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遍四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29:53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1月11日,在蓬安县相如镇,只见老艺人祝世发领着一帮人在镇文化服务中心编扎草龙,“初几头,我们这草龙是要好好舞的,热闹得很哟。”1 x( K! c/ A" y, M( Q- y: j  l

, {) q2 ?' D2 Y; z! L5 `1 q蓬安县文化馆馆长刘成明告诉记者,相如镇的草龙有上千年的历史,自南宋末年兴起,一直流传至今。每年稻谷收割后,县城附近的农户们便把晒干的稻草放在家里阁楼上,等到要过年的时候,整理出来编扎草龙,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N/ E. \# }4 m( }
3 X6 {6 B/ |4 n# h
结缘:草龙师傅的艺术人生3 Z% R1 L, v: z1 R1 H5 s6 ^
1 \! C! G9 r9 K; N. \
看着自己身边忙碌的徒子徒孙,祝世发满是皱纹的脸笑得乐开了花。他今年73岁,与草龙结缘已经60年了。
+ k# \4 h, T* f3 ?; L0 |) [4 T  G. J5 I- S& q, t1 U$ O6 d& k
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祝世发一边对记者讲述起自己与草龙的故事。
+ j) m, n: |* ^* N0 s8 |1 `  A, N" l3 \5 }, d
第一次接触到草龙,祝世发才13岁。“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的大年初一。”他说,“抬花轿、车车灯、舞狮子……各种喜庆的节目在街上表演。突然出现了一条草龙,随着舞龙人舞动的节奏上下翻滚,舞龙队旁边很快就集聚了一大群观众。小祝世发好奇得不得了。那天,舞龙队走到哪里,他和小伙伴就跟到哪里。- K. T7 s, U: O, u

) f  V" i8 H0 E1 z! Q5 |0 A从此以后,祝世发对草龙上了心。每当大人们舞龙的时候,他就和几个小伙伴去玩耍,看大人是怎么舞的。舞龙间歇休息时,他们又一起揣摩草龙是怎么做的。渐渐大一点,他们到生产队和篾匠师傅学做篾活,开始扎草龙的基本功学习。几年的勤学苦练,祝世发和几个师兄弟练就一身绝技。他们不看图纸,就能做出各式各样的篾器,扎出各种逼真的草龙。* h! t: m2 m3 x1 ]3 {' p
0 N9 m  x8 @- V& `
然而,舞草龙在文革期间被列为“破四旧”的对象。改革开放后,草龙又走进平常百姓家。祝世发的徒弟王森林就是因为有一手扎草龙的好手艺,被选进周口镇文化站工作。
1 {) B# {" h8 w$ B
/ D/ q* c# @6 l2 p1 P. x3 M选材:扎龙身龙头像绣花
) u5 |) W+ ]( A9 d+ f( R: \4 ]* u
* e  `" H: H6 `: _: F" H: m  c“扎草龙一定要有耐心,否则是扎不成功的。”一说起扎草龙,祝世发就更兴奋了,“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非常复杂严格。”- a' j& H& v) v

* `0 o& `/ t2 g) E( k: r; J& A相如镇草龙长26米左右,共有17节。其龙骨全部用竹篾制成,龙身则用稻草扎成。祝世发说,选用的竹篾必须是5年以上的竹子,而且竹子的成色要淡黄,不然竹子劈成篾条,干后就会变形。同时,选用的稻草也颇为讲究,必须要使用韧性强、不易折断的干稻草,并且只能要中间包芯那段。此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将一根根稻草编织在一起,然后像绣花那样,用麻线一针一针地缝紧才行。# c! I1 G/ H( b' N$ l* e

; q& f+ d" S* Y6 O, f0 Q扎草龙还是件费时费力的活路。“最少需要30人,一起编扎一个星期才能完成。”拿着已经成型的龙头,祝世发说,编织龙头最花功夫,他和王森林、杨先建三人忙了一个星期才做完,做完后还要添加上牙齿、舌头、眼睛、龙角、胡须和眉毛。记者看到,龙角、龙眼、龙舌已经用干稻草编好,祝世发小心翼翼地往龙头上安装。然后,他又在龙头上用竹子划成圆篾棍,扎上两根龙须,“这样才有飘逸的感觉”。最后,他用一条彩带将龙头关键裹缠,在眼睛、嘴巴和腮旁涂上颜色,龙头就完工了。
9 e$ i0 [$ Z, Y! i" V% B
4 s2 S2 Z' l$ e7 P4 L这时,王森林在龙身下面插上若干竹竿作手柄。“这叫龙杖”,祝世发说,舞龙人持龙杖一起举起草龙,边走边按一定方向摆动,使得龙身不断翻腾,草龙就舞起来了。
" P- X; w2 X( q5 E7 @/ t) {
% M9 b. T0 }% j# m心得:龙头龙尾很关键
4 n+ r6 T. z% v/ S, q% i( H* |1 J: s
“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锵咚锵……”草龙刚新鲜“出炉”,几个心急的舞龙人就连忙舞起来。
5 U/ S4 e% @% M  R0 Z2 V" @
& `5 b* ?% y- E4 Z, Q舞了近60年草龙,祝世发也有一点心得。他乐呵呵地说,“整条草龙要20个人才能舞得起。”与其他舞龙不同,由于草龙浑然一体,前后节之间紧凑,操控龙头和龙尾的两人很关键,一般要找35岁到40岁之间的壮年男士,因为太年轻的可能手柄把持不住,在舞龙中东倒西歪,没有耐力;年长的体力又可能不支,还容易受伤。! k' B) [$ n/ N. V1 K

