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236 天 连续签到: 45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姚 莹(1785—1853) 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安徽桐城人。* T, \3 u; C. k. L* }6 N
姚莹关心祖国的前途龢民族的命运,他倡导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爱国志士的先驱者。姚莹以坚决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为己任,以卓越的功勋名垂青史。& h8 Y' a+ l1 a- ^* l4 M& @4 l
关心国运 坚决主战 D8 J% v& k9 A1 U; K
姚莹小时候,受到严格的家教,师承祖父—桐城派大师姚鼐。姚莹出身科举。嘉庆十三年(1808)登进士第。他致力于经史致用之学,与龚自珍,魏源等人交往投契,甚为相得。' b& I) W7 c+ K6 p8 M+ b* A* [
姚莹注重现实,关心国家的命运,常常写文章指陈时事利害。嘉庆二十一年(1816)起,姚莹为官福建,先后任平和,龙溪县令等职。三年后调往台湾,署海防同知。道光十一年(1831)改发江苏,历任元和,武进知县,迁高邮知州,不久提为淮南监事同知,护理两淮盐运使。其间,姚莹颇有政绩,数次被林则徐,陶澍等著名封疆大吏荐举,认同他纔可大用。
: p) [" j' f6 g- }6 f( D8 l" D道光十七年(1837),因姚莹熟悉地形,被升任台湾兵备道。当时,鸦片施入愈烈,危害日深。姚莹深知道这不啻于国难当头,因此他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在赴台湾之前,姚莹就非常注意细心瞭解西方各国的情况,熟读过当时不多见的几本介绍外国的书籍,敏鋭地感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威胁。# H# z3 u) J4 U/ W- U8 E
姚莹曾几次提醒清朝政府注意英国侵略者的野心,早作准备。特别是在禁烟之后,他认为英国决不会善罢甘休。6 R, B) t& ]+ H8 H, e6 N
果然,英军于道光十九年(1839)夏季,开始侵犯中国南部海疆。强敌压境,姚莹坚决主张抗战。他知道,台湾孤悬海外,远离大陆,无依无靠,战守极其困难,稍一疏忽,后果不堪设想。但姚莹坚信民心可用。因此他一到台湾,就与总兵达洪阿共同协商“预为守战计”,积极动员全台湾省百姓,团结文武官兵,加强筹备海防。命令所属各级官兵,加紧修整炮台船只,铸造枪炮弹药,训练水师,加强巡罗,坚决打击鸦片走私,防止敌船偷渡。
* M( }- ~/ }6 _$ }( z* C* l保卫台湾名垂青史
1 R; {4 x" ]1 _4 r/ O2 A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舰船四十余艘及四千兵力到达中国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不出所料,七月十七日,一艘英国侵略军的双桅帆船,在台湾西南游弋了两天之后,偷偷驶进鹿耳门,伺机泊岸。此时,就在英军船只北侧的海面上,姚莹早有准备派出一支战船,立即向英船开火,枪炮齐鸣,敌船的四周顿时腾起一股股冲天的水柱。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英军惊慌失措,一边乱放枪炮,一边狼狈而逃。
0 V& V6 S# I% S9 n" j U由于姚莹准备充分,英军首次侵袭台湾的阴谋遭到挫败。英军慑于台湾沿岸的严密防务,整整一年都不敢冒险犯进
1 L& }0 f/ c8 C& |8 ]/ U姚莹并没有因此放松自己的警惕,他积极组织防御,把台湾十七个重要海口岸和澎湖七个口岸全部重点设防,同时派人或亲自巡视察看情况。在姚莹的主持下,台湾的防务日渐巩固。! H* n. J8 v# z. _8 K
次年七月,英军又派遣三桅船三艘,第二次入侵台湾,但因无机可乘,只好怏怏而退。九月三十日,英军转而靠近鸡笼港(今基隆),向我军海岸炮台开炮挑战。我军奋起还击,炮火击中敌舰,敌舰桅杆中断,死者不计其数。这时,鸡笼附近四乡居民,“屯丁乡勇”,守军水兵集合作战,围追堵截敌人,结果大获全胜。这次交战共击毙和俘虏英军一百六十人,获新式大炮十尊。十月十九日,英军再次窥伺鸡笼,声言必须要救回被俘的军人。台湾守军开炮还击,军民协同作战,终于再次将敌军击退。* ]. f, m* @0 E. D) d
然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还是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主和派妥协投降,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扺抗派。在议和交换战俘的时候,英国人璞鼎诡称被姚莹俘虏,处决的英军是“遭风难民”,姚莹抗英之举实乃“冒功欺国”。清朝大臣怡良等人对此也随声附和,姚莹和达洪阿竟然被坐罪逮问。这个决定一下震惊朝野,多有“见其功,未见其罪”的言论;特别是与姚莹,达洪阿一起抗战的台湾军民,更是群情激涌,义愤填膺。
. O- z- m) h, u4 V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姚莹被解送入京。在内外舆论的压力下,道光皇帝也感到了致罪于姚莹的决定不合情理,便在姚莹入狱六天之后降旨以同知直隶知州,发往四川效用。不久,又遣姚莹往西藏任治狱职。往返西藏有六七千里之遥,道经絶漠,历尽艰苦。1 W2 V& x% t6 V% H [' X
在西藏任职期间,姚莹尽管身遭贬谪,环境极其恶劣,他仍然不断搜集大量有关边疆的资料,瞭解周边各国的情况,深读各族历朝历史文化。写下了长达六十卷的介绍西藏地区,藏外以及西洋各国事况,诸教源流的《康輶纪行》一书。
, V; [) U9 t1 X. G2 V道光二十八年(1848),姚莹因病返回原籍,一面求医治病,一面著书立说。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登上帝位,即重新重用姚莹,命姚莹任广西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姚莹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