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充历史事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7:58:33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5:1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11-19 15:13 编辑 6 s* t9 T( {$ z# ~" K
+ G, s# A2 d9 z1 Z2 Z* p4 z( `1 N6 t
一首李商隐的诗道出司马相如来自川北蓬安
" U+ N( @" h. T: q

<IMG title="一首李商隐的诗 道出司马相如来自川北蓬安" name=image_operate_84681353296892595 alt="一首李商隐的诗 道出司马相如来自川北蓬安" src="http://img1.gtimg.com/cd/pics/20322/20322082.jpg" real_src="http://img1.gtimg.com/cd/pics/20322/20322082.jpg">

这个杂草丛生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相如故宅


% ^$ G3 d! `8 n8 X; m3 ^, e* `' V3 ~) a$ y. e
  
% G* H' ^3 @4 q0 L( t+ [      梓潼不见马相如,$ O8 W3 \' t0 T4 ?; Z( t: U" Y$ z
  更欲南行问酒垆。
2 ^+ p" X: G  A$ ^  行到巴西觅谯秀,
& Q. |: L7 f; p- p  巴西惟是有寒芜。& o# {' M: {6 U6 F. Y
  ———李商隐
  x) d( l" r0 W/ j" F2 S  一位到成都的外地游客曾这样感叹,没来成都前,感觉司马相如在成都,到成都后,发现司马相如很远。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级人物,司马相如在成都留下的遗迹只有驷马桥、琴台路等地名,而文翁、诸葛亮、杜甫、薛涛等历史名人都有遗迹可供凭吊。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解释说,作为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物,历经各个朝代的战火,作为必争之地的成都保存司马相如古迹是很难的,而且司马相如成名后的活动范围主要不在成都,这些因素导致成都现在缺少司马相如古迹。不过,当你驱车200多公里到达川北的蓬安时,相如古迹、相如文化可以很容易看到和感受到,还没有到县城,就可以看到一座宏大的汉代门阙,上面有马识途题写的“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以相如命名的街道、广场、学校、宾馆比比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是司马相如的故乡。
, V- P. r: b$ y# C  现场探访! n' n! W6 ~! |$ \" s# e1 Q
  司马相如古迹
9 ]9 q* p5 T5 m2 g) K2 O( K  蓬安比比皆是: h, u! q1 ?( T; A+ ]
  担任司马相如研究会理事的孙璐泉告诉记者,蓬安县境内拥有至少十处司马相如古迹,分别是相如故宅、相如坪、洗笔池、舞剑台、弹琴台、慕蔺山、卓剑水、相如里、文君里、长卿祠。这些古迹不少与历史记载吻合,比如慕蔺山,史记中有记载称“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Z( {3 ]4 j$ y% D+ ]. M
  位于蓬安锦屏镇的相如故宅是目前国内惟一留下的司马相如故居,公元507年,南朝梁武帝萧衍得知他们父子所崇拜的文学大师司马相如出生在嘉陵江畔,便以司马相如之名命县,以相如故宅为县治,相如县历经数朝数代,直至明洪武年间并入蓬州,相如县存在近900年。锦屏镇位于嘉陵江一畔,对面便是周子古镇和现在的蓬安县城,小镇三面环江一面靠山,镇其西南有一山名锦屏山,古镇因此而得名,此山又称“慕蔺山”,据悉,此山将以汉式门阕作为入口,修建环山游步道,新建慕蔺阁,整修相如坪,塑蔺相如和司马相如雕像,罗列部分文化景观。
1 d; }  g/ S* |! V1 X  在蓬安,很多人都知道相如故宅在锦屏镇,不过去看过的人却并不太多,相如故宅位于一处平时很少对外开放的单位内。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快就会改变,据当地有关部门透露,该单位目前正在撤并。记者来到锦屏镇时,这家单位内还剩余少量留守工作人员,而在单位之外,还有保存完好的文庙、武庙、城隍庙、玉环书院、龙神祠等古建筑群。
5 r. t9 t4 d9 ]! q$ {5 W  据悉,当地政府已计划今后统一规划打造成相如文化历史旅游区。1 q: m' r; E8 C- P) e
