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75]Elman R.Service,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An Evolutionary Prespective,p142,145.9 P3 R# t2 D. p; m d5 b
$ a @. r( X" z1 n2 a4 t[76]Elman R.Service,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An Evolutionary Prespective,p145,转引自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k( t% ?: G' ?( ~
! p! F3 a" X/ a[77]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7,188页。4 J- u6 r% p0 B G
9 X' U$ c6 D6 m) _9 G- M7 E+ z
[78]转引自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7页。2 O& {6 X/ ~ }- b
* m) q& {# I" c4 g O
[79]刘起:《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96年,第14~15页。3 J% p& B- `% R! C! ^/ b
$ l1 y$ v, I; L; N. B
[80]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页。: @2 _7 w1 l- G( _: M0 @9 M
% E. O0 F2 y( \" P+ }5 ]6 k[81]《经典释文》云:“上自高祖下至玄孙。”马融、郑玄及伪孔传皆同此说。
+ l3 _- P+ \) z" Q
4 x! B, k) H0 f6 l3 i) F[82]见《尚书》欧阳说。/ ]7 ~: T" w! \6 b
# q& s5 x) E9 \, ?2 b[83]林沄:《“百姓”古义新解——兼论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吉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b: ^; |; B8 V7 l3 C- _0 Y
~& r* ]' C1 k" \% }( H[85]《孟子·滕文公下》。/ ?5 _/ T, \8 J
+ O& r: [* i2 L; n6 k2 u! G5 a[86]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0~107页。2 K& V$ E8 R8 w4 ?4 l
) i* d) n" p: B% W5 b. b[87]参见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6页。
1 g' x( H2 K0 J) b& O9 j1 U8 s+ u& f8 S# _5 G' b
[88]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 w; r/ I; a- l" p2 Q
' m, O5 B0 P3 |9 D0 f[90]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33页。
. m6 S& g: D1 i
' ^! K) l( Q7 j5 d* C( A[91]杨宽:《读〈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5页。
0 P+ B" {9 k; q3 ]! H) \/ c7 @5 Y* u) F P
[9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5页。7 [; p! W+ B$ E& C- P
+ h4 A9 |8 A; _1 [1 ]
[93]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杜,1999年,第75页。
5 g" e% Q. F' U8 j) B6 ^2 h+ J& ]4 t& `& k5 q; w. e6 {
[94]如王玉哲:《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历史教学》1986年第1期;王汉昌:《禅让制研究——兼论原始政治的—些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杨平安:《关于尧舜禹“禅让”制传说的探讨——兼谈国家形成的标志问题》,《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钱耀鹏:《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线索》,《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等诸多文章。这些文章对禅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9 P; o3 T# e9 f" A1 w: [' F/ w+ B% \( d; | z V" M( `+ X% G
[95]《庄子·庚桑楚》。3 C" m5 E, ]. P N' y* V
4 X- f6 }( M" L2 l/ v# P/ h[96]《庄子·天运》。
0 L+ J# ^8 a9 j0 q2 J5 B3 T: }8 W6 Y+ O0 i& w# P {7 U/ n3 a
[97]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N5 w1 c4 Z& U1 Y' @2 B$ G
& p" o* ]5 W e7 S& J: J- S: k[98]同上,第250页。
O5 ?% _, R3 ^8 z; T, `" H
* T9 D/ ~: _* A/ |2 f' [[99]同上,第254页。( s5 g, E4 t5 z4 P* q, Q/ e
3 P8 g6 S; ] u/ m' l[100]同上,第258页。7 }0 Q J2 e A1 o- p ]9 h
' h& h% s( @; s8 ]) ~
[101]卫斯:《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望的再探讨——兼与王尚义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N( b8 _# u( l- i. w
/ S0 D. k x- T
[102]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华夏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7 r B4 ?7 A3 ]/ R# M% E- L
% E' k! Z4 I" n/ u[103]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9~281页。
' f0 t( {) D( v! o5 E$ k S6 o! q2 c3 q3 M