+ h% j1 Z; _6 b如今,祝世发的这些心得都传授给了关志海等年轻一辈。说话间,草龙已经翻滚了起来。王元金在队前挥舞着戏龙珠,舞龙头的关志海带着队友跟随着节奏跳动,草龙时起时伏,龙头忽高忽低,龙尾忽左忽右,一忽儿是长蛇阵,一忽儿旋圈转舞,耍出了“侧舞”、“半边舞”、“快舞”、“回头望月”、“龙嬉珠”、“龙打串”等舞姿。突然,关志海一声大吼,舞龙人全部跑起来,草龙似乎在飞跃。# e$ M! R0 Y1 ^1 {
) g2 h$ \) S/ ]3 ^9 [8 w/ O) E
相如镇编扎草龙的绝技已开始在传承。几年前,王森林他们用了一个多月,做出一条近30米长的“草龙”,他有心叫女儿王凤英在一旁观看。如今,王凤英已经成为编扎草龙的一个能手。0 S( D: `% m" q: A; ?- G

  E; [; _, u3 t9 a' f" r$ H0 H祝世发说,草龙已经被列为南充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儿孙以及年轻人们喜欢学,他们就精心地教。“这样每年春节,大家都能热热闹闹的。”/ q* m! v4 n6 g6 [3 ~  ?
+ `4 C: }6 t- O. M) r1 E
宋英猛 四川日报记者 陈四四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31:35 | 只看该作者
扎草龙 草龙艺术吸引孩子的目光 年轻人学扎草龙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35:45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37:22 | 只看该作者
 蓬安“草龙”历史传承一波三折
  w8 N5 r% U. g, I+ I) Z) k+ I: J% B) u' i* L
  据对“草龙”文化有过多年研究的蓬安县文化馆馆长刘成明介绍,兴于宋朝末年的蓬安“草龙舞”,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每年稻谷收割后,县城附近的农户们便把晒干的稻草放在家里阁楼上,等到要过年的时候,整理出来编扎“草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几十年来,制作精巧的“草龙”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并被列为南充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a; X& n! @( J7 K- P/ L. I
5 f. K4 y- k8 l: Z2 U3 c  今年73岁的祝世发,是蓬安扎“草龙”的传人之一。据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物资匮乏,布料紧缺,镇上老一辈人找来几个匠人,扎出一条“草龙”来舞。儿时的他和几个同伴跟在舞龙队伍后面,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大人们舞龙间歇休息时,他们便去玩耍、揣摩,后来,他们就在生产队里向篾匠师傅学扎“草龙”的基本功——做篾活。0 i# B4 y1 z3 R4 F8 \' u3 F
$ g: ~) b' s+ v* c+ G
  通过几年的勤学苦练,祝世发等几个一起学艺的,纷纷练就一身绝技,不看图纸,就能做出各式各样逼真的篾器,还为家里带来了不少的收入。当时当地卖的很多篾器,如常用的簸箕、筛子等,很多都出自他们之手。但“好景不长”,王森林说,“文革”期间,草龙舞被列为“除四旧”的对象,于是,舞草龙的习俗就停了。他们为了维持生计,开始做起其他的篾活。+ z3 G1 E9 t$ i4 N/ J) [
( }- B# x/ P/ A
  改革开放以后,“草龙”、“水龙”、“火龙”等一批久违的艺术珍品,焕发出盎然的生机,又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中。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影视节目的冲击,原来的戏迷变成了影迷,“草龙舞”等民间艺术逐渐衰败下来。为了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祝世发和王森林几个人常常聚到一起,编编篾器,扎扎“草龙”以消遣时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38:15 | 只看该作者
扎“草龙”耍“草龙”需要真功夫
" b3 S, |" t; }0 j1 M% p7 w) c) _: A$ X: X$ W: l' y
  “扎‘草龙’一定要有耐心,否则扎不成功。”祝世发说,“草龙”从选材到制作整个过程,每一步都非常复杂而且要求严格。蓬安制作的“草龙”直径大约30厘米,全身共17节,每节1.5米,全长26米左右,龙骨全部用竹篾制成,龙衣用稻草扎成。所选用的竹篾必须是5年以上的竹子,而且竹子的成色要淡黄,不然,竹子劈成篾条晾干后,就会变形。选用的稻草也颇为讲究,必须使用韧性强、不易折断的干稻草,并且只要中间包芯的那段。有了精选的材料,加上足够的耐心,将一根根稻草编织在一起,然后用麻线一针一针地缝紧才行。
% Z, Q% e' t4 `2 P* l' o7 G3 H. ]5 l+ l4 U/ w
