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238 天 连续签到: 45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姚颐(清朝时期)3 k. E9 O1 q. f, \: b0 s* S
字震初,号雪门。吉安太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人。清代官员。榜眼。
- F( s- I$ X& [# f姚颐于干隆三十一年(1766)丙午科举张书勋榜登进士第二人,世称榜眼。
* y8 m9 } c- e4 A, v$ Z! D姚颐自幼好学,刻苦发奋读书。其于干隆二十四年(1759)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五年后,赴京会试中式,姚颐与会元胡珊等十名一道呈进,殿试钦点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姚颐入鼎甲之后按常例,授翰林院编修。后应外任贵州乡试考官。干隆三十六年(1771),姚颐出任该恩科会试同考官。干隆三十七年(1772),任会试同考官。干隆四十年(1775),姚颐再任会试同考官。干隆四十一年(1776),出任知吉安府。' m6 g2 H. N( ^/ {- A, Y
干隆四十二年(1777),姚颐出任提督湖南学政。当时正值省试,士子们云集城门,他大开城门接纳众学子,教诲他们,并表示一视同仁。
5 d2 b; {! x2 F. s( n在督视学政之时,姚颐清风廉明,世人称颂他“风宪”。
! u2 W4 X! Z9 D4 q% U2 K% C他以儒雅治理文风,宛如秋霜冬雪变为和风甘霖,亘古未有。姚颐顾念士子,每日晋见,却从未干任何私事。并非只因为相信他律身严格,也是大家敬仰他,深深地爱戴他,所以不忍心用不肖的心态窥视他、小看他。姚颐说:“名声其次,爱才就是要真爱。总而言之,当今自己要知道自爱。”士子们都传颂此话。: c, d7 w' [+ |5 |. |3 R" M1 N
凡他所到之处,正文体、重仪规、见考生、掖孤寒,与众讲画,士皆敬服。
r5 s! L9 n- _干隆四十三年(1778),姚颐出任山西知府。他先后在京城三次任礼部会试同考官,升任詹事府左中允,入值上书房,久侍皇帝身旁。当时人都有以为非同一般。8 ~& d8 V1 K! L. C" j9 H
后来,正直的他因与朝中权贵不和,出上书房,累任官职先后为左春坊左赞善、右中允、左中允、官至按察之职。
?# Z$ t& F, M7 `/ |姚颐在视察湖北学政时,对有关部门法纪严明,依法痛惩违犯的官员。他曾经说:“法治用于已经做成的错误,不如禁止在还没有犯错误之前。”3 t4 x0 M$ H. I) J) @$ `& S
在监督科考时,凡试卷有图书记号的,如同关节,虽然是佳品也一律不録用。尤其对复试,更加严格。
/ {$ V4 Y3 o! ^9 n, M/ P, h姚颐对自己十分严格,而其爱惜士才乃出于天性。诗文优秀的就称赞不已。而且不用口试。他时常教诲他们立身、行己、作人要向古代贤人学习。姚颐告诫守门断吏,不得堵塞前来拜访者,只要报上名来就来者不拒。他设酒款洽,和霭待人。他精于识鉴,一旦发现贫寒学子是可造之材就提供膏伙,亲自着中授教他们。$ f& h( \- F4 C' k5 H% I
依赖姚颐而成大业的人十分多,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曾对诸生说:“凡人自待如上峻峭阪,前脚踏实,后脚纔可以移动,否则是要翻下去的。”
5 u' J, W i1 ?7 q' p# Q+ T; d. P姚颐一生推崇从善如流,登第为善,用此去教育后人。他任满离开湖北时,广大文士都很想念他,后为他建了《去思碑》。
0 `$ A5 P. L. H$ b* Z& x ?姚颐赴湖南廉察大公大儒,当地百姓都知道他爱惜学子,也必定能爱护平民百姓。姚颐的确善断,屡屡昭雪冤狱。官吏皆慑其而不敢为奸。
- x# o0 i8 y- n2 O3 F后数年,姚颐赴甘肃任职,病逝于访使任上。因为没携带亲属家眷,他的丧事和费用全部都是由湖北人王经纪承担,直到将姚颐的灵柩送回千里之外的故乡。时人称这是他平生爱士所获得的回报。
! }9 G5 J* l# h6 k0 C姚颐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善写诗,诗宗苏东坡、黄山谷,一洗铅华粉饰之陋习。姚颐也善长于古文,其文风清淳似颖滨、且兼欧阳修公的飘逸宕荡。& C6 \5 d' `9 Q4 I0 [6 [, K
姚颐著作很多,有《雨春轩诗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