[104][105]徐旭生遗著:《尧舜禹》(上),《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第8页。 Y, f! Q5 @4 o8 g* a
1 k% \. h; I% L
[106]许宏,安也致:《陶寺类型为有虞氏遗存论》,《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 n! n* ]- b5 F& }5 k
% o {% T* A: B) Z8 ]5 `
[107]王克林:《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上)、(下),《文物世界》2000年第1、2期。
( [% L/ Q) H+ e, {- \! \* V7 n
0 Q5 Y" T3 `+ u4 y7 f5 a o1 \[108]《诗经·大雅·文王之声》。
' ]4 ^4 K$ h% @% z: p4 c" U* c! H/ L6 ]" M; u, }( o
[109]《诗经·小雅·信南山》。6 r& V. h. ^' S9 Q7 g. b
& t; r" J- u4 J0 I* K9 f# |[110]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王油坊类型初论》,《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 |$ | q/ b0 R |8 W. M8 d4 S: p4 C8 I. q: j: h0 i
[111]柴继光:《尧、舜、禹相继建都河东探因》,《寻根》2000年第2期。. _5 V7 b6 s- }% W, s) K
2 U1 I2 W% ?7 C" l% t: r
[112]《孟子·滕文公上》。/ o$ M( B2 W# O3 C
. z/ T7 m! z# k9 A1 ?, D+ k8 K) X[113]《孟子·滕文公下》。6 c H# v5 C2 e; n J
& H7 L2 _1 P& a: @6 i6 T9 b[11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t O5 d/ r( ~) B) y
/ c/ s, F+ p# X. J$ S[1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8页。
* t0 q' `7 d# }% k3 x; x3 s3 F
& @5 C! Z, z E[116][117][120]《韩非子·外储说右下》。3 p0 {0 M; e* ^6 a7 N0 U+ v
8 ^& t, E/ g7 u6 t8 E[118]《左传·昭公元年》。* u+ ~: K: \5 r3 d! E9 m
# t$ X# w6 ^8 v
[119]《孟子·万章上》。2 V9 p2 t& Q: E/ H6 F
4 [! x" @, m6 Z, E[12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 \, \8 j% M. j/ d Q2 [6 c: v3 I5 R& i- }# ?5 S
[122]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页。, M* M: M7 ~7 L3 v' q. l
3 d7 S5 U) [8 v
[123]詹子庆:《走近夏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牡,2006年,第125页。
8 ]1 j" C/ n0 ~! J1 W
* d' u; z: B/ [2 L[124]《尚书·尧典》记载为:“窜三苗于三危。”三危,多数学者认为其地在今西北敦煌一带。& m" V/ X9 u+ X' d
6 O9 B! f6 t) l& A# \[126]詹子庆:《走近夏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184页。
1 j7 U% o* j3 ~+ [; A: ?+ U, @: W% \0 U/ q" \: P, o$ u
[127]《左传·宣公三年》。' [. W0 F: ~, m% D
0 ? P4 k a! U' _[128]《左传·哀公十—年》。, ?0 ?% G! g6 s$ d" U
2 N1 M4 b5 D& ~, ]0 E* ?& n
[1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
5 M5 E( \7 V% Q, p
( r6 O2 Q/ [7 `8 {! I, @7 Z1 l[130]《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3 [) j- V# u1 J/ w- B8 X4 C# W
' R+ g8 M0 ?- g: _) P2 c7 n[13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36《陈杞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575页。; a. A' }5 r# E9 h
6 F2 z7 x0 i$ N2 |3 V6 `
[132](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第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196页。
- f; |4 t- m0 f- o$ E4 f
" \8 L1 T- Z& A/ e% L1 Z[133](东汉)班固:《汉书》卷99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华书局,1962年,第4105页。2 O f3 u5 I/ w: T& P* m4 H1 ?
1 ?, T+ S2 W/ }3 V, k' r
[134]同上,第4106页。
* ~+ F* R7 K3 v0 \6 f( @1 r
% g7 k! E1 d3 e$ }7 \$ I9 H: M[135](东汉)班固:《汉书》卷99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4161~4162页。/ X8 p. t5 D, r6 t. d/ Y$ [
) c; `% i; a( w3 }* R0 E: `[13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98《志第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3183页。9 C0 G2 w$ _* X3 E& j" e
4 p6 _! W2 x' D0 s4 ~( x[13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第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238页。
' g# O5 f6 Q8 N: j v; v; G1 F
2 @* U: ~. q& V. F; k( Z[13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9《志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83页。
: V% V' G1 `7 X5 ~
& |+ K6 v9 C/ w1 s' C% w[139](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帝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0~51页。
