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国茂《舜帝之谜》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08:12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8、九嶷山民风与舜文化
: j2 B, O& w( \4 h
3 l3 d: n4 H9 d6 G+ K
1 ^  x+ P' ~; v: g  y  y# y- g) j" y, Q  Y" U5 t
舜帝老来南巡来到苍梧九嶷山,在九嶷山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勤民而死,葬于九嶷山,从此,九嶷山就成了“舜帝藏精之所”,成了道德文化之源。
1 i* [2 X; s/ Y6 [4 G2 a/ i
: q% j2 t6 P5 G( e7 d4 C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脉,其精华在于“德治”和“孝悌”。从古至今,人们到九嶷山朝圣,自觉自愿地接受舜文化的熏陶,并通过教育和礼制,将舜文化传承。
5 P. @, ]7 @0 ^7 M
+ R6 `0 H8 O! ^由于舜葬九嶷山的缘故,自小生活在九嶷山灵山秀水之中的人,对于舜帝“孝感天地”、“德播人间”的事迹耳熟能详。受舜文化强烈而长期的熏陶和洗礼,在九嶷山这块土地上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这集中表现在礼让、尊教、至孝几个方面。
+ A' x& t/ [2 L0 R" n) T
$ S, L! z) Q' D1 Z5 K1 b! `在礼让方面,九嶷山最富说服力的是“李郃让第”跟乐雷发的弟子姚勉荐师。生于808年的李郃,20岁时赴长安应试,被唐文宗选为状元。才华出众的昌平人刘蕡,由于耿介嫉恶,直抵弄权的宦官而不得取仕。李郃为之不平,作《让第刘蕡书》说:“陛下御正殿,求直言,使人得自奋。臣才志懦劣,不能质今古是非,陛下闻未闻之言,行未行之事。忽忽内思,愧羞神明。今蕡所对,敢空臆进言,至皇王之成败,陛下所防,闲时政之安危,不私所料。又以春秋为据。汉魏以来,无与蕡比!······况臣所对,不及蕡远甚。内怀愧耻,自谓贤良,奈人言何?乞回臣所受,以旌蕡直。臣逃苟且之愧,朝有公正之路,陛下免天下之疑,顾不美哉!”事隔427年后的宋理宗时,乐雷发的弟子姚勉中进士第一,一如李郃般上疏。说自己的老师乐雷发人品极高,才过管仲与诸葛亮,宜以大事委任,要将自己的状元让给老师。使得宋理宗亲自面试乐雷发后钦点乐雷发为特科第一。
& O: C$ E5 I% \2 ?' g
# G% @# J5 [" A& J* d" w7 B9 j打自隋唐开科取士,学子孜孜求学,就为登科取士,甘拿状元之冠让人者,惟有李郃与姚勉。他们为什么会如此高风亮节?追根索源,想想舜帝,一切便昭然若揭。当年的舜帝是礼让之集大成者。舜帝一生,有五次很有代表性的逊让:未被帝尧举用之前就有历山让畔、雷泽让渔之举脍炙人口;被帝尧起用以后,经受了全面考察,当帝尧要舜登临帝位的时候,虞舜却“让于德,弗嗣”(《尚书·尧典》)。即是说舜谦让有德之人,自己不肯接受帝位;帝尧驾崩后,作为摄政帝的舜为其守孝(忠)三年,而后“舜辟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孟子·万章上》),意在把帝位让给尧子丹朱。由于朝觐者、讼狱者、讴歌者都向着舜而不向尧之子丹朱,舜才答应众臣之请回到帝都平阳“践天子位焉”;舜八十三岁的时候荐禹于天,后禅位于禹。
* t& r' K4 u3 w# ^% [1 y/ E' l) s$ I6 I1 ]4 G4 F
李郃与乐雷发均出生在九嶷山下,姚勉是舜帝直系后裔,他们对于舜帝的逊让行为崇拜得五体投地。舜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化为了李郃与姚勉“上疏让第”名重士林的“礼让”行动。" u% i# ~" R& |

8 x5 i! K9 N: }! @7 T3 Y$ n尊教是九嶷山民风的又一特色。隋唐时才始行开科取士,唐代九嶷山就出了状元李郃,重教之风可见一斑。九嶷山自古离京都路远地辟,唐以往办学极少,但是却能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尊教成风,因而到唐代一朝,整个湖南考中进士25名,九嶷山就占据7名,即李郃、周崇昌、周虞宾、周瑀、周惟简、周鲁儒、周彦朴。唐代除李郃之外的6名进士均为周姓,体现了当时“家自为学”的情况。从宋开始创办县学,设于宁远文庙,以后历代相沿,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整个科举时代,湖南得中状元者13名,九嶷山独占2名。另有进士82人。
$ `% I0 c5 i7 w7 \$ b6 ^9 W3 b& h8 h% i. `* g0 i/ A
九嶷山人尊教重教之风在人人关心家乡文教事业方面有很多表现。如:清时官居二品的九嶷山人黄习溶倡修宁远文庙,捐银万两。由于黄习溶的带动,九嶷山绅民共襄盛举,措银六万余两,费时十年,把宁远文庙修缮得气势恢宏;1942年,九嶷山人欧冠创办宁远县立中学(今宁远一中);1981年,九嶷山人乐天宇80岁高龄时回故土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2002年,九嶷山之子、宁远一中校友乐根成出资20万设立奖励基金奖励九嶷山学子。从1982至2005年,仅宁远一中就考入清华大学22人,考入北京大学10人。4 D8 e5 ^" Y' |

% b7 F: h5 X6 u5 X& w) q7 ?7 n& o4 Y九嶷山尊教民风源自舜帝推行“五典之教”和“命夔典乐,教胄子”的兴学理念。
1 u+ o/ S6 m( p0 b2 B: h4 |
2 L7 l& z" i; r2 L* `+ ^: P$ {九嶷山民风值得津津乐道的还有“至孝”。可列举三例为证。清代九嶷山石家洞有个名叫石光化的,七岁时候父丧,石光化事奉母亲至孝有名。志载:“母嗜鱼。隆冬躬鱼于池,恐母之虑己寒也,则伪曰购诸市者。日供具无缺。”又有个叫匡田秀的,“家贫无妻,母张氏目盲,田秀尝为人佣,蚤起具食食母,然后往,夜必归侍寝处。外得美味,必怀以进。比母年八十四,田秀亦老,无能佣矣,日负母行乞,见者怜之。”九嶷山新开村人欧阳名友,出生三天其父被抓壮丁,3岁时母弃下他而改嫁,名友与奶奶相依为命,在乡邻们接济中长大成人。舜文化的熏陶,“至孝笃亲”的观念深深扎在只读过三年书的他的心坎里,从1960年起,开始义务照顾和赡养五保老人,至2004年,44年如一日,一共赡养了9位非亲非故无亲无靠的五保老人,生养死葬,胜似亲人。
& k. K4 W5 V" r. E$ Y$ R4 G5 k% g$ K' {) y- K
纵观舜帝一生,谦虚礼让、尊教重教、至孝至忠。由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就把思想与精神的精髓长留在了九嶷山,成为了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成为了整个湖湘文化的精髓。九嶷山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就形成了富有舜文化特色的九嶷山民风。
( z" ^" E- I- q0 p% Q. B9 Q. x' s; L" B  v

! s( q' N; x1 d! `! \" K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08:51 | 只看该作者
9、舜帝“禅让”的历史意义
: h; }$ G/ u* N# S1 u$ A4 `  y- Y5 O  J& p( B4 @& {
; O/ _$ S4 o1 j

