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立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河南浙江山东湖北江苏枢燧姚氏源流线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8:01:53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 [; l& D: n; [: n0 E' a# s& w

# Y- d" i5 t0 J8 H) k8 }) }: _

    (按:2012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查洪德先生整理《姚燧集》后) C, d+ H6 c  _" e4 ^4 d  g
刘季先生在《光明日报》( 2012415日 第五版)上撰写了书评及探讨元代文学的文章,现上传供大家研究。)


" ]1 B; y1 e# @; l2 G( f% E  

从《姚燧集》看元代散文评价误区

刘 季

" s0 W3 x1 a! s( @( Y; t
  若干年前听邓绍基先生讲元代诗文,说大学生对唐宋诗文名家都耳熟能详,对明清诗文,也能数出什么家什么派,问到元代诗文,则茫然不知,由此呼吁加强元代诗文的研究与普及。但接触元代诗文的现实难题是,元代诗文文献多缺乏整理,阅读困难。如元代代表性的文章家姚燧,其作品号称古奥难读。今日读到查洪德先生整理的《姚燧集》,读其前言,才知道姚燧文章原本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难读,所谓难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版本文字错误造成的。查先生以数年之功,精心校理,纠错补漏,为我们了解姚燧文章,进而了解元代诗文,提供了一个精善的版本。: F" A! U5 \& T5 p

( P1 }5 M% y, _  对于元代散文,一直存在三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元文普遍缺乏社会批判精神;二是元文在理学的桎梏下,思想保守、形式僵化;三是艺术上缺乏创新,大致不出唐宋古文的范围。这三点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全盘否定了元代散文的价值。但是,通过阅读《姚燧集》可以发现,这种论断是有失偏颇的。查洪德为《姚燧集》写的《前言》指出:认真阅读姚燧诗文,不仅能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文章家,而且会促使我们重新评价元代诗文。以上这些否定元代文章的意见,在我们阅读了姚燧文章以后,就会感到它是没有根据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比如,姚燧文章就表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下至百官上至忽必烈,都敢于批评,体现出知识分子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言余思古之人,惟其言之可以传后为恃,以待他日子云者出,将不病夫一世之人不余知也。抱着这种不在乎一时毁誉的坚定信念,他坚持秉笔直书,由职史馆以来,尝思古者史臣,不要死者之或知,不必生者之见求。于德于功,于事于言,见书见而闻书闻,信传信而疑传疑。实录直致,俾观者自判是非于千载下,文如《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转运盐使曹公神道碑》等,皆以信史之笔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与社会面貌,可补史之缺。关于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研究者多从负面认识。姚燧是元代文章家的代表,又是元初大儒许衡的弟子。他以其深厚修养,发为文章,成就了他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的文风与气度;以及如朝绅引班,气肃色正,步趋有序,佩玉锵鸣;又如战阵相持,纪律不紊,雄威远被,坐慑万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所以《元史·姚燧传》说: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查洪德在《前言》的《学以资文》、《正中见奇》两部分,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姚燧文章的行文既不拘于文法和常规、也不拘于文体与题目,而是务求去其陈腐,为言不尽同于古人。由他所撰写的墓志铭、神道碑之类文章,突破一般铭文的写法,破体求新。他甚至以传奇的手法写人物传记。这些都显示了姚燧文章可贵的艺术探索精神。
, l, ?& {7 C5 `! s. R6 I
9 s0 Z6 k+ i) @6 J( k  《姚燧集》以百余种图书的相关材料为参校,补录前人漏收的姚燧诗文词29种,剔除前人误收文章7篇。为求完整,还将姚燧的笔记、散曲等作品也一并收录,为研究者提供了大体完备的参考资料。


8 l  I- W7 C, ]( f- y  f
( Q! j2 K$ y& {0 Q. i
3 {- _( g3 R+ c2 z9 l( t8 h8 q 5 @" u- Y# Q% t