  相如故居杂草丛生; o* }1 n. k* A2 ?! S* j
  在走过两重大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面积有百多平方米的池子,池内水草繁盛。孙璐泉告诉记者,传说这里就是洗笔池,再向前穿行百余米折进一道小巷,同行人指着一侧的建筑告诉记者,这里就是相如故宅。
8 I5 L8 c; \3 m6 E  由于还没有正式规划打造,相如故宅门前还生有杂草,周围树茂林盛,鸟鸣之声相闻,没有现在文物景区的整洁有序,带给人的完全是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相如故宅门侧是标准的中英文介绍。公元前179年,司马相如在这里诞生,少儿时期在此度过,发蒙读书时随家迁往成都。汉景帝后元年间(公元前143—————141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返乡,既造福百姓,又重修故宅。; e) {$ b8 H( \. R7 F0 V
  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汉司马相如故宅有相如坪,相如别业在此。”梁天监六年,梁武帝钦命设置相如县并以相如故宅为县治,他的侄儿萧撝为首任县令梓潼郡太守,再次重修相如故宅。相如故宅后经数次重修,作县衙的房屋被毁,此处宅院的四合院及前殿古建筑保存完好。整个相如故宅属清代建筑特征。
3 p% S! C2 M/ Y  A( t' e史料记载
" _# [! t% o4 s4 {6 e  清代王培荀证实
' P; d, Z4 m8 I9 }3 s" F" }  司马相如是蓬州人4 Q  V$ c; H) N, z5 L# \# G1 Z) {
  司马相如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邓郁章是对相如故里研究较为深入的学者,他在研究时发现,提出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并非是这几年突然兴起的,邓郁章20多年前主编《蓬安县志》阅读到清代王培荀的《听雨楼随笔》,其中写道:“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即蓬安)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据悉,王培荀并非与司马迁过不去,也无意故作惊人之语以哗众取宠。他是通过自己在川“从政”十余年和五任知县期间考察掌握的大量史料,得出的关于司马相如确切籍贯的准确结论。1 Z, l; G4 z. I: a" `$ y
  李商隐的诗
9 M: m: e1 ?$ w) R  透露司马相如的故居
6 U- c$ X% }% F8 [* ?  S1 T1 {  学者李大明也发现了不少与司马相如有关的史料记载,最早的记载是《周地图记》,《太平御览》曾引用其中的“相如县有相如坪、相如故宅,因以名县”。此记载在《隋书》,《唐志》也有引用,唐中期李吉甫所撰写的《元和郡县志》写道:“相如故宅在县南25里,居滨嘉陵水,有台名相如琴台,水北有相如坪。”
2 S3 t, t: S9 q% `0 _( `) e1 s  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写道:“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李商隐此诗透露出,他是把司马相如当作原梓潼郡所属相如县之乡贤看待的。
" i5 c# P- Y: P2 q. p5 V  记者在蓬安也看到不少各个时期的古县城地图,相如台、琴台等地名都在地图中有所显示。在宋代、元代等古书的影印本中,也可以看到有关蓬安司马相如古迹的介绍。
& `+ H% d1 P0 }( _4 v$ |  不少专家表示,正因为明代改换相如县名,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观点才渐渐少人知晓。, r; g5 u" m6 ^& l
  民间故事佐证% e- g& J9 z: b, w% V
  “文君井”“相如石”见证动人爱情
7 G3 t9 H$ [( U8 B9 n# V  但凡历史名人生活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与之有关的各种传说,记者在蓬安调查时也发现,这里有关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也非常多。
: D& ~! m7 s. r# T  司马相如文采出众,尤其是和卓文君的爱情被奉为佳话,而在蓬安当地,还流传着他伸张正义,铲除恶霸的故事。在当地白云山观音庙风景区有一口井,人们称它“文君井”,井旁有一块石头,叫做“相如石”。为了让老百姓有水喝,相传司马相如惩治了当地的小霸天,让他为老百姓挖了一口井,老百姓为此留了相如和文君数日。文君每天在这口井旁梳妆时,相如就坐在老百姓们为他搬来的一块石头上观看。为了纪念相如和文君,老百姓便称这口井为“文君井”,称相如坐的那块石头为“相如石”。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5:16:24 | 只看该作者

