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尚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 姚晓宏_中国兴邦产业集团总裁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1#
发表于 2013-2-27 21:31:32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回复 10# 姚孝中 3 [1 e0 I( @; c+ W6 y( [4 N
( D9 |; {$ ]+ k( y4 {5 f

: _4 Q! d- w6 T! B" I3 c% R    晓宏宗亲发给尚明站长的几张照片是他在联合国总部拍摄的,联合国总部曾经邀请他就产业经济及文化传媒的关系进行了讲学,为华人及姚家人争了光!

签到天数: 4377 天

连续签到: 59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2#
发表于 2013-2-27 22:0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孝中 于 2013-2-27 22:15 编辑
8 ?7 S; w0 ~6 ~! W5 I& Q- M' i3 V( I: L7 J" T# F/ W  }
晓宏宗亲非常的了不起!
- U/ y3 R) T3 m  |扩展阅读:产业专家,产业媒体人,企业家,传媒人 开放分类: 中华名人 人物 传媒 传媒工作者 总裁 热点人物! A6 p- y' l! Q% t/ j! \, e/ a
7 R+ I# l! ^7 N1 f" ~
一个人对于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奉献思想和智慧;一个人对于别人最大的帮助,是给予信心和决心。' w- k: f; |& N- X
南方市场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晓宏在《资阳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的观点:, E2 m; a. ?9 ]* n
观点一:“最大的成本是走错路的成本。”5 ]+ S7 k+ n' T, i; m6 E
观点二:“谋事要无中生有,做事要脚踏实地。”
) [- s$ \# n' z: R; n3 Y观点三:“我们每天让世界改变一点点”
: o7 T/ X/ n0 [+ H观点四:“不好的政府官员是一个地方的成本,好的政府官员则是一个地方的资本”. a6 W5 L/ ], X7 s1 q- f
观点五:“环境是水,企业是鱼。”2 t( r) j$ [$ b! |) H8 r* k7 l
观点六:“干部不能自导自演,一定要发动民众”
/ W' I3 `$ k  ]观点七:“要善于培育打造地方的竞争力,增强名字的含金量”; k; i6 j6 T- X! M6 C! Q
观点八:“一个地方最值钱的是商气、人气”! y/ r4 X0 S( A/ H2 K# q5 k
观点九:“最能做大的干部就是‘最好打交道’的干部”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3#
发表于 2013-2-27 22:38:50 | 只看该作者
(转)我所见过的最牛媒体----古镇灯饰报
# [0 G0 {9 i' N# g# K苏龙飞
2 z9 I4 q: t+ @! v我所说的最牛媒体,传媒江湖人士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叫《古镇灯饰报》。" Y; B1 c* k( h8 N
很早我就接触并且开始关注这份媒体,最近又陆续知道一些新情况,该报总编辑姚晓宏成为06年度“中国传媒十大风云人物”;07年他将自己的办报模进行式复制,创办了《陶瓷视界》;08年听说他们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
1 D; O2 z0 F9 g; G  N6 X$ K为什么说古镇灯饰报是我见过的最牛媒体?我罗列了以下一些理由:
7 z( \. u7 i  C, G6 `6 I9 b, v● 这是一份没有统一刊号的“体制外”媒体,在几乎没有任何行政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完全以市场化方式发展起来。
) S9 F/ j5 V  j$ J! b5 z# T/ Z9 z● 创刊第二年广告经营额即达2000万,5年时间接近1亿。, p0 ~& l2 q  |- i1 D% X" ~8 l$ b
● 采写、发行、广告三位一体运作,全国超过300个驻站分支,甚至超过新华社的国内驻点总数。, t) y5 O( `" \- F5 R, x# a
● 完全靠DM方式发行,300多个分之机构将报纸渗透到县城及中心乡镇,行业人士几乎无人不知。
: r2 M* u8 p, c" _1 X- A. p5 L" X● 依托自身传播平台的强势地位,在报纸上明确声明:广告款“不打折、不给回扣、不赊欠”。. N+ n" v5 k4 C9 \0 u5 ]2 i* v
● 一份行业报纸,办到员工数量超过500人的规模,令人咋舌。
) V5 o! U2 w) y3 |) m● 不仅广告经营异常出色,而且在行业内具有高度的公信力,甚至成为企业间解决纠纷的仲裁场所。
/ B+ q3 g: g* y: d; P● 某企业老总在得知该报总编辑答应做该企业顾问时,竟然到了欣喜若狂、手心出汗的程度。
. N* I! f1 T5 h6 \9 d6 i● 甚至有企业愿意出20万一年,在总编辑姚晓宏的个人名片背面做广告。: q+ p: I! \# R3 v( ]
我相信,探明了媒体业水深水浅的业内人士,看到我所列的九条理由都会汗颜。放眼全国,几乎没有任何媒体能出其右,即使业内公认最出色的《南方都市报》,也无法完全做到以上9条。% I8 U3 G5 x2 ~( o* D" l
我曾于2004年两度前往中山市古镇镇,有幸当面请教古镇灯饰报总编辑姚晓宏。并将我所知梳理成文,以飨各位。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4#
发表于 2013-2-27 22:39:24 | 只看该作者
姚晓宏是何许人也?