) A& {5 R$ x' H3 M/ }; L4 s所谓“禅让”,就是指掌握权力的国家首脑主动地将权力转交给非嫡系子孙。“禅”就是授予,“让”就是转让。“禅让”是与“世袭”完全不同的一种权力转让方式。. Q) ?) L0 j" \8 _( |- U5 V
  e: \5 c! c6 }& S2 ]
在中国历史上,三皇中的炎帝世传520年,直到被黄帝败于涿鹿之野,自炎帝至夸父共传九世。据王大有先生研究,炎帝家族承袭关系十分明确,只不过其中的“承袭”和“世”不是父子相传的世袭关系,而是母系时代的代系关系而已。到黄帝时代,轩辕黄帝执掌朝政约460年,从黄帝帝位传颛顼、帝喾、帝尧,帝位虽然不是每次都传给嫡子,但是都是在黄帝嫡系之中传位。帝尧禅让帝位于舜,其“禅让”的意义仅仅在于帝尧未崩驾时就将让虞舜做了摄政帝而已。我们这样来评价帝尧禅位于舜,其理由是虞舜终归是帝尧的“入赘”女婿,算是“一家人”。虽然舜帝“孝感天地”,德才兼备,但是因为虞舜已经成了帝尧的女婿,这就使得帝尧的禅让的高尚性方面打了些折扣。然而,舜帝的“禅让”却是将帝位让给了治水有功人皆拥戴的大禹——因殛鲧于羽山而结下杀父之仇之人,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公天下”襟怀,是以维护古国政权,保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的。
* F/ Z6 u$ y, ~: c4 Q; u; x, Z+ F, u) B
舜帝受命于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的危难之中,经过处心积虑的治理,政治清明,神人以和,国泰民安。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帝位无论传给谁都会太平无事。但是,舜帝既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和女婿,也没有传给同属东夷族且同样贤能的皋陶,而是传位于禹。作这决定的出发点,一是因为禹是个道德十分高尚的人。《史记·夏本纪》说:“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说禹为人聪明机智,能吃苦耐劳,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其声音是标准的音律,其身躯是标准的尺度,且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二是因为禹治水功不可没。禹治水吸取了共工和鲧的教训,加上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终于治水成功。禹治水成功虽说离不开舜帝的英明决策和全力支持,但是个人才干和主观努力还是占主要。因此,舜帝便十分欣赏禹,正如《尚书·尧典》记载舜夸禹说的那样:“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舜帝夸赞禹说:是啊,禹,你治理水土很有功绩。希望你不断努力,继续奋勉。三是因为禹具有高超的治国才能。禹治水成功后重新界定九州,把全国的土地分级划等,按等级确定赋税标准等等,都充分显示了禹的治国才干。四是因为禹作风正派,能够吃苦耐劳。舜帝对禹信守诺言,为国事辛勤操劳,对家事克俭节省,不骄傲,不居功等品德十分欣赏。最后在83 岁的时候荐禹于天,让禹做了帝位继承人。3 {" i! z+ q3 {/ c0 H2 e
( y$ c) q8 Y4 E; r+ m
舜帝之后,从夏王朝直至清,历经数千年,历朝历代都是“世袭”,再没有出现过禅位于贤的事情。: E* }, L. u( H* l# ]0 d4 D3 Y% h

* _7 Q* o$ E  o, \# s1 h: t战国以后,疑古派怀疑舜帝的禅让是子虚乌有,就连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也在《荀子·正论篇》中说:“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在疑古派看来,天子乃是“九五至尊”,其权力至高无上,享受无与伦比,谁舍得拿他让给别人呢?因而就提出了禅让是儒家托古改制下的产品,并且认为禅让说起源于神话。2 N3 H% C5 U) [6 ]! K( g

# o$ g" k( @9 \0 ~, _4 ?- f% q4 T# g值得指出的是,先秦文献《国语》、《左传》、《战国策》以及春秋战国时的文献《论语》、《孟子》、《墨子》、《庄子》、《管子》等文献中,都有大量的篇幅说到了虞舜禅让的史实。因此,我们决不能用“世袭”时代的眼光去衡量和理解“公天下”的尧舜时代而否定了有禅让之事。
$ i  k1 s, q( y- ?/ A$ J9 g- g9 r9 d& N- i, X6 X" E
对于古国时候“禅让”的真实性,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尧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其中“禅让”帝位的故事,在传子制度实行已久的周朝,不容有人无端发此奇想,其为远古遗留下来的史实,大致可信。”# N" z3 D0 x) z6 h

4 z, M9 t1 b4 `6 v我们说,“禅让”是舜帝德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 d* P' b0 o7 K. t; Z8 K$ Q6 W5 f- X% F
舜帝所处的时代是“古国”时代。在古国时代,“巫”与“帝”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舜接受帝尧禅让做了摄政帝后,“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尧典》记载的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舜帝接受帝尧禅让以后,立马用美玉做成的仪器观察日、月及五星的运行情况,接着便举行了祭天帝的典礼,把祭位之事报告给上天。然后祭祀天地四时这六宗,祭祀名山大川,普遍地祭祀了群神。舜帝举行祭祀活动,其目的在于求上天赐福。它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以证明自己的继位是符合天意的,是“受命于天”。这本身就反映出了古国时代对于“天命”的重视。
+ Z' k" B! t1 r# B% z; j
' S! r6 @' [- ]& Y0 L在中国,从黄帝至今五千年文明史,除尧舜时代出现过超越血缘的“禅让”外,漫漫岁月直到清末,所推行的都是“父传子”的血缘政体。《吕氏春秋》载:“舜有九子,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集解》则说:“天下为公者,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这充分说明舜帝时代的政治是选贤而让的“公天下”,而“父传子”的政治是“私天下”。
  r/ z  z7 ]# [$ ]9 m! h3 f7 w. j4 L. ~
综上所述,舜帝的禅位于贤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反映了舜帝时代的“古国”实行“公天下”而赢得政治清明,国运隆昌,国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的史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禅让”是对“世袭”的一种挑战与讽刺。有意思的是,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王朝越经若干王朝以后到清,历经近4000年“世袭”制的“私天下”,历史竟然又返祖到了舜帝时期的“公天下”,“世袭”制复变为了更具广泛意义的“禅让”——民主推荐和选举制,这正是“禅让”的现实意义。
( O  {* n( {# w9 b+ t
+ r% K3 ?6 ?6 c, e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09:16 | 只看该作者
10、现代舜裔姓氏状况" v' U' M: L, b3 u+ A  x
" w5 ~7 r0 t* ~; T

$ p+ f' b: P2 c# k5 f& z
2 k9 u- z. |& B8 l! `   《史记·陈杞世家》载: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常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苗裔兹兹,有土者不乏焉。”意思是太史公夸赞说:舜帝的品行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自己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后来享受祭祀历经了夏、商、周三代。等到后来楚国灭了陈国,田常在齐国取得了政权,终于又建立了新的国家,尔后代代相传,百代不绝,子孙众多,拥有封土者多于牛毛。
+ a/ A6 m$ V2 j* c3 ~$ V  a+ l4 v& O" e  h
从舜帝至今历经4100多年。舜帝八子二女,除了八个儿子繁衍之外,其女婿伯益二人的后裔亦是舜帝的血缘。
3 [$ h+ J* S# m7 k* y: x. O# u' W( P$ B4 F" c3 o
舜裔姓氏,多数来源单一,但亦有其来源复杂多支情况。同一姓中有的属舜帝直系后裔,有的源出其它。由于有虞氏是黄帝支裔,舜帝又是黄帝后裔唐尧的“入赘”女婿,娥皇、女英有黄帝血脉,因而舜裔当属炎、黄子孙。然而,在炎、黄的所有支系中,又数舜帝后裔人丁最为兴旺,其原因在于舜帝至孝篤亲德昭日月影响深广。而同样做过帝王的夏禹后裔就很少,如司马迁所说“至禹,于周则杞,微甚,不足数也。”
) U4 X# t8 C2 y& X9 \7 Q
# u% M" }/ q$ c! l0 Q* B舜帝子孙经过四千余年的繁衍,据初步考证,其后裔姓氏多达数百,初步统计直系舜裔有5亿之众。其后裔中仅源于陈氏的就有近百个姓氏。舜裔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大大小小的国家60余个。比如古国虞国、陈国、齐国,三国鼎立时的吴国,孙中山的中华民国等等。舜裔还曾在古高丽建立过朝鲜国和高丽王国。" a& q6 c7 k4 R" O( ~4 U$ _
0 o3 k' n' s/ |8 y0 a. `6 B: h
在中国当代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姓氏中,属于舜裔的姓氏我们最常见的有:虞、姚、妫、王、陈、吴、孙、胡、袁、田、陆、孔、车等。现就舜帝后裔中几个大姓考略如后。1 B6 j: G$ X7 d! w2 y3 w# f/ c
) _$ C( Z  m1 ]  o; I
   ⑴ 虞姓。虞字来源如《辞源》所说:一是有虞氏,为古部落名,舜曾为其首领;二是舜子商均封于虞,为虞侯,即是虞国的国君。三是古虞国国名,周时虞仲的后代建立的诸侯国;虞仲曾被周武王封于河东,亦为虞氏。商君之后以国为姓,这是虞姓来源之一;加上先秦后的姓、氏合一,原来的虞氏便也称为虞姓。
+ X4 f  H$ d6 t+ `$ \9 o+ }" |0 [: Y- `( a
如果按人数多少将姓从大至小排列,虞姓列300名以内。  m3 p7 e# k" ?# e* x5 g
* L5 n6 T. g. R2 F' [
⑵姚姓。《史记·正义》载:“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圩,故姓姚。”虞舜姓姚,由地名而来。: r9 N  i# u7 p0 _7 W
% J- s5 s4 e/ \/ e0 V+ [' n% X5 A+ h
西汉时有一支羌族人自称是虞舜后裔,其首领姚弋仲后来建立了后秦国,为十六国之一。姚姓为全国第64大姓。
( L- o* k1 P& q8 E- ~2 d: v8 G) u; q& l
& {0 z, g' w4 r0 f⑶妫姓。《史记·陈杞世家》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即说舜的后裔有以地名“妫汭”之妫为姓者。
! E  q9 Z- i! ]; @3 H# ?5 j. f  ~7 C. d1 j) A2 Y
⑷王姓。王姓来源有四,一是出自妫姓;舜帝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传至公子完,因避难逃至齐国,改姓田。后田和成为齐国国君。齐被秦灭后,田氏子孙虽被贬为庶民,但齐人仍称其为“王”家,即帝王之家的意思。田氏后人便以王为姓。二是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衍化出三支“王”姓:即周文王15子华公高、东周灵王太子晋、信陵君魏无忌,三“王”之后裔因“王”为姓。三是出自子姓;比干苦劝无道昏君商纣王而被剜心而死。比干姓子,是商王太丁次子,本来就是“王”族,后来其子孙改姓为王。
8 z& a0 m' ^# ?" r7 [# w, T& W6 {5 f7 B, X$ A( G
归纳起来,王姓的来源都因为是“王”族而改姓王。现今,国内王姓有9000余万人,在北方为第一大姓;南方为第4大姓。
8 m! s6 H# Q3 U. @& W+ W. i* `* _
6 s+ {1 x0 C  h4 E4 V4 ]( ^% @⑸陈姓。《史记·陈杞世家》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陈胡满即是舜帝35世孙妫满。妫满的父亲曾任周武王的陶正,负责管理制陶业,干得很不错。周武王敬重先圣王舜帝,就将舜裔妫满封之于陈(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与淮阳交界地带)建立陈国,后来妫满后裔便以国为姓。
) C4 \  ^5 ~9 N
5 t: C, P4 n3 ?4 O1 R: Y陈姓为全国第5大姓,国内约7000余万人。据考证,舜帝后裔中如胡、田、孙、袁、陆等不少姓氏,都由妫满后代子孙繁衍而来。7 u: }$ l: A9 n. W6 h' J9 L3 z

