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蓬安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进郑陆桥姚家头姚氏家史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7:50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就把双方召集在一起,说出自己的意见,如双方都愿接受,问题就算解决了。$ l; {, c9 Y4 w3 J0 `
排解纠纷的人通常称为“大(武进方言读‘驼’)先生”,是乡里德高望重的人,不在于家中财产的多- H& K* M% @% e8 G3 Q1 {
少。当然,“大先生”是民间自然形成的,没人任命和推举,解决一次纠纷要花很多时间,又无报酬,) `% v) v8 Y* W4 E3 I; N' [
问题圆满解决后,当事人难得也会送一点土产以示谢意,也就完了。为人排解纠纷之事,一般都在
7 S; S  |6 R- A6 g街上(即乡村市镇上的商业街)进行,有时人家也会找到家里来说事,一坐就是很长时间,对家人的: k! O' \# x% R$ r" Y% q' k5 M
日常生活不无影响。' R# p# x) L" G, `* _" ~
这种依靠乡里有文化的人解决纠纷的办法,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近代,甚至在今天的某些农
: k- K) l0 D" T/ ]$ n9 S+ j村地区还有它的影子。这是传统中国民间的一种社会自治功能。搞好了,协助政府稳定社会,搞不
8 C5 t9 x0 Q1 m' Y' D. I好,“大先生”也可能成为乡里一霸。1 Z  V, u3 r2 y# X
除了排解纠纷外,因为“大先生”有文化,又与乡邻和睦共处,彼此关系融洽,所以那些不识字的
; J& e- t% c0 P% c) @$ z  `$ j农民,也常来请他做些与文化有关的事情,比如写信,给新生儿起名字等等。姚家头前村有个农民,: }' q  W2 G# z. Q! n" `+ w
生了个儿子,高兴得不得了,立即跑来请父亲给他儿子起名。我父亲一问他家的情况,知道孩子的
$ b9 ^. z% M* s3 j  W0 S0 ^2 l. L8 m母亲只有13岁,便说了句:“嫌早!”意思是这个孩子的母亲自己都还未成年,怎么就当了母亲呢?
& ~" G* P/ A) C岂不是太早了吗?谁知那人却以为这两个字就是“大先生”给孩子起的名字,就很高兴地回去了。
' K3 m$ W6 P$ a据说,这个孩子从此就用“嫌早”二字作为名字,直到寿终。
4 Y4 A$ _" z& w" _' B' s5 \% P我的伯父有妻有妾,叔父也有妻妾。这在当时都不算什么,至少在我们家,并没发生过因妻妾2 t; R  y1 E: }
而引起的大矛盾。倒是家境较好而不纳妾的比较少见,所以父亲曾说自己是可以立贞节牌坊的,因
4 D& b/ V% f' [4 D. d' d为他没有娶妾。但是,原配夫人未能再生个儿子,无法继承家业,终究是件憾事,所以,后来父亲还
' `" z0 G) N  q) K: S! R2 d是在原配夫人劝说下,娶妾张氏,这就是我的生母。
% J! l2 e9 d) I% c  P$ r我的生母出身贫寒,人很贤惠,年龄小于我的异母大姐。她知道自己来到姚家,就是为了生子' _5 E, E) f' s
传代,所以从来不争名分,家里人都称她为姨娘。她生了3个儿子,长子榜元,次子榜亨(六七岁时2 t! E7 k7 N5 ^
夭折),我排行第三。下面有两个妹妹,当她生第六个孩子时,不幸难产去世。哥哥榜元,小学毕业% e8 P" s+ [" l1 ~
后听从父命,去常州城里师从大伯父学习3年国文,结果国文学得不错,却把数学等自然学科荒废
" [6 M4 G8 S" [# s了,遂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抗战时期在重庆第十兵工厂任职,胜利后即从重庆到上海,任市政
, `6 z0 W3 p* {5 K6 B. O府人事科长。人民政权建立后,继续留用,1950年1月因病去世。有二子三女。
" M, \9 |' U5 K! Z( p9 J生母于1929年去世,当时她的身份还是妾,所以丧事办得很简单,灵前安放的香烛台制作十分5 G' ~% D/ q" c/ B
粗糙,我很不高兴,大人们大概也看出来了,所以一两天后就重新换了一套制作精细的,与姐姐们生& q" u/ @8 l( N
母的相仿。张氏也因此作为续弦夫人对待,灵柩就停在家里。
- m" E' `8 ^$ Q4 i! i4 T( U父亲去世时,我只有十五六岁。起初,父亲的灵柩也停在家里,到1936年初冬,家里人觉得时
% q+ [6 a* \( w0 [  }局不稳,决定将我父母的灵柩一起下葬。出殡那天,仪式很隆重,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排列顺序( M8 i6 o- L- y7 G3 z% \
为:乐队、司仪,长子(我大哥)手捧牌位,男孝子(儿、孙),灵柩(父亲灵柩在前,我生母的灵柩紧随
% p. F6 B# L' F- }其后),女孝子(媳妇、女儿),女婿,亲友。男女孝子均头戴麻布孝帽,身穿麻布孝服,手持一尺五寸
; |; x* F* I4 ^7 V3 B: o, c左右长的哭丧竹棒,在邻居的搀扶下弯腰而行。送葬队伍从大门出去,绕村一周,先到前村,再到后1 e0 S9 h! V! Q0 d
村,然后前往祖坟。送葬途中,有两次“奠茶”,一次在本村某户人家的晒场上,一次在出村后的大路
