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暑湿协热下痢
0 o2 N" k/ q# { W6 L0 ]' b 夏××,男,卅五岁,干部。1959年。0 g' p+ N3 B1 R3 U* u: G. h6 }
初诊:因素嗜烟酒,湿热内伏,适当夏秋之交,过食生冷油腻,又感暑邪,发病头痛身疼,恶冷发烧。胸闷不适,欲呕,便泻不畅,一日数行,溺短赤,口燥思饮。曾服发散消导剂,证情不减。继下利赤白,昼夜四、五十行,里急后重,痛楚呻吟。脉浮数,左关弦右关濡。舌红,苔黄燥厚腻。此暑邪内陷,与湿相搏,协热作利。法拟清暑祛湿,理气化滞。处方:1 _' ?! Z8 {, h5 _
藿香梗6克粉葛根12克炒杭芍9克炒黄芩6克云黄, f1 ~2 S8 o9 h7 i9 x6 k
连4.5克(吴萸水炒) 焦山查9克 炒谷、麦芽各9克 槟- g& C3 `3 `4 T, ~, `& L
榔9克 广木香3克车前草9克黑木耳9克益元散12克
T/ x4 R7 I' I 二诊:服药后,夜得微汗,次日恶寒已罢,发热较退,头身疼痛减轻,胸闷渐舒。下利仍频,红多白少。舌红,苔黄腻少滓。切脉浮濡均减,关仍弦滞。此暑邪得解,湿热积滞未清,续拟下方:
4 a' b. Z' u' B5 f# K# b 粉葛根12克 藿香梗6克 炒黄连3克 炒黄芩6克 炒大
5 j r! w1 g" G+ }' Z9 W 黄9克 炒杭芍9克 焦楂炭9克 银花炭9克 广木
8 ?" h* E8 T. H& Y% F5 r 香3克 炒鸡金6克 黑木耳9克
4 V4 x/ V$ @" a- `9 K J 三诊:服上方后,下利日四、五行,较畅,兼有燥屎数枚。腹痛及里急后重大减。发热退,尚觉口燥思饮。能进稀粥。此湿热将化,积滞已消。脉转细弦,舌红苔薄,续拟下方:7 d7 [( E. p+ b$ D
当归尾9克赤白芍各9克 炒黄连3克炒黄芩6克广
% J- k! Q" ]8 _- B% F 木香3克 波蔻6克(冲) 白茯苓12克 红饭豆15克(冲) 车) @& I3 Z2 ^, ?1 s2 L ]) P. C
前仁6克炒鸡金6克 黑木耳9克
1 u/ Z; z# A& q. t8 E 四诊:上方连进三剂,下利、腹痛、里急后重等诸症消失。脉细缓,舌淡润,神倦体弱。乃病后气血不足,拟下方调理:
- f' e! ]0 f' t4 b7 K 全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白茯苓12克 金石斛9克 广木
( z, l3 i" M( D* ]9 x3 M 香3克 红饭豆12克(冲) 波蔻6克(冲) 生甘草3克 莲子, h7 l& X% V& z. X1 W+ E
肉12克 炒玉米、老米各12克 苏条参12克 炒淮药12克, v7 a5 g! z- }, g$ s
[按]首重清暑祛湿,理气化滞;继以通导解毒,活血疏调。后病退正虚,用归、芍、条参、淮药、石斛、莲子等品,养益气血及肝脾。3 [ y) w' k" q& C6 Y; ^1 W0 G8 M9 o
暑热痢(小儿菌痢)
1 P9 I' d" ^, t 姚× ×,男,五岁。1972年6月。在某医院会诊。
& R4 ~1 t; U9 D* F4 { 患儿发热月余不退,下痢赤白粘液,日廿余行。口燥,唇焦,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干呕,咳嗽,小便短赤。大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午后体温40—41。c。面色发青:神识昏迷,病情急剧,举行中西会诊。& j* l/ \" T }3 R. r. u' j6 t+ r
诊脉浮数,左关弦,右关濡滞,舌质红,苔黄少津。触诊腹满而痛,周身肌肤火热。是盛夏伤暑之势,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咳,静则多言,体若燔炭……”。而暑湿互滞,下注魄门,遂成是证。治则解暑清热,消滞理气。处方:
f, c* y) i5 y+ s 藿香梗4.5克 粉葛根6克 炒大黄2.4克 炒云连1.5克炒2 b. z0 O, N3 E% a9 g) C
