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二、舜陵考证
% Q' G* W) U1 D, J. R3 [1 ]2 ~3 a
9 ? p. _$ Y" n$ N% q, ^
' k! e; ~1 U, I4 b; x3 r4 I8 |: |舜帝老来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历经数千年没有异辞。传说故事生动具体,史籍、文物证之确确。孟子有言:舜“卒于鸣条”。然而,孟子并未言明鸣条在哪里。全国冠以“鸣条”作为地名的很多,那么,舜卒地鸣条究竟在哪里?“鸣条”与苍梧山、九嶷山究竟有何关系?《舜陵考证》所作的研究以图释疑解惑。$ u; T ^$ D7 z# M& m
, y/ @0 T) U8 U0 N# }9 r0 Q. r
- E4 Q5 l/ L3 p" ]3 _
. B% D. F: x. T% K- N+ t
$ B) y8 H0 i( _5 c/ f7 B
& X) l6 i. j- p8 m& M- N$ H ; Q1 Y( @* p6 z5 }9 Q3 u; Z
; [4 L8 ~- I+ C
. m, h) d) o/ n- V5 L" `! s
( L$ h+ K! M6 g* K 0 K1 I; y1 X& z7 l" q
- z- i& @+ ?: o7 z" Q 5 \& @, h6 e! J0 W$ I
3 A& h4 G0 o: e) ? |
; v$ C a# U# O7 H8 d$ V& k9 |" L3 z7 Z, U* m) }. c
8 A4 t0 B' F/ Z- K
, f: B& B( Q' M
( m3 c) f1 e" l9 |
7 e! K5 o& G6 ^$ h4 M1、历朝历代对九嶷山舜帝陵的修葺9 S) f6 V/ o: |, |- m
' `" ?* N$ d! y3 N
+ R$ w( l! c/ _/ q
8 N! x. h! l7 a: o, K% d. _$ {" k9 W《山海经》、《尚书·舜典》、《竹书纪年》、《史记》都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叙说方式,肯定了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W3 B! m) G3 ~( ^$ L
' A3 ]# g0 d/ C1 }8 j3 b4 P
《集解》引皇览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相似,故曰九疑山。”
& s" [( N8 `6 w# O7 p, o& w# } h0 o# W5 }% ]7 r Z4 ?
《水经注·湘水注》说:“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 A3 [0 B) X8 P/ R/ [3 G1 P1 B
# D0 A5 m/ Q1 L《吕览》、《通考》、《十三经》、《国语》、《汉书》、《汉纪》各注、《淮南子》、《风俗通》、《帝王世纪》、《皇览》、《舆地考》、《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等等经、史、书,都异书同说,称舜南巡死在在苍梧九嶷山,葬在苍梧九嶷山。
: }+ i& T& H+ P5 `: I0 a# L
: m+ M6 E3 E! g, Q/ j据《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记载,舜帝陵庙始建于夏代,最早时在九嶷山大阳溪白鹤观前,三代时祭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到秦汉时期,舜帝陵庙由九嶷山大阳溪移至玉琯岩前(今九嶷山瑶族乡九嶷洞村玉琯岩西南50米处)。汉时即立有陵碑,上书“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高2米,宽1.5米,隶书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汉朝时候,隶书被规定为全国范围内的正式书写体。据考证,舜帝陵碑隶书属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书;《水经注》记载:陵碑为“零陵太守徐俭立”。/ I( ]. F- {* h7 Q
6 a8 X6 T1 s& ~" i# O
秦汉时期,在九嶷山玉琯岩前建起的舜帝陵庙规模十分宏大。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勘探发掘,在九嶷山玉琯岩发掘出了秦汉时期的古舜帝祭庙遗址。
% R' Q! {0 @$ x( m, h" T
# o( i# j, Z# E0 D3 M; {到唐初,舜庙渐渐荒废,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长沙人胡曾暂代延唐令,向朝廷奏明后,在玉琯岩前复修舜帝祀庙。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宋太祖赵匡胤下圣旨修葺九嶷山舜庙,道州刺史王继勋奉旨行事,原知制诰张澹撰写碑记。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正月,道州知州方信儒在玉琯岩题刻“九疑山”三个大字,进一步确定了天下众多舜庙中,只有九嶷山舜庙为正宗。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道州知州李袭之修葺舜庙,并嘱濂溪书院掌管御书的教官李挺祖,补书蔡邕《九疑山铭》,刻在玉琯岩石壁上面。明洪武四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遣编修雷燧祭舜,确认舜源峰四周青山拱卫,颇有帝王之气,应是舜陵所在,于是将舜庙迁于舜源峰下,舜庙坐南朝北,表达舜帝身葬九嶷,不忘北国的意思。从此陵、庙合一。- p+ r, \3 K, ]% D& \) ~* d3 X
( c4 m ~9 L g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永州推官王瑞之重修舜庙正殿,增设香亭三间、仪门三间、左右斋廊各三间。此后的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对舜帝陵庙都进行了修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朝廷拔巨款大修舜帝陵庙,庙的规模为正殿三楹,后殿一楹,龙亭一座,拜亭一座,东西朝房各三间,大门一楹,两旁碑亭各一座。当时,陵庙内古槠、香杉、红枫、翠柏交相掩映,陵庙庄严肃穆。往后年久失修,庙几近荒废.直到民国24年(1935年),有当地人葬母于舜源峰被迫令迁出而纵火焚庙,致使祀庙悉数化为灰烬。民国31年(1942年),国民党湖南省政府拨款3万元法币修复舜庙正殿,但没有恢复庙宇原有的规模,且都是一般屋宇。1 r& R' |4 m. L) h2 K- l
( ]1 I- n5 h6 R9 g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舜帝陵庙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曾被小学占用,并办过猪场。直至1981年,乐天宇教授回乡创办起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动员村民从电站、水渠等处,找回石碑24方。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陵庙围墙。1989~1990年,省政府又拨款修复舜帝陵寝殿,后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2年,舜帝陵庙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立项为首批抢修文物。次年3月25日,抢修工程正式开工,至2000年完工,投资近数千万元。陵庙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局按明清建筑风格设计,呈报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批准后施工。$ t: j/ u5 b- j8 {4 z8 t; v* B
/ O# r! k8 O1 M/ _
修复后的舜帝陵恢复了明洪武年间的盛况.建筑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分成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三面筑宫墙,宫墙外修有神道、玉带桥、华表等.其中主体建筑正殿为重檐广殿顶,殿宽36.6米,进深18.8米,檐设双重斗拱,顶覆黄色琉璃,殿基为须弥座,殿前月台由花岗石素面砌筑,踏跺设雕龙御道,殿四周与月台有汉白玉石栏杆环绕,52根直径60公分的巨大石柱、木柱、龙柱、支撑起全高18米的正殿,金碧辉煌,蔚为壮观.正殿坐南朝北.帝舜日日夜夜凝望着中原,祈念大江南北,永远尧天舜日。+ D, B( W1 Y# ^( u6 F' X
: Q( U/ R. w; y& v
2004年,在陵庙内午门两侧增修了钟楼、鼓楼。1 f; U0 U7 c2 f& w8 s+ I9 x
3 h( m2 G& B% v2 t" _- O2005年,舜帝陵庙再度扩大,单体建筑达21个,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 h# u4 ~7 A/ W4 V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