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szyy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测试你的姚姓常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05:44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这篇文章介绍了莆田姚氏的4副楹联,其中两对是:& p$ |) S6 R. _9 V8 ~
             教授家传世泽    弘文学士家声  
& a5 k# z' K/ z  `, X         史撰梁陈传美德    策取举进播芳名。
; e' X1 b% g2 g8 q8 R8 o' q; @2 w前者的下联“弘文学士”、后者的上联“史撰梁陈”都是指唐姚思廉和姚思廉的事。4 O/ _4 a& u8 X+ O
    该文指出“唐代史学家姚察子姚思廉的故事。姚思廉其父姚厚在南朝担任过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成而逝。”显然,“其父姚厚”是“其父姚察”之误。既然知道“姚察子姚思廉”,为何来个“其父姚厚”呢?这不但是作者的错,责任编辑也没尽责任。: ?* u5 ]0 B8 n% f9 y% S
    该文指出:“姚思廉其父姚厚(应是姚察)在南朝担任过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成而逝。”这比较客观,我想最好改为:“姚思廉其父姚察,在南朝担任过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成而逝,临终前嘱咐思廉续成之。后姚思廉终于书成梁、陈二史传世”+ t* k# u/ \# C4 M# }6 j" ]
    这就是姚察姚思廉父子成双史的佳话,也是姚姓人引以为豪的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53:19 | 只看该作者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之姚姓》这篇文章使我认识了莆田姚氏的4副楹联,应感谢作者;其中两对是:
' I* v9 U+ l4 Q" j             教授家传世泽    弘文学士家声  
, R, \4 [7 }2 X% y" k, v; x  B         史撰梁陈传美德    策取举进播芳名。/ F" J8 m* |- p+ v& H3 ~
前者的下联“弘文学士”、后者的上联“史撰梁陈”都是指唐姚思廉和姚思廉的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莆田姚氏是思廉公之后代而不是姚崇公的直系后代。前面已指出,莆田姚氏是姚天明的裔孙,用思廉公的典故作楹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该文忽视或忽略了这些世系关系,于是,题名《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之姚姓》和全文的“莆(田)”味便不鲜明、不突出了,有点可惜。
: j' j4 t9 j2 E+ ?4 d, x8 S1 l) `0 i/ r) w; z/ a
    发此帖,本意想与众一起来测试姚氏历史知识的,现在几乎变成唱独角戏。; @4 ]/ W2 ]. B# I, V
    写到这里就结束我自己的发言。6 j2 i* ~" X2 P5 `' X
    有意有兴趣者,可以各抒己见。12楼点出的问题,还有文章可做。

签到天数: 4026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3#
发表于 2011-11-24 19:5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pszyyao
5 U# L* R* j- i! `; f4 `  E+ U+ |. |" Y, E

, m* B& r  O  S( A3 O: q0 B& G    知识有限.请谅解!

签到天数: 1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五品郎中

24#
发表于 2011-11-30 19:37:18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参与,但是知识有限.请谅解!我支持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1 08: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