: w) x& a; h9 ]% i/ P, `5 L  ]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62#
发表于 2013-6-3 13:4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姚立行 2 t: O( O5 Q1 J/ Z1 d& c
) ]4 Y: f1 L# h, T
值得庆幸的 是,这次辉县之行,我见到了枢公后裔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族人续修的家谱,并且拍了下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63#
发表于 2013-6-3 13:5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8# 姚立行 + u8 {1 K) Z1 H

* I; Y9 c  U. H+ u& G2 D5 W据明代辉县志记载:枢公只有一个儿子是姚炜,姚炜 只有一个儿子叫姚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7:46:06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庆幸的 是,这次辉县之行,我见到了枢公后裔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族人续修的家谱,并且拍了下来。”  u/ l. Z: [1 B# L* p
期待见到文书宗亲所拍的1934年所修枢裔族谱!
0 @* V/ y# L1 q如果发上网络不方便的话,能否发邮箱:stowind@qq.com,1 J" K6 C# T8 c4 N
谢谢!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65#
发表于 2013-6-14 09:52:32 | 只看该作者
枢燧二公后裔们请重点关注:雨中拜谒姚枢墓,可怜祖先无安息之所!
& g. D7 G5 `+ b- d9 ^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7995&fromuid=1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2:43:51 | 只看该作者
[2 K" ~9 J+ [6 s0 N
2 w7 z' s0 N6 f/ j/ x/ ?' a
b]谢谢尚明站长的关注与支持!
( W8 m+ v, d" i6 z5 ?
: O# }+ S/ I9 J9 l; u( U, R姚氏枢燧分支据《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以及碑记、文史印证,足迹纵行大江南北,建业横贯华戎东西,几涉全部中华大地,研究这支姚氏分支情况对整个姚氏迁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E# w0 K/ n( G, b* T# ~, b/ I  d% g( D; z1 B
该支后裔现分布不是一、两个省所能涵盖,故建议在区域栏目研究中是否可设“枢燧姚氏”专栏。4 a1 u0 Q* ~. a- {

1 M5 y# j6 }  L! i另外,在名人研究中是否可考虑增设“政治家、理学家姚枢”和“文章家、史家家姚燧”两个栏目,这两个人的历史价值将会逐渐为人所关注。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2:38:24 | 只看该作者
$ Q4 S+ b; |2 v9 G4 F3 d
按:文书宗亲查得《河南通鉴》中关于枢燧姚氏的资料,现摘录如下,供参考:
% `+ J4 r; x. S/ t8 R
( C- Z9 f/ U& Q3 {* [《 河南通鉴》(上)
, S7 j' c# |$ v

      【姚枢】 (1201—1278年),字公茂,号雪斋、敬斋,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人,金末随父徙家于许州(今许昌市),遂为许昌人。从皇子窝阔台攻南宋,奉命从杨惟中随军访求儒、道、医、释、卜,于德安(今湖北安陆县)访得南宋理学大师赵复,力劝其北上讲学授徒。从此,理学方在北方正式传播。姚枢从赵复学,尽得程朱传注诸书。元太宗时出任行燕京行台郎中,后弃官隐居于辉州苏门(今辉县市北)。忽必烈为藩王时召入邸中,上书陈述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与治国之道,建议在与南京接壤之地屯兵,积谷守边。忽必烈奉宪宗命攻大理、鄂州时,姚枢在军中咨谋,屡屡谏止屠戮。忽必烈即位后,先后任宣抚使、司农使、中书左丞。出为河南行省佥事,入拜昭文馆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2:39:46 | 只看该作者
《河南通鉴》(上) 9 j+ T& c/ V# p; b6 ^$ D
          元朝 泰定二年(1325年)二月,姚炜以河水屡决,请立行都水监于汴梁,仿古法备捍,仍命濒河州县正官皆兼知河防事。从之。七月,设立河南行都水监。