  一般来说,扎“草龙”至少需要人工30个,一起工作一周才能完成。其中,编织龙头最花功夫,编织一个龙头,祝世发和王森林、杨先建三人就需要忙碌近一周的时间。龙头做完后,还要为龙添加上牙齿、舌头、眼睛、龙角、胡须和眉毛。其中,龙角、龙眼、龙舌都是用干稻草编织成的,但龙须、龙眉必须用莎草做成,那样才有飘逸的感觉。牙齿则是用泡沫刻成的,然后在头上用竹子花成圆篾棍,扎上两根龙须,并用一条彩带全部裹缠。除此之外,还要在龙身下面插上若干木棍或者竹竿作手柄,作为龙杖。把“草龙”扎好,然后在眼睛、嘴巴和腮旁涂上颜色,就可以拿出来表演了。
# T1 i+ C0 ?0 h+ l6 Y) G* v
" n2 y5 X+ _6 f# C! R/ i; a  “舞‘草龙’看似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想舞好,还得要靠体力和团队的配合。” 祝世发说,普通的花灯龙、板凳龙,各节之间都分开,进行“软性连接”,所以每节都比较松动自在;而“草龙”则是浑然一体,前后节之间很紧凑,每个舞龙者受前后两人影响极大,整条龙基本操控于龙头龙尾两人。舞“草龙”对人的体力要求极强,一般都要找20名35岁到40岁之间的壮年男子。
1 M: ~) L/ C" G" ^4 w/ Z4 r3 y% Q# D! |( l1 F( F
  每当要表演时,带队的就会点燃一串鞭炮,大呼一声“请龙来!”然后鼓、镲、钹齐鸣。“耍宝”的带着龙队跳出来,边跳边呼唤“呀!啊!……”然后,舞龙的跟着“耍宝”的做出各种优美姿态。舞龙套式繁多,有“侧舞”、“半边舞”、“快舞”、“回头望月”、“龙嬉珠”、“龙打串”等舞姿。在阵阵鼓点伴奏下,“草龙”时起时伏,龙头忽高忽低,龙尾忽左忽右,一忽儿是长蛇阵,一忽儿旋圈转舞,姿态万千,随着“龙头老大”一声大吼,舞龙到了高潮,所有的舞者全都跑起来,龙便腾跃飞旋起来。随着“龙队”盘立,给大家做个拜年的姿势,一场“草龙舞”便算结束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39:01 | 只看该作者
“草龙”技艺代代传承
, Y3 b0 I' l' B: ?
' o, P3 a# V9 ?$ ^* [9 s! c3 f& ]! N  “蓬安借建县1500周年之机,保护性挖掘出了‘草龙’、‘板凳龙’、‘火龙’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森林说,当年蓬安着力建设嘉陵江文化流域景区,提高城市知名度,相如镇文化部门请他重新组织这项民俗活动,希望能够将活动传承下去。于是,他和以前一起做过篾活,又对“草龙舞”有着深厚感情的师傅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做出了一条近30米长的“草龙”来。
4 O( d: E! r* i% m3 H! q3 H5 k# J+ F' R- k! j, A7 q0 C/ w
  为了让扎好的“草龙”比以前更精彩,县文体部门还到“龙文化家乡”——重庆市铜梁县请了几位“耍龙”的师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2007年10月,在南充市举行的第19届西部商品交易会上,蓬安草龙团队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祝世发自豪地说。
* l9 p; B/ u6 C+ w
1 q( k) e0 k$ H  “有了政府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也不用担心这个绝技失传了。”王森林指着在一旁正在扎龙身的女儿王凤英说,他和祝世发、杨先建师傅商量,只要儿女、子孙以及其他年轻人喜欢学,他们就耐心教他们。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4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10-22 12:42 编辑
! Z0 x& n# }: d8 U* `: Z, j0 x! B& y& F2 F2 K! k2 j! H! {
 “草龙”传承经典' H! |/ k0 X1 X- A7 Y
  “蓬安舞动的‘草龙’直径大约30厘米,长17节,每节1.5米,全长有26米左右……”现年73岁的祝世发,是蓬安扎“草龙”的传人之一,他说草龙之所以气势磅礴如虹,主要原因在于,“扎龙”“舞龙”都下足了功夫。+ N* K  F! T  ^3 W# i* {
  据祝世发介绍,蓬安扎“草龙”、舞“草龙”有上千年历史,一度在周口镇(现相如镇)十分流行。他们扎制的“草龙”,“龙骨”全部用篾竹制成,所选用的篾竹全是5年以上的竹子,而且竹子的成色要淡黄,不然,竹子劈成篾条晾干后,就会变形。“龙衣”全部用稻草制成,选用的稻草也颇为讲究,必须使用韧性强、不易折断的干稻草,并且只要中间包芯的那段,稻草与稻草之间不但要扎进,而且还得用麻线一针一针地缝牢。扎“草龙”至少需要人工30个,一起工作一周才能完成。而编扎一个龙头,祝世发和其他几位老艺人就需要忙碌近一周的时间。
9 H, D1 i( h( P$ n$ O7 d7 ]  “舞‘草龙’只要配合得好,舞出的气势就不一样。”祝世发说,“草龙”浑然一体,前后节之间很紧凑,每个舞龙者受前后两人影响极大,整条龙基本由龙头龙尾两人操控,并且“草龙”比其他的“龙舞”的道具要重很多。因此,对舞“草龙”人的体力要求高,一般都要找20多个35岁到40岁之间的壮年男子,才能挥舞气势。
, D5 d  f1 s+ t+ W  “板凳龙”登上国际舞台* A" G; A) |$ j: s: y9 G0 T6 Z3 Y2 G. E