# h' `0 W1 s, X- z v
$ e% b w1 Q" `- }) t' M[140](北齐)魏收:《魏书》卷2《太祖纪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36页。, v( N( e/ W) \
5 P- k8 X9 Z9 j- g0 y R8 T6 T3 E! G2 K
[141](北齐)魏收:《魏书》卷3《太宗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5页。
3 o& n, B; x7 }8 q9 ?) x* x
+ O6 ?2 o' T+ ^% x[142](唐)李延寿:《北史》卷1《魏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34页。! ^+ {4 M6 Z6 x. \* w
# g+ B' H) K% [& h! H2 A
[143](北齐)魏收:《魏书》卷4上《世祖纪第四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74页。, m: L* O. Q9 ^& {4 k
/ u' F8 x+ f; i$ | D& M0 y5 s
[144](唐)李延寿:《北史》卷3《魏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107~108页。, ^8 g- T" Z- H% m" A$ V
; D* H9 _. w* l# L7 Z4 m
[145](北齐)魏收:《魏书》卷7下《高祖纪第七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181页。, c- m: J& x+ e/ Y
3 l' F0 ]5 q/ F' N7 `% o$ `
[146](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帝纪第四》,中华书局,1972年,第51页。
y4 O% R! I; x# e0 ~) m
) @' W( W3 _, ]0 g8 l[147](唐)魏征等:《隋书》卷7《志第二》,中华书局,1973年,第127页。% x2 v. h/ p, u2 {
' c) ^8 o9 ^# }' S" u[148]同上,第136页。
, I9 A6 C0 Q% K1 F/ g( p, a. O3 E: f- \7 G3 R3 c
[149](唐)杜佑:《通典》卷13《礼十三》,中华书局,1992年,第1477页。
( Z$ a7 y- @& a! X B2 f5 Q) M' c) J7 C" Z8 m0 D2 h5 v
[150](唐)杜佑:《通典》卷106《礼六十六》,中华书局,1992年,第2770页。
8 e! |! R- u" p7 w
2 \$ k+ I! ~, v[151](元)脱脱等:《宋史》卷105《志第五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2258~2259页。
3 q0 z- d3 ^8 J
0 k. L. ^- Z/ p6 ^! {$ }" z6 S0 }[152](元)脱脱等:《金史》卷35《志第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818页。
' N; \" |" [* E4 ]! G8 t5 t- l9 R8 P/ O/ \2 I+ @. C
[153](明)宋濂等:《元史》卷6《本纪第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119页。
1 Q% B- f$ w' D3 @% ]
) f' V' j% V! Z; `8 { i* [[154](明)宋濂等:《元史》卷76《志第二十七上》,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3页。
& C2 K: S/ R& a3 L' ~
8 T1 [8 h) @. n5 q, o[155](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88《元纪六》,中华书局,1957年,第5122页。
7 t n5 _; ]# w" s
n0 `6 @8 a0 B( V7 \[15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85《群庙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549页。' `& D& W: B/ m
. a7 ~0 ?$ D6 {% p
[157](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2页。
0 w# X/ C6 T) X* P/ }
7 }9 v L% @! L; p[158][159][182][183](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定帝王庙祀及名臣从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v; l! u, w! x* i3 u- z
# c, c# V! @! o/ J7 E1 W
[160](明)俞汝楫:《礼部志稿·特设历代帝王陵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Z2 K' j5 [1 P* p3 J* J' Y) G6 B8 S) `. O4 [ }- R) t% A
[161]赵尔巽:《清史稿》卷84《志第五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2526页。. T! a) I4 ^! p4 n- w
" R7 H& ]: z- f/ L* H[162]同上,第2529页。
2 u! c" g) V& t) V5 W4 G2 P r3 f5 i: ?5 h6 w! u" i) P
[163]《清朝文献通考》卷122《群庙四》,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924页。4 `+ B' w3 I6 s' ^' _, m' s
9 z; {0 l5 X2 }
[164]赵尔巽:《清史稿》卷15《本纪第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第536页。) f7 O/ ~+ N% w
- r, s+ Q* |' f5 H* y5 [[165]同上,第553页。2 r3 o; m$ f8 ?7 H# G
+ l; Z2 D: `5 o2 q( [2 X[166]赵尔巽:《清史稿》卷16《本纪第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第599页。
& J- o; ~: c( A) c
/ u7 }2 P* _( U% `- q, F3 x[16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M4 F7 C* y- D& l7 K
/ E4 U+ w! L( f* I! a; B
[168](东汉)班固:《汉书》卷99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华书局,1962年,第4105页。