3 ]7 w. B& F& ]0 j4 b
& n& C" S& \; |: d
2 i- ^% M! N8 x9 x8 _. I& L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2:43:49 | 只看该作者
       按:辉县姚勇宗亲发表了《枢燧姚氏世系四说之我见》,提供了不少枢燧姚氏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日前,在姚氏宗亲网拜读了立行宗亲《烦请大家鉴别枢燧姚氏世系四说孰为可信》的文章,受益匪浅。作为新人,我要向立行宗亲这样矢志不渝从事姚姓文化研究的仁人志士表示钦佩和谢意。这里,我想就这个帖子,结合手头的一些关于枢燧二公的资料,发表一下拙见,如有不妥,还望先辈们批评指正。

一、关于刘致《姚燧年谱》世系

元代刘致所撰《姚燧年谱》记载燧公先祖世系:“惟本梁唐六镇节度使生金吾将军汉英……生安远大将军庆阳安化丞渊,后更名仲宏,生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鲁国公谥文献枢及弟桢、格。枢生今河南省左丞炜,桢生故江东宪佥,格生先生讳燧。”

显然,刘致是参考了《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的内容。

《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记载:“惟本五季梁、唐六镇节度使生金吾将军汉英,……生安远大将军、庆阳安化丞渊,后更名仲宏;仲宏生公及弟桢、格。”

《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是燧公所撰,应该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二、关于哲堂晚香堂《姚氏祖谱》世系

据“姚门才女”、“姚新民”两位宗亲家藏哲堂晚香堂《姚氏祖谱》记载枢公先祖世系:

“一世祖:姚国(西元584—667)……十八世祖:姚守文(西元1153—1227),锡长子,初名守克,字元献,行一,念一郎,号志尹。……原配凤山蔡氏。子三:长居仁,次居敬,三居易。宋孝宗淳熙二年,公上万言策。四十余事授柳州承事郎,同夫人蔡氏携居仁之子尤赴任。有苏门大商张洪有女求婚,公以之妻尤。故尤遂居其地苏门,而生元世宗翰林拜太师,即公之曾孙姚枢也。[(注:居仁子:姚尤(迁居苏门)。姚尤子:姚枢(即元太师姚枢)。居易子:姚勉,即宋理宗癸丑状元姚勉,号“雪坡”。]十九世祖:姚居敬(西元1170—1254)……”

据百度百科介绍:姚勉(1216—1262),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一,号蜚卿、飞卿,姚勉南宋瑞州府新昌县天德乡灵源村人,今为江西省宜春地区宜丰县(古称新昌县,后改名为宜丰县)新庄乡芳里村.一说为瑞州高安人。字成一,一字述之。生于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卒于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宋理宗宝元年(1253)癸丑科状元。姚勉出生后,因母亲出身微贱,曾被弃于野雪之中,后一日,过路者尚能听见儿啼声,父亲才抱回抚养。姚勉为不忘本,以“雪坡”为号。……

由此可见,与姚枢同门的姚勉系今江西省宜春地区宜丰县或江西省高安市人,与姚枢是南辕北辙,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然而,《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记载:

“……又推恩再世:考仲宏,赠太保、仪同三司、鲁国康懿公;祖,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鲁国惠靖公;妣张氏,祖妣李氏,皆鲁国夫人。”

枢公的母亲的确姓张,但不知道是不是苏门大商张洪之女。如果是,枢公弃官携眷迁居辉州(今辉县)就不难理解了。

三、陕州《姚氏家谱》世系与洛阳祁庄姚氏世系

据陕州《姚氏家谱》世系与洛阳祁庄姚氏世系均记载,姚起铉乃姚宣业第14世孙,姚炜是姚宣业第19世孙姚慎行之子,其后:“20世族炜生21世族生才、钦。22世族才生恭惠五子。”

但是,这里却没有提及枢燧二公。

另据清道光15年辉县知县周际华纂修的《辉县志》卷三、封荫表二记载:

“姚,枢之祖,赠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鲁国惠靖公。妻李氏赠鲁国夫人。姚仲宏,枢之父,赠太保仪同三司鲁国康懿公。妻张氏赠鲁国夫人。姚枢,官翰林学士承旨,赠少师,追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鲁国公。妻王氏宋氏俱赠与邵夫人,晋赠鲁国夫人;完颜氏赠鲁国夫人;李氏封鲁国夫人。姚炜,官中书省参知政事,赠光禄大夫,追封鲁国文忠公。姚,炜之子。袭父平章政事,累迁内台御史、礼部侍郎、淮东廉访使、大都路总管。”

这里明确了枢公生炜公,炜公生堉公的血缘关系。那么,姚慎行是何许人也,与枢公是什么关系?