4 [9 y; m" ?; G5 Z) R, r( }; f上。这是亲友或邻村人对死者表示尊敬的仪式。“奠茶”时,送葬队伍停下,前来奠祭的人家抬出四7 H4 g0 W; t* f' {% `3 `0 m1 v5 T" T
仙桌,放在灵柩前,桌上有茶盅和简单的供品,然后由“奠茶人”在灵柩前点燃香烛。这时,乐队奏起  q+ D1 E( O3 t7 o8 n# ~) I
丧乐,司仪高喊“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毕,撤掉桌子,送葬队伍继续出发。
  O  N' M( ^2 F4 R* |  E每年清明要扫墓,我家男人少,只有我和我哥哥,但那时哥哥已离开家乡出去做事,扫墓的事只7 @2 K5 A9 ~1 X! X
好由我这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来完成了。在我们那里,女人扫墓是不算数的,多少女人也不顶一个5 s& ], v( v* r7 `& J: o. {
男人,哪怕这个男人是孩子。所以,尽管我有5个姐姐,但她们一个都不能去。- g* ^: ^6 T1 p- n1 m
祖坟在武进、江阴两县交界处的东奚墅(今属江阴市利港镇),那儿离姚家头村大概有十多里
3 v$ R% u/ Z/ h2 z4 X" f! c8 y3 f地,祖父、伯父、我大哥等去世后都葬在那儿。6 a7 ~% g' d% d6 @# {, R: S' {
到了扫墓那天,家里会打发一个人,一早到西石桥街上买些菜,有肉有鱼,当然也会有一些蔬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8:24 | 只看该作者
菜。因为路远,我走不动,所以家里总要事先备好独轮车,去的时候,我坐车上,家里雇一个人(或长1 C; D0 M& b7 S) V$ ]
工)推车。我还在路上的时候,那个先去买菜的人买好菜后,会在西石桥桥头等着,看我们过来后一
; Y( [! _( A9 q$ N. Y1 r起走。一路上,推车的和买菜的两个大人闲聊。坐独轮车仅仅只是省力罢了,一路上颠得很,其实
( n2 T5 B1 |( s% y, z! \. ]并不舒服,我坐累了,就要下来和他们一起走。路边是盛开的油菜花,非常好看。我走得慢,他们怕
9 |( \* X2 S( V耽误时间,就催我坐上车。姚家头到西石桥约五六里,从西石桥到墓地有十多里。到了祖坟附近相
+ s* x: J7 i8 h9 p- m* I! e) i1 [帮我家照看祖坟的那户人家后,陪我来的两个大人就和主人忙着拣菜、洗鱼、烧肉,我有时会在边上
- t+ j$ C) j4 S帮忙,更多的时候,我就到这个村的庙里去看鬼的塑像。这个庙里的鬼比姚家头庙里的鬼多,像那& y% H0 f3 F/ w( v% P' l7 T
种伸着舌头的白无常、判官等,都是我们村没有的,塑得也要好一些。庙的周围,开粉花的是桃树,
+ u6 T: w' E# W# W% H# |! L8 h4 b/ y开白花的是李树,现在想来真的是很美。
  W, o* v& L9 T, h3 m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就有人来喊我了,大人们有的挑着装供品的担子,有的扛着铁锨,我跟着他
5 @+ r+ u0 g' e们再走二三里路,就到了坟地。然后,大人们将供品在坟前摆好,我就趴下磕头,然后起来,在大人; c( K2 n4 Q) h" W! q
的帮助下,做些整修祖坟的活儿。  D3 V5 u; h4 z1 H' O8 Z) Q4 a
坟上的草是不能拔的,那是好东西。通常就是培培土,然后由大人帮着用坟地旁的泥土起两个% r0 c* A2 O6 l
像小脸盆一般大的土块,叫“坟帽子”,放在坟头中央,中间还要压一张黄裱纸。如果每年清明前后) t! _( c9 r# P3 K
坟头上都有个新做的压着新黄裱纸的“坟帽子”,就表示这户人家已来上过坟了。1 ^$ \9 W# C& J3 P- d
等一切都弄得差不多了,大人就帮我收拾起供品,拿回烧菜的那家人家去,再烧得人味些,那家: u$ C. p/ G5 s
会有一两个人陪着我们,把供品当饭吃了。祭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定有清蒸刀鱼,雪白的鱼' f4 B8 y, x( s4 n
上撒着寸段绿韭,真是色香味俱佳①。还有水芹菜,是长在水田里的,非常嫩,吃起来满口清香。这
8 e( _  M0 a5 i2 u) G- t3 N顿饭要比平时家里的饭丰盛,吃剩下的,就留给那户人家。这户人家是固定的,每年都在这家,从没( y1 o, e5 h3 R- @! y6 h
换过。我上了中学后,清明时回不来,家里有谁去扫墓的,就不知道了。1 {  I: \- Z7 t$ c1 b, N8 g3 r
父亲为女儿择婿,也是看家庭,重人品。我的大姐夫许光世(字剑虹,1888—1959),是北夏墅许7 b  Z# q" H' {6 f  `# v4 w
氏后人,也是父亲的学生。他在光绪年间得过“拔贡”的功名,不但学问好,人品也好,在当地颇有名
7 x% j+ P, y+ x" |! q# u望。他成家后,曾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当教员,学生中有后来成为知名人物的“七君子”之一史良。9 {1 M0 J) @* D, M
1937年冬,他刚携全家从苏北靖江逃难回来,就有乡邻来报信,说是日本人正到处找他,想利用大姐
9 {' Y# b5 X0 ?夫的名望,让他出面维持当地社会。大姐夫得知这一消息后,就离家躲到江阴利港镇,一直不露面,0 |% B. Y0 M4 ?  C7 U/ G" ?
