏支谱》。无锡县的东北乡陈墅镇,离无锡县城五十余华里。# }- E$ P8 S5 L
1764年第三世孙席儒公将近七十岁的时候按照采廷公所写《族谱引》写成《陈墅支谱序》。
8 `: z- b. }( N7 Z( Z( n 修谱一直是 姚姓族人迁来陈墅后时刻想念家乡的一个举动。黄土塘始迁祖采廷公比陈墅的仲云公大二十五岁左右。在无锡安家后十年(公元1654年)就根据带来的一部不完整的安徽家谱,整理出《谱族引》和安徽前二十一世祖先的世系表。陈墅第三世席儒公于1764年写出《陈墅支谱序》作为积累的家谱资料序言。
7 m0 G7 v5 B- O- Q2 | 公元1805年至1807年赞元公建造姚氏宗祠后,本拟接着修谱。但1807年年成不好,农业收入减产。把修谱事情搁置下来。1814年赞元公弃世,修成木刻本的家谱,直到半个世纪后在谷书公一个梦引起,结果圆满完成。是典型的“梦想事成”。# r* q" j. B8 l8 Z! f/ I* @
% z: R6 ~ h. g* |3 i2 D" B; }) i 2 咸丰五年就是1856年,家族先祖19位前辈,历时一年刻印完成姚氏宗谱。6 U1 o9 |! h( _( @# |* q
& J2 c( L& z- A/ I8 B' ^! W 3 1923年修的家谱
, g2 M* E- j, G8 |' t9 _
0 N% `5 i+ ~9 I' a( p 4 无锡陈墅、黄土塘的族谱正在编修中,他们这族名人众多,姚桐斌也是出自该支。
7 }6 J$ p* A2 J7 @- y# o* V6 h% q+ t9 X
: h0 W0 y: Y9 i( V
附& R& U W) L6 \" T) ^. s# \& y! W
⑴
x, c5 G! e5 B; y4 Z/ f5 Y2 T 徽州休宁县有个小山村叫姚村,始迁祖寿公不知从何处迁来。(如当地有知悉者,敬请告知。)姚姓子孙聚族而居,故有此村名。因山多地少,族人分别以商、读、耕为业。传至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当地因出现明、清及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三方将于此会战之势。村民纷纷入山躲避。其中一支20世钤(见山公)为行商,往来皖南与苏南之间。熟知苏南东北怀仁乡地处幽僻、民风淳朴,可避战祸。其时单传一子志吾及媳已亡故,祗留九岁孙文义,由其抚养。而其胞弟镒(秀山公)及长侄尚时均亡故,有侄孙四人廷采、泰符、羽长、凤起(年龄分别为33、21、失考、9岁)正在迁居犹豫之际,得此消息,欣然同意往苏南避难。遂有同一曾祖父第22世堂兄弟五人,于见山公带领下,由皖南至无锡(当时名金匮县)后,复东北行赴怀仁乡。经胶山、安镇到今日东港镇黄土塘。有空房几间,廷采公买下,安置三、四弟及已家,又在附近日晖桥安置二弟。见山公挈孙文义继续东北行约五里,至陈墅(同属东港镇),于当地后场购得空房安家。
6 l' ^/ A% p% V9 g0 ~3 B4 P: w
/ k6 o: P3 t* p8 b6 t" j) w% s% L 到无锡后不久。见山公获皖南抗清义士江天一来信相召,星夜赶回,后无任何音信。此后堂兄弟五人廷采、羽长、凤起为黄土塘始迁祖,泰符为日晖桥始迁祖,文义为陈墅始迁祖。互相联系、帮助。共以商、读为业,发家致富,三百七十年来发展成为当地望族。解放后发展更快,此两处后裔遍布全国。而海峡两岸、特别行政区,欧亚大陆,大洋彼岸,亦有族人子弟于彼安家。- D" O* h3 A; X) u8 A( Y
: K1 e9 h% \% k; v
⑵
7 N& U8 ^1 w/ i* O! z 黄土塘支始迁祖采廷公是迁来祖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来时就已过而立之年。他是皖南迁来、在无锡考上的第一位姚姓秀才。而且搬迁时把老家的《家谱》中本支部分,也带来无锡。于公元1654年他整理了休宁县姚村第一世寿公到二十二世到无锡始迁祖为止的《休邑源流世系表》,并写了《族谱引》,向后裔告知以前祖先情况和本支从什么地方搬迁来,以及为什么要搬来。为以后修家谱提供资料。) I" W1 \: W: [) {
$ z, q. k& @5 Y1 c/ `3 X! r
休邑源流世系表
, Q& d% n' x* K第一世 第二世 第三世 第四世 第五世 第六世 第七世3 N+ D% |: N) p1 f
寿 ── 胜一
4 ^4 b/ q% q7 k* r/ B: L 胜二- I0 S3 r9 K1 _- M7 q0 z
胜三" f- X/ K; Y' L
胜四 ───该────大────泰 ─── 佺* R; h3 Z( h5 l: ^9 }3 u! _/ U( [
胜五 伸- x. k# f {: a( f5 M. a, v
侁─── 彦才─---
+ c9 a% ^' r* {( @1 V- d 彦礼' M: i, U4 N# y+ r" `
思远1 D- Q) T' f. B7 {3 w& ^8 m1 E
1 n8 u/ b: z, n! G, J5 A$ b% |& e
第七世 第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 q$ e8 E2 x9 i0 l! k) x" G6 @( j彦才 ── 七
' q/ F9 Z0 W* E 八 ─── 文振
; m1 l% f7 z- d, b7 M- u 文达# m: N) |( H/ T" G5 q5 k \0 M
十五9 r8 c, J7 a3 z% q: Z2 |, Z" @
文献───仕仪/ Z$ \, k" ?4 K$ n
仕龙
+ b) i9 h- U t* {( M 仕志──(嗣子)庆─── 常 ! K/ o/ O1 H; z9 x* z
仕清 鹤───5 t/ B/ ]2 C" x7 l/ `7 K: `
明
9 S5 }8 s3 m+ Y2 r
5 C+ w, H( |+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3 f. ]5 A- S& e9 Z# g1 J+ M鹤 ─── 概 ──── 迟 ── 耸
: y3 o$ ` S8 p( f5 i 周 嵩% A7 b+ S, U+ ?. ], i; c' ^# y& [
樊─── 士恭 ─── 贵珍
: T% [3 M& i% p9 h% x, q- u8 i 贵隆
& Y8 b5 |! P! W5 [2 Q, m 贵容0 Z+ [- {' n9 `. _
贵昌───
{. |6 v) O, U( w 贵真: q+ G' N/ V$ k' Q7 d Y' y
0 X# F" ?' D$ G2 V/ H
8 [; h. P; k' v$ A6 U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m# s. K. s* [, }7 N贵昌 ── 仁德 ── 凤 ─── 钤─── 子吾──── 文义─陈墅支始迁祖
7 c2 F: X S; t┃ ┃ | (字仲云)( A0 J. H% [: `* D2 N
︳ 镒---—— 尚时———— 廷采--黄土塘支始迁祖
8 o+ y7 Z; g; X6 Y: T6 _ 鹤 | 泰符─日晖桥支始迁祖$ [$ Y& s: T, b! {; m( Z
| 羽长─此支四世后无传* ~' x4 u" S4 W1 r# t& k
| 凤起─黄土塘支始迁祖& s% s0 u$ ]0 I. T% Y- _& G3 y
| (字翰云)
4 g. D, I; e" Q! ?% \/ M7 W3 h 有时(无传)
1 \4 K( h3 E9 S: C 尚敏(仍居休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