  “板凳龙”是将一条条板凳串联起来,展现出龙的形象。
: Q; `& s  h4 w% g8 a  “看过蓬安大型史诗性歌舞剧《相如长歌》的人就知道‘板凳龙舞’了。”县川剧团团长刘汉章提起“板凳龙舞”时说:“‘板凳龙舞’还伴随着《相如长歌》走向了亚洲艺术节的舞台。”据了解,“板凳龙舞”是蓬安“龙舞”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舞龙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历来在金溪镇一带十分盛行。舞龙的道具就地取材,简单方便,日常生活中农家人家家户户几乎均有的长板凳,把板凳与板凳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由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上花灯,用稻草扎成龙头龙尾,套上彩衣即可。在表演时,板凳上便点燃香烛,伴随着鞭炮声、锣鼓声在田野、山间、小巷中舞动。0 C9 x- N( }7 P7 J/ h
  “火龙”“水龙”相映成趣) j  o4 E: D4 E* x* G, |7 f
  “在蓬安耍的‘龙舞’中,‘火龙舞’以其热烈奔放,彰显出蓬安人民勇敢、豪迈的性格。”刘成明说,翻开《蓬安县志》,就可发现“火龙舞”在蓬安县城已流传100多年,以前的人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晚上燃放烟花、爆竹,耍“火龙”用以驱逐“年兽”。正月十五晚上,在河边把耍过的“火龙”烧掉。借此祈求来年乡邻平安、六畜兴旺。7 P  S; H' F5 K: F
  蓬安人舞的“火龙”,通常用两条火龙相配合,需要三四十个壮汉,赤膊上阵,外加乐队、烟火队等助阵,整个火龙队有50余人参舞。表演中,“龙身”插满香火的两条“火龙”或分或合,或翻或腾。
. P- Q& s6 f0 J9 d: T; _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据刘成明介绍,“水龙舞”源于解放前,蓬安进入夏季干旱,遇到久旱不雨时,村民们祈求天降甘霖,以减少火灾、瘟疫而开展的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活动,在蓬安新园乡一带很流行。
- q, @0 l5 c6 U! S  “水龙”选用当地柳树、桉树、竹子等枝叶扎成。舞“水龙”一般在中午或黄昏进行。以街或路为道,沿街起舞。舞者跳跃腾挪,观者奋力往“龙身”和舞龙人身上泼水。整个场面生动活泼、气氛欢快。
( e7 S/ \  \& K3 b" m" d  蓬安“水龙舞”曾经一度被中断。2007年10月,蓬安县借建县1500周年之际,“蚌舞”、“火龙舞”、“水龙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挖掘出来。# X1 Y, R8 \) l9 _
  “彩龙”“百叶龙”活灵活现
2 u  [% e! I, x3 R! T  “龙来发财,龙走讨口。”这句话常被蓬安县的大人、孩子说起。因此,舞“彩龙”对全县人民来说,就显得非常熟悉。
8 z+ u/ Z/ x8 f! s, F+ F  “蓬安 ‘彩龙’在明末清初一经出现,便广泛流传。”刘成明说,“彩龙”历来都被视作吉祥之物而深受人们的喜爱。3 S9 N# T: `% Z+ H) Z
  按照习俗,“彩龙”用各种颜色的丝绸制成,每年春节期间,“彩龙”表演队走街串巷,为每户人家祈福。  
9 H3 f9 d# ?4 J6 k" S6 f- B  “‘百叶龙’也是蓬安‘龙舞’中的一种,舞法基本上与‘彩龙舞’相似,不同的是龙的做法,‘百叶龙’是用荷花灯、蝴蝶剪纸图案扎成。”据刘成明介绍。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49:20 | 只看该作者
蓬安街头表演的板凳龙舞
高坪龙门的女子舞龙队
高坪区长乐镇的烧火龙表演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52:21 | 只看该作者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乃万兽之首,“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在2012这个新的龙年,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站在新的起点,憧憬着在龙年里伏龙将起、飞龙在天的盛景。
/ T. p/ v: G* O7 k. c  今年,又是一个龙年,年味自然更“龙”。
; |5 T  S# N# {( A- I6 J( z  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是对春天的期盼和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举起酒杯、怀揣希望,一起祈祷——2012年,一切会更好。来吧,带上你的好心情,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龙行南充,感受最“龙”年味,一起迎接龙年的到来。+ B# x! g* q+ k# }9 E- L+ ?! K$ D+ |

1 \5 j+ S# R5 q  龙飞凤舞
  X0 S: a4 q% a& k7 `% t  A、高坪区长乐镇——烧火龙' A2 D4 J9 i# `  T4 Z
