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枢(1201—1278) 字公茂,号雪斋,敬斋。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元代政治家,理学家。 蒙古军攻破许州后,姚枢至燕京投靠杨惟中,被引见窝阔台。随后姚枢跟杨惟中南下访求儒道,释医卜者。姚枢在德安遇到赵复,开始拜赵复为师学习程朱之书,成为理学派代表之一。 忽必烈(元世祖)为亲王的时候,请姚枢教世子经书,并备顾问。宪宗即位时请其于河南屯田,世祖在位时任姚枢为昭文馆(殿)大学士,详定礼遇(仪)。姚枢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曾任燕京行尚书省郎中,因其不肯与燕京行尚书省事牙刺洼赤同流合污,故弃官退隐于辉州(今河南省辉县)的苏门山。不久,元世祖(忽必烈)派使者请其出山,安排在身边任职,那时候,蒙哥可汗尚未即位。待蒙哥可汗即位,要求忽必烈就汴梁(今江苏省南京市)与京兆(长安一带)两者之间选择一处作为封地。忽必烈征询姚枢的意见,姚枢说:“南京河徒无常,土薄水浅,卤(硝盐)生之,不若关中阙土上上,古名天府海陆。”忽必烈认为姚枢言之有理,就选择了京兆。 另一元朝重臣王文统妒忌姚枢的才华,于中统二(1261)年,王文统请奏忽必烈任命姚枢为太子太师,同时任命姚枢的朋友窦默和许衡为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表面上是对三人非常尊崇,实际上是把他们捧到不能再任平章政事之类职位,三公三孤,照例职位高于丞相之上,却无实权。姚枢与窦默,许衡一齐恳辞,对元世祖说:“陛下还没有立太子,我门当谁的太师?谁的太傅、太保?”。忽必烈就改任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许衡为国子祭酒。王文统死后,元世祖诏任姚枢与左三部尚书刘肃同商议中书省事。实际上是任命姚枢参议中书省的机密与决策。一年后,
! _5 d3 G2 g9 n2 T姚枢又任中书省左丞(左丞相的地位虽然低于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却有实权,比同商议中书省事升职一级)。 姚枢官至左丞相,似无赫赫之功,但实际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姚枢作了不少很有建设性的事,如设立枢密院,建议元世祖诏令将汉军分为十个“奥鲁”。每一个“奥鲁”设一个总管府;从此不再隶属“万户”,敕令凡奥鲁内有“万户”的“弟男”及“私人”皆罢除。所谓“弟男”、“私人”就是因战争被俘虏而成的奴隶。这一敕令,也是一大德政。 姚枢还策成了多件要事,如设立新条格(标准)、省幷州县、核定官吏员数、品级、职务。改燕京为中都,与上都开平同为京城、改年号为至元、大赦天下。诏蒙兀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官),汉人为总管,回回人(包括畏吾儿与其它各国家回族人)充同知,“永如制”等等。 可惜,之后不久,姚枢因敌不过阿合马的恶势力被外调,“以左丞、行省西京平阳等处。” 姚枢至元五年(1268)才被调回京城,任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事:“同议中书省事”。至元十年(1273)才被任为“昭文殿大学士”。 后来,忽必烈派遣十路宣抚使与副使,其中第七路(东平路)宣抚使:姚枢。副使为张如、何肃。 姚炜(元朝年代) 洛阳人(今属河南)。元朝官员。 姚炜为姚枢之子。历任河南行省左丞、陕西行省中丞。储庆使、司储庆使。储政院储政使、平章政事等职。 姚燧(元朝时期) 字端甫,
/ i4 d/ [# Y3 c号牧庵。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元朝词曲家。 姚燧原籍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长于河南洛阳。姚燧是元朝重臣姚枢的侄子。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姚燧能文,在诗、词特别是曲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与当时的另一位词人卢挚被世人并称“姚卢”。 姚燧父母早丧,随叔父姚枢求学于苏门。大德五年(1301),出为江东谦访使,移病太平。大德九年,拜江西省参加政事。至大元年(1308)入为太子宾客,进承旨学士。后来拜太子少傅。次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编修《牧庵集》。其所有碑志甚多,大多为应酬之作。垢本有集,已经失散。 济南张养浩序其集云:公才驱气架,纵横开阖、纪律惟意,约要于繁,江海驶而蛟龙拿,风霆薄而元气溢。牧庵以散文称著,学韩愈,欧阳修文风。散曲在婉丽中见宏劲。 元史称其文章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颇有西汉风骨,宋末敝习为之一变。 姚燧被当时人推崇为一代文章宗匠。雄于一代,姿态横逸。为世人名儒,仁宗延佑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元曲三百首》中收録有其数首。 附曲二首 一 阳春曲 笔头风月时时过, 眼底曹儿渐渐多。 有人问我事如何? 人海阔, 无日不风波。 二
5 S8 ~, n' x/ W8 a8 B凭阑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