0 o6 V8 U+ q8 }' \3 |4 I# s4 ^2 {/ ~+ V8 J/ ?4 D
[169]同上,第4106页。( q: Y& u- v% o8 p
% q, s& _; N, D[17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37《汉纪二十九》,中华书局,1956年,第1173页。; G a) n9 m4 V+ Y! L' E/ z
L0 d6 [5 c" C% e7 q$ W
[171](东汉)班固:《汉书》卷99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华书局,1962年,第4105页。
! r! c. ?: r- T0 {6 u* i
1 j4 O3 I+ V/ v! V1 j[172]《汉书》卷99中《列传第六十九中》载:“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第4106页。- ]6 f# l$ A8 Y$ h+ R
9 r! d n# n* W. B
[173]九庙在《汉书》卷99下《列传第六十九下》中有详细记载,其文曰:“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三曰陈胡王统祖穆庙,四曰齐敬王世祖昭庙,五曰济北愍王王祖穆庙,六曰济南伯王尊祢昭庙,七曰元城孺王尊祢穆庙,八曰阳平顷王戚祢昭庙,九曰新都显王戚祢穆庙。”中华书局,1962年,第4162页。
K2 G' `9 [& D5 Z6 I
* U8 x Q9 ]: ?& K& n+ M: J[174](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6《志第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420页。/ Y$ H/ o5 | ~/ W" s" O0 ~ o
- |, g+ Y$ z) K' R1 Q0 t* u) s9 A: U
[175](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帝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0页。$ \3 @7 B$ x& l7 Z
1 \* {! n1 h# k( r. N
[176]参见《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 ?/ p- K, v5 j6 L9 @; V1 s0 @/ ~ ? q$ p8 X, u! F
[17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9《本纪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221页。
$ T+ @0 ^* P _5 }
) s7 t3 m/ L ~3 J' v9 P[17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24《志第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915页。
L2 Y! a4 H; Q2 }5 K F$ T1 Q$ y, r! o, R4 V4 k& X
[17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03《宗庙考十三》,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38页。
: \8 K# u* h6 u* {, _( y- D; M* S% \
[180](明)俞汝楫:《礼部志稿·祭历代帝王乐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Z! e) a1 [: {
, I2 }* {' j9 r[181]《明太祖实录》卷92,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甲午朔,第1603~1604页。+ s% v0 t2 t/ I; l
. c3 }& p3 ?9 \' X0 V[184]参见《明会典·群祀》。
0 \6 ~& A+ Q" D. b) u2 s' B* h
9 S# L Y, K) ^[185]《钦定大清会典》卷45《礼部祠祭清吏司中祀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6 w( M" e4 j6 t/ q/ h6 c
- r9 x7 u" b' Q2 C2 {
[186]赵尔巽:《清史稿》卷84《志第五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2525~2526页。) _1 J2 D) @4 j' ^2 i
( R* A' W* V. |; n9 M
[187]《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8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E- ?: J. M, a4 N) E& `& [- w7 v" V7 S
N/ V( z/ k+ S |& K[188](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第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196页。! V9 n; H6 H$ E9 d+ m5 V3 u6 d
" T- N! \+ d7 W! `7 C& D
[189]在尧舜祭祀的类型上,前文将北魏帝王祭祀尧、舜的活动归为祖先祭祀,而本处又将其划入帝王祭祀,这是因为从血缘关系来看,北魏皇室与黄帝只是一种比拟的血缘关系,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血缘关系,从而使北魏皇室祭祀尧舜的活动具有双重性。有关“北魏皇室与黄帝是一种比拟的血缘关系”的问题,见后文尧舜祭祀实质。9 k. d0 X2 ^9 m- A; c8 ?. j5 \
* N- h7 }3 z; l/ l
[190](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10页。. ?2 T/ i1 K2 ?9 B" g
3 S4 o: Z4 y, U$ ~* ]
[191](唐)杜佑:《通典》卷第53《礼十三·沿革十三·吉礼十二》,中华书局,1992年,第1477页。' e) x: [ d* K. P6 P1 ]% A
' {7 f9 d& Q( Q, L. c8 J$ z( U
[19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24《志第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909~910页。
7 U" v4 A+ d4 b1 [) S& E4 G
8 H0 z% c# H$ W4 l[193](唐)杜佑:《通典》卷106《礼六十六》,中华书局,1992年,第2770页。! l/ G: P* K$ k7 Q" _2 I
3 C) O5 C; l3 O7 w( S1 [) Z$ e) @
[194]《资治通鉴》卷267《后梁纪二》载:“河东兵寇晋州,抄掠至尧祠而去。”第8713页。
( x6 ]8 b& L" ^ @, K! F% f1 \/ ?