  D" |( a3 q2 P9 w: ^/ i姚晓宏在男性当中算是非常瘦小的了,但是精神饱满,说话铿锵有力,非常富有感染力,给人感觉像是那种激情四射的人。+ d. ]2 L6 m  q
他本人算是资深媒体人士了,江西人,学法律出生,生性耿直。早年在《江南都市报》做时政类新闻,因为揭发了江西某位省级高官的嫖娼事件,报社迫于压力将其开除。辗转南下,到了广州《羊城晚报》做时政板块编辑,生性不改,又捅了黑幕,于是又被驱逐出门。* G8 C0 z2 V6 F" t$ T+ l4 }: c
姚晓宏在羊城晚报时,曾经到过中山古镇采访,并且结识了该镇的党委书记。他当时就觉得这里灯饰产业初具规模,并且琢磨着这里是不是有可能有行业媒体生存的空间。* w+ y) j! l+ f( B& Y& v* Y% @
离开羊城晚报之后,索性他就到古镇去了。恰好当时古镇准备搞一个“灯博会”,缺一个策划人士,于是姚晓宏自告奋勇揽起了这个活。结果是这个灯博会在姚晓宏的策划之下,搞得有声有色,古镇镇政府非常满意。
7 `+ {1 d9 T9 X4 @# ?: S) H在这种背景之下,姚晓宏向古镇镇政府提出了创办行业报纸的想法。镇政府表示支持,提出两点:第一,刊名上必须冠上“古镇”二字;第二,赞助5万块钱、借给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两台电脑,其他都不管。
+ \1 O1 r9 O- M" [2 o% E- a4 X“5万块钱、一间借来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两台电脑。”这就是日后他一直向员工宣称的创业环境。) x% H* |7 i  Z- Z& V; X3 A
那时姚晓宏弄不来统一刊号,即使镇政府也没这个能耐,最终他只弄到一个企业内刊用的“内部出版号”。没有“准生证”,只能走DM(免费赠阅)的模式。# h: W; [1 V' _6 R% W
2002年4月,《古镇灯饰》试刊,两期之后,5月22日正式创刊,新闻纸,4开8版。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5#
发表于 2013-2-27 22:39:42 | 只看该作者
颇具戏剧色彩的起步
* D, P( H5 ^1 \9 v1 G( D. Q8 j如果光看当时的办刊条件,几乎没有任何人会相信,姚晓宏能把这份报纸做起来。“我就是5万块钱起家,而且我创刊当期即实现广告收入。”我觉得,姚晓宏所说的这话,有部分吹牛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并不是非常相信。但是,当期实现广告收入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当地企业看在镇政府的面子上,做一点广告还是有可能的。  ~. g. u% T9 H
当时的姚晓宏就是个“光杆司令”,一切事情全靠他自己,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以他当时的条件,绝对请不起正儿八经的媒体人士跟他干。于是他索性就找来一张红纸,写上招聘启示,往外面墙上一帖。用它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愿意干的我都要”。
; V8 T) q8 g. S" r- j. C. m还别说,这一帖效果还有一些。陆续还真有些人来找工作了。可一看,这些人哪里是能干媒体活的人啊?“基本上都是一些在当地找不着工作的人。”没办法,当时实在是没人,他也收下了。
; E. J8 l( R+ j" y' c1 V$ ?+ Q! l于是姚晓宏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姚晓宏所做的更多是“陈安之式”的打气培训。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姚晓宏找来一个木框,自己站上去开始喊话:“你们跟着我干,是绝对有前途的。你们今天拿六七百,我保证你们明年能拿六七千……”0 z: T9 D: S3 ?/ e$ N% E- x
喊完话,姚晓宏开始分派任务。他让所有人带上报纸(当时还是试刊的报样),到全镇挨门挨户去“扫街”,有两个条件:“第一,全镇一家都不能漏掉;第二,一份报纸必须换一张名片回来。”) i* \: P; V' `8 R2 T1 v$ r# ?