( O$ A! v+ e: @7 D' q! @⑹吴姓。因舜的儿子商君封于虞,其子孙姓虞。孙海波《甲骨文编》说:“按古虞吴当为同字。”故舜帝后代有姓吴的。吴姓亦有来源于古吴国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太伯的。吴姓为全国第10大姓
/ X6 L( B. a6 n3 K1 ~9 r  U! a3 k# J1 ?( f2 e$ ^
⑺孙姓。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田,其裔孙田书任齐国大夫时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从此舜裔便有了孙姓。舜帝后裔孙姓中不乏显赫人物,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孙权、以及近代的孙中山都是。舜裔孙姓加上源出西周王族姬武仲和源出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孙姓,现为全国第12大姓。- f2 j3 V, t# X. F' T( x

( o5 D& T/ }# D+ F/ }2 m⑻胡姓。陈国始君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裔有的以国为姓则姓陈,有的以其谥号为姓则姓胡。胡耀邦、胡锦涛均系舜裔。江华,原名虞上聪,亦为舜帝后裔。胡姓现在中华姓氏中列第13位。9 z1 y6 A' G7 u: q
* j6 c$ i( p1 M* L% C
⑼袁姓。袁姓出自陈姓,因妫满的11世孙字伯爰。伯爰之子涛涂以祖父的字为姓,叫爰涛涂,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古时同音之字常常同用,有了爰姓亦即有了袁姓。袁姓在中华姓氏中列33位。
& Z6 k7 `" W" u: T) y6 L# H2 O
1 }5 [9 ^, P- y; m此外,舜裔中缘于田姓的薛姓列全国姓氏之48位,源于姚姓的潘姓列52位,源于陈姓的田姓列58位,源于姚姓的邹姓列67位,源于田姓的陆姓列70位,源于妫姓的孔姓列72位。7 w0 ~0 W7 M9 ^+ g
2 m7 e# \$ v( e' P$ L# q1 T7 h
据传舜帝有八子二女,因此后裔众多。如果把舜帝女婿伯益以及舜帝的爱臣皋陶、大禹等的后裔都考虑在内,则李、张、周、赵、刘、薛、潘、陶、夏、邹、黄、徐、马、梁、江、柏、邓、沈、曾、林、宋、汤、钟、孔、何、郑、杨、欧阳、罗、谢、韩、于、唐、彭、董、武、毛、蔡、聂等常见姓氏均与舜帝沾亲带故,总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0~80%。
: \0 `, T" c% }3 ]% e# O% A5 h0 k! ^# N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0:38 | 只看该作者
11、关于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o) f* g5 @3 d/ ^8 x
2 g( n! x8 P; E

+ O' c/ m, V/ i% t' n/ q* J  M- p) V! }, Y8 x: Y& Z3 D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历经了萌芽期、发轫期、成长期、茁壮期几个阶段。
4 Y. P# Z/ j5 F4 C  M! C- n! S+ M2 q! P6 _
早在1900年,有旅居美国华盛顿的舜裔陈程学为联络宗族亲情,弘扬祖德,提倡尊亲与孝道,呼吁伦理社会,遂发起创立“篤亲公所”。菲律宾、泰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也有各种不同名称的舜裔宗亲组织问世。
# I: L$ A( w) F+ b! l& j/ O! J3 |  ~8 W; n( ~+ _' I
1979年,香港至孝篤亲公所举行第四届就职典礼时,决定倡议筹开国际大会,以阐扬舜帝政功效行,联络感情,敦睦宗谊。尔后,组团访问多国舜裔宗亲,得到普遍响应。1982年8月,由香港至孝篤亲公所邀请世界各国宗亲到香港召开了第一届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国际大会。1983年10月,在台湾召开了第二届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国际大会。1985年9月,在美国召开第三届国际大会,世界舜裔国际会议更名为“世界至孝篤亲舜裔总会”。“至孝篤亲”出自于《礼记》中“至孝近乎王”及《论语》中“君子篤于亲”。尔后,又分别在美国、香港、菲律宾、台湾、泰国召开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国际大会。1992年,在马来西亚召开第九届国际大会时,正式使用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称谓。
7 P9 @1 M, X) K: f% X7 i& s0 z- ?) G5 M
1992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基本上每年一次年会,分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菲律宾马尼拉、台北、香港、中国河南长葛、中国福建晋江、新加坡、泰国曼谷等地举行,各国争先举办世界舜裔宗亲国际会议。每次国际会议,总是盛况空前。以2004年11月在菲律宾举行的第十八次国际会议为例,就有美国、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香港、台湾、澳门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九个代表团近一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 ~& a; }1 r* x  w  t. n" R  l: U$ v+ ~- E0 K9 ~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的宗旨是:“至孝篤亲,承传孝道,发扬祖训,团结宗亲,联络友谊,促进商贸,谋求发展,世界大同”。在《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周围聚集了数不胜数的杰才俊彦。例如,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常务委员会主席、拿督陈守仁博士,原籍福建,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等二十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或主席;副主席、拿督陈来金博士,原籍广东澄海,是马来西亚潮州联合会永远名誉主席,是多家公司的集团总裁、董事主席;副主席陈捷中,原籍福建晋江,是福建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秘书长,是多家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常务委员会委员,也都是分布在各国的商界巨子或名人学者。例如泰国舜裔总会主席陈保焜,原籍广东潮阳,是泰国执政党泰爱泰党副党魁,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是多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等等。
7 u$ L- ^8 X+ {
, m. ]$ [4 h$ J华人姓氏从7000年前的伏羲“正姓氏”算起,可谓源远流长。我国从虞舜开始赐姓。比如秦始皇之祖为舜帝饲弄马匹牲口车辆,很有敬业精神,且很得法,舜帝就对其赐姓为赢。历经多朝至唐代直至今日,我国使用的常见姓氏为一百,亦即“百家姓”。  M% K0 T# k9 ^& d% H5 X8 P, v
& ]( |& J7 _) s/ p0 Y1 \2 j/ s/ Z) B
据研究,因受职、迁徙、逃避等多种原因,舜帝后裔或以国为姓,或以邑为姓,或以职为姓,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舜帝后裔已达八十余姓,总人口近五亿。其中王、陈、吴、孙、胡、姚、袁、田、陆、车,为舜裔之大姓。舜帝后裔中,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有9000余万人,仅台湾舜帝后代就达310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3.5%。据福建诏安县太平百叶镇星斗村保留下来的陈氏族谱记载,就连鼓吹台独的陈水扁都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45代孙,陈元光的第37代孙陈乌干于1737年从漳州移居台湾,传到陈水扁是45代。倘使把舜帝女婿及爱臣们的后裔均考虑在内,与舜帝沾亲带故者占全国人口的70~80%。
" v) P* g* C% h6 @
/ H' R& M; N. X1 U考察舜帝以后,子孙蕃衍昌盛,枝繁叶茂,派异源同,居住世界各地,但是他们始终不会忘记他们的祖籍国是中国。因此,无论舜帝后裔是在海内或者海外,对于中国的强盛兴旺都有着共同的关注。正如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会史中所介绍的:“木有本,水有源,人念其祖,理所当然。”也如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常务委员会主席陈守仁博士在2004年主祭九疑山舜帝陵时所题写的“身在海外,心在九嶷”所表达的海外舜裔与祖籍国之间同祖连根、同脉连宗、以至应该同心同德的血肉关系。5 f" {1 d5 h- `
- P! `9 i$ K1 l+ n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其巨大的凝聚力来源于对祖宗功德的敬仰,对血缘亲情的眷念,对宗族群落的依附。因而,海外游子回祖籍国寻根问祖已经形成热潮。( R" c$ ^2 o( r5 a( J7 U