0 P+ L7 x! B( _; c) X" {, y[195](元)脱脱等:《宋史》卷105《志第五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2558页。
& Z0 ~0 S6 P3 _. R4 l U% A# o& m$ J+ r7 {
[196]同上,第2560页。4 _ _$ g$ j6 O- q" J* B
6 [0 r- k# \( h# ]( w! r
[197](明)宋濂等:《元史》卷5《本纪第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93页。: b7 Q' N+ `1 X/ Y* G9 T0 ~
# C6 f: U8 j! j0 m: M- X[198](明)宋濂等:《元史》卷76《志第二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3页。) e0 `: p J0 ^3 V7 h% ]
3 `$ f2 v' }5 a& l: N' A/ M+ ?, P[199](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1页。
9 F/ e/ _1 P# }! P! r4 Y% K% M- V' r" A/ k; v# V
[200]同上,第1292页。
) V1 F% ^ X1 o: Z0 I" J7 u& c0 X f' i, Q6 b$ J# s& ?9 ^$ H2 G- A8 P
[201]《明会典》卷85《礼部四十四祭祀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b" }' {, W7 \8 |) x$ o
7 ^" x& ?2 R0 G5 n+ c[20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8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6 U% g w. o* t& G* }+ c, ]5 f+ U
[203]《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7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2 h+ f, t" K& r& d! b+ M( t
! T+ o: L: I/ @$ u) g* k, T/ Z
[204]赵尔巽:《清史稿》卷11《本纪第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396~397页。
6 S+ X5 k) G* W- R$ P' K; Q0 y B* M6 Y/ r3 ^& Y( H% C
[205]赵尔巽:《清史稿》卷15《本纪第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第536页。
- Y1 w. m+ [( X( \. B& ^$ S; q$ s0 u; C9 o+ m& E. ^4 ^- ^/ Q1 B$ Y
[206]同上,第553页。" y( G9 \% T a5 y9 G' @9 U) L
! t6 m+ v) [- e1 p1 f
[207](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5页。
7 Z) e- Y9 k" W. @, e
0 C" W; Y, D1 ?- J; ^: M[208]赵尔巽:《清史稿》卷84《志第五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2532页。
4 U+ \- a5 x- u1 s. R& L% M) z
: w# i& I! Q6 L/ Z' h6 j. H+ f( T[209][210](宋)陈思:《宝刻丛编》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7 T: @4 t E7 t+ v$ D' e
4 M1 b9 ]4 C% M6 Q' p& l[21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
" A" E8 P& [" {6 o) y3 ]# h
% P: V6 Z7 t5 U[212](宋)陈思:《宝刻丛编》卷1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8 Z. q# x- `* I H# R/ [0 |/ H v# m8 s. w3 q, K
[213](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 p M0 v: o, q! f8 p; m
5 R2 r8 B; V8 z: a
[214](元)脱脱等:《宋史》卷105《志第五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2558~2559页。
5 |- A; N. B* {
% Q4 ~' Z6 n! ?* ~; h* [% ^& O; F[215]同上,第2560页。9 J) x! w) n7 T" k' ], S: g
, P) E3 e( `8 b0 ~% I, E2 S. A( p
[216]《续资治通鉴》卷18《宋纪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第430页。
" R# w0 f2 S* W% ~: M8 l% k+ l; m+ h
[217](元)脱脱等:《金史》卷83《列传第二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862页。& V* \3 [& e5 R0 X! e ~6 k
/ e" i1 Z; }% }
[218](明)宋濂等:《元史》卷105《志第五十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2681~2682页。9 `% O9 ~5 R; r; f) V8 G; b9 z
/ I1 L# W0 s5 U% S& O' D" q
[219](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2页。
/ ]7 m; u0 n ]6 s, Z Y5 k; r- c+ i# M- k9 A+ U. V, C8 `# Q
[220](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帝王陵寝·护视历代帝王陵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t5 @* r+ k v* W+ p2 N
) N/ l, S" c4 [[221][22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9 [' v; O% `; T1 u5 X& X4 }; i" e3 P2 o/ E
[223](东汉)班固:《汉书》卷1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81~82页。- f2 l. Q9 ?0 T% [: k2 n) ^+ k i: `
2 M' W9 h6 N, U8 `" Q
[224](唐)房玄龄:《晋书》卷19《志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83页。% @/ h0 P# E$ J( d: Q/ O
, I# q- @3 Y# h# J" Q[225](唐)李延寿:《北史》卷1《魏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30页。
( C0 B' }5 ?5 J3 Q5 h) I9 S; ]2 W7 \0 Y* ?8 d0 r
[226]《湖广通志·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36年。- ]. W& w* s8 R; a
3 l% U9 N& f" |+ X \7 i/ D( n[227]《论语·泰伯》。4 r v) F& L( ]
- u j/ H: J9 e% L
[228](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43页。) M1 l! r+ x! Z, f# i" f
7 `) [3 u* A7 A6 M
, z2 q7 i! @0 t# J5 U8 @
; M5 s! Y% g1 @5 e: M(马光:《尧舜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o2 m# |" b: q9 ^) ?; _$ O% v
* z! h- V$ q G- I x5 { X* g
3 k4 a5 s# K$ J# \: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