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22-2-16 19:46 编辑 ; b& L3 M7 f6 c; W; G# h; e1 E1 E
; h; a6 o1 x9 g2 {: r5 e据考证,明朝时期为防止家族做大,影响时局稳定就有规定,始迁祖即为第一世祖,是为始祖。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三次颁旨对家谱严格审查,明确规定始迁祖就是第一世祖,即为始祖,禁止上溯。
a% L5 ~& {! K/ x你敢保证你家谱里没有野鬼?看到自己家谱世系完整直通舜帝还沾沾自喜吧?
6 M& u* j! w$ I }4 A) y: ?
: q6 f. q1 X( R9 z; f3 [7 h6 J, j4 v2 ]2 c! H8 S1 u; C
全国范围内的谱禁正式开始于乾隆二十九年。江西巡抚辅德发现该省存在同姓不同宗的家族合族建祠的问题,而且民间纂修的家谱随意攀附,十分荒谬,于是他奏请查禁祠宇流弊。乾隆帝予之高度重视,在上谕中要求各地督抚留心稽查,着手整顿。此后,乾隆朝的谱禁政策至少有三个特征:一是严禁的范围由一省推广至全国;二是严禁的内容是对谱系中僭越现象进行规范;三是严禁的对象是全国各地宗族普遍的修谱活动。
5 b& j% F8 m8 T* ^' b乾隆中后期,谱禁力度逐渐加大,谱禁内容不断扩充且具体化,尤其是在四库全书纂修前后。清廷借修书的机会,彻底清查全国书籍,在此期间遭到禁毁的书籍无数,全国各地的谱牒和方志等也难逃厄运。这期间由于犯禁而招致严厉罪责者并不少见,比如乾隆三十年福建胡学成兄弟刊修家谱案。乾隆朝采用政治力量干预民间修谱的谱禁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出于维护封建宗法制度进而强化自身统治的需要。; m: D r# \9 g$ X8 K: T: t
1 Q6 q. v5 C# b4 Z/ H1 ? 具体来看,谱禁政策的执行力度各地存在差异。有的宗族因此家破人亡,谱毁无存;有的宗族在地方官府的支持下核查重修,适当变通。后者较为普遍。当然,这也和各宗族的应对态度有关。在谱禁政策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宗族若主动配合审查,积极重修,或许能逃过一劫,息事宁人。+ A; |% j" Y1 R& H
0 @0 c7 |/ T! o( B$ [; M! X0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