  烟雾环绕的火龙,满场飞舞,迸放的烟火,胜过火树银花……在“火龙之乡”高坪区长乐镇,一场精彩的烧火龙表演惹得欢呼声四起掌声不断。: |7 r  Q, u, x; T/ J: I8 |
  1月17日上午,农历腊月廿四,长乐镇的街道两旁挂起了红灯笼,映照着每个人欢乐的脸庞。当天正值长乐镇逢场天,该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全镇人民拜年。2 \, f; ]$ `4 e
  彩旗、锣鼓开道,黄衣绿裤、头扎黄头巾的男子舞龙队举起2条火龙紧随其后,一身红色或红衣绿裤女子舞龙队舞动着3条彩龙。为抢“宝”,几条龙互不相让:一条条龙上下翻飞,行、盘、腾、穿插不断,时而腾起,时而俯冲,栩栩如生。
5 m/ T" L7 v8 Q8 P6 o! c  老百姓看着、议论着,小孩子说笑个不停。当火龙再次飞舞时,围观群众的焰火对着火龙燃放,顿时火花飞溅、烟雾腾腾,一条条火龙来回穿梭,在火海中翻腾,蔚为壮观。长乐镇老年体育协会会长龙泽民介绍说,“烧火龙”在兴盛时要连舞五六天,直到舞到鸡叫才收场。# \& Y% P" Y5 {* g/ i. T
  “烧火龙是我们火龙之乡的一个特色,应该保留下来”、“简直不过瘾,有机会希望能够好好看场表演”……看着舞龙队大叔大婶们的乐乎劲,观众们感动着、欢乐着,也期盼着烧火龙能够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成为长乐镇一块响当当的牌子。4 d& f7 A# K+ W; b% ]0 ^$ n
  B、蓬安——舞草龙) j3 ]$ e9 b* w* k/ {$ r) _
  蓬安县扎草龙、舞草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蓬安县文化馆馆长刘成明介绍说,草龙舞兴于宋朝末年。每到过年时,老百姓编扎草龙,跳起草龙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B3 x) Y) l' n( Z  刘成明说,虽然草龙用稻草扎成,但是制作出来的草龙看起来有厚重感、飘逸感,舞动起来栩栩如生。根据资料记载,以前舞草龙时,舞龙者穿着草裙、草鞋和树枝扎成的头套,与草龙搭配相宜,也是看点之一。( Y4 X* N4 D$ O3 \+ W4 j
  今年73岁的祝世发,是当地扎“草龙”的传人之一,在他看来,扎草龙一定要有耐心,从选材到制作整个过程,每一步都非常复杂而且要求特别严格。一般来说,蓬安人制作的“草龙”直径大约30厘米,全身共17节,每节1.5米,全长26米左右,龙骨全部用竹篾制成,龙衣用稻草扎成。有了精选的材料,加上足够的耐心,将一根根稻草编织在一起,然后用麻线一针一针地缝紧。
0 R/ h# @( c8 ^0 X/ ~- S; t% u  彩龙、火龙、板凳龙等各节之间都分开,舞动起来相对松动自在,但草龙则浑然一体,前后节之间很紧凑,每个舞龙者受前后两人影响极大,整条龙基本操控于龙头龙尾两人。舞龙套式繁多,在阵阵鼓点伴奏下,草龙时起时伏,姿态万千。" }( T1 j6 m, [* K% }8 Q. Y5 _
  “草龙观赏性强,历史价值和开发价值较大,老百姓也喜欢看。”刘成明说,因工艺复杂、造价高,当地的百叶龙等已逐渐淡出,传承上千年的草龙需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在采访中,老百姓都期盼着,在每一个节日里,都能够看到草龙在街头舞动起来。
! `  G8 x5 _" n6 C" A* T  C、西充、蓬安——板凳龙
6 T. D* E8 d( [0 `6 T  西充县祥龙乡的板凳龙、嫁歌、石工号子被称为“龙乡三绝”。59岁的李平是板凳龙的传承人。据《西充县志》和居民族谱考查,板凳龙于明末清初由湖北麻城孝感传入,到了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舞龙,富人家扎起了大彩龙,穷人家就拿起板凳,合着打击乐,自娱自乐舞起了板凳龙,不受服装、道具限制的板凳龙更受老百姓的喜欢,逐渐得以传承下来。
9 L& _: x9 S1 ?  “板凳龙分1人、3人、5人、7人、12人和24人6种表演方式,遇到表演时,外乡的人都会跑来看热闹。”李平说,24人表演时分别代表24节气,寓意每个时节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原滋原味的板凳龙,道具就是家家户户常见的长板凳,拿起来就可以舞,别看板凳硬硬的,用铁链和轴承相连,板凳龙变得特别灵活,观者无不称奇叫好。
6 F" r4 x2 @  ^7 v/ @' ~6 Q  李平坦言,在祥龙乡,会舞板凳龙的有上百人,但大多在外地务工、做生意,人员分散。由于经费等原因,板凳龙一般很难上演。采访中,村民们希望,板凳龙能够得以继续加大传承和保护力度,在节庆的日子里,看到板凳龙能够“重现江湖。”' g! N9 G! F3 T9 {' \3 L* R
  在蓬安县,“板凳龙舞”已有上百年历史。看过蓬安大型史诗性歌舞剧《相如长歌》的人,就知道其中的“板凳龙舞”。“板凳龙舞”还伴随着《相如长歌》走向亚洲艺术节的国际舞台,一提起“板凳龙舞”,蓬安人就觉得特别自豪。
8 j) j0 [; k8 B; A! `  蓬安人舞“板凳龙”,在板凳与板凳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代替龙体,用稻草扎上龙头龙尾,套上彩色衣即成。每当节日夜晚,舞龙人便在板凳上点燃香烛,伴随着鞭炮声、锣鼓声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活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长龙。
