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关 格
3 l; z s: N$ l: P- d+ h, k- P8 N$ n 郭××,女,三十五岁,干部。
( H1 ?) B9 z+ ~" X1 ?, \3 F6 }3 Z2 U1 Y( ?8 {) O5 u
1971年7月于某医院会诊:患者自述患胃疾十余年,每年发作二、三次,无出血史。此次发病半月,先是胸膈胃脘部作胀闷,不思饮食,继则出现呃逆、吞酸、暖气、吞咽不灵,觉食道部如有物梗阻作痛。大便十余日未行,小便短少,睡卧不宁,面色萎黄,日愈消瘦。某医院检查诊断:怀疑食道中有异物。7 \# X/ F! {4 T
脉象两关弦细、寸口微浮,舌苔薄腻。前代医家谓;“二便不出谓之关,饮食不下谓之格。”患者二症俱见,是属“关格”之症。治则宽中理气,降逆、疏利,兼以滋润通导。处方:& {; D2 e& d/ C X, x& }
公丁香4.5克(冲) 柿蒂4.5克 法半夏9克 广陈皮6克% p' u- Y1 r! [8 _
波蔻6克 藿香梗4.5克 佩兰叶4.5克 炒枳壳6克 茯2 i; r& Q6 o: B/ P& d( w. }9 |
苓15克 代赭石9克 伏龙肝30克(烧红淬水煨药)6 w6 W2 ]; S0 J1 t+ B
每服调兑生蜂蜜二匙、牛奶一匙为引。0 l5 j5 r+ ^, B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觉胸膈渐舒,闷胀、呃逆、吞酸、暖气均显著轻减。大便一次、量少、如羊粪,小便次数稍增,量仍少。能进少许稀粥,喉中梗痛略减,吞咽仍难,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脉舌如前。治则仍守原意。处方:) b# O0 c+ ^. i" F% f' d
公丁香4。5克柿蒂4.5克 法半夏9克 广陈皮6克老苏
# z2 W) L9 v4 S; d 梗9克藿香梗6克广台乌9克 代赭石9克炒枳壳9克
7 H6 U4 B" n7 D' k- `3 h 小红枣11枚% v2 u$ h& V2 ]
每服用生蜂蜜二匙、牛奶一匙为引。; I7 K. n, b- r. i! m0 E( d
三诊:上方连服三剂后,患者胸膈舒畅,吞咽顺利,喉中梗痛消失,能进面条、馒头等食物。大便畅行,小便量增。睡卧安宁,余症皆除。脉细弱和缓,舌红苔润。病渐愈,续用舒肝调胃,理气宽胸健脾。处方:2 j) d8 g: k0 V% Q
太子参9克 法半夏9克 广陈皮6克 广木香3克 西砂
' n: X" b J, L% z 仁6克 炒杭芍9克 茯苓15克 生姜2片 甘草3克 小+ f4 ]# x# s4 z1 i2 q9 Z; U
枣n枚 秫米15克
6 F, s$ v4 t( k7 g) Z- u9 _$ V% J0 G 上方服二剂,病愈出院。嘱往后服用香砂六君丸巩固。
9 B4 i: ], P- l [按]经云:“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病因和机理,究属寒热不清,湿痰不化,肝胃逆气,结于咽膈,人迎部;由是出纳、升降失司,运化、传导失职,气血失养,津液难滋。
. N# G/ {+ i9 e# _ 本例治以芳香通利,宽中降逆,兼佐滋润,因势利导,取效顺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