直到事情过去才回到姚家头,收了二十多个学生,教他们四书经传,以维持全家生活。上世纪50年
# A5 s7 @3 c$ r6 d- D0 f代,大姐夫曾当选过常州市人大代表,还是江苏省文史研究馆的馆员。: P# ~% Z7 H! C! |5 j8 q. J1 u
旧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系同姓通婚较少,但母系血缘之间通婚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大姐夫
$ r+ j/ w$ X7 p6 b6 }/ G! F的母亲,是我的嫡亲姑妈,他和我大姐的婚姻也就是所谓的姑表亲。所幸他们的3个子女都很正; F7 Q( D' n$ b8 h2 A
常,读书也不错,分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长期从事科研工作。9 R, Q& H2 S9 N. W; Y- R2 b3 n
四叔父轶闻
' ~- f, j( p$ j- l9 C. q祖父的三子祖晋,字公鹤⑦,小名七宝。因为祖母生他时年龄已大,所以据说他吃过我大伯母的" X+ _& {  D8 `( g* B
奶,祖母去世后,我父亲的原配妻子也曾经带过他。祖父的3个儿子中,只有他是举人,后上京会1 z! `2 M( \  h+ d3 N
试,未中。3 m% m" B1 h$ a9 F% F
叔父小时候常由祖父带在身边,白天念书,晚上同眠。他6岁那年的腊月,一天晚上,盗贼来撬% @6 ~* l  I: c* h( P& S
我家的门,睡在祖父身边的叔父被惊醒,害怕得不得了,正要哭出声来,祖父掩住他的口,轻声告诉
5 U6 Y0 ?% B5 u0 q1 U+ A! F① 长江刀鱼,以每年清明前后产于镇江至江阴段者为最佳,今已罕见。姚家头村离长江不远,每年的祭品中必有刀鱼," \; L) B, H7 J: I# t+ z# C
应与刀鱼属当地名产有关。
3 d/ n% }5 L) l8 r② 姚祖晋改字公鹤,当在1915年以后。他撰于1911年春的《西藏新志绪言》中自称“之鹤”,文末署名为“姚之鹤”。
0 b+ ^: p8 u4 I( k8 M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所辑《华洋诉讼例案汇编》时,署名亦为“姚之鹤”。在此之前,尚未发现以“公鹤”作为署名。一, _9 r) u& p1 ~' i: D3 I; n
说,某次报社发稿,排字工将“之”误植为“公”,发现差错时已不及改,遂沿用之。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8:58 | 只看该作者
他,我给你讲《大学》时,最后一段中不是有叫“盗臣”的吗?所谓盗,就是现在来的那种人,你如果* i$ K3 S! ?7 {& i, Y
哭出声来,就难免被他伤害。据说,叔父听了祖父的话,就忍住不哭了①。当时,凡是家里读得起书7 @9 K* m% q: R5 |
的人家,六七岁的小孩一般都还是处在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俗称“三百千”)的启蒙阶
0 T0 M8 P! X: z/ M/ b% a2 r段,而叔父却已开始听祖父讲《大学》了,而且有所理解,可见他从小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颇有深! C$ R1 I9 W: V( m: v5 p/ N& C
度的。: a! Q2 [: t" j# ~& p0 h
叔父自幼聪敏,常能急中生智。听长辈们说,一次,村里遇盗,叔父在村边点燃“苋棵堆”②,邻村0 M! O1 m9 p/ o  w  ]; b
以为火警,鸣锣相传,赶来救火。强盗大惊,一无所获,鼠窜逃遁。叔父读书能过目成诵,加上祖父、% q% {$ V: _- G6 I, X* n
伯父督学甚严,年纪轻轻就考取了举人。后来,叔父到上海谋生,随身仅带了13块大洋。他在上海8 H; V$ F! ~! ]7 r0 `- I
写文章、写书、出书等,交结名人,还帮人打官司,自己也有了一点名气③。他每年回来一两次,回来7 K: ?3 \# Y0 q
时,常州一些有身份的人都对他很恭敬,派车接送,设宴招待等等,大概是因为他在上海很有地位; S( ~0 q4 M& ^1 t2 F' H  S. O
吧。不过,乡下的一班侄女们,却并没有把他当作“大好佬”@。
) J( g+ w; X( j$ `! [9 [( N叔父在乡下的一些行为,证明他是一个有新思想的人。他考取举人后,一度协助伯父创办新式
( _9 }% K5 [  d: u, g% t学堂,即钟英小学。因无校舍,他便率领乡人推倒施庄庙里的菩萨,腾出房子作为校舍。他从上海2 c5 u& j) P/ W: r