; Q* [* S: L) j9 q1 W近两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舜帝陵的建设上给予了不少支持。在推动和弘扬舜帝文化以及祖籍地教育事业方面,做了许多实质性工作。  k3 V! s9 Z6 O* ^3 P
2 C7 R) D9 l- p, I2 _: m
3 t. j( u0 `* L: v6 B( ?(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12、甲申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7 ?$ r2 h  U. m! N5 o+ U' a
4 l2 |6 f* Z" b$ Y  ]. ?九嶷山祭舜- j4 {0 D5 t4 v; `$ }/ h; F6 A* g$ c

, n: _6 y- a5 z4 }1 Q& y1 l0 n ( ]" v7 ?7 p( v% W, J1 t/ }

; C0 A) l) [6 _1 Y2004年4月,永州市组团参加黄帝陵中华大祭后,绕道到山西运城鸣条岗考察。在参观了拟建的舜帝陵后,感慨良多。在“考察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守土有责”问题;也提出了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请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于2004年到九嶷山祭舜的设想。于是,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与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分别派员赴香港商谈有关事宜,与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常务委员会主席陈守仁、副主席陈捷中达成共识,决定于2004年(甲申年)9月25日(八月十二),由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与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共同主祭,在九嶷山舜帝陵公祭舜帝。
4 C3 j8 r. u" g; w  j: h7 V9 \( r. E5 q/ ~, k  l3 D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致函各地常委协调活动事宜。是时,常委会成员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泰国、菲律宾、新家坡、香港、台湾等组织了代表团,会同中国广东、福建、广西等数十个省市舜裔宗亲代表团赴九嶷山舜帝陵公祭舜帝。
1 K3 M" b9 i5 A
7 l2 D3 F7 b7 X( P3 Q$ \5 w! N! G2 Y" x2004年9月25日,巍峨的九嶷山云蒸霞蔚,舜帝陵显得尤其庄严肃穆。由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与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主办的“公祭帝舜有虞氏大典”在九嶷山舜帝陵举行。上午九时十分,祭祀队伍在象征全国56个民族的56面五彩幡旗的引领下,缓缓走过玉带桥进入神道,整个舜帝陵广场一片沸腾。唢呐齐鸣,锣鼓高奏,巨龙飞舞,群狮献瑞,秧歌、莲船、腰鼓依次排开,翩然起舞。在代表对九五至尊的舜帝最高敬意的21响礼炮响过之后,鸣钟、击鼓、向舜帝献三牲、五谷、百果和贡酒,紧接着就是以舜帝亲创的中国最古老的宫廷韶乐为主旋律的告祭乐舞。告祭乐舞分“萧韶引凤”、“百兽率舞”、“南风祈福”三个乐章,融入了舜帝所作的《南风歌》,表达了炎黄子孙崇敬始祖,祈祷福庇,期盼尧天舜日的美妙心境。. e, O' ?  d; L8 H5 u

6 C7 k: @- a3 X' t0 l0 s0 B4 f; z5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主席陈守仁博士和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王克英先生分别恭读了祭文,盛赞舜帝崇高的道德精神。随后,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主席、副主席及常委,各国、各地区舜裔宗亲代表团团长,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有关人士,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有关人员献了花篮,表达了对舜帝的无限敬意。, e% E7 Q' |* A& M1 C3 f5 \
. x& O$ `- j7 p) E/ `
参加祭祀的群众共达六万余人。
' E. G9 R9 G! W" m- c; g2 j" s/ J' f! b. Q5 ^+ _/ S8 l' f9 U
公祭大典期间,泰国总理他信,泰国泰爱泰党(执政党)副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泰国舜裔总会主席陈宝焜发了贺电贺词。
5 p/ L! y; z7 [4 I- d9 H. R4 y0 s: E, V. u$ j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甲申年九嶷山祭舜活动,大大地提高了永州、宁远,又特别是九嶷山舜帝陵的知名度。央视国际网、新华网、中国网、雅虎、搜狐、网易、红网等全国数十家网站,美国侨报、中国旅游报、香港文汇报、羊城晚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香港《紫金》杂志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香港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都全方位地对九嶷山舜帝陵的公祭活动作了报导。2 G# u; D2 j& P  d; s: A& U

- O5 c9 G+ M9 G! [! M* _寻根问祖自古是人之天性,是一条文化纽带,是一幅华夏文明长卷。海外华人华裔由于与中华民族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回祖籍国寻根问祖,认祖归宗是他们多年来梦系魂牵的心事。据了解,已经有海外舜裔宗亲联谊会、李姓宗亲会、刘氏宗亲会、王姓宗亲会、陈姓宗亲会、黄氏宗亲会、林氏宗亲会等数十个宗亲组织扶老携幼带眷属回祖国大陆祖居地竭祖。近年来,单一意义上的拜谒家族祖宗的活动已经演变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的缅怀和祭祀。他们隆重拜祭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舜帝有虞氏,缅怀华夏儿女的共同始祖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贡献。; p' O" J3 V; t1 I5 @4 b

/ t5 P( M1 Z( e中国历史上,舜帝后裔曾经建立过不少国家。历史衍演,四千年过去,海内外舜帝后裔们秉承华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至孝至德的品质,敬祖尊贤,不忘根本,繁衍兴旺,人才辈出。舜裔中出了不少名门望族。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江河归海”“叶落归根”的认同,实际上就是一种民族凝聚力。: C' H4 A3 B9 f7 }; a
- S" Q- y5 z* D. z2 s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海外第二大华人组织,仅次于世界华人大会。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甲申年九嶷山祭舜活动,确立了九嶷山是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创始人。考古发掘已经发现的秦汉至唐宋的古舜帝陵遗址,再次为“舜葬九疑”提供了举足轻重的史实。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甲申年在九嶷山祭舜,实际上就是世界舜裔对“舜葬九疑”的共同认同。0 z! J2 p# {6 |6 F% u1 r  A3 Y

5 `  {/ ~. d  p# [1 w" i改革开放以来,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舜裔,有数十万人到九嶷山拜谒舜帝陵,祭祀始祖,且为九嶷山舜帝陵的保护和建设捐献了大量资金。以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组织出面的甲申年九嶷山祭舜活动,实际上就是一次海内外华人华裔的大规模民间交往活动。他一方面进一步凝聚了民族情感,加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平台,同时进一步拓宽了湖南省舜帝陵基金在海内外的影响和筹资渠道。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王克英诚邀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常务委员会主席陈守仁博士出任名誉理事长,陈博士欣然允诺。
6 z+ D. X/ |: a, D' v6 A6 a' I9 Q" U6 ?9 m

9 T7 T1 g6 L+ d7 d4 t2 t' b1 m6 W8 z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1:21 | 只看该作者
13、“舜帝文化万里行”活动' l0 B% N6 D5 a! b