/ k5 m9 Z$ a  l* m0 e% t
( a! Q5 M6 t1 Z  龙鸣狮吼
+ G# |! }; J! E6 p, x2 y2 ~  西山大庙会 龙狮大拜年
! C# G  A5 U( a& l  d9 i  过春节逛西山大庙会,成了不少市民每年过年的必选题目。在龙年春节,西山风景区将举行西山大庙会游园拜年活动,正月初一至初七,民俗表演活动将陪着市民一起过年,龙年春节里,“龙狮大拜年”自然格外出彩。
1 ^+ O. y; I. o9 q1 j8 E  连日来,龙队集中进行了训练表演,2条彩龙、2条小龙,舞龙者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彩龙色彩缤纷、大气美观,2条小龙只有龙头和龙尾,中间用灯笼予以衔接,新颖别致。别看2条小龙只有龙头和龙尾,这可是两名老艺人花了4天时间制作完成的。6 C; J" t* L, X" z5 K$ s, ^/ u
  2012年是龙年,西山大庙会也大打“龙”牌。4条龙参与拜年游园表演、龙形景观、龙图案……浓浓的龙年味,将陪着市民一起热热闹闹过春节。; p  L6 n& v' |5 R, y
  舞龙的“娘子军”来自市辖三区,52岁的“女龙头”任春兰是高坪区人,舞龙已有8年时间,一直都在舞龙头。龙头决定着一条龙的穿梭变化,地位不言而喻。任春兰笑着说,龙头比较重,时常训练着不觉得什么,久了不训练就会觉得肩膀疼。“每年过年都不在家,家里人也支持我舞龙,观众高兴了我也就高兴了。”任春兰的一句话,说出了舞龙人的心声。
1 F" o2 f: _4 O$ l5 a" V$ U# T2 \& ~# D, I
  藏龙卧虎4 U* N, }; Z4 R$ Q2 b$ e% U) x
  女子舞龙队 巾帼胜须眉
& O9 F. v# i2 {9 p4 _  说起舞龙,人们往往会想起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而在南充不少地方,舞龙者中女子占了半壁江山,大多是40岁至65岁,舞起龙来精气神十足,令人啧啧称奇。% C6 U% h; t8 j1 P2 B( P
  17日下午,在高坪区龙门街道办事处大街上,寒风阵阵,女队员们舞龙的热情却越升越高。“走起……”龙门街道办事处文化综合站站长韩江一声吆喝,女子舞龙队队员舞动着彩龙,跑、跳、钻、绕,将彩龙舞得上下翻飞,游龙摆尾、滚龙抱柱等花样技巧,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5 N* g  }( A% {0 N( c  韩江介绍说,该办事处老年体育协会女子舞龙队成立于2004年,队员22人,远远超过了男子舞龙队的人数,平均年龄也超过了50岁。一些四五十岁的妇女,时常主动询问:“差不差人?差人我就来学。”在今年春节,龙队和狮队、大鼓军鼓队、彩旗队等将走上街头,为居民们欢度春节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
2 T9 J0 _3 k0 M4 `$ ^  “经常舞龙,身体越来越好,你看我就穿了一条秋裤,外套就一件呢子衣服。”61岁的脱质彬大娘,是女子舞龙队中最年长者,气色红润、精神矍铄,换上服装,一舞起龙就来了精神。脱大娘乐呵呵地说,她从2008年开始舞龙,如今体质很好,连感冒都很少。
4 y, B( [" S+ O+ v* x  “舞龙主要靠手臂和腰力,如果没有腰力,根本就舞不动。”女龙头胡俊华58岁了,她说女队员们有扭伤过腰和手臂的,但好了还是继续来舞,因为喜爱没办法。
7 j# s# s' L5 x6 a" S, G  高坪区长乐镇女子舞龙队由每个村的村民组成,每个村有10多人,队员近200人。17日上午,长乐镇十四村一组的杨连芳起了个大早,走了半个多小时到了镇上,参加当天的表演。“我舞龙有10多年了,习惯了,不舞还不习惯。”同组的姚君梅属龙,今年是她的本命年,和她一样,属龙的就有好几个。“龙年舞龙,新的一年,必定好运来!”她的一句话,引得大家拍手附和。) b; F: _# A9 N/ ~) O7 @

5 G& i/ V: _' ]7 g; k2 P  龙在南充
9 N* o4 n5 W7 h& D& K  v9 x9 ]8 A  A、营山县济川乡曾挖出恐龙化石
# a; \; `1 {; j* i  恐龙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种动物,我们在画册和电影中都曾看到过它形状奇特的样子。经科学家考证,恐龙在2.3亿年前就在地球上生活了,后来神秘失踪,它们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65亿年左右。7 g( W! {; K3 v3 S7 P/ [2 y
  鲜为人知的是,在营山县济川乡曾经挖掘出恐龙化石,由此为恐龙大家族增加了一种名叫“济川营山龙”的剑龙。它的得名,是因为在1984年初,在营山县济川乡济川村八组挖掘出了新种属恐龙化石。
1 O0 I6 G5 n& O7 S4 ^  “当时整个村子都震惊了,都跑去看热闹。”回想当年,营山县济川乡济川村党支部书记李志轩说,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恐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看见挖出了一些白色的形如石头的东西,直到最后专家赶来解释,大家才知道,恐龙原来是一种已经消失的物种。
