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黎显衡等5位专家应越秀区官方邀请,到杨箕村考察和论证,做出拆所有祠堂,异地重建姚李秦梁4姓的4个祠堂的建议。越秀区官方变这个建议为扬箕村重建规划的一部分(结论)。& z& d. i0 k: W0 q
此前杨箕村公示的杨箕村重建规划就是如此。黎显衡们的建议与原规划完全一致呀!难得黎显衡等专家与杨箕村当权者的口径这样一致,步伐这样一致。
4 g1 ^- B) t, ]9 @* D) f' L6 p 为什么黎显衡等专家不顾事实、不理民意舆论、不管其他专家的建议呢?$ x7 A$ C; c' n
5月,扬箕村和寺右村两村姚氏村人千人联名上书有关部门,要求原址保留和重修扬箕村姚氏宗祠凤仪堂。此后,《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广州日报》、省市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给予关注、报道和跟踪报道,例如,《南方都市报》发表了《杨箕父老疾呼 勿拆百年古祠》等一系列的跟踪报道。* Q* ?7 V8 I6 }1 Z# G
2010-05-13 , 广州名嘴、专栏作家陈扬说:杨箕村的姚氏大祠堂据说历史比陈家祠还要长,7月就要拆了,奔走呼号的不是饱读诗书的专家教授,也不是吃国家粮人民饭理应文化保育守土有责的文化官员,而是年逾古稀的村中长老!(见《陈sir扬言》[252期],南方都市报 2010-05-13 AⅡ02)
: p# m; s! Q/ [& `9 Y 2010年5月31日,民盟广州市委的“聚焦亚运盛会,挖掘广州文化”论坛认为:广州高楼大厦不少,像扬箕村凤仪堂、琶洲村徐公祠这样的古祠堂不多。不应“拆完真祠堂又建假的”,“呼吁保留杨箕村琶洲村祠堂”(见《广州日报》2010年5月31日A18,《羊城晚报》2010年5月26日A19)。
+ V1 C7 ]0 K$ L5 v/ ] 文史专家,例如包括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长黄淼章、调研员副处长黄建雄、书法院副院长吴俊明等数位文史专家,5月13日上午到杨箕小学的姚氏祠堂和毗邻的玉虚宫考察,他们建议保留姚氏大宗祠,由于玉虚宫与大宗祠仅一墙之隔,可连成一片设“一庙一祠”杨箕历史文化保护区。8 L' b' F2 h& z- u
黄淼章曾经就任陈家祠“掌门人”,他表示:综观姚氏大宗祠,主体建筑的技艺也是同样精致难得,代表了明清时期的水平,指点姚氏村民“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向文化局递交申请保留大宗祠的书面请示”。: @' l. z9 D5 T* J, T- V# p# i
7月6日黎显衡等5位专家应越秀区官方之邀请,在考察论证和做出,做出异地重建姚氏凤仪堂的建议后,当即收到 广州名嘴、专栏作家陈扬不点名的讥讽,认为祠堂异地重建说是“割发代首,异地复建 即将被异地保留的这座姚氏大宗祠建于清雍正年间,百年来历经战争、天灾及’运动’而不毁,屹立在杨箕村。 ……,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其实在整个城市重建过程中,挡道阻水兼阻人发达的何止一个小小的姚氏大宗祠!东风路上的中山纪念堂无啦啦就霸占了一个超级黄金地带,里面唱歌跳舞,外面用来种树种花养草有乜用?我建议也用异地重建的方法,对中山纪念堂的构件,如木梁、砖雕、木雕等进行编码;每一道拆卸的工序都要拍照,拆卸的过程要进行录像;要求拆卸和重建需聘用具有相关资质的同一支工程队(注:斜体字既是报纸报道的话,也是黎显衡等5人的论证会专家意见书和越秀区杨箕村论证会会议纪要中的话),把它移到金沙洲或者同德围就好。”陈扬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算好账,有数为,什么移山填海的事情不能做?如果姚氏大宗祠异地重建的成本大过收益,谁会做这等费力不讨好、被人指着脊梁骨痛骂的蠢事?”8 E7 B0 c" D1 `6 G# b% }
最近,8月12日,在广州举行的“华南地产论语”论坛上,专家也不赞同黎显衡的祠堂异地重建说。“希望政府在三旧改造中手下留情。”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古建筑事业部经理朱秋利进一步指出,广州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所剩不多了,旧城改造要注意对文物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因为文物跟周边的环境是融为一体的。“比如杨箕村几百年历史的祠堂要异地重建,这种文化拆了就不可能存在,复制一个只能是赝品。”(见《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12日)
- I e( Z c) k# f& |; P9 Q8 u% Y; r 为什么黎显衡等专家不顾事实、不理民意舆论、不管其他专家的建议呢?5 l. Y/ |5 M. H5 C3 U3 r5 }
查黎显衡,原来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