总编辑:潘黎      国内统一刊号:CN51-26      代号:61-17

每周二、四、六出版   电子邮箱:sczxb@vip.163.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2012 年 11 月 13 日 星期 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 _+ C8 Y' S! ^2 k& B0 D! [4 T
; b) [) D/ C" b5 F5 s3 }# N迷恋蓬安 5 c/ y2 G, p) K. h& L
□何 曾+ v" S) e5 k% }* w0 H4 _( U$ u
0 V$ F# Z2 Y- h- k

/ W9 ~/ C, w' I# f  如果说南充是嘉陵江畔最美的记忆,那么蓬安则是南充的一颗明珠。
- n2 F6 S2 \" N4 I  千年古县蓬安,嘉陵第一桑梓的美称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满城的绿树装点着古县的魅力,那合抱千年的夫妻树书写着远古的浪漫。多彩的蝴蝶与鸣啼的鸟儿,也被蓬安成荫的绿树吸引,或翩翩起舞、或浅翔低徊,抑或休憩枝头。嘉陵江上,两个小哥划着船,喊着号子,尽情地享受着嘉陵江的安逸闲适。明镜似的江水,碧波荡漾,渔人划着船,鱼儿时而跃出水面,好一幅魅力的嘉陵江上图,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 t* ~, ^9 j0 \7 m  这美景吸引了一位来自大唐的画家。这个画家就是吴道子,他奉皇命坐船来到蓬安。一到蓬安,便被嘉陵江的湖光山色震撼,赞不绝口,随之,一副《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跃然于纸上。这幅画,惹得唐宫众人对嘉陵江神往不已,连唐明皇也格外喜悦。这无疑相互印证了:吴道子的画笔如神,嘉陵江的山水也美得倾心。+ u4 z. r/ n  J5 l% o$ Y! z* `
  江对岸,也毫不逊色,起伏着一滩芦苇,如舞女伸展着婀娜的身姿。最让人震撼的是那群水牛,在头牛的号令下,争先恐后地向着岸边奔去,那里有它们向往的天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百牛渡江成了蓬安有名的一景。它们的身上,有着坚韧与果敢,正是蓬安人最真实的精神写照。* k5 N" t8 S5 ~/ c
  沿着江边往前走,便是远近闻名的周子古镇。一条条青石板铺成的长街小巷,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仿佛一下子就让人走进了偏安一隅的北宋。古朴、安闲、温婉,再多柔软的词汇用在这儿都不算过分。真没想到,在钢筋水泥高楼满世界的时代,还有这样一座小镇让我们流连。古镇的铁匠铺,淬打着铁器的火焰,奏着最古老动听的旋律。姚麻花、吴馓子、油茶西施、河舒豆腐的幌子迎风扬起,在明媚的光色里别有一番安闲韵味。几个老人在老街的屋檐下闲聊,阳光洒在他们布满沟壑的脸上,时光仿佛一下子就凝滞了。他们把岁月雕刻得如此不经意,年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就让它悄悄地过。1 k3 }: n6 N5 Y$ i" c% L( n. I
  周子镇原名舟口镇,北宋年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路过蓬安,在一家客栈稍作休憩。没想到,这个过客却被小镇安闲的味道迷住,硬是留在这里讲了好几天学。据说,那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就作于此。时至今天,蓬安也还保留着廉溪祠,只是早没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因为周敦颐的周,舟口后来也就改名为周子了。我猜想,打动周老先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点安闲的味道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司马相如的风采。- u" M- Z1 S/ g
  没错,蓬安还有一个司马相如。《凤求凰》的传说,流传很广,蓬安人如今也还能动情歌唱。一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让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流传千古。千年易过,蓬安人陶醉在他们浪漫的旋律里,安分守己,淡泊名利。当然,值得蓬安人骄傲的绝不仅是华丽的爱情,更重要的是司马相如作为一个大辞赋家的身份。6 L# n! n% W! f" ?& P; p
  一个吴道子、一个司马相如已经让人吃惊,没想到这儿竟然还留下了颜真卿、元稹、苏东坡等大文豪的足迹。蓬安啊蓬安,你到底还蕴藏着多少的魅力呀?