6 b8 J' v0 i# [- u: P* l8 ~6 B/ i  1983年4月22日下午,在营山县济川乡(当时为济川公社)济川村八组,为了在自家房子后边搭建厨房,一户村民挖土掘石,准备把屋后那个小石包削平时,挖出了“怪牛角”。当时,该户村民并不知道此“牛角”为何物,直到当年12月,来自南充、重庆的专家一行,马不停蹄赶到济川乡,一番勘察考证后,才告诉当地村民,发现的就是恐龙尾巴上形状像牛角的刺。4 u, o! Y1 b% a& U
  1984年2月31日,《四川日报》头版刊登了配图消息《营山发现恐龙化石》,正式向外界披露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李志轩说,村子里80%以上的村民都姓龙,至于为何姓龙,没有人能说清,当年“湖广填四川”时,就沿用了祖祖辈辈的姓氏。  4 d8 ^% `: x: ^% |: v3 ]  V/ C" c
  上了五六十岁的村民,对当年挖出恐龙化石一事记忆犹新,年轻一辈得知后也吃惊不已,想到有机会,一定要到收藏该恐龙化石标本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去看一看,了解一下曾经生活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恐龙,到底长得啥样子。
* r/ f; H1 H6 V, s4 S# {  B、你知道南充含“龙”字的乡镇吗?4 e& j; K. [) e- Y* m- {9 ^
  地名,是一个地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坐标。“龙”字在南充地名中频繁出现,凸显了南充先民对“龙”怀有的深切敬畏、崇拜及喜爱之情。南充地名中以“龙”命名的乡镇,有哪些呢?  V$ w! O  k: I; @% b
  根据市民政局区域地名科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市394个乡镇和27个街道办事处中,有29个地方的地名中含有“龙”字,其中南部县有5个,阆中市、嘉陵区、西充县、蓬安县各有4个,高坪区有3个,营山县和仪陇县各有2个,顺庆区有1个。如果加上全市各村中含“龙”的地方,那可就数不胜数了。. @4 V! W! X5 ?' u* @4 y
  西华师范大学原历史系教授龙显昭介绍说,“地名学”是一门学问,地名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基本特征,包括当地的地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等内容。学术上,对“龙”的含义界定很多,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就是“龙的传人”。比如高坪区龙门街道办事处,“龙门”在宋代建镇,后更名为新民区,最终恢复原名。嘉陵区龙蟠镇曾名为蟠龙镇,“龙蟠”二字突出龙的主题,更显气势。, X; D- \0 H' s0 z$ s
  在龙门街道办事处,说起“龙门”的由来,有着不少的传说,一说因“鲤鱼跃龙门”而来,二说有“孽龙”之说。龙门街道办事处扎龙艺人李安民今年已83岁,是当地唯一扎龙传人,18日下午,记者见到老人时,他正在钻研创新扎龙,准备扎出1至2米长的龙,一人既可舞龙。9 J3 w% y: [3 L7 F* F6 m7 W
  李安民讲述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贫穷的母子,儿子割草奉母,割草后发现次日草茂如初,因与邻居的儿子争夺,儿子以刀断草根得一珠。财主欲抢夺,儿含珠于口成为“孽龙”,玉皇大帝命二郎神前来制服,“孽龙”被追赶撞击山石为开,断岩的两壁对峙若门,后称“龙门”。
1 X5 N2 ~, R5 v; [( w+ }/ A, p  西充县祥龙乡人李平说,听老辈人说“祥龙”在清朝乾隆年间命名为“龙凤场”,后因当地人爱舞龙、会舞龙更名为“会龙”,最终因“会龙”地名重复,更名为“祥龙”。几经更迭,当地人与龙的情缘却丝毫未减。
8 G7 y* ]& r+ I  V1 A' |' `. c' C
: n0 i# ]4 x9 a) W3 F8 l8 b, o  南充“龙”名一览
, x# `& c/ Y7 G7 K/ S6 y  Z  顺庆区:龙桂乡6 Y, z9 n% V2 l* `7 t1 z
  高坪区:会龙镇、小龙街道办事处、龙门街道办事处
, Y! S7 I0 f) {- G7 O  嘉陵区:桥龙乡、龙蟠镇、龙岭镇、龙泉镇
- L# d3 x! I- T1 w9 V  营山县:龙伏乡、回龙镇
# W4 K$ L; z  O9 s% ^. C  西充县:青龙乡、车龙乡、祥龙乡、鸣龙镇; W2 x# I  N: N! X
  蓬安县:骑龙乡、巨龙镇、龙云镇、龙蚕镇4 `4 q- |) |: w5 ?6 d% ]
  仪陇县:龙桥乡、九龙乡
4 Q, u: A$ i4 x0 g5 a* l+ I  阆中市:双龙镇、石龙镇、二龙镇、龙泉镇0 k, d" Y- g4 ]& S0 a/ W, y
  南部县:群龙乡、碧龙乡、龙庙乡、四龙乡、盘龙镇
9 y5 q' X  m3 S: T, @0 B7 @1 y
# M1 [; p/ |8 Y  Z$ u  K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星星 采写 余中华 王景 拍摄
$ t4 x( P) E/ u$ C* E7 K: f  2012年1月17日,高坪区长乐镇“龙狮起舞”大拜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2:54:41 | 只看该作者
; c) m( ~7 @9 F- ]4 }4 f" b9 D