$ B! U) v, Z8 ]( L1 [ / [* m# \4 x* t7 P

6 h6 R+ e3 x4 \+ `4 G+ \' y由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组委会筹办的“舜帝文化万里行”活动,作为2005年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的前奏,于8月20日在北京慕田峪长城启动。“舜帝文化万里行”几个大字由文化名人、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题写。
7 x, G% l# e, t  Q$ o! z  Y; v* q2 a+ B9 O9 ~5 N
顾炎武在《历代宅京志·舜都蒲坂》卷一中说:“或言潘。潘,今上谷妫州城是也。”《清一统志·宣化府》卷三十四:“按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亦有历山。”《隋书·地理志》说怀戎有历阳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怀来卫说:天宝初改妫川郡,废潘县,汉置潘县,北卫属广宁郡,太和十六年,祭舜于广宁,以舜都潘也。北周始改为怀戎县。城东南有妫川,今称妫河、妫川河、妫水。汉又置夷舆县,在今延庆县东北。因此,何光岳先生在《舜裔源流·有虞氏妫姓的名义》中说:“潘县在今河北涿鹿县保岱乡。自古以来,皆承认舜最早的都城是潘,怀来、涿鹿、延庆三地相连,据此看来,则有虞氏发源于延庆之舆夷。舆夷即虞夷的同音字,后分布于妫水而建立根据地于潘。”
0 p8 x8 s& s" O7 p
9 T" x0 }+ P6 x延庆虞夷为最早舜的根据地所在,离慕田峪长城极近,因此,“舜帝文化万里行”活动特选择慕田峪长城为活动起点。) Z7 D; t1 s3 X. e+ Y5 n! _
4 C; }" T" P, z( A
2005年8月20日,慕田峪长城锣鼓喧天,金狮劲舞。9时18分,慕田峪长城管理处主任刘进武在长城脚下取了“圣土”,装入凤簋,由两名长城使者护送至主席台。随后,文化学者、湘籍名士、旅人游客都在红色长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摁下了表示华夏同心颂舜德的手印。最后,装着长城圣土的凤簋用黄绸盖封移交给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永亮先生。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将鲜艳的主旗授给九嶷山舜帝陵所在地宁远县人民政府代表。至此,“舜帝文化万里行”大型文化考察宣传活动正式发车启动。0 @; j5 F" T* d! R+ W, F0 }- s

9 X% z1 n+ ~, A* R  V* f3 j$ t “舜帝文化万里行考察团”由专家、学者、记者等19人组成,沿着舜帝当年在华夏大地或生活过或南巡抵达过的足迹,途经北京、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九省市。一路开展“虞舜圣土”采集、传递、拜祭活动,并广泛地进行舜文化的研讨与交流。$ o' {4 Q; X3 U

- m% ]6 W2 C7 y+ u9 l“舜帝文化万里行”活动的第一站选择在河南濮阳。0 h$ R3 b9 B( n2 o( J

- R$ P" W0 w0 E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紧邻,古时同属一地,尧舜时期属于东夷。据史料记载和研究考证,舜生于诸冯姚圩,姚圩即是今濮阳徐镇。虞舜早期生活在河南濮阳山东菏泽一带,后来迁入山西,晚年南巡死于湖南九嶷山。考察团在濮阳市、濮阳县两级政府配合参与下先后在濮阳县徐镇、濮阳岗上村以及濮阳瑕丘举行了隆重的寻访历史陈迹和现代遗风等祭拜活动。
% W# Y/ x; l9 j0 q' J9 a6 V
' U+ e3 b: Z0 D9 y“舜帝文化万里行”活动的第二站是浙江上虞。史载:舜避丹朱于上虞,“百官从之,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相传帝尧死后,舜为避尧的儿子丹朱之乱而到了浙江绍兴的上虞。由于舜的到来,上虞政治清明,人们安居乐业。上虞成了又一舜城。上虞有舜江、舜井、舜山,处处可见舜的足迹,更有舜帝美德相以为继,代代相传。考察团在上虞由当地79岁的舜裔姚阳潮老人从象耕公园的群象雕塑前取了圣土装入凤簋,又用上虞特产青瓷瓶从舜井中取了圣水,并用角竹条沾圣水浸洒、润泽凤簋内的圣土,使圣土与圣水交融,以表征舜帝睿智、公信、仁善和合为一。3 }7 C0 x& g7 _1 q: Q" I
$ c9 R9 g# k' B5 d+ s% s) J6 F
“舜帝文化万里行”考察团在福州长乐市郑和广场海岸隔海举行了遥邀台湾同胞祭舜仪式。
& ]# j: z# f5 i0 s- F! h% R7 w! N3 e0 C6 }7 ~
长乐市位于闽江市南岸,与台湾隔海相望。在郑和广场,高大的石雕像临海矗立,遥遥望着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考察团与当地全国政协委员陈及霖,高举着装着圣土的凤簋站在海岸边,礼拜三次,揭开凤簋,捧出一把采自北京长城、河南濮阳、浙江上虞的圣土,满怀深情地撒入海水之中。现场参加活动的人们祈祝声四起:“华夏归根,四海同心,传承舜德,光大文明。”
% z; N) ?  O/ ^# \' C5 Q
1 S3 i* [1 f" X+ Z在广东境内,考察团举行了系列祭祖和文化考察活动。
* T+ {( `6 ?7 H/ n0 J# C+ B
) m4 J% ~% g8 [" h0 D6 y  F/ \历时二十九天、长途跋涉近万公里后,考察团回到了舜帝葬地湖南宁远舜陵镇舜帝广场。当考察团成员手捧满载虞舜圣土的凤簋走出车队时,金龙狂舞,群狮献瑞,人群欢呼。两名圣女接过圣土,双手送交原湖南省政协主席、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主席王克英,王克英将凤簋传交给永州市委书记曾庆炎,曾庆炎又传交给当地文化名人郑国栋和全国十大孝星之一的欧阳名友和优秀少先队员代表文英姿。最后,满载虞舜圣土和全国人民深情厚谊的凤簋被接送到九嶷山舜帝陵永久安放,实现圣土归陵。  D- I# k' b( o+ y% D2 f

! g. ]% r# g/ r. ?  c- e2 |舜帝是五帝之一。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期是中国万年文明史由产生过程到发展阶段的转折时期。出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需要,舜帝身体力行地创建了原生态道德文化。《尚书》载:“德自舜明”。《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之源,我们对舜帝文化的追溯和弘扬,就是要使历经数千年历史检验的道德文化之精华传承不辍。8 u& M: b& O. @: J; W3 f$ U1 Y3 S
: q* s: b2 D7 J3 ]. O. _
舜帝长眠九嶷山,九嶷山成了舜文化藏精之所。位于中国湖南省九嶷山的舜帝陵,从古至今都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传承文明的圣地。举办“舜帝文化万里行”长距离、大跨度的文化之旅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尊祖爱国,传承文明”活动,实现“民德归厚”的诗性信仰,光大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达到“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目的。
' b4 O9 B( ~  g
8 Y0 P0 V' {) A'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5:23 | 只看该作者
四、舜史链接
3 F: p4 H$ c2 s' E" Y. V/ v2 s+ N* x1 W) t% S

* Z+ S1 f8 k# k& {4 z
$ ~( N0 `. a  L* u1 s, O  `$ N- @2 e    历史是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过程。研究舜帝和舜文化,离开了中国历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割断了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也就没有了研究的前提和条件。稍俟链接一下图腾与龙凤文化、天文、地理、职官知识,对尧舜时代的人文设或会多一些理解。
+ Y! ]# L9 Q) d- k, I; X% g) L' d/ F' ~' F1 }& V; r9 ]. b

5 M; B% U9 _2 k4 [' U' Z; U* X& E7 I% W! M% d" _9 y# l
& V9 k" k- o( J# ]0 p: h9 m. {
: @- q# A0 @6 D! d* |+ K
! Y/ F& m0 d+ [; U

( h  l, B( W9 l8 T/ {
0 b  l& e0 I, e$ o
6 G% L" k- U: x9 \" O; H " e3 W0 ^* _$ @1 h$ s! n

$ F( h# _* A; e7 q$ q ) g7 @% w7 ?0 S/ @6 y

3 L9 b( I: [# l- N3 s1 k
/ ^2 m& h6 H8 P2 P0 N. P2 f" P- y. _5 R- Q- X% m. r7 R
) x( n( a; g/ ^4 ]
- a! p1 k( z, U
7 Z+ X# _: ~2 Z6 ]5 `