8 v" R  h% {1 x  u  这是千年汉赋的滋养,也是千年文化的眷顾,让蓬安既有了历史的厚重,也有了现代的安闲。
8 e( o* l0 y& D! M3 U* ^  我愿在这儿饮下一坛老酒,沉醉不醒。( U% J6 e3 l) X! ]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7:42:30 | 只看该作者
防空洞:过去藏兵四千,现在藏腌菜几缸来源:南充日报 作者:郭安平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5日 点击数: 182 【字体: 】 【打印文章
4 ~4 v9 d% \- B6 B) \

- X1 t# q) b9 n# U/ L

: i" e: X2 Q+ D) R
  你还记得防空洞吗?在人们的记忆里,防空洞是用来躲避飞机轰炸的。但如今,防空洞正以新的角色进入我们的生活——各地争相发展“防空洞经济”。而蓬安防空洞的过去、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顺河街有个“自然空调”
  在蓬安县顺河街临江客栈的四合院内,笔者见到了这个防空洞。
  防空洞位于客栈的四合院最里端的山体下,外砌石拱门,门高1.9米,宽1.5米。“里面冬暖夏凉,终年保持15℃的恒温,这里就成了客栈的‘自然空调’。”客栈主人易顺光说。
  在他的带领下,愈往里走,愈宽阔,拿卷尺量了量,洞内高达2米,最宽处达1.9米。打开洞内的电灯,洞壁很多地方已变成乳白色,用手摸了摸,湿湿的,滑滑的,十分坚硬。易顺光说,这洞内常年渗水,形成了石钟乳。
  “防空洞近200米,连通了顺河街5户人家。”他回忆说,为防止小偷,后来就用砖头给堵上了。
  在防空洞内,除了堆放的一些杂物外,还摆放了好几只大缸,易顺光说,由于洞内冬暖夏凉,就成了制作腌菜的窖藏室。
  他说,2006年7月,由南充籍导演孙小茹执导的电视剧《水雨童话》,还在里面拍摄了40多天呢。
  蓬安现有防空洞30余处。《蓬安县志》记载:“县城挖防空洞32处,总长2790米,可隐蔽4000余人。”
  这32处防空洞分布何处,笔者四处打探,不得而知。据顺河街老居民介绍,临江客栈的防空洞,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了。
  深挖洞的那些往事
  “蓬安的防空洞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时全国各地都在修筑防空洞。”易顺光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初,县城内就大规模挖防空洞了,临江客栈的防空洞就是那个时代留下的。
  据易顺光回忆,最初是让车间的工人轮流来挖,后来厂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由专人负责管理炸药、施工、放炮等,分工极为精细。
  “动工之前,几位负责规划的同事做了精密的规划,画了很多图纸,修改了很多次。起初修建的防空洞洞口只有1米宽,后来考虑到厂里人多,又加宽到2米,有的地方加宽到4米,这是为了防空洞里面能够快速容纳更多的员工……”易顺光说。
  挖防空洞的时候,每天有一个干部带领着10多个工人,挖炮眼、埋炸药、放炮,最后再用板车把泥土拉到江边,每天都要拖运40多趟。
  防空洞修建好后,蓬安还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防空演习。《蓬安县志》上这样记载:“1972年6月29日,城区组织了防空演习,418个民兵连、4万多个民兵进行了战备防空训练……”
  “防空洞经济”有多远?