回到乡下小住时,常骑着一匹白马来来往往。看到人家在祠堂从事宗族活动,就说,“祠堂都是男人
1 k7 a  c# p/ z出入,这不对,要有女祠堂”,于是提出要创立女祠堂。虽然女祠堂既无房屋也无田产,不过是借用( \5 I' N1 V# G+ F0 f  ]' I
姚氏祠堂而已,但还是有人响应。然而他的侄女却没一个参加的。当时,每个家族的祠堂都有些田
* y0 Z8 O$ H% `9 T# _产,清明扫墓、冬至祭祖,族中各家各户出一点钱,派一人,中午吃面,晚上有酒菜和饭,乡间称为“吃  ^3 e3 p( @; `- x  ], f
祠堂”。叔父创办的女祠堂,也请族中的女子来吃饭,不用付钱,一应开销都由他出。
& w% l7 [' X7 Y' ~: u* U叔父具有新思想,也得到了族中长辈的影响。叔父在他的《上海闲话》一书中写到,族伯姚岳望6 i9 H  x! i) Y; N0 g, U
(字彦嘉),曾于光绪二年(1876)随郭嵩焘出使英、法,光绪五年(1879)回国。他是个很有见识的: Y4 X$ R& p9 i# d- {! Z5 a
人。他回乡时,常到家塾看望一班读书的孩子,并对孩子们说,读书之余,不可不经常购买“新闻纸”
! k. H1 N4 q7 {. Q( c(当时对报纸一种习惯叫法),留意时事,方可得风气之先。这番话,给叔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 Z8 X8 w4 W3 C, v8 C- t! b2 v民国初年,叔父在郑陆桥镇上开了一家“汇伦”茧行,村里有不少人去帮忙,颇成气候。1915年
, d+ Q7 E9 L+ h& d至1916年间,据说是袁世凯亲家的什么人也在郑陆桥开设蚕茧分行,并仗势压价收茧,与叔父的茧
7 g) l8 |/ s7 B  g行发生冲突,双方为此大打出手。事后叔父怕对方报复,遂东渡日本避难。不久,袁世凯在全国一
: q; E9 A7 s+ g, [片讨伐声中忧惧而死。叔父平安返乡,再度抬价收茧,当地百姓大悦。叔父也做过棉纱生意,主要3 D+ b! H" G) ~* r. k+ N! g
方式是从日本进口,在国内销售。一次,他从日本进口了一批“仙女”牌棉纱,比较便宜,每扎八斤$ H+ }1 {7 N8 g8 V  C
半,叔父请人将其改装为每扎8斤,按扎论价,卖给江阴人,从中赚了一笔。叔父到底有多少财产,
3 O0 h0 `) t0 Z" [2 s2 v谁也不知道。据说,他回乡时经常会当着族人的面,问他的姨太太:“我们有多少金子?”然后自问自
* R* {2 P' _4 D8 F+ J6 c答:“四斤多一点,五斤少一点。”或是“五斤不到,四斤有馀”,如此之类。如果叔父所说的不假,那
6 j/ h$ D+ g( E; Y# l么他的财产也有限得很。
2 |2 ]# g$ v7 c& U7 R正如伯父和我父亲一样,他们兄弟3人,除原配夫人外,都有侧室,但并未因此影响到与原配夫# A- S7 |5 A. B$ ]/ u
人的关系。叔父的侧室是他到地处长江边上的魏村镇(今属常州市武进区)娶回来的,家里人都称6 W5 J% J& s+ d* f+ b
之为“魏村人”。叔父对原配夫人很有感情。据说,他原配夫人病重不治,家人一面通知远在上海的2 g, \+ d, I9 n3 ]% }
① 据家谱记载,此事发生在清光绪丁亥(1887)十二月初七夜。《大学》中的这段原文是:孟献子日:“畜马乘不察于鸡: w, E$ F, W  F$ E% H8 o
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 `# o: U2 F0 i( W② 类似茅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于河边高冈,叶子边缘有锋利的锯齿,武进一带的农家常于冬季伐翦,以充薪柴。
2 N. z! x7 C7 v  ~0 T; Y$ G③ 陈存仁所著《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写到不少姚公鹤晚年在上海时的情况。陈氏曾由常州名医张伯熙推荐,师从姚
8 G3 s& h/ U% X, P$ m公鹤习国文。据陈氏回忆,姚公鹤曾任《申报》主笔、商务印书馆编辑,还主办过法政讲习所。交结者皆一时名流,如孟森、. ?& D8 |0 h) p1 U9 b; ~
蒋维乔、庄俞、董康、胡朴安、陆尔奎、叶楚伧、戴季陶、陈冷血、陈布雷、唐驼等。其中,孟、蒋、庄、董、唐等人都为常州籍。姚
* n) [, m$ u) K1 V5 b0 `: k1 d公鹤又与章太炎相熟,时有书信往来(对姚公鹤与章太炎是否曾有交往,目前尚有不同意见)。1928年,姚公鹤还参与了上* T, q0 o3 ], m7 I+ Z