这对于一群找不着工作的人来说,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戏剧性的一面出现了:“我早上派出去20个人,到了下午就只有2个人回来了,其余人也不给我打招呼都不干了。所以我就周而复始的进行着,第一天招满人,第二天人跑光。”
+ L: D0 \5 ^. m( K" M幸好,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过程中,真正稳定的人一个一个积累下来了。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了姚晓宏的主力干将。$ f: Y+ r% R* c+ l3 |7 Z
这么一拨人,依然是对媒体一窍不通的人,于是姚晓宏开始对他们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媒体培训。用姚晓宏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其实这样也好,他们都是一张白纸,完全由我来塑造。”& m* u. O  f; E( _4 |# c# V* ~0 [" [6 D
没想到,上一篇关于古镇灯饰报的小杂谈,挂上博客之后还引来了诸多网友的回复。看得出来,这些回复的网友基本都是灯饰行业的业内人士。从博客的回复文字来看,不难想象《古镇灯饰报》在行业内到了何种权威程度。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6#
发表于 2013-2-27 22:40:02 | 只看该作者
在古镇打开局面5 Z) ?  l) \8 U' A
《古镇灯饰报》艰难的开头总算有了起步了。对于自己做出来的报纸,姚晓宏是看得“比儿子还儿子”,他决不轻易乱丢弃一张报纸。“如果我看到哪张报纸弄皱了,我一定会一张一张把它整平。要是哪个员工敢把我的报纸,用来垫桌子或者垫屁股,我马上就一脚踹过去。”在姚晓宏的言传身教之下,每个员工都养成了非常珍惜自己报纸的习惯。8 j8 B* c5 a1 e: H/ [& h
在当时创业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姚晓宏甚至得亲自充当“接线员”的角色。他回忆起早期的一些场景:“那时人手不足,所有员工全部出去派报纸去了,就我一个人留守,有时读者打电话来说想看看报纸,能不能给他送一份。我马上带上报纸,到外面搭一辆摩托车亲自给他送过去。毕竟,那个时候有读者认可,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 J8 G7 N* ?
从我个人的判断来说,姚晓宏是一个比较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与使命感,而且特别具有原则性。再加上他那种雷厉风行、做事果断的风格,特能让下属折服。因而,他培养出了一大批非常具有开拓能力的市场骨干。4 k# s' ~% R' U. W
渐渐的,古镇灯饰报在古镇站稳脚跟了。2002年8月1日,古镇灯饰报第一次扩版,由8版增加至16版,7 F" H- n9 a, N% n& d% b
姚晓宏的野心,是要把这份报纸做成全国性的主流行业报纸,他在报纸上打出的口号就是“办中国最好的行业报”。在古镇当地,《古镇灯饰报》或多或少可以利用镇政府的行政资源。然而,一旦出了古镇,一个小小的镇政府就鞭长莫及了。对于一个谋求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媒体来说,小小镇政府几乎不具备任何行政支持力量。
) q' O& k4 S( T  C无论如何,姚晓宏必须迈出古镇,接受市场更严酷的考验。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7#
发表于 2013-2-27 22:40:15 | 只看该作者
走出古镇,迈向全国4 L9 g. J5 w( |3 T* p, c; K* z$ d
为了走向全国,姚晓宏分了两步走。第一步,先把报纸递出去。
. D4 _+ \' i; K/ O他采取了两种方式将报纸扩散到外地,一种是利用古镇灯饰企业的各地代理商网络,他把一批报纸交给古镇的灯饰企业,然后灯饰企业将报纸向省级总代理-区域代理-批发商-零售商,这样逐级传递下去。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古镇的物流公司,随着灯饰货物,将报纸运到各地灯饰批发市场,供人取阅。' k- \8 Y3 }6 x) J1 e/ x
可以说,古镇的企业对姚晓宏都非常配合,因为报纸将的都是古镇整个行业的事情,传递出去有利于古镇企业的对外宣传。
2 E3 S* }( C) s这种做法起到的效果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古镇之外的行业人士,开始大范围知道了出自古镇的这份报纸。9 n: ^+ c, [$ z
完成这步之后,姚晓宏开始执行第二步:把人派出去。; x1 C* J* K8 w0 u