  上世纪80年代,对人防工作提出了“平战结合”的要求,即防空洞既要为战时服务,也要为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服务,“防空洞经济”概念开始出现,储存水果的水果洞、坑道宾馆、地下超市、酒窖等等防空洞新用途陆续在各地出现。而蓬安的“防空洞经济”又如何呢?
  据了解,目前,仅有临江客栈的防空洞供人观赏,另外30余处防空洞仍然处于封闭状态。
  临江客栈内的防空洞也是在嘉陵第一桑梓旅游景区开发后,才逐渐被人熟知。
) c; Y/ e8 N5 t  S  x0 e5 g
  易顺光说,“防空洞是很好的储存室,特别适合储藏酒类。冬暖夏凉也是最大的卖点,如果人们可以在洞内品酒、吃饭、聊天、住宿、游览该有多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7:5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11-20 17:59 编辑
8 f* A9 A2 \# t! z$ O4 k* ]
* S/ v  S: a; ]3 E; A9 R江牧岳
4 z5 M: T. p  w) c'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江牧岳(1915.11~2012.1)
5 j: x; e1 e3 C  O; `, m
. X& Y, K7 W3 s3 Q: I  j9 W" M- }/ `3 M
江牧岳(1915.11~2012.01.24),男,四川蓬安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在成都主办《星芒》通讯、《星芒》周刊、《星芒报》。建国前曾任新华通讯社冀南分社社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工人日报社社长、浙江日报社社长、浙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外文出版局副局长等职。1979年至1981年参加筹备中国日报,并任《中国日报》首任社长。1983年4月当选为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被称为中国日报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3 ]- @# E" Q& Z/ O# H8 \9 t1 f

, @" I5 v% q# \. A8 U, P# u% J$ s: r

2 U3 I0 X$ C$ x# Q- J. g
中文名:江牧岳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出生地:四川蓬安
出生日期:1915年11月
逝世日期:2012年1月24日
职业:记者、编辑、报人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日报》首任社长
代表作品:《徐霞客研究》
原名:蒋桂锐
曾用名:蒋慕岳
0 K5 F: T) y% k6 U" z7 ?8 y

9 b8 F7 E% ^  L
/ T. \. T7 l9 y3 k$ n
0 s4 c0 j9 W! O+ S目录人物简介 生平简历 社会评价
, w! U' r7 B) K4 @5 N9 i" n
' f1 i4 `6 a1 y& S$ U5 h8 Z) W( O" a( b$ U( A$ z( x' ^# ^2 W& X/ U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江牧岳(1915.11~2012.01.24),四川蓬安人。原名蒋桂锐,曾用名蒋慕岳。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   工作中的江牧岳[2]
) l5 K$ p2 S$ k9 ^7 F. S9 w/ o6 u9 g- L3 e# h, o
编辑本段生平简历  青少年时期,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932年考入四川嘉陵高中,一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深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1936年他开始从事革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四川各界救国会常委、成都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部委员。1938年主办《星芒报》,任成都星芒社中共支部书记、中共成都市文委成员,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新闻事业。他接受党的正确领导、热爱党的宣传事业,尽心尽责、积极组织、高效稳妥地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派的各项任务。