8 Q5 ]* i* h: n6 A+ \2 v  f/ u1、关于图腾
* y! a+ @. h8 x) `( Z: c( C
% a3 k) i# ]( p% \4 J- u/ S5 a; K' R
$ i7 R2 C8 h0 Q* ]) _. B0 G
$ \5 ]% z, f* m6 p+ ~* x. P据考证,所谓“图腾”,最早来自于印第安语,它是印第安语中“totem”的音译。其本来意思是“标志”“亲戚”。
1 i2 n. g1 ^* v1 i3 a& @" ?+ O
1 j( b; @  ]9 h在远古氏族社会,由于对人与自然在认知方面的局限,人们都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认为人世间的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生物。这种他们所认定的动物或植物被看作是他们氏族的保护神,因此,他们便把它作为氏族的标志,作为本氏族的族徽,也即是本氏族的“图腾”。他们将“图腾”加以崇拜,时时祭祀,这就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发轫,反映的是远古以致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法理解和无能为力。图腾崇拜在当时起着维护组织、团结氏族成员的作用。《史记·五帝本纪》就有这样的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实际上说的就是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氏族或者部落与炎帝作战。! e: v& B# I9 b5 A' Z: w( g

* S; S; ?* o  N$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中,有许多都是由其图腾而衍生出来的。例如,在《帝王世纪》里就说:“太昊庖羲氏,风姓,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又说:“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是说燧人氏之妻华胥氏踏巨人迹而生伏羲。《春秋合成图》谓伏羲龙身牛首。另外,女登与神龙接触而生炎帝,附宝见大蛇绕北斗而生黄帝,姜嫄履神人之迹而生后稷,握登梦凤凰而生舜等等,这些神话,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图腾的影子,有很多还是图腾信仰的真实记录。1 U; x* n; l1 B# |) z% R% N

9 r! u+ |# O, P* {- G图腾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与母系氏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随着母系氏族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母系氏族的发展而发展。当一个氏族发展为两个以上氏族的时候,原来的氏族图腾就演变为胞族图腾,新生的女儿氏族就有了新的图腾。后来,随着母系氏族的瓦解,图腾信念也逐渐衰退瓦解。
& l. l* u" c: u; X2 H5 w+ c% R% w
) y0 `* x1 T) p0 l$ Z5 }- \4 J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最初的图腾形象是单一的,或是牛,或是羊,或是什么植物。后来演变成了半人半兽的形象。比如炎帝族图腾是牛首人身,女娲是人首蛇身等。再后来就图腾神圣化,演变成了龙、凤等。) g( j# b5 Y  y/ f$ J
7 b& n$ D1 ~! l) u7 I
汉族百家姓中,很多都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中国古代流行着一种图腾制度,其后世之姓多由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演化而来。”而且,每个氏族都喜欢在住宅、家具、衣饰、生产工具上或雕或绘本氏族的图腾形象,有的还雕成精美而神秘的图腾柱立在显眼的地方作为氏族的象征。再后来,图腾柱演变为华表,华表多为汉白玉雕凿而成,柱身上雕刻有蟠龙流云或其它代表氏族图腾的图案。舜帝的华表还包容了立诽谤木鼓励纳谏的意思。& s7 q3 T8 i/ K1 C2 J

$ W1 t/ \! i+ I4 W; Z/ S* C% g古时,每一个氏族就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也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因而有着同一图腾信仰。母系社会被称之为图腾社会。居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图腾对于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等,都有过重要的影响,对巩固和发展氏族制度,实行族外婚都有着进步作用。/ y1 l2 R& G7 Q8 g% Q" H: E
6 z4 r& s9 n5 r. S# D
图腾的观念十分复杂,也十分神秘。它有着多种多样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1 |! m% c6 m  C/ z7 e
$ x' L3 R% q( @8 i1 U
⒈图腾有祖先的含义。氏族认为他们是从本氏族的图腾传下来的,或说他们的祖先是被主宰之神所属图腾变为人的;有的认为本氏族的成员是由该氏族的图腾转世,因此,死后还要转变为图腾。
/ K5 K$ }: ^$ X/ X( z
0 i. B/ i# |' H4 o8 n5 n+ t⒉有保护神的含义。认为图腾是本氏族的保护神,因而对其崇拜,企求得到保护。
* {  N8 x' o- t4 A% {
& n; K3 Y1 H- ^( D# a4 `% t⒊昭示禁忌。例如大部分原始民族都禁止猎杀、食用本氏族的图腾动物。
, G& Q0 a$ M! e: k! z
: |. Y7 P. w# h4 r/ x⒋表示血缘关系。同一氏族成员严禁通婚,由同一基本氏族分裂成的几个基本氏族之间也严禁通婚。从这个意义上说,图腾是克服野蛮婚姻制度,显示社会进步的对偶婚的标志。此外,图腾还显示亲属关系。如前面提到的熊、罴、貔、貅、貙、虎其实就是由同一氏族分成的具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六个氏族的图腾。
- [/ o6 ?$ D' R: [8 X/ |9 W! X, v
( q9 M% y; b9 O⒌图腾崇拜是纯洁的、真诚的、实际存在的,以动物为主,不需要掺进任何形式的欺骗。! G% G( T/ g! \# m0 G. R

6 K5 D) M7 H0 X/ h7 S: e, K学者认为,宗教起源于图腾。图腾跟其他事物一样,遵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由最早崇拜自然界的兽、鸟、物类,并以其为图腾祖先转而成为对英雄祖先的崇拜,或是对始祖、对有重大发明的人物、或是对为民族利益勤政、战死的人物的崇拜。6 m8 S8 @2 B* H0 t

# y- C2 ]% ]  ?# m  ^# d人们通过祭祖活动,后世之人对那些对人类有大功大德的人表达一种敬仰和尊重,寄托怀念的情思。通过隆重的典礼,所表达的是祖宗崇拜。这种进行祖宗教育、家族、家法教育的活动,就称之为宗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谈到的宗教,就是由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所以说宗教是图腾的最高形式。- Y% x" y. q* e7 G# \2 i% g) ]# B
0 ?! t, ^# E* k* F+ c; e$ L5 K2 B