2002年12月4日,姚晓宏通过报纸向全行业公告,《古镇灯饰报》将向全国灯饰发达地区派驻工作站。自此,古镇灯饰报正式开始了扩张之路。' A: K- u, Q! E  k! e$ h
于是,姚晓宏开始逐步将自己的骨干人员向外派驻。古镇灯饰报的工作站布点,第一步从古镇扩大到珠三角,第二步扩大到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第三步扩大到地级市及部分灯饰发达的乡镇。最终古镇灯饰报形成一个全国300多个驻点的工作站网络。
4 l" e$ n  g: H7 Q而在古镇总部,古镇灯饰报的架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下设新闻中心、综合部(行政、财务、后勤)、市场部(珠三角、华西、华东、华北、东北)。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8#
发表于 2013-2-27 22:40:28 | 只看该作者
工作站的“首席代表制”4 I$ M( ~; {/ ?- h6 E7 [5 B
全国各地的工作站执行首席代表制,由首席代表携带1-2名专员,全权全负责该区域的广告、发行、信息采集等工作。工作站首席代表直接向所在区域的市场总监汇报。- S1 K# n) E2 T
这种制度,使得各地驻站人员既要是发行员、广告业务员,同时还要具备基本的新闻写作能力。或许有人要问,像这种需要综合能力的人,上哪找那么多去啊?但是姚晓宏就是有办法训练出那么多人出来。$ j% Z1 f* C$ ?. Y! Q% B. @7 l+ Q
姚晓宏始终向员工强调:“广告不是拉来的,而是服务做好之后吸引来的。”与此同时,他向驻站人员立了3条禁令、4条必须:+ V! k( g- @% W8 g9 ]
不得接受现金款项、不得吃客户的饭、不得收红包,一旦发现开除论处;
# K2 k( a! z: C. z' U2 ^) k9 v6 A每天早上8点必须召开全体网络视频会议,每天晚上必须向总部结清当天的款项数目,每个工作站每周必须提交3篇市场一线的动态资讯,每次外出见客必须着统一着装并且在上衣左上侧别上《古镇灯饰报》的徽章。. W8 K- m' \2 w9 {/ Y! ^9 {
在得知古镇灯饰报派驻工作站时,很多外地企业都表示愿意免费提供场所,但是被姚晓宏回绝了,按照姚晓宏的说法就是:“拿了别人的好处,到时候就不能挺起腰杆说话了。”
' P& `& [1 W) H) w+ H! B. B工作站的首席代表,每月要回中山总部述职一次。对于那些不合格的驻站专员,则派回总部再培训然后再重新下派。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9#
发表于 2013-2-27 22:40:52 | 只看该作者
行业强势媒体的形成
- c/ t* S' S8 f- |, j' b# ?2 V做媒体终究离不开“内容为王”这四个字,古镇灯饰报是如何取胜的?
/ b5 z0 D' p: @/ M8 u" C2 F姚晓宏说:“刚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做灯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低的层次上,很多都是作坊式的运作。他们很缺乏一些知识、一些视野,不知道什么叫现代企业,我就要给他们上教育普及课。他们不懂什么叫品牌,我就开始给他们讲品牌;他们不懂什么叫产业链,我就开始给他们讲产业经济学;他们看不懂大趋势,我就开始给他们讲战略。”$ ~3 D2 c) l" H1 z' s, v
于是,《古镇灯饰报》一个招牌栏目——“一凡论坛”应运而生。这个栏目实际就是古镇灯饰报的头版社论,“一凡”是姚晓宏的笔名。
* n* ~9 k+ i/ K! R借助这个栏目,姚晓宏撰写了大量的分析评论文章,或者指明当前的行业趋势 (如《现金为王的时代》),或者分析宏观环境对行业产生的影响(如《当心经济降温带来的冲击》),或者与企业谈战略规划(如《从“隆中对”谈企业战略》),或者批评行业的某些不正之风(如《谁在挂羊头卖狗肉?》)等等。借此,姚晓宏建立起了一个舆论向导的高地,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 q9 @- h( g; |# \: m
这个栏目后来成为报纸的王牌栏目,成为整个行业的关注焦点。行业内人士,每拿到新一期的报纸时,几乎都会有同一个想法:“看看姚晓宏这期又说了些什么。”
- f( `3 f1 u6 W7 n  z: c$ z古镇灯饰报的另一个王牌栏目是“特别策划”。每周一期的特别策划,总是从紧扣行业焦点,进行一些全面及时的分析报道,让读者对当前的局势有直观透彻的理解。如《价格战,即将打响》、《灯饰价格大调查》、《今年,行业变化知多少?》。这些深度报道,也极大地吸引了企业的眼球。+ H# n/ b' E1 d7 \2 d( o
第三个王牌栏目是“市场一线”。古镇灯饰报借助国内的300余个工作站,每周向读者呈现一周以来全国各地几乎所有市场动态信息,让读者对全国市场状况一目了然。