5 u3 I2 n$ C2 W3 z  1938年冬至1939年,江牧岳同志任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战地新闻服务队第一支队负责人,通过出版油印报纸、为成都各报撰写战地新闻,宣传联合抗日。1940年至1943年任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总干事,华北新华日报记者、通联科长,华北新华社编委。1943年秋至1945年任太行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946年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工作。工作期间,他始终心系国家安危,通过新闻报道工作,为扩大党的影响、弘扬党的理念、推动党的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江牧岳抗战时期在中条山战区[3]
. B; N* f/ p" @$ p1946年11月至1947年11月,江牧岳同志任冀南日报副社长、冀南新华分社社长。1948年任豫西新华分社副社长。1948年秋至1949年6月任桐柏日报、桐柏新华分社社长。在当时通讯系统不健全、地方稿件匮乏的情况下,他加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政策,组织优秀稿件,逐步提升了稿件的数量与质量,为所在单位不断发展壮大夯实了根基。 1949年秋至1954年,江牧岳同志任中南工人日报社长,中南总工会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1954年秋至1957年秋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他考虑问题全面客观,从实际出发,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环节和重点问题,妥善安排,有效实施,不断创新,扩大了工作成果,弘扬了时代新风。
4 B5 ?; r9 P- }& |  1957年秋至1960年秋,江牧岳同志任浙江日报社长,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受到批判,1980年8月平反,恢复政治名誉。1960年秋至1962年11月任杭州大学副校长。1962年11月至1963年7月任浙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新闻路线方针,反对浮夸,主张实事求是。在学校任职期间,他紧抓教学、注重实效、发扬民主、团结同志,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通过细致调研、透彻分析,谨慎稳妥地处理了许多矛盾问题,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5 a8 o9 w; h% R/ m- w- g2 `
  1963年至1978年,江牧岳同志任外文局副局长,1966年至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下放劳动,1973年恢复组织生活和工作,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中央决定创办英文日报,调江牧岳同志到人民日报社担任英文日报(即中国日报)筹备组负责人。虽已年过六旬,但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一全新的事业中,身先士卒,不畏艰难,带领筹备小组构建班子、确定方针,网罗人才、搭建队伍,广泛调研,奔走沟通、寻求支持。在他和筹备组的努力下,中国日报于1981年6月1日正式创刊,为日后中国日报事业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国家对外传播事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江牧岳社长代表中国日报领奖[4]" L  K. o, a) H
1981年中国日报社成立后,江牧岳同志任中国日报社长,1983年4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1984年7月任中国日报顾问。1986年12月离休。[5] ! X) N0 U" R& s: A. q: G/ T3 B- s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日报社原社长江牧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月24日4时2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1] 江牧岳同志组织领导能力出众,新闻工作经验丰富。他认真领会党和国家政策要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密切关注国内外受众的实际需求,善于借鉴中外媒体先进经验,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不断提升报社的新闻宣传、内部建设和改革发展等工作水平。他谦和友善、平易近人、关心同志、作风民主,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人,能够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报社员工的爱戴和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 Y/ Q  S7 ^; K) b  e& t7 C" C
   江牧岳和凌子风[6]
