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14、大禹治水$ e# Q" q( p) |! A5 n! y
1 g: T5 |4 r+ R8 N5 C& L S: k4 L6 b0 C$ a
, @$ a7 D3 B: ~8 z) L禹接受治水命令以后,与益、后稷一道,在调查水文情况的基础上,弄清了山川地理情况。7 h+ h# {: F/ {# D0 B
9 F! P$ e( P: n" J" f* @; |" l; a
禹治水是先从帝都所在地冀州壶口山(今山西吉县)开始的。后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陕西韩城西北),整修好了太原一带,就把工程转移到了太岳山(今山西霍县)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治水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指今河南沁阳、济源、修武、温县、武陟等黄河以北地区),就去治理泛滥横流的漳河(今河南、河北两省之间的平原地区)。
% o% u* t* p% W! x8 a* L
( S$ B7 i% r: Z8 f0 M4 T在济水与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兖州。大禹疏通了这个区域中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在雷夏一带(今山东菏泽东北)就形成了蓄水的湖泽,澭水、沮水会合以后,一起流入雷夏泽。
P! S8 `/ _1 o: `6 e$ h8 i' \0 Y6 a! `8 q; E5 v8 r! } `
在勃海和泰山之间(今山东半岛、辽东沿海及朝鲜西部)是青州。东方夷人居住的沿海地区已经治理停当,潍水、淄水两条河流也已经疏导完毕。
, y! e4 Y( o" m' x
; e5 f& {6 ]% T% g: T由东方黄海、北到泰山、西到豫州,南到淮河所形成的地区是徐州。禹治理好了淮河与沂水,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羽山(在今江苏赣榆县)一带就可以种植了。禹又重新整治了大野泽,(今山东巨鹿县境内),让四方的流水汇聚到大野泽,东原一带(今山东泰安至东平)的水患也就解除了。
/ A8 {" r" {! K
* ^2 Z) z2 T7 D* z对于扬州地区,整治以后的彭蠡泽(今湖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的长江北岸)已经能够汇聚许多条河流。长江下游的几条河流已经导入海中,震泽(今太湖)的治理也获得了成功。
6 S$ q J9 v- |2 o0 C$ t
?0 u, A1 C& c# M1 ]荆州地区的长江、汉水都经过这里东奔大海。长江的许多支流在这里集中。等把长江和汉水的支流疏浚以后,对云梦泽(古代江汉平原上的大湖)的水患也得到了治理。
& N+ R2 M( }( y9 m9 h( I* l+ v+ U
: n4 f8 V: ?: L7 _/ Y在豫州,经过治理以后的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四水相通,注入黄河,滎泽(今河南滎阳县境内)就成了一个能汇聚许多河流的湖泊。禹又疏浚了菏泽(今山东定陶菏泽一带),修筑了明都泽堤防。
& V- e* M( y/ C) B1 _ Z5 B5 F1 I& M& p. y% c9 f2 l. d3 d+ r
华山南麓与黑水之间的梁州,岷山(今四川松潘县境内)、潘冢山经过治理以后,汉水和长江的许多支流也得以疏导通畅。峨嵋山、蒙山(在今四川雅安、名山、芦山三县交界处)一带的道路也修得平缓通达。同时,对大渡河畔彝族人聚居地区治水工程也取得了最后成功。
3 Y1 H; n& m `/ P K( Z6 [7 E
5 s1 }. b# ]6 j) l* d- Y! D# o3 W- @在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的雍州。弱水经过治理已经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河。修整以后的漆水流入沮水,经过治理以后的沣水也流入了渭河。荆山、歧山的道路也修通了。终南山、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广大区域也得到了良好治理。) `5 E6 F! g, u2 n
k) ?# J4 S+ j# }. p, P T《史记·匈奴传》云:“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定。”《史记·五帝本纪》云:“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其宜。”+ Q% r, o( J6 E9 i) u/ U
* c+ v. k. I% u; F1 L) m8 F# M" c
大禹把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好了。从此九州统一,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山脉道路修通了,所有的大湖都筑好了堤防而不会决溢。于是,东方九夷、北方八狄、西方七戎、南方六蛮,四海之内的诸侯和民众都可以到帝都会盟和朝觐。掌管土、木、水、革、器的六府各负其责。九州的土地都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划定了质量等级以及赋税标准,规定了纳贡的物品。这样,东到辽阔的大海,西至遥远的沙漠,从北方边陲到南疆,舜帝的仁德和声威传遍了九州四海。 J! l" v7 {0 [( }1 u8 a& C
3 n" ]% m& M0 f+ }
大禹治水,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历来有多种说法。《史记·夏本纪》云:“禹行自冀州始。”当时的冀州由于是帝都所在地,其区域大得很。按郑玄的说法:“不书其界者,时帝都之,使若广大然。”,司马迁认为大禹治水从冀州壶口、龙门开始的。而《史记·河渠书》又说:“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惟是无务。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这里所说的“导河自积石历龙门”,是说大禹治水,重要的在于治河。而治河并不是从冀州壶口、龙门开始,而是从雍州境内的积石山开始的。然而,后来的学者杨明照在《学不已斋杂著·四川治水神话中的夏禹》中说,大禹治水是从西蜀岷江开始的,其原因是“全国的洪水成灾,是由于四川的岷江泛滥。”而禹正是生长在这个地区,如何才能治得好,心中有数。因此,大禹的治水从疏导岷江开始。朱熹在同意治水重点工程首先是黄河,其次才是长江的前提下,认为大禹治水不是自上而下地起于冀州,而是自下而上起于兖州。朱熹说:“禹治水······后人以为自上而下,此大不然。不先从下泄水,却先从上理会,下水泄未得,下当俞甚,是甚治水如此!”
$ q7 o( M8 h; {
/ `% {( Y3 T% T2 x- O. ?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史记》的说法很有道理;从情理上考虑,川人杨明照的说法很有道理;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朱熹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是,《禹贡》是大禹亲自对治水做的真实记录,据《禹贡》和民间传说,我们认为治水工程理应从壶口、龙门开始。
' d, ?# l2 W- g. ?) ~9 r: y3 T) x
/ s: Q+ i+ l3 r* i9 f y从此,我国历史上的大洪水时代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为表彰大禹的功绩,舜帝赐给了大禹象征祥瑞的黑色圭瑞。
3 L3 K. R T! d; v
3 V4 O a; L$ U; e
, ~+ W, ]+ ]" b! i4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