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他,我给你讲《大学》时,最后一段中不是有叫“盗臣”的吗?所谓盗,就是现在来的那种人,你如果* i$ K3 S! ?7 {& i, Y
哭出声来,就难免被他伤害。据说,叔父听了祖父的话,就忍住不哭了①。当时,凡是家里读得起书7 @9 K* m% q: R5 |
的人家,六七岁的小孩一般都还是处在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俗称“三百千”)的启蒙阶
0 T0 M8 P! X: z/ M/ b% a2 r段,而叔父却已开始听祖父讲《大学》了,而且有所理解,可见他从小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颇有深! C$ R1 I9 W: V( m: v5 p/ N& C
度的。: a! Q2 [: t" j# ~& p0 h
叔父自幼聪敏,常能急中生智。听长辈们说,一次,村里遇盗,叔父在村边点燃“苋棵堆”②,邻村0 M! O1 m9 p/ o w ]; b
以为火警,鸣锣相传,赶来救火。强盗大惊,一无所获,鼠窜逃遁。叔父读书能过目成诵,加上祖父、% q% {$ V: _- G6 I, X* n
伯父督学甚严,年纪轻轻就考取了举人。后来,叔父到上海谋生,随身仅带了13块大洋。他在上海8 H; V$ F! ~! ]7 r0 `- I
写文章、写书、出书等,交结名人,还帮人打官司,自己也有了一点名气③。他每年回来一两次,回来7 K: ?3 \# Y0 q
时,常州一些有身份的人都对他很恭敬,派车接送,设宴招待等等,大概是因为他在上海很有地位; S( ~0 q4 M& ^1 t2 F' H S. O
吧。不过,乡下的一班侄女们,却并没有把他当作“大好佬”@。
) J( g+ w; X( j$ `! [9 [( N叔父在乡下的一些行为,证明他是一个有新思想的人。他考取举人后,一度协助伯父创办新式
( _9 }% K5 [ d: u, g% t学堂,即钟英小学。因无校舍,他便率领乡人推倒施庄庙里的菩萨,腾出房子作为校舍。他从上海2 c5 u& j) P/ W: r
回到乡下小住时,常骑着一匹白马来来往往。看到人家在祠堂从事宗族活动,就说,“祠堂都是男人
1 k7 a c# p/ z出入,这不对,要有女祠堂”,于是提出要创立女祠堂。虽然女祠堂既无房屋也无田产,不过是借用( \5 I' N1 V# G+ F0 f ]' I
姚氏祠堂而已,但还是有人响应。然而他的侄女却没一个参加的。当时,每个家族的祠堂都有些田
* y0 Z8 O$ H% `9 T# _产,清明扫墓、冬至祭祖,族中各家各户出一点钱,派一人,中午吃面,晚上有酒菜和饭,乡间称为“吃 ^3 e3 p( @; `- x ], f
祠堂”。叔父创办的女祠堂,也请族中的女子来吃饭,不用付钱,一应开销都由他出。
& w% l7 [' X7 Y' ~: u* U叔父具有新思想,也得到了族中长辈的影响。叔父在他的《上海闲话》一书中写到,族伯姚岳望6 i9 H x! i) Y; N0 g, U
(字彦嘉),曾于光绪二年(1876)随郭嵩焘出使英、法,光绪五年(1879)回国。他是个很有见识的: Y4 X$ R& p9 i# d- {! Z5 a
人。他回乡时,常到家塾看望一班读书的孩子,并对孩子们说,读书之余,不可不经常购买“新闻纸”
! k. H1 N4 q7 {. Q( c(当时对报纸一种习惯叫法),留意时事,方可得风气之先。这番话,给叔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 Z8 X8 w4 W3 C, v8 C- t! b2 v民国初年,叔父在郑陆桥镇上开了一家“汇伦”茧行,村里有不少人去帮忙,颇成气候。1915年
, d+ Q7 E9 L+ h& d至1916年间,据说是袁世凯亲家的什么人也在郑陆桥开设蚕茧分行,并仗势压价收茧,与叔父的茧
7 g) l8 |/ s7 B g行发生冲突,双方为此大打出手。事后叔父怕对方报复,遂东渡日本避难。不久,袁世凯在全国一
: q; E9 A7 s+ g, [片讨伐声中忧惧而死。叔父平安返乡,再度抬价收茧,当地百姓大悦。叔父也做过棉纱生意,主要3 D+ b! H" G) ~* r. k+ N! g
方式是从日本进口,在国内销售。一次,他从日本进口了一批“仙女”牌棉纱,比较便宜,每扎八斤$ H+ }1 {7 N8 g8 V C
半,叔父请人将其改装为每扎8斤,按扎论价,卖给江阴人,从中赚了一笔。叔父到底有多少财产,
3 O0 h0 `) t0 Z" [2 s2 v谁也不知道。据说,他回乡时经常会当着族人的面,问他的姨太太:“我们有多少金子?”然后自问自
* R* {2 P' _4 D8 F+ J6 c答:“四斤多一点,五斤少一点。”或是“五斤不到,四斤有馀”,如此之类。如果叔父所说的不假,那
6 j/ h$ D+ g( E; Y# l么他的财产也有限得很。
2 |2 ]# g$ v7 c& U7 R正如伯父和我父亲一样,他们兄弟3人,除原配夫人外,都有侧室,但并未因此影响到与原配夫# A- S7 |5 A. B$ ]/ u
人的关系。叔父的侧室是他到地处长江边上的魏村镇(今属常州市武进区)娶回来的,家里人都称6 W5 J% J& s+ d* f+ b
之为“魏村人”。叔父对原配夫人很有感情。据说,他原配夫人病重不治,家人一面通知远在上海的2 g, \+ d, I9 n3 ]% }
① 据家谱记载,此事发生在清光绪丁亥(1887)十二月初七夜。《大学》中的这段原文是:孟献子日:“畜马乘不察于鸡: w, E$ F, W F$ E% H8 o
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 `# o: U2 F0 i( W② 类似茅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于河边高冈,叶子边缘有锋利的锯齿,武进一带的农家常于冬季伐翦,以充薪柴。
2 N. z! x7 C7 v ~0 T; Y$ G③ 陈存仁所著《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写到不少姚公鹤晚年在上海时的情况。陈氏曾由常州名医张伯熙推荐,师从姚
8 G3 s& h/ U% X, P$ m公鹤习国文。据陈氏回忆,姚公鹤曾任《申报》主笔、商务印书馆编辑,还主办过法政讲习所。交结者皆一时名流,如孟森、. ?& D8 |0 h) p1 U9 b; ~
蒋维乔、庄俞、董康、胡朴安、陆尔奎、叶楚伧、戴季陶、陈冷血、陈布雷、唐驼等。其中,孟、蒋、庄、董、唐等人都为常州籍。姚
* n) [, m$ u) K1 V5 b0 `: k1 d公鹤又与章太炎相熟,时有书信往来(对姚公鹤与章太炎是否曾有交往,目前尚有不同意见)。1928年,姚公鹤还参与了上* T, q0 o3 ], m7 I+ Z
海中医界反对国民政府颁布的“废止中医案”活动。参见《银元时代生活史》第1—3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R6 w! l. e ~# T' Y2 b o" ?4 a, t④ 大好佬,武进方言,意即有能力并有相当的社会地位者。3 `/ ~; w( Q( I4 j. n7 {
· 】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