5 p% i- g' i8 q% p) ]! n/ D( L江牧岳同志离休后,依然关心国家和报社的事业发展,坚持读书看报,关注新闻时政,积极为报社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在90岁高龄之际,他依然兴致勃勃到报社与新老同事座谈交流。在年高体弱时,他还去医院探望生病的下级干部。他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对干部、群众的关怀,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5 g% X! Q, c5 q* ?9 ~4 T9 A
  晚年他还关注于徐霞客研究,曾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徐霞客研究》编委会主任,先后主持出版了18辑《徐霞客研究》。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他组织策划了许多徐霞客研究、纪念活动,继续为社会作出奉献。[7]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8:01:2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蓬安县志》人物简介介绍的第二位著名人士就是著名的蓬安平头乡走出去的共和国中将钟声琴将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8:08:06 | 只看该作者
昔日“大夫第”今朝“桃李园”
" `" P) v" Q7 g+ J* { % U7 ]6 a2 L6 R: t; q$ W
    大夫第座落在利溪镇南1公里处。伍氏家族自湖广入川后,于清国治光绪年间修建,为穿木结构,章檐歇山式房顶,有朝门、拴马桩、前厅、正厅、左右廊道、左右厢边、左右书房、左右四季花厅、后厅、十六个天井、左右水井、厨房、伙房、左右风道纳凉亭等组成,占地面积近十亩。1 ^0 R( y4 `9 n' f

7 ?* }* C1 D; k$ R. p4 u: N) d    清嘉庆年庆间,伍氏后裔伍德全、伍贵芳、伍兰芳三人一同中举后,朝庭赐封为朝议大夫,皇上笔赐“大夫第”牌匾一方,赐白银二十万两,门前百米处竖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大石碑刻一面。(“顺庆府志”“蓬安县志”“伍族家谱”民间传说可考)为宏扬前辈功绩,后孙伍沛亭组织改建前厅和朝门部份,对准中轴线,三拆三建,当地流下一段佳话“伍沛亭修朝门,背(亏)银二万好几”改建后的“大夫第”,设计别至,布局精美,气势辉宏。红墙绿瓦,班鳌做脊,雕龙刻凤,栩栩如生。小溪河水,形似玉带绕门前,入长唐河注入嘉陵江,亭前院后,紫竹、松柏茂密,门前两棵红桂树,高大参天,终年四季鸟语花香。住足望去,顿觉:“虽非天上神仙府,自是人间富贵家”。[蓬安縣志]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8#
发表于 2013-1-12 21:07:44 | 只看该作者
(五)、辞宗赋圣
' ~  `9 I! p3 F8 [
          非微细水流之汇,何以成浩大之江海;无蕞尔土石之聚,岂可致巍峨之高山。但凡大成之师,更是别无二致,慨莫能外,情同一般。司马相如,自幼勤奋苦读,毕生耕耘不断。致其光伟业绩,辞赋遗献,硕果累累,亦是有目共睹,赫赫显然。其之标炳于华夏之青史,自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也。
% q, U" q# R# R3 t4 J      汉代之文学,辞赋当数先,致相如之成就,重于辞赋之间。《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共二十九篇”。而现存之《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等,尚有六大册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三赋,虽仅存篇名,而无文卷。亦不可轻言:“仅有益过前人,而无益于今天”。即便如《隋书·经籍志》即有《司马相如集》 一卷,且已散佚。“其于当今与未来,亦非只是遗憾”。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珍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之卷。也为后世子孙,留下难得古琰!恰蒙如上此等,历两千年沧桑,而至今不朽之华章美卷,奠定司马相如,无与伦比之历史地位,辞赋之至圣先贤欤!
7 R: a. \7 J" y+ H, I4 C       辞赋美文,乃千秋大汉,最重要之文学式样。而司马相如,即为公认之汉赋代表作家,赋论之大师,文学之大师,美学之大家。众口一词,万人共言, 司马相如,赋才齐天,朝野皆赞。势撼神州,气吞河山。文思洒洒,控引坤乾,纵横古今,旷世之冠。
  f$ y% B  V9 i" t       其可堪称,汉赋奠基之人。“四大赋家”,其乃当先。扬雄欣赏其赋作,竟致而赞叹:“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为班固刘勰,称之以“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名家,称之“赋圣”。其历古之声名,早成盖世而非凡。而其近代,于《汉文学史纲要》之中,鲁迅竟将其与司马迁并列,作专节而绍介:“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鲁迅甚而慨言:“不思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其为历代评骘家所倾倒,可谓至矣”。司马相如,可敬可赞,并非一世一时,一人一处之个见也!
