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文长 于 2010-8-28 10:22 编辑
/ q0 a) r4 |# D9 H# i0 p, v2 t$ p; d! B
9 T, m8 m9 h+ Q+ ?3 U. J; C; R沙河系字派①诗 富公至于景,希泽②鼎③明清。 + @& m9 G, P! m2 L$ j1 w# X4 A
文运天之赐(cì)④,树德家必兴。
# S. f1 A+ Z" f6 C 守成培尔本,多学继以馨(xīn)⑤。
* S4 Y; f( i$ f: W. U* c2 [! l; ] 拔萃(cuì)⑥光前代,超群启世钦⑦。 % k1 m$ T1 B$ c! S. I( R
美集⑧开祥庆⑨,善术⑩有奇英。 % J$ |4 H2 ?; H4 o* n
卓11立丰功显,大彰12伟业新。 / T( s1 U" F; C) w* I
道中13绍先进14,治正15习愈纯。 / w# w B1 T* L( X. X! r b
克赞16朝廷化17,宗传永震声。 - I3 F: {/ O* z) Y; D
注释:
. A! H+ \, t! f! x, ?①字派:它是子孙蕃衍发展的阶梯,依次排序是区分老幼尊卑不可逾越的依据。此诗由姚景仪初稿,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景仪公是为自己支谱写的,写的是前6句和末2句,而且第一句是“玉春科玉景”,清明会觉得应作为应为整个沙河系写,便改第二个“玉”为“于”,因为“玉春科”都可以算字派,而“玉”算字派,“于”当“到”字讲,不是字派,但可以带过这一辈。那是在丁卯(清嘉庆十二年,即公元1807年)。第二次景仪公把第一句改为“富公至于景”,除“景”外都不是字派,而是带过从富公到“景”字派的六代。又插入中间8句,清明会通过,那是在乙酉年清明(清道光五年,即公元1825年)。沙河系入川有意识统一字派是从景字辈开始,字派用完之后,可以又从头开始,也可以再编。
8 g+ ^) W( y! P, }# x. ^②希泽:景字辈前未有意识统一字派,长房在统一字派之前,已用“增、凤”,因此不再改动。 : k0 Y+ A2 B/ v c
③鼎:鼎盛。
8 a. b. Z1 E9 B. \# B④赐:原为通假字“锡”,读作“cì”。赠送,赏赐。
8 Y" r# F& a3 N0 |- R1 s⑤馨:读“xīn”,散布长远的香味。这里是指好名声。
; a ]) M/ h$ s' `⑥拔萃(cuì):超出聚集在一起的人。 ' [0 s% v+ {+ a! @& x7 i2 ]/ K
⑦世钦:世君,皇帝。
9 j" B6 H5 j! t) R1 G ]' ~4 n5 X⑧美集:把美好的品德集中起来。
9 z# J) \0 H$ y* `7 X" E⑨祥庆:吉祥,喜庆。 8 G! G' r; N" F
⑩善术:把好的方法变为自己的技术。 ' j4 O6 \' K: [- |1 }: z( a2 i
11卓:高而直。这里是卓越、显赫的意思。
+ T9 j2 S! {! Z4 o) f12彰:张扬。
3 }1 z: f) G. f- {13道中:即中道,中庸之道。 8 M8 z" n" x( J# q- W
14绍先进:绍,继续,继承;先进,前辈中的楷模。 + U l) y( h8 M2 R7 r$ y
15治正:治学的方法正确。
6 r; p/ m2 z3 F# H b16克赞:克制(自己),帮助(朝廷)。
2 c. s& S; P+ Z# g# a17化:教化,用教育感化人。 5 |. R4 P2 b; @& m+ M2 C, Q
翻译:富公句:从姚富公一代一代地传到景字辈,希望得到皇上的恩泽鼎盛于明君治理的清朝。
! B( S1 u3 S8 U" Y5 i- B2 c: e文运句:文学方面的命运,上天是会赏赐的,只要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家庭就必然会兴盛起来。
: x, y* L% R2 D+ f9 A守成句:守住已经成功的事业,就能培植好你的根本,再多学一些知识,好的名声就会不断地传开。 g% Q8 p0 O2 q% N7 ^6 n
拔萃句:能出类拔萃,就能光耀祖辈,能超过众人,就能启发、打动皇帝。
$ t+ j* V0 R) s1 B* a. v美集句:能把所有的美好的品德集中一身,你就能开出吉祥,喜庆的前程;能把别人的好方法变为自己的技术,你就会有奇才、英才的美称。 . h6 E9 k3 e2 ?
卓立句:立下卓越显赫的丰功,就会大大地张扬你的新的伟业。
) t- y# k5 _6 ~ k9 e: `* L道中句:采用不偏不倚中庸之道,就能继承前辈中的楷模,治学的方法正确,学到的知识就更加纯粹。
5 [2 i$ C1 w \2 T克赞句:克制自己,帮助朝庭进行教育感化,宗族就会永远流传上去,并且声名大震。 : r3 l! v: o4 V
简评:这道诗旨在教育族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方面,要有好的品德,要学习知识、技术;在“齐家”方面,要打好基础,守住已经成功的事业;在“治国、平天下”方面,要为国立功,要帮助朝庭教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