; |( x, p, N: D0 O9 O/ U5 Z8 r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5:55 | 只看该作者
2、有虞氏图腾的演变
) F( [; F* v! C& a( x
+ X" A( U) ]4 ^- D/ |/ Y6 M1 M9 E
/ m9 A2 {7 S% \
$ @5 A2 _% P( F& ~# X5 I& x8 r; y0 D有虞氏起源于燕山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山东,支族繁衍。据我们研究,舜父瞽叟为河北怀来人,后迁徙至河南山东一带。有虞氏属于东夷集团,黄帝姓姬,属于华夏集团,而司马迁说舜帝是黄帝后裔,其原因是舜之祖虞幕与颛顼同时,虞幕被颛顼委以重任,因而虞墓颛顼为有虞氏共认之祖。颛顼为黄帝孙,因而就认为舜为黄帝后裔。另外,舜与黄帝之裔帝尧之女通婚,对男、女双方的祖先同时祭祀,也是原因之一。
1 t. }& J! T, M9 V1 ~" F3 y. s& n" j1 n
有虞氏的“虞”是“吴”字的衍生。《说文解字》说吴乃大口,即大声喊叫之状。《吴方尊盖》说虞作吴。叶玉森根据《甲骨学文字编》第五卷虞说:“疑亦虞字,古之虞人,乃掌田猎之官。猎时或被虎首以慑群兽,故其字从虍从大,大乃人形。”何光岳先生赞同叶玉森的说法,认为虞幕之所以称有虞氏,正是采用这种围猎方式而得名。1 v# y( e2 B6 P
9 g; q1 J8 f4 L, u% d: s
虞人崇奉仁兽驺虞为图腾。《山海经·海内北经》说:“林氏国有珍兽,大约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山海经》所说的驺吾就是驺虞,生于北方虞幕所居之地。
( H$ y' ], n* r
2 B4 ?+ f. h5 w0 B' k8 X《吕梁碑》载,舜祖幕。幕即虞幕,为有虞氏之始祖。《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所谓“能听协风”,即是能使鸟夷各族的风部落听从指挥,意思是说幕是鸟夷联盟部落的大部落长。6 m& l, x; a2 m4 D
# t0 s2 M. X: ^7 O
有虞氏除了以虞(驺虞)为图腾,也曾以貘、象为图腾。《山海经·海外东经》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即句望,为舜的曾祖。句望是少昊之子,所以舜出于少昊。《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昭子问郯子少昊氏为什么以鸟名官,郯子说:“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鴠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鷞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正淫者也。”从这里可以得知,少昊族是一个由四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四个部落的标识分别是凤、鸠、雉、扈。在每一个部落,又进一步划分出若干部族和胞族。如凤鸟部落,他们的图腾就分别是玄鸟、伯赵、青鸟和丹鸟。从舜之祖少昊、句望开始,其所崇拜的动物就是鸟,即图腾是鸟。而凤鸟是该部落总的名称。
/ u8 A5 z! v' D  g: b5 i/ @+ O3 \7 Q( h7 J" k% }  x, t$ V7 ~1 Q
妫姓为有虞氏之姓。后来,舜从妫姓部落分出,以姚为姓,而舜之弟象仍以妫为姓。
) l: ~0 Z* G* }: |9 \# F/ S  i" u' P
《山海经·大荒南经》说舜时:“爰有歌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尚书·皋陶谟》说“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宋书·符瑞态》说:“舜即帝位,蓂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洛书·灵准听》说:“舜受终,凤凰仪,黄龙感。”《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孝子传》云:“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补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也。”《拾遗记》则载:“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氤氲如云,名曰凭霄雀,能群飞衔土成邱坟,此鸟能反形变色,集于俊林之上,在木则为禽,行地则为兽,变化无常。”各书所说实际上就是舜的图腾,说明舜时已经由兽图腾的驺虞、貘、象演变成了鸟图腾的鸾鸟、鸡、雀、凤凰。- w) y  ], K- \) ~/ g& @
6 C* r% o1 f. c1 g
我国远古的母系氏族时期,自然界人少禽兽多,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少部分。而人们依靠大自然养育,对大自然充满感恩情感。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灵气。日、月、星辰,山、川、水火,动物、植物,一切都有生命,一切生命都是由神灵主宰。由于一切都有生命,有灵魂,于是人们就给这些自然现象神化为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水神、火神、太阳神等等,并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祖,作为本氏族群体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各个氏族的图腾。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作为氏族的徽号,看作自己氏族的保护神,因而对图腾顶礼膜拜。
* I7 O8 m0 Q# W, M) |1 f7 t6 A( |: N
各个氏族选择什么作图腾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例如炎帝族起初以羊为图腾,大概可能是因为羊在动物中显得温顺,容易驯服。炎帝姓姜,而姜从羊从女,象征女性管理羊群。后来,人们有了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于是又以健壮、庞大、外貌凶猛的牛为图腾崇拜。据说炎帝死后幻化成龙,于是炎帝族又从牛图腾变成了龙图腾。4 u) f8 A- i6 B- Z# \9 H1 c/ }. \
5 p& _' s/ W# [
我们认为,有虞氏最早以“食自死之肉,不食生物”的仁兽驺虞或食草动物貘、以及力气强大但温顺的象为图腾,表达了有虞氏族的仁德博爱;后以能歌善舞的鸟乃至凤凰为图腾,同样是表征有虞氏舜之仁德博爱。图腾换了,秉性并未改变。舜崇拜凤凰,而凤凰是祥瑞之鸟,代表的是阴柔之美,这与舜帝的毕生追求是完全吻合的。, d. X' b* `2 y( _

7 D5 N3 r# A9 h" v5 Q/ m& p" T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的会标是地球冠以大象为图,有人认为舜裔之祖舜帝的图腾就是象,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他的准确寓意表达的是舜“执大象而天下往”的精神。我们理解,除了因为有虞氏曾用过象为图腾,更重要的还在于舜耕历山时与象结缘,曾有过象耕鸟耘的神奇故事。
7 I9 R$ j" H: ~
  t. R/ T( u# E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6:12 | 只看该作者
3、龙与龙图腾- S" z& w7 J) d% N! R: `

7 a, U9 L8 y* S0 X) l
; t: ~; `, j+ w; b- p' Q( k) i" |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都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那么,龙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1 J, ~) X  u1 _1 i3 j# ]
9 q6 a6 f1 W7 U4 M& ?
龙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神物。在所有动物神中,龙最受人宠爱,最具有生命力。中国历经数千年历史沧桑,对龙的那份情爱从来就没有减少过。天旱了人们向龙祈雨;为了保护建筑物免遭火灾,人们把龙雕刻其上;为了使桥梁不被水冲决,人们把龙装饰在桥梁上;男女结秦晋之好称之为“龙凤呈祥”;为人父母个个“望子成龙”;庙宇里少不了龙阶龙柱;节日里少不了舞龙庆典······究其原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他充满力量,所向披靡;他形态伟美,拨云驾雾,英姿勃发;他所表达的是中国人前进、向上、强健、无所畏惧的意志。
% z  Q6 p" n" `
9 X1 Y; T2 `4 u; Y) x$ Y8 w历史上,许多民族都说他们是从本氏族的图腾传下来的,或者说他们的祖先是被主宰神从所属图腾变为人的,还有的认为本氏族的成员是由本氏族的图腾转世,人死后还要转变为图腾。即是说,图腾有祖先的含义,这是图腾的特征之一;认为图腾为本氏族的保护神是图腾的特征之二;图腾的第三个特征是禁忌,即禁止猎杀、食用本氏族的图腾动物;图腾的第四个特征是婚姻和亲属标志,即同一图腾的氏族成员禁止通婚,由同一氏族分裂成的几个氏族之间也禁止通婚。8 ]$ I: D* l0 H' D

- ]7 X, v! i# m$ K% v& z图腾崇拜在世界各地都毫不例外的存在过。在中国,许多的部落都崇拜龙,都以龙为图腾。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原始民族所崇拜的图腾,都是初民们经常接触的、实际存在的动物或者植物,纯真而不掺假。可是关于龙的存在从来就没有得到证实过。鸟图腾的鸟会飞,龙不但会飞,且超过鸟,可以通天达地;鱼、龟、鰐等水族类图腾动物可以游水,龙可潜渊,还可以帮助大禹治水;马类可以骑乘,龙不但可以乘,还可以乘之升天。这就是说,“龙”比之单纯的图腾崇拜显得丰富、复杂,他既有图腾特征,又有创造痕迹;既有诸多的象征意义,又有着奇特而丰富的形象。
2 t' k# \$ j5 A9 ~, _
' F  O' e2 p: z; v$ H" h《山海经》中有许多人面蛇身,人面龙身的“神”的形象,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⑴雷神——龙身而人头;⑵天吴之山至南禺之山诸神——皆龙身人面,⑶轩辕——人面人身,尾交首上;⑷燭龙——人面蛇身赤色;⑸相柳——九首人面蛇身,自环色青。《山海经》中这许许多多的人面蛇身、人面龙身的形象来看,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龙蛇在当时没有区别,因而龙蛇不分;其二,蛇身人面、龙身人面,实际上是使用蛇为图腾的部落的图腾像。由于部落的地位、强弱、辈分的不同,因此,反映在图腾上则主要的特征一致,但又有区别。《山海经》中这些人面蛇身或人面龙身的神,正是那些崇拜相同图腾——蛇图腾的不同部落的图腾像。在图腾动物的身上加上人的头形,这是图腾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山海经》中有很多形象怪异的神,其实都是些图腾像。
1 M# x; j2 g  t9 v" D  o" f( m8 Q% y9 @4 d
三皇之一的伏羲被视为天皇,历代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仰。传说,伏羲与炼石补天的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妇。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人。《春秋合成图》说伏羲龙身牛首;《帝王世纪》说伏羲蛇身人首。这种蛇身,无疑是图腾的象征。伏羲一说蛇身,一说龙身,其原因是古代龙蛇不分。对伏羲,《宋书·符瑞志》说:“有景龙之瑞”;《左传·昭公十七年》说:“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伏羲之臣有飞龙氏、潜龙氏、降龙氏、升龙氏、水龙氏、火龙氏。可见伏羲氏崇拜龙图腾,亦是龙的最先崇拜者,其支部有赤龙、黑龙、青龙、白龙、黄龙、勾龙、应龙、御龙、豢龙、河龙、烛龙、虬龙、交龙、蟠龙之分。1 h' K# n$ G$ l9 x" n7 p9 b4 L