民间艺术 相如故里放异彩& Z% d% K1 P. g
杨晓洪 郭安平 本报记者 刘海 王玉贵
( V; B) h3 a* D2 L7 j1 K  因为《子虚赋》,也因为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惊世骇俗之恋,使得司马相如流芳千古,也使得蓬安这座嘉陵江边的千年古城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0 g/ a/ k7 O, g5 j& g8 [0 ^  蓬安是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乡。公元507年,南朝梁武帝以司马相如为县名,在这里设县,至今已有1500年。10月20日,蓬安纪念相如古县建县1500周年民间艺术大巡演揭开神秘面纱,21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节目轮番登场,让当地数万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 \) ^1 v& _
  民间艺术,相如故里放异彩4 l( L" `& s  A4 V
  记者看到,当日的蓬安县城处处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城乡的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从四面八方来到相如广场,等待“相如故里民间艺术大巡演”的开始。, R' ~8 A6 e/ j9 P7 |' @. ]
  下午3时,第一个巡演节目《嘉陵江上大舞台》开始走上街头。随后,运山战鼓、社火、采莲船、驴舞、颠花轿、彩龙舞……% c( `/ |3 x4 V/ T; H" u9 E
  “快看,快看!”随着观众的一片惊呼,只见四个身强体壮的大汉推着一个高台缓缓而来。高台上,3岁的小哪吒被固定在一个高2米的斜杆上,脚踏风火轮,手持长枪,与高台上的母亲做着各种姿势。《社火》中哪吒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和笑声。. n( K  i! }! w
  从相如大道到五星花园,2公里多长的巡演现场两旁,站满了数以万计的群众。“真是太精彩了。” 一位手持DV机的女士利用换电池的间隙对记者说,由于孩子生病,父母不得不留在家中,于是只好拍摄了回去给两位老人观赏。7 ?$ z+ |* n1 v  t9 |1 E" \
 挖掘民俗,民间文艺焕发生机
4 s" J+ l0 M- U! v! F- a  “今天的民间文艺巡演,可以说是蓬安民俗的大展示。” 该县文体旅游局局长王俊英告诉记者。“比如舞草龙吧,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30年前就已经衰落,更不用说搬上舞台、走上街头了。”" H- a. F- m' R2 e1 l
  “看哦,龙在吐火呢!”人群开始沸腾起来,掌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只见一条长20多米、全身用稻草扎成,通体呈金黄色的草龙腾、跳、挪,被10余名精壮的汉子舞动得活灵活现。9 \) |0 S$ S: Z+ w, V  n# A
  舞草龙是当地农民为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在蓬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草龙一般长达20米,由数万根稻草编成。做一条需要10来天。”该县文体旅游局唐鸿彬介绍说,草龙以当地所特有的稻草为主要材料,辅以竹木做支架,采用编、插、嵌、剔、镂等10多种工序,编制工艺极为精巧细致。整条草龙外形古朴典雅,惟妙惟肖。0 @1 }  W8 a! }" b
  “舞草龙更是有讲究的,形成了龙串柱、龙摆尾、龙戏浪等多种表演套路。” 唐鸿彬告诉记者,龙头、龙骨、龙尾各部分的配合尤其需要高技术,一般人是不敢舞的。( M  y) l( [) X! [' @: K# k# @
  据悉,社火、驴舞等民间艺术,都是当地经过抢救性挖掘,才再次焕发了生机。
. y+ X# j1 o6 V3 W: }; f" m: |保护非遗,让民间艺术永葆青春
! j0 R" l9 i7 t4 X8 x# [  “蓬安作为相如故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县委、县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开发高度重视。”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超介绍,蓬安已成立保护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工作规范、全面开展资源普查、成立保护工作机构、出台地方性保护政策、建设保护阵地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举措。“今后我们仍要走好两条路: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落实各项保护传承措施;同时还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13 01: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