海中医界反对国民政府颁布的“废止中医案”活动。参见《银元时代生活史》第1—3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R6 w! l. e  ~# T' Y2 b  o" ?4 a, t④ 大好佬,武进方言,意即有能力并有相当的社会地位者。3 `/ ~; w( Q( I4 j. n7 {
· 】08 ·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29:32 | 只看该作者
叔父,一面给病人喝人参汤,以延续生命。叔父从上海赶回来后,两人见了一面,原配夫人就去世) E4 E5 @! L' I! r
了。我就是通过这件事才知道人参是可以延长生命的。叔父的原配夫人去世后,他的侧室就成为
' a# P8 n: x2 z2 B' S8 Y0 Z正式的继配夫人了。/ P/ r- N5 t6 ~, W5 v- A( v
叔父的继配夫人个子不高,人很漂亮。从上海到乡下来时,一身旗袍,大概是长期生活在上海
% m; [+ w. x' e* R5 \% W+ H的关系,她在乡下也是说一口上海话。叔父共有五子一女。原配夫人生有一子一女,其余4个儿子
. N" N) g5 D& Z* ]4 d0 z: @都是继配夫人所生,排名都是“初”,名剑初、直初、明初、俊初。这几人中,剑初曾参加革命,后来退
" x: d5 {, O- H: z) R党,大概现已去世了。直初的天资不太好,但工作很好,明初读书很好。俊初是新中国电影录音技
8 k6 `  d+ ^( k$ r3 V8 I术的前辈,长期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曾担任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录音师。
# O" r+ s* r! N4 ^. C关于叔父的去世的原因,一直不很清楚,乡下有一些传说,恐不可全信。据说,他是因为在上世6 q, W" d, a: v- ~
纪20年代全国掀起的反日浪潮中,表现出倾向于日本的态度,引起了社会的误会,遭到各界的激烈- Y$ U8 x! {% f* R
抨击。为此,叔父感到压力很大,就从上海躲到乡下,住在郑陆桥的亲家公屠培成家,抑郁成疾,于
2 l$ f6 `5 J! G1930年春在上海病逝。
+ U0 @! p/ e, B) h( X% _8 r叔父去世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入葬东奚墅的祖坟,而是将灵柩停放在姚家头村北一
* n  e' [) t5 @9 O( D* z个叫火烧沟头的地方,准备日后再移葬祖茔。据乡老回忆,当时,先把地面铲平,上放6口摊缸,缸
$ G3 Q7 R: C# B口朝下,缸底朝上,灵柩即座放在缸上。然后在灵柩外用青砖砌椁,再用石灰封面,此称之为“浮- ?5 y9 w% z( j! Z$ L& I
椁”。后来叔父的继配夫人逝世,也采用了同样的形式,与叔父的浮椁相隔不过数尺。1951年清明: Z9 P( G. [" L' y, _' ^
前,叔父的长子遂初、次子剑初率部分家人从上海回到乡下,将两口棺木在原地分别深埋,从浮椁上! S1 J  M9 M/ |
拆下的青砖还铺了一条小路,以方便村人行走。遂初设宴遍请族中长者,逐桌敬酒,态度诚恳,委托4 ]  C8 Z& }% n; S# C
大家代为照看。
+ X, V+ z  [" F# K# @7 p“文化大革命”时期,木料紧缺,家乡盗掘棺木成风,十坟九空,防不胜防。已经腐朽变成青黑色* `0 k6 F6 C  L" C  Y
的棺木经“过磷酸钙”涂抹,做家具盖房子,色泽白亮如新。姚家头当时也盛行此风,有村人将叔父
* s% A& h( `4 [) e2 i' w6 p3 V和他继配夫人的棺木取出,骨殖深埋。据当时直接参与的人讲,挖出的棺木约四五寸厚,红漆尚存,$ \4 Z# l0 K4 F/ S6 ]4 ]8 k& l
材质完好,不是杉木,有异香。挖出来的棺木,原本准备搭猪舍用,因天色已晚,就放在外边,准备第8 U2 I0 x+ W5 D5 u) ?4 X: |
二天派人锯板,不料在夜里就被贼人偷走,一块也没剩下。火烧沟这个地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
# P( ^* ]: v8 G2 k& V1 Z. m盖满厂房,深埋叔父和他继配夫人骨殖的地点,已无法寻找了。④
- t2 ?, M0 z! C' n1 L五农耕及家务
2 a/ c% r- H' c! q5 Z- j, L祖父在世时,家境并不好,一家人曾穷得只好住祠堂,后来在能干的祖母的经营下,家中境况日
, ~& S" F5 a9 N% p  p益好转,开始有了自己的房子。房子是逐步盖起来的,从东往西盖,我记得先盖的房子是祖母和婶2 W# _' B: ^. P4 L: k) k5 ~  ?
