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姚家出过几位宰相?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1-12-14 20:10:42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本帖最后由 姚治洲 于 2011-12-16 20:23 编辑 6 b  [0 d6 t0 r
, W1 [/ T# M$ Z) Z( g: V
姚洎;唐末五代时期后粱国宰相.梁开平元年[907],姚洎以瀚林学士擢兵部尚书知贡举.开平二年[908],以兵部尚侍郎兼卤簿使.干化三年[913],以光禄大夫,守御史大夫,吴兴郡开国候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不知其世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1-12-15 19:43:29 | 只看该作者
御史中丞,御察中丞是否为宰相?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3#
发表于 2011-12-16 10:19:31 | 只看该作者
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了,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1-12-18 20:4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姚治洲 ' ~& v9 t! u) b. h( U+ e

2 H* ~/ _# @* {4 b8 i  H, e6 L- g, C8 D3 O
    阿斌出一道试题“历史上姚家出过几位宰相?”并上传姚璹姚崇姚景行姚明恭4位姚姓宰相的传。而湖北姚治洲补充了五代时期后梁宰相姚洎。我姚历代宰相大概就是这5位了。
* [% ]6 |4 _( j( R! t" A- }6 V      姚治洲转的姚洎传是:
  W/ o1 [! L. V: P! W      姚洎;唐末五代时期后国宰相.梁开平元年[907],姚洎以林学士擢兵部尚书知贡举.开平二年[908],以兵部尚侍郎兼簿使.干化三年[913],以光禄大夫,守御史大夫,吴兴郡开国候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不知其世系.
6 {8 {% ?& `8 N4 M9 @
3 Y! f7 J& L9 F0 w5 Z# d      我读姚洎传,不说错别字,凭感觉觉得几处不顺和不通,问姚治洲来源,是自编还是转帖?答曰网上来,只有一处错,并向我要姚洎资料。( R9 s; z9 D! c9 @3 a% F% o4 h/ G
我想姚洎是姚姓名人,查历代名人辞典,果然有姚洎的辞条:
/ o( J2 O* x  ]% F% P$ D; v* _      姚洎  五代时人。唐时曾佐江陵幕,后为拾遗,贯休有诗送其入京。昭宗天复间为翰林学士,与韩偓为友。宦官欲以其为相,以疾辞,贬景王府咨议。后梁太祖受禅,仍为学士。开平二年(公元908)为兵部侍郎,充卤簿使。末帝乾化元年,以兵部尚书知贡举。改御史大夫,封吴兴郡侯。三年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N  m; Z! H; ?$ @4 h

2 W; \9 O8 h& Z0 ]5 {! C4 ^    也以此回复阿斌和姚治洲。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28 09:0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平远姚仕忠
* S" o1 {. J6 v, S: X9 p5 [/ ]1 y3 W- i
* A/ g! n' h7 W) k& X
    请注意:
3 P$ L; _1 m) r3 u% ^$ q& a    “姚崇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病逝,年72岁。逝世前,他立下遗嘱,阐明信佛之害,不许子孙为他延请僧道,追荐冥福。临终时,叮嘱诸子:“我任宰相多年,所言所行,多可传诵后世。死后的碑文,不是著名文家不写。当今文坛巨匠,首推张说(音yuè),我和他素不相睦,若去特地求他为我撰写碑文,他必然不从其请。我留下一计,在我灵座之前,陈设珍贵玩物,俟张说来吊奠,细察其情。他若见到这些珍玩,不屑一顾而去,是他记挂前仇,防他报复,汝等速离此地回归乡里。倘他逐件玩弄,有爱慕之意,汝等可传我遗命,悉数奉赠。即求他作一碑铭,以速为妙!待他碑文做就,随即刻于石碑,并将原稿进呈皇帝御览。我料张说性贪珍宝,使其利令智昏必然就范。切记照此办理,以快为妙。他必事后追悔索回文稿。果能如我所料想的那样,碑文中一定赞誉我的平生功业,后想寻隙报复,难免自陷矛盾之境,没法寻衅了。”姚崇之子彝、异等人谨记父命,遍讣丧文,设灵接受百官吊唁。张说入朝奏事闻姚已殁,顺道往吊。姚崇诸子依父命早已摆列珍玩,张说入吊后,双手扶摩诸物,极表爱慕之意。姚彝等人当即叩请说:“先父曾有遗命,谓同僚密友肯为撰写碑文者,当以遗珍相赠。大人乃当代文坛耆宿,倘若不吝赐文,以记先父之履历,当以诸物相赠。”张说欣然允诺,彝等促其从速撰写。张说兴致极佳,当即撰文,为姚崇写了一篇淋漓尽致的颂德文章。文一落笔,姚家就送来珍玩,取走碑文,连夜雇请石工,刻之于石,并即日将原文进呈御览。玄宗看了铭文,连声称赞“写得好,写得好。似此贤相,不可无此贤文。”张说一天以后,省悟过来,暗想自己与姚崇有隙,多年不睦,如何反去颂扬其德呢?连忙派人索还原稿,托言文字草率,须加工润色。不料使者回报已刻成碑文,并呈御览。张说连连顿足叹息说:“这是姚崇的遗策,我一个活张说,反被死姚崇所算计,真觉羞愧啊!””" ^8 R. {& [, D& o  d% j! |+ S
      以上这个故事叫做“死姚崇赚活张说”,不是史实。河南姚学谋已在他的研究和宣传姚崇著作中明确地指出这一点。阿斌将史实和故事混在一起,又不加说明,使人容易误会!如果人家或张说的后代大加宣扬姚崇公的缺点(史书有载),你有何感受!故事可以说,要看地方和说法。
7 w+ |. y. g& x2 K9 z3 q      特指出。