' p7 A+ E+ D% b+ b) `. A" g2 |女娲亦为人首蛇身。6 V( O& K3 @" u6 G/ H: Q; m

* j. U* a) T* ~8 f4 a9 O: p传说伏羲与女娲结合才造出了人。伏羲与女娲都以龙为图腾。女娲为炎帝神农氏之母,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赤帝,亦即赤龙。《史记》天官书说黄帝是黄龙体。黄帝支族为交龙、虬龙、应龙。中华民族自古称炎黄子孙,而炎帝与黄帝均为伏羲与女娲之后。从这种意义出发,故而称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9 v% Y! V) [4 U! R( G& i% h3 k7 A

( ~  `' i. I8 Z由上可知,中国龙的产生和发展与图腾密切相关。
0 A$ h) v6 L5 e: x& m* s' y, v4 a" ^* j5 U
那么,龙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说,龙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动物发展演化而来的。这种动物就是蛇。所以,龙源于蛇图腾。龙最后定型为巨首长身,有耳有角,有鳞有爪,能上天入渊,具有超凡的、变化无穷的神力,这期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龙的形成,一是受超自然力量影响;二是受恐龙的启发;三是受角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影响;四就是人为的创造因素。
$ C7 j2 W* H* U" f3 d6 `* M2 Q: C* i
中国古文化中,龙所表现的是阳刚之美。9 a' Z8 T) s7 ^1 V( F

5 _- l; S  U) q4 A' B% P* v1 J古籍说炎黄族的先祖伏羲“龟齿龙唇”、“龙身牛首”、“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女娲亦人面蛇身,炎帝则是其母女登“感神龙”而生,黄帝是黄龙体,帝尧是赤龙,禹是“虬龙”。那么舜是不是“龙”呢?我们说不是!舜帝属于东夷集团,其祖先图腾先是驺虞、貘、象等兽,后演变为凤凰。通俗地说舜帝不是“龙”,而是“凤凰”。后来是舜帝促成了炎黄集团和东夷集团以及南蛮集团的大融合,建立了大一统的古国。
$ S, _! z# K7 l' J5 P# n: v% y- \9 E8 Q  }$ L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6:29 | 只看该作者
4、舜帝对凤凰的崇拜6 M0 L4 X- s) d5 \! q
: T6 B/ Z+ P8 Y- x
# Y: ?& u. v3 _9 B/ @1 N2 g
$ g: y, x5 x# [1 n* u; P
上古时期的两个最大的民族崇拜,除了前文说的龙崇拜,就是凤凰崇拜。世界上其实并没有凤凰,凤凰也与我们前文介绍过的龙一样,是在图腾的基础上人为创造的一个综合形象。凤凰的主体是雉与鹰,还有别的鸟类的综合。《说文》说:“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思,龙文而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凤凰又名凤、鸾鸟、玄鸟等。
- d4 l# U+ u* q6 g& A3 y% w8 M) }; j6 |/ \7 R
凤凰与龙一样,是众多的部落氏族融合后的共同的图腾。凤凰作为图腾,不是自然崇拜的产物,而是想象中的民族祖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盘古、炎帝、黄帝都以龙作为氏族图腾,都是龙的形象。凤凰则是虞幕、帝喾、舜、以及商殷的祖先契的图腾。《山海经》说舜祖句望鸟面人身,《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史记·殷本纪》说:“殷契(商族之祖)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3 R0 D3 c4 ~( D+ S) T; r
* D# x: x& W" u; v0 [/ J凤凰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 {& R" Y7 ^  d: B. H; {

" H3 r9 E1 e2 a5 G凤凰可以说是形象美的极致。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形象,古籍描写中说凤凰的形貌头部象大雁,后半部象麒麟,颈部象蛇颈,背部象龟背,有龙纹,有燕子一样的下颌,鸡一样的嘴喙,身上披着五彩羽毛。并说凤凰的头上有“德”字,颈部有“义”字,背上有“仁”字,胸部有“信”字,翅膀上有“忠”字,脚踏着“正”字。当它发出鸣叫的时候,音如箫笙;当它展开翅膀的时候,五彩缤纷,金光四射。光彩照人,凌风而舞。
0 B5 D  X# n$ r. A+ A
3 @+ {  h; {, l& u/ ]4 p凤凰是阴柔美的代表,在中华美学中占着主导地位。《说文》说:“儒者,柔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赞赏“柔弱胜刚强”。儒家虽然崇尚阳刚之美,但是事实上又办事柔弱;而道家是明显主柔的。因此,中国人虽然理智上崇拜龙,但是在情感上更偏爱凤。! X* J& B! W2 _4 Q. q
- y9 r8 i  C' Z
凤凰是欢乐、祥和、安宁、幸福的象征,也是美好理想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说:“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安宁。”《太平御览》则说凤凰“其饮食也必自歌舞,音如萧笙。”因此,能歌善舞的凤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被称之为瑞鸟。
! R5 j/ g  L. K: a6 B
5 ^  ]( H$ [5 [5 \4 O凤凰是极为高洁、清逸之鸟。《诗经·卷阿》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石不食。”
+ e4 g2 b5 b" R! u0 {" L# i
) t4 F+ a7 i  n% ^9 T  V1 L% T凤凰是至德至慧的鸟。《论衡》说凤凰“鸟之圣也”。《淮南子》说“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 x4 ~& M! r. b
; H' V" w' D: k1 x7 g( j4 Z: V' W$ \
凤凰是成双成对的鸟,雌者为凤,雄者为凰。“凤凰于飞”、“鸾凤和鸣”是夫妻恩爱的象征;“凤侣鸾俦”比拟夫妻的般配。因而,凤凰又是纯真爱情,美满姻缘的象征。
( ^1 @; K8 t5 A& n! D/ p7 a/ x& e2 g4 b! i( ~: m4 |: b4 V
凤凰是百鸟之王,是众多图腾崇拜的集合。倘若将凤凰崇拜与龙崇拜结合起来,就表征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和合”精神。龙凤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刚柔相济之美。龙是阳刚之美的集结;凤凰是阴柔之美的汇合;当他们结和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美妙之极的“龙飞凤舞”。" P; u8 l/ ?% C- @5 t0 K$ p
: |0 @* G- n2 r% A, @+ U
《帝王世纪》说:“太嗥帝庖牺氏,风性也。”这里所说的太嗥氏庖牺即是伏羲。何光岳先生说:伏羲氏,风姓,蛇身,乃为蛇、鸟两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也即是龙、凤双胞的祖先。风姓的“风”字即为龙蛇的标志,也是凤鸟的徽号。“風”字可视为龙凤图腾的结合体。故伏羲是华夏族以及中华民族的总祖先。闻一多《神话与诗·龙凤》中说:“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f3 ^, x; s5 `- a. O$ S

0 r3 f5 l/ }* y* O关于凤凰的传说,以与舜帝相关的传说最为丰富,最为精彩。传说中,一说凤凰是舜的化身,一说舜与凤凰歌舞相伴,形影相随。
' E3 W6 Y9 F# c" i5 K
5 y+ l; R( ?  o9 w5 E( O《法苑珠林》云:“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食己,言鸡为子孙,视之,乃凤凰,以黄帝梦书占之,此子孙当有贵者。”   h) P( O8 b: Q4 g5 H
# ]# |  H0 M" h" B8 Z" A3 H; e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5 Z9 Y: l( Z9 h) J+ J7 ~3 ^7 q2 j- i
《法苑珠林》与《三海经》揭示的就是舜与凤凰的紧密关系。
! q: Z7 q; C- B. Z6 B1 B; ?- M( S; b! l5 V6 V9 [) C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凤几乎是同步起源的。在我国的陕西省宝鸡北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就出土了一件文物,这是一个彩陶瓶,在瓶上刻有据今7000多年的龙凤纹,这就显示了我国早期龙与凤密不可分的信息。后来,随着龙文化的不断丰富升华,龙就用来象征帝王君主,而凤则用以象征皇后嫔妃了。又后来推而广之,人们用龙比拟雄性,用凤表示雌性。例如“龙凤呈祥”,就是用龙凤图案来表示两性结合。这实际上也显示了崇拜龙的氏族与崇拜凤的氏族这两个通婚氏族在图腾名称上的遗痕。
9 k$ `: X7 C8 m3 s: g9 b. d9 @' y; g6 P) G9 Q5 u
舜帝崇拜凤凰,凤凰具有阴柔美的特质,这与舜帝对家庭讲和睦,对社会讲和谐,对宇宙讲“神人以和”,千方百计创造出天地人和的国家的特质是相一致的。" O2 Q& T% I, i: a
, h, _5 U1 E3 L" G
3 }0 A0 Y2 d$ G$ ]& h' E- N!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5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