' _' B; I+ {, c. F% S      司马相如,不独作赋至迷至酣,还勤于探索掌握,辞赋创作之审美规律,辞赋之文脉特点。精研辞赋论理,以导引自身与世人,用于辞赋创作之实践,致为辞赋美文之发展承传,亦有不乏兹益与贡献!% i4 h) m! d6 r; R3 x$ @2 h; `
       司马相如之散文著作,也堪称一流,不可轻视小看。其声名亦属大家之列,而四方扬传。其文《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名篇。虽有个别,似曾异生某些负面之弊。然则,亦仅算是,百碧微瑕,在所难免。总其文字语言之运用,辞赋形式之拓展等方面,司马相如,于汉代散文作出之贡献,亦如高天之星辰,多而耀眼矣!    " k# I2 T& W+ D3 D
                                      ( 六)百代流芳
$ f) U# u% m! l" e3 f! O4 U
       生于千秋之大汉王朝,其身与故国之山河同命同运;逝于百代之华夏前元,其名与万众之心海共流共源。生身故土,常因其遗风遗献而添彩添緑;文化文明,总以其美文美韵而增辉增艳。此乃司马相如人格魅力之再而写照矣!0 S$ J& u+ d" E; q/ ?; o! I
       “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千年长史,涌现出多少奇才好汉。“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身后之名,有几个长留永远?!而司马相如,则不论于哪朝哪代;也不管于何地何界。均可得见,其英业在世,英名在心,英气在天,英籍在卷。早于相如辞世不久,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就先出宏篇。在其浩瀚《史记》之中,,专为文学家列传者,仅有两篇之限。一则是《屈原贾生列传》,文字不多,但也不少;而在另一专则:即《司马相如列传》之中,司马迁则全文收录,司马相如之三赋、四散。以致《司马相如列传》之篇幅,竟为《贾生列传》六倍之番。此之足以为证,太史公司马迁,以史表明于案,司马相如之文学成就,胜超赫赫大名之贾谊。以为后世子孙,开启而示范也!
0 ]7 Y. e$ y/ O, u       南北朝梁天监六年,(507)为念记司马相如,梁武帝旨立相如县。并以其宅而为县府。此则于中华之史上,以文人学士之名,而命县地之称者,当是旷古空前。而历朝历代,因相如之声名影响,研究其遗作、遗迹,轶事、奇闻,生平、诞地,祭祀、记文,刻碑、书画,乃至塑像、造苑者,更是数不胜数,高潮迭泛,非同一般。9 Y* C/ y, B8 u# J. [" k
       唐贞观元年(627),吴人陈子良,作相如县令,亲撰《祭司马相如文》。专事派人,至长卿祠,敬祭司马相如。文道:“维大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五月壬子,朔十六丁卯,相如县令陈子良,谨遣主簿谯悦,赍桂醑兰肴之奠,敬祭故文园令,司马公亡灵。”   唐人李商隐,赋诗以记相如,《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诗圣杜甫,于成都寓居之时作《琴台》诗,有佳句曰:“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而文君园之“琴台”故地。以楹联书:“井上疏云竹有韵;台前古月琴无弦”。
- H3 H0 k" F) Q9 a  v- J+ Z8 |      宋代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颐,为念记相如,专溯长江而上,去到安汉,四处讲学,教化世民,广施大善。尤其当今近年,以相如与文君忠贞爱情、轶闻,为题材之故事、书文,影视、诗画等更是月来越多,到处可见。真可谓,有口皆碑而八而普入人心,家喻户晓而广为承传。最是相如之家乡故地,不独其旧有遗迹、遗址,大多保存完好,游众如潮,佳宾甚赞。于此同时,还发掘开不少相如文化,文君文化之大批新景、新点,新址、新苑。以使相如文君,文化文明,踵事而增华,如新而月异,旷古而空前。
8 i0 Q1 f( }3 B% X. v      而我等之“辞乡赋市"创建,十年而今,其宗旨目标,正是以效司马相如,而孕生实践。为辞赋之兴,而布新革故,开拓以先。“簿借些许古风古形,厚体更多今义今蕴”。让古雅美文,从庙堂书斋,走进百姓大众之间。以彻底摆脱,其风雨飘摇之历史命运  焕然而久兴,一如而春远 !
5 f! H' |6 A3 B; I+ H/ I     咦乎,司马相如,英灵长存,魂照云天;司马相如,伟藉常青,永泽人寰欲!( u( ~! \6 o4 V0 o/ W# S3 z/ }8 ^
                                       
" v- u0 e* Y6 u% e7 E+ _                                                                                    中国华昇“辞乡赋市”工作室
% H" X8 `: w+ n+ Z' Z8 c                                                                                     2013年1月10日于蓉城江
; ^, s  \0 ]* o7 {4 H5 s2 X) O. T, Y; d-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4 22: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