洛阳姚孝民宗亲在姚氏宗亲网发了《睿智果断仗义寿官二十二世祖姚才》的帖子:

“听老族人讲,宣系二十二世祖才,祖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柳沟村。其父姚育是元朝大将军。后来元朝灭亡后,明朝刚刚建立,朝廷亟待选拔人才,委以重任。众乡亲推举,智勇双全,仗义疏财,睿智果断的姚才入朝为官。姚才深受众乡亲的爱戴,保奏推举的群体声势浩大。聪明机智的姚才忧心重重。一忧;因先父是前朝官吏,如受牵连将有家灭九族之险。二忧;如拒不做官怕寒了众乡亲的心。他苦思冥想,最后痛下决心一走了之。趁夜色拖家带口,带领夫人和五个儿子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偷偷逃出了洪洞县柳沟村。一路向南走来。他心想走的越远越好,越远就越安全。一路上千辛万苦受尽磨难,一天,两天,三天……长子不离父,其余四子分‘东西南北’四面出走。长子恭留洛阳,次子宽向西走,三子信向北走,四子敏向东走,五子惠向南走,幼弟钦与四子敏非常要好,愿跟随敏往东。到哪里安家你们自己做主,但尽量要走得远一些。弟兄四人,分四个方向各奔前程。这就形成了河南姚姓现在的布局。长子恭居洛阳为中心,次子宽向西在渑池安家,三子信向北住津口,后迁,现居孟州市,四子敏与幼弟钦向东居巩县鲁庄,五子惠向南襄城现居平顶山郏县。”

此帖中的“育”,不知道是不是堉公。还有,自起铉公起,才公一支一直生活在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柳沟村,直至明初才迁至洛阳三山村,而后,“弟兄四人,分四个方向各奔前程。”

在辉县有这样一个传说:

元顺帝时期,姚枢第四代孙举家犯抄。由于提前得到了消息,全家从辉县的姜、南姚固搬至前、后姚村(此前这里是一片树林)。不久,又被官府知悉。于是,家人分为四支,分别逃往上海、江苏、山东聊城以及黄河南岸。明朝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间,黄河南岸一支返回辉县胡赵屯(今姚屯)。

按照枢生炜、炜生生才、钦推理,才公正好是枢公的第四代,传说中也是家人分为四支逃亡的。其中是不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是,为什么关于才公的所有记载,都只字未提辉县这一段历史呢?期待这个谜团能早日大白于天下。

http://www.yaogens.cn/bbs/thread-18338-1-1.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3:03:48 | 只看该作者
% |) ~: {2 d& k* O& k+ M
/ W+ M$ e; r/ J; P: L$ i- Q, n

# c) t: M# N5 W. b, G) T枢公逝于公元1278年哪个月?3 q6 ]4 h- x  H: N
- u* d# Q; Q9 q% [5 }
据文书宗亲介绍《 河南通鉴》(上)记载:
2 q0 z4 l) J4 i3 I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姚枢卒。! b2 i4 J, l6 d1 U" i
1 M, r( I" K: L% j0 l

2 x- \, `" z  ^但据刘致《牧庵年谱》记载:
$ H0 ?& G. z; E$ i1 K" J* a! d% c枢公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秋七月二十三日”。: M9 I- [9 O1 E+ r2 }
- j9 C1 M" Y* p$ `3 E
9 U& u6 d2 R& x# ~$ s
$ u  A% Z$ o0 [  z9 F( c* O
$ m0 z5 F0 G; |5 ?; Y- [

. X5 h7 }/ b6 H/ v'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4 04: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