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姚氏九甲支各位族人:" q( v( q* i6 j3 X, S
历经三年多的搜寻,今有华容县新河乡建军村本族怀谅、竹清二人带来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纂修的《资阳姚氏九甲三修族谱》残缺本十二本(大房八卷、十六卷、末卷上失于回禄之灾),真是喜从天降!
& m4 n0 }1 ^" e 时隔一百一十六年,我们见到了同宗共祖的历史记录,可以续修族谱了。但是,当今少部分人不认识续修族谱的意义,态度消极,需要我们更加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国家有史、地方有志、民间有谱。家谱是一种中华文化,一部中国历史书。树有根,水有源,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是炎黄子孙固有传统,而修家谱就是其最好的体现。+ [0 @. V3 q! @, y
关于修族谱的意义,历代伟人有言。宋朝苏东坡云:三十年不修谱为不孝。明朝初年的翰林大学士宋景濂说:“甚哉!谱之难稽也。君子常尽其心,……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君子慎焉!”孙中山指出“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毛泽东教导我们:“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家居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江泽民告诉我们:“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搜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5 r4 \, ]" f4 t+ m# p9 S4 C/ g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家族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及时认真地续修好了本族家谱,轰轰烈烈,光宗耀祖,扬眉吐气。我吴兴堂姚氏在益阳市图书馆就存放了三个支族近年来续修好的族谱,因此,我资阳姚氏九甲支寻到了老谱 ,很快地就行动起来,开始了承前启后、收族敬宗,连接三个世纪的伟大工程。务使我族人,个个尊祖知源,认祖归宗,分清一家之支派,而长幼有序。上孝祖先,下传子孙。让淹没一百多年的族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以彰显我家族祖德流芳,世代兴旺,源远流长。
( D2 ^% b) x- T 迎着新时代的曙光,我族的孝子贤孙、高德能人一定会纂修出第一等的族谱,让我们热烈欢呼吧!; V2 U1 g* R% ?8 j
廿世嗣孙 纲健撰! {& p+ u& K; Y/ i
2012年2月24日 (壬辰春)
2 d6 P* s/ u6 x% C9 F; {, `' S)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