娘等住的,后来就盖伯父家的房子。我家只有3间楼房,后来称为“老楼”,以别于20年代盖的新
* L9 V' j1 a( q( n楼。老楼不高,为的是不遮住后面人家的阳光。20年代时,我们又盖了4间新楼、5问平房。因为
% a* a1 q* m3 J  u& f7 {盖房,加上父亲开的饼行亏本,所以借了不少债,直到父亲去世时也未还清。
, Q, N. i+ T# }3 ^* L+ v5 c父亲晚年多病,家中大小事情均由四姐姚荷秀作主。四姐一生未嫁,除了勤俭持家之外,在经
- k9 Q/ b; i4 A9 z$ C: V' ]2 H  k8 T. x营方式上也很有一套。当时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收租、养猪、养蚕、编蒲包挣钱,四姐处理债务/ ^% g5 ~; N2 w4 I1 L8 T. K$ W) a
时,把每年攒下的钱集中起来还给一个债主,尽量做到彻底还清,而其他债主,则该付利息的还付利
' x2 c# H2 E6 `5 s2 i% i& ?息,这样一来,就能逐渐减少债务的本金数量,实际上也就少花了不少钱。
, n' L+ q% s" c/ ^由于债务较多,父亲在世时曾建议当家的四姐,可以卖掉一些“破田”(即因“漏水”而无法种水6 P% z1 a2 f! W, g
稻的田)来还债,但四姐认为卖田是不肖子孙所为,执意不肯。为了既能保证家庭开支,又可逐步清
  G6 `0 Y& |. l$ c- a! H  Q还债务,四姐动了很多脑筋。比如,自耕田所产粮食和收来的租米,基本上是自家食用,以及用于支# E' D0 s& K1 o, d. Z) Q* v, ~
付长、短工的工资和弟妹们读书的学费、膳食费。农村生活中现金开支很有限,靠做蒲包换取的现
& T- {  v' i: q. Q0 |% D( K& n① 姚公鹤去世及下葬的情况,由姚文哲提供。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30:44 | 只看该作者
金便已足够应付一般的物质生活。还债主要是靠出售大部分自种的杂粮,如黄豆、赤豆、芝麻等(少3 R) `9 e0 m: J/ d8 R
部分留作自家食用)的钱,以及卖出的春秋两季蚕茧、两窝小猪、一头肉猪的钱。将一年之中的各项
( c1 ?4 x$ V% B$ e0 T/ B大宗收入集中起来还债,年复一年,才算逐步还清。
% h7 H& z) J+ d- W8 x6 Y% p4 _; R) _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受世界丝业的影响,养蚕业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行业,丝价波动较大。% {: a/ d! Y7 n4 r
蚕在生长过程中容易染病,如遇不测,就会大批死亡,前段的投资和功夫都白费。蚕快“上山”时食
; \4 Q# Q% w; m# g+ Y6 x$ k量很大,有时自产桑叶不够,就要借高利贷买桑叶。我家自有桑田多,但把大批带叶桑条运回来,需
" Q& Y, m* \. V. S* {( L6 n1 R要不少劳力,此时的工价也就很贵了。蚕长成了,让它做茧到采茧还有一系列的劳动。蚕茧很轻,& X. c- F; k/ i1 R4 J. y0 M
又要保持干净,运输途中得十分小心。如果是卖鲜茧,卖出后就有收入,但收茧的商人常常会趁机
7 E8 v" \0 w2 t压价。将蚕茧烘干后再卖,则可能会积压资金,而且未来的价格也很难预料。' }' `7 p) ^1 s0 v7 C# |
当时江南一带养的蚕都是本地品种,虽然比较适合江南的气候,但出丝量较低,丝的质量不太6 s3 x5 K: b6 Q8 R$ i
好。而El本蚕种结的茧大,丝的质量也好,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高。但是,我们那里的农民开$ N0 f8 ^$ T" v6 X
始对洋蚕种不信任。南京政府成立后,政府建立培育自己的蚕种,并派技术员每年下乡推广良种,6 k  Z( L2 N+ w3 C& L
传播新的养蚕技术。当时,一般是每个村子来两个人,在村里住一个月左右,指导农民养洋种蚕。: F9 Y" d5 l: {( J/ ~  o
收购蚕茧时,对洋种茧给予较高的价格。这样,到了30年代初,农民就全都改用洋种了。
7 B2 \; o1 V4 w* q1 j1 q上世纪20年代前养蚕,一年只有一季,品种改良后,改为一年两季,即春蚕和秋蚕。秋蚕技术
' d7 [. f& U# E8 ^: F: R2 z' I上更需要指导,采叶方式与春蚕不同,春季蚕长大时食量很大,桑树枝条也长大了,可以把枝条剪回
4 h/ }" C$ `' @9 C* |来在家里采桑叶,妇女小孩都可以做,但剪枝条和运输需要壮劳力。春季剪完后又随即长出新枝
; d6 [( d; P7 q2 y* R条。到养秋蚕时新枝条上又有新叶子,但此时只能一张张采下来,初秋多霉雨,采叶时常挨淋。所
$ A9 o6 a. H- ^3 V以秋蚕一般养得少些,但也很辛苦。