1 R" ]8 i- P! m  V6 u; {这种持续的耕耘,不断夯实了《古镇灯饰报》的权威形象。于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又出现了,那些灯饰行业人士,不但期盼着新一期报纸的到来,而且往期报纸都会精心收藏起来。如果哪位网友不相信,你可以亲自做一个小调查,随便去一家做灯的或者卖灯的企业问问,他保证会如数家珍般把往期报纸翻出来给你看。
3 g' F4 H  }( L1 k' O: F3 X" Z# s甚至可以说,《古镇灯饰报》是被收藏比例最高的报纸、传阅率最高的报纸、浪费率最少的报纸。
, u) m- `' j) L0 f% g5 v$ b! k0 P姚晓宏“行业教父”地位渐显& l2 P8 H0 u% ~" p+ H
报纸的声誉是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姚晓宏也异常珍惜自己的媒体独立性。他很清楚,报纸上的每一个字将对真个行业产生何种影响。
9 K, p/ e# B4 Q4 }! }- G长期的积累,让行业人士对报纸的内容异常的信赖,甚至企业之间产生了纠纷,一方就直接向另一方宣称:“我要到《古镇灯饰报》去告你。”古镇灯饰报“维权”与“仲裁”的功能开始产生出来,姚晓宏不得不时不时充当“民间法官”的角色。
& l  W; d1 u; V+ H6 b随着古镇灯饰报权威地位的确立,作为总编辑的姚晓宏在行业内同样声名鹊起。一睹姚晓宏的风采,成为行业人士的一大愿望,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在此我试举两个我所知道的案例:
; t  l2 X2 u3 o8 a1 z5 O其一,一家灯饰企业,因为对姚晓宏的钦佩,以20万一年的价格,“买断”姚晓宏个人名片背面的“广告位”,用来打自己企业的广告。(下附姚晓宏名片的正面,及背面的企业广告。), ^% [& P* A, D
其二,东莞一家灯饰企业老总,向该报东莞首席代表邓启华表示,希望能聘请姚晓宏为该企业的顾问。经过几个月的持续跟进与争取,邓启华传话给他,说姚晓宏同意做他们的顾问。这位老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竟然到了欣喜若狂、手心出汗的程度。
9 A% _+ c( S' u如果姚晓宏决定要到哪家企业去考察,企业方一定是高规格的欢迎仪式。姚晓宏俨然成为整个灯饰行业的“教父”级人物。# ]8 [4 O' _3 d1 d8 Z- j
2002年12月8日,姚晓宏把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桂晓风请到了古镇。此举,应该又是媒体人士津津乐道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古镇灯饰报》是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不到“出生证”的媒体,它却敢请监管机构的要员来视查。
8 J9 y$ ^: d6 S& F5 \想想看,就好像一个未获得“金融许可证”的地下钱庄,去邀请银监会的高官来考察,这不是自取灭亡吗?但是,副署长考察完古镇灯饰报之后,非但没有认定其“非法”,而且对其经营模式以及对行业的贡献大加赞赏。* D# f) f2 K- p- ^
从某种意义上说,姚晓宏通过此举,是变相的获得了官方的认可。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20#
发表于 2013-2-27 22:41:12 | 只看该作者
姚晓宏公开宣布“三不”
  K3 E5 n/ a+ t报纸内容打动、拉近了读者,广告量急速攀升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广告的增加,而姚晓宏又不希望广告过于稀释内容,于是报纸持续扩版,2003年6月2日,从16版增加至24版,2004年3月29日,又从24版增加至32版。
4 l" v/ W5 a) I0 h* @: D虽然几经扩版,依然满足不了客户的广告刊登需求。有时候,客户必须排好几个月的队才能轮上。这时姚晓宏公开宣布,古镇灯饰报的所有广告执行“三不”政策:不打折、不赊欠、不给回扣。7 k. R7 J$ k4 E, M8 ]
根据目前我所知,能够如此公开宣布的媒体,在国内还找不出第二家(况且当时它还仅仅创刊两年)。当然,姚晓宏能够这么宣布,主要是因为自身媒体的强势。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姚晓宏“唐吉柯德”式的理想主义。  c  ~) ~9 P+ r0 h, B# L, I  i
从他当初在《江南都市报》揭发高官嫖娼,在《羊城晚报》揭黑幕,到后来禁止员工收受红包,再到后来的广告签单不给回扣,都一脉相承地体现了姚晓宏理想主义风格。而这种特质,也恰好帮助他打造了一份极具公信力的行业媒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24 23: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