黄芩4.5克 广木香2.4克炒杭芍6克车前草6克 生甘
& r4 s6 @1 Q/ e9 n! b2 _ 草2.4克& R1 R* k& t# ^8 @/ a# l
二诊:上方服一剂得汗,神识渐清,体温降至38—39。c,下痢减半,腹胀痛均舒,小便短黄,肤热较退,仍咳。脉象弦滞,舌红,苔淡黄。此暑邪得解,胃肠积滞未清,续拟下方:8 d; `9 k: u8 r; s. F O
粉葛根6克 炒云连2.4克 炒黄芩4.5克广木香2.4克 冲
3 \# |4 G; _, t c 波蔻3克焦山查6克 车前子6克 莱菔子4.5克(炒冲)' \* e% ?9 P5 J4 I$ d1 S1 J
苏梗片4.5克 炒赤白芍各4.5克 烧鸡金1枚
4 u9 _! C+ p' N7 O 三诊:热退神清,体温37—38。C下痢日五、六行,色转黄,小便清长。咳稀,稍能进食。诊脉细弦而滑,舌淡苔薄。续拟下方:
" ` [3 \3 L8 i# Z4 g f: v7 t6 W 粉葛根4.5克 广木香2.4克 冲波蔻3克 白茯苓9克红
6 e9 S. @+ G6 A 饭豆9克 烧鸡金1枚 云黄连2.4克(吴萸水炒) 炒莱菔
! O, F& \( N1 S2 b( q& I 子3克 炒赤白芍各4.5克 广子片4.5克 甘草2.4克9 C# U, O) E) H4 F; K$ ?
四诊:上方服二剂,下痢全止,大便日一行,化验:痢疾杆菌消失。食眠转佳,余症皆除。脉调、舌润。拟方调理二剂出院。处方:
7 w" }5 v" W9 i4 J: _$ `- D! a4 K 苏条参9克 漂白术6克 白茯苓9克 炒杭芍6克广木
! J, K6 _7 X F4 S; n 香2.4克西砂仁3克 生甘草3克 全当归6克 炒玉米、
; y! J; n# t' p+ _, U8 L- A3 n: P, ? 老米各6克2 P! F! J5 ? N' ]4 Y5 F
[按]稚阳之体,暑湿为痢,法拟清解,外疏内畅,药剂轻灵。
/ U& t# ~, H: v. \& c2 G# B$ g 风寒夹饮喘咳' S, D3 i- K, ~
孙××,男,三十六岁。1950年7月。! F* L m( T( r0 \# Z% \0 B" `( U
初诊:患者素有喘疾,加感表邪,恶寒发热,咳逆气促,痰吐泡沫。胸满脘闷,时作干呕,不思饮食。头目眩晕,小便不利。脉象浮紧而兼滑数,舌苔白腻而润。此小青龙证也,自宜辛温解表,化饮降逆,祛痰止咳。处方:
# x5 h- U, x. s) F8 x$ f; u6 G2 g 麻黄9克 桂枝9克 光杏仁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B# @: q) i. Y$ f
北细辛3克 五味3克 陈皮6克 炒厚朴9克 干姜9克
6 W5 p8 a4 E- g0 ^) E 甘草3克
+ I* D) @- F' K: M5 b7 d 二诊:上方服二剂,寒热解,喘咳大减。脉细弦而滑,舌苔白润。痰多头眩,干呕气逆,小便不利。此表解,饮停于中,当以温阳蠲饮,化痰利湿。处方:
$ a, X+ P$ Q% J+ H* j$ Y6 R 茯苓15克 桂枝9克 白术12克 甘草3克 法夏9克 陈
3 k/ O8 I3 \: E 皮6克厚朴9克杏仁9克生姜2片 大枣3枚: b" U* ^3 O: ~3 M* Q
三诊:上方连服三剂,咳喘已平,心下舒畅,痰少。食增,小便通利。神倦自汗,脉缓舌润。此病退而脾肺不足。
9 m/ k! q { I$ A% |1 _7 t转投六君,以治其源。
4 S, m+ n! r, p S6 c" R+ P
+ w2 J: v) E7 k0 E 苏条参15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甘草3克 法夏9克
F& Z/ `. L- q: K 陈皮6克 五味3克 生姜2片 大枣3枚6 l7 e% `1 i: }# X) x( P% q
[按]伤寒论:“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丰病,后乃除其痼疾也。”本案先散表寒,次蠲停饮,后健脾肺,程序井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