+ K' ?, q# V6 h# ?# p! _/ O0 O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我家有多少地呢?听说我父亲有一个遗嘱(我没见过),遗嘱中说:我哥哥、9 H) ~" {; P+ C$ w* A+ ], k
我、四姐姚荷秀每人8亩地。我的两个妹妹每人5亩地,这5亩地的收入给她们做嫁妆,而不是直
7 S9 p1 v. Y" x/ M接将地作为嫁妆陪送的。这样算起来,我家当时一共34亩地。到土改时,村里的干部告诉我,我家
5 b; s( t. ^/ U5 F6 A' A: k1 W共有80多亩地。那么,这个数字中应该包括良田、漤、冈、沟、滩地,而上述34亩地是良田,只占总
: W# u- q6 t1 [/ q9 H. G' V数的一半还不到。
% s9 _* b. M8 d. m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就在做着改造土地的工作。对于江南的低洼地来说,祖先们与水争地,研  s( f, S  p& ~& c1 w, X
究出一些特有的改造办法。他们先把地围起来,让外面的水不再进入,然后把地分成一块一块的,
, o8 E+ ]" M( Q& \一块地挖下去使之更低,把挖出来的土堆到另一块地去,低地就叫褛,高地就叫冈,形成U\1』的样4 O" B. J' s; ^+ P2 V0 j- o
子。当时江南很多低洼地只能长蒲草,这些低洼地买起来很便宜,我父辈如何攒钱够买这些土地+ f4 w) H  ^+ w6 W5 K
的,我不知道。只记得父亲雇了人来改造这些地,这是很费时费力的。改造好后,冈上种桑树,漤里
3 w4 s# ?4 C% v* i9 A9 }. [4 L种蒲草。土地买卖的详细过程如何进行也不知道,但是记得土地买回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便宜些2 F: G4 \1 Y0 S* M
但没有绝对的支配权,也可以收租子;另外一种是买下所有权。向哪些人买土地呢?一般来说江南% q( p& j" y" d7 ^+ U. b: ~) X* T
的人很不容易卖地,一种情况是破落的地主,比如我们村里有个地主叫姚兴岐,因他面黄,人们都叫4 _% o5 z4 ?, n  _( Q& W
他“黄兴岐”。大家说,黄兴岐烧肉,一面烧一面吃,到烧好,肉也没了。这人后来就把家败了。我家
* \+ y. G, k. j2 C+ M( q  H很可能就是从这样的人家买来的土地。另一种情况是家里突然有什么变故,急需要钱用也要卖地。
; i7 G. |) ]( g! k' m. s+ Y9 |我家买来的地,大多租出去给人家种,我家只收租子。, A$ e$ Z. ]0 K6 ^. C6 {; }; a
经营漤、冈需要的劳力少,但靠漤、冈里种东西的收入很不稳定。比如说桑树,头一年蚕茧卖得* V. o& w  K$ X2 x1 D2 w  y
好,第二年桑叶就卖得好,如果头一年因什么原因蚕茧卖得不好,第二年也就没人买桑叶了。所以
, u9 X: j' a: T5 t, B( Q- Y还是要靠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收入。我跟四姐去收过租子,一亩收多少租子我不知道,收时一般收  W" _& n# `) c( [1 s. j" K5 H
麦子、米,不大收稻。收稻用斤量,收米用斗量,量米时东家在斗上面用手心抹一下,手心的凹凸全
, V; L. O0 D$ |3 O) f4 Z0 [7 B凭东家的良心。抹平了以后再用手拍一下斗,然后往收租人的粮袋里倒,绝不能在交租人一面往斗; v' U, F' I% i2 P1 p  O5 F+ M8 J
里倒粮时一面拍斗。. G# p' G' G1 `8 ~- J
收回来的粮食,卖出的不多,绝大部分都留作自家食用,放在家里一个很大的米囤里。这个米
$ p4 y8 g! v5 V: t: E- r9 N5 f囤有一人多高。青黄不接时,左邻右舍也常来借米,我们都借给人家。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31:14 | 只看该作者
编蒲包也是我家的收入来源,销路最好的是编盐包,即装各种盐的包。蒲包要按照规定的式1 `" ?3 n+ d. v
样、尺寸编,但盐包不用封边,毛边的就行。村上有做蒲包生意的人,每天早上各家各户将编好的蒲' @7 i3 o0 }9 S" r2 U
包送去,当时清点,当时就给钱,一个蒲包几个铜板。编蒲包的收入有限,但已够买灯油、豆腐之类,7 Q  M8 J' M! w
充作家中的零用钱。* k& V' r9 q" M; g& M% A0 r8 G
蒲草长在漤里,每年阴历十月左右长工或短工要去把蒲草割回来,放在场上晾。家里人再经常
  x6 S* l& ~7 V6 x( c8 q将草分分堆,翻翻身。晾好以后,在院子里堆成两人多高的蒲草垛,作为日后编蒲包的材料。
9 _" M2 }. S; I; r$ q: l& v: @- Y我小的时候,家里长期雇一个长工,忙时再雇些短工,平时改造田地、采桑叶、割蒲草等,都需要
; {0 {( |/ `  C3 v) n+ v1 N雇人。每天,长工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活,不用主人催促,忙起来的话,主人也与长工商量雇人的- r2 X$ G: t- _. e: g
事,由长工出去找人。当时江南长工的来源有这样两种,一是苏北来的穷人,带着老婆孩子在此地
" |$ c1 b: x1 c9 W租一间房住下来;一是村里的穷人,也是有老婆孩子的。长工每年有几十个大洋的收入,平时可以
2 u# Y* \+ x9 N/ x吃饱饭,每天还可以吃一块肉。家中男主人是可以吃肉的,女人一般都不吃肉,可见长工的待遇是) A4 w( n- j2 T& j9 h
好的。长工住在我家楼房前5问平房里的1间,与他挨着的是裁缝。裁缝每年来租一间房,住一冬. r9 ~6 {$ y3 H8 N" E) u- P
天,给村里人做衣服。平房的中间是门,门再过去的3问租给人家。1 t. I+ T. i$ H6 e; L/ ~
郑陆桥下的河与长江相连,在生活中也留下一些与长江有关的记忆。比如说5间平房的前身
- V* D6 a( o% m. h0 C8 h是木屋,我小时还见过。木屋是长江上游放木排的人搭在木排上,用以栖身的。到下游把木排卖! K% q+ {1 L+ J0 r, O
了,木屋没有用了,我们就把它买来当作屋子。常州这边的长江水很浑,木头不易腐烂,较为好卖。
; N: P, O+ A0 A# ]8 P" U无锡那边是太湖水系,水清,木头爱长青苔,不好卖。还有,我们那里的芦蒲港直接通往长江,每天3 g" R- `( Q: s7 T3 n/ A* h
潮来潮往,河里沉淀了很多河泥,所以每隔三五年都要挖河泥。我们家没有劳动力,只能出钱。挖
  _  S- u  Q. w+ x) q3 W6 `出来的河泥堆在岸边,在上面可以种竹子,还可以种“苋棵”当柴火。江南的燃料很紧张,我家自己- h8 b- v+ U! y5 r
不种什么庄稼,也就没有稻草可烧,但在沟或滩里可长茅草,每年都要雇人割茅草回来,堆垛,以供, Z8 O, b5 l, D# v
一家大小之用,也有一部分卖掉。我家冬天院子里满满的,有蒲草堆,还有茅草堆。
  E/ i* c% j' c- ]/ D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时局稳定了一段时间,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由于家里盖房子,借了很多8 Q8 E" Z: ?' w8 z
债,到我小学毕业时,不知是家中没钱,还是照顾我年纪小,总之是大人让我在家休学一年。当时,
) c4 T- Y4 f) n# P9 P- k$ x/ I; {- T我的生母已经去世,父亲也日益衰老。我休学在家,他就每天教我一段《孟子》,先是给我讲一遍,然- n2 H% }5 B" Y+ E* q/ E" {
后让我到屏风后面去读3遍(不要求背),读完了就说:“行了!”那时读的书,直到现在有的还记忆
( l0 l- n  s) S- Q深刻,可以脱口而出。
- I1 k# h7 m6 A- H  T1 Z* P1931年,休学一年的我没有考上省立常州中学,只好进了私立常州中学,哥哥与这个学校的国# g% Z( g# j5 b7 x
文教员很熟,就同意我分期支付学费。初中念完后,我考上了省常中。这时家里的境况虽然好一些
" x; A2 K! [+ X了,但我仍可以感觉到,每当暑假结束,四姐姚荷秀为我筹措学费、食宿费的困难。$ x2 z1 \7 _2 E- L, _% z( r, {
[口述者简介]姚榜义,1919年生于江苏武进,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0 @% i$ G$ X& N) f* D
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参与过治淮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等。曾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主
1 |- p# M5 R0 M任、水利部规划局副局长。2004年获水利部颁发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荣誉奖”。享受国务院
8 y  X7 Y' g1 ^特殊津贴。
$ ~( H& s# z6 J1 o! E4 v( S[整理者简介]承载,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0;姚浦,编辑,中国质量杂志社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1:32:55 | 只看该作者
這裏感謝月園家門.付費下載.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8#
发表于 2012-12-11 21:47:19 | 只看该作者
我已下载传给姚波宗亲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14 05: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