签到天数: 4107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6#
发表于 2012-1-28 16:09:24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victory: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28 20:09:53 | 只看该作者
姚希得(1202—1269)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累官参知政事,忠直清俭,常抗疏直言。因言论罢,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后以资政殿学士,潼川郡公致仕。希得著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等行于世。
4 Y9 R5 G- e5 k9 {5 s
7 S4 r& K" L( ^" C% x6 `1 v这个是南宋的副宰相。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28 20:44:5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 {! ]* G4 K" A4 M' b2 z" G$ D“姚希得(1202—1269)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累官参知政事,忠直清俭,常抗疏直言。因言论罢,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后以资政殿学士,潼川郡公致仕。希得著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等行于世。
! X. k9 Y$ A  A2 z% ~1 N" }5 v+ J1 Y: r2 B/ V2 ~* r
这个是南宋的副宰相。”
4 ^* ^8 U: b8 Z* r6 S+ S. O: u6 }" ^6 v' e; T
     请教:
# e3 V/ U8 y4 X/ ?- M1 e7 S/ @     “副宰相”之说从何而来?2 p$ t* ~* S: a# h. }
      从上列姚希得传中所任哪一官职可判断他是南宋的副宰相?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2:46:52 | 只看该作者
又左右丞相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29 14:30:33 | 只看该作者
参知政事" i/ q% O4 y3 h/ c  C
在南宋时代就是副宰相,号宰执~~~~~~~$ A, u! C" W) T. w8 |4 X
3 G: x' o! u; R& k; J8 T; J
【参知政事】官名。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
+ D+ T& R% `+ @" l参知政事的名称虽然沿袭唐人,内容并不完全一样。唐人作为宰相的临时差遣名目繁多,宋人只是择其一作为副宰相的正式名称,遂成制度。; U1 O2 g+ v2 S# E5 S
$ r" y8 e" U2 r+ O' X, Z
, x" r1 {) k, G  h* [
以下《宋史.列传第180》:& G/ T6 u/ l: ?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言。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3 f* ^3 Q8 ^/ ^- Y' p: P8 a
召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时暂书拟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乃上疏言:“尧、舜、三代之时,无危亡之事,而常喜危亡之言;秦、汉以来,多危亡之事,而常讳危亡之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后世人主乃履危如履坦,讳言如讳病。”又言:“君子非不收召,而意向犹未调一;小人非不斥逐,而根株犹未痛断。大权若操握,而不能无旁蹊曲迳之疑;大势若更张,而未见有长治久安之道。廷臣之所讽谏,封囊之所奏陈,非不激切,而陛下固不之罪,亦不之行。自古甘蹈危亡之机,非独暗主,而明君亦有焉,此臣之所甚惧。朝廷者,万化之所自出也,实根于人君之一心。夫何大明当天,犹有可议者?内小学之建,人皆知陛下有意建储也。然岁月逾迈,未睹施行,人心危疑,无所系属。秦、汉而下,嗣不蚤定,事出仓卒,或宫闱出令,或宦寺主谋,或奸臣首议,此皆足以危人之国也。陛下何惮而不蚤定大计?邸第之盛,人皆知笃于亲爱也。然依冯者众,轻视王法,请托之行,捷于影响。杨干,晋侯弟也,乱行于曲梁,而魏绛戮其仆,晋侯始怒而终悔,晋卒以霸。平原君,赵王弟也,不出租税,而赵奢刑其用事者,赵王贤而用之,赵卒以强。皆足以兴人之国也。陛下何为而不少伸国法?今女冠者流,众所指目;近珰小臣,时窃威福。此皆陛下之心乍明乍晦之所致,岂不谓之危乎?国有善类,犹人有元气,善类一败一消,元气一病一衰。善类能几,岂堪数消,沙极则国随之矣。陛下明于知人,公于用人,固无权奸再用之意。然道路之人往往窃议,此元祐、绍圣将分之机也。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决不用史嵩之。”
. ?7 n1 [- F5 s# S2 W; c6 U迁知大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虽以病告,曷若留奉内祠,侍经幄,亦足为朝廷重。”又言:“财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费,以实军储,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又条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帝皆以为可行。
$ f" u) H4 _6 h& p8 L9 F0 e" R$ N进秘书丞,寻迁著作郎,授江西提举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点刑狱,加直秘阁。未几,加度支员外郎,寻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有伪号“崔太尉”者,据石壁,连结数郡;刘老龙等聚众焚掠,一方绎骚。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以直宝谟阁、广西转运判官兼权静江府。寻授直徽猷阁、知静江府、主管广西经略安抚司公事兼转运判官。母丧,免。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迁宗正少卿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权给事中,兼权刑部侍郎、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西方用兵,有为嵩之复出计者,谓非此人不能办。帝有意再用,知希得必执之,出旨谕意,希得毅然具疏密奏,不报。又缴邓泳予祠之命。右正言邵泽、监察御史吴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继论罢。
& H8 `  {" A( I' z) \0 z久之,以集英殿修撰提点千秋鸿禧观。未几,依旧职两淮宣抚使司判官,俄加宝谟阁待制,移京西、湖南北、四川。诏叙复元官。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乃进焕章阁待制、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继升敷文阁待制。诏增沿海舟师,希得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蠲米一万二千石、旧逋一百万。去官,库余羡悉以代民输。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帝问庆元之政甚悉。以华文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希得按行江上,慰劳士卒,众皆欢说。溧阳饥,发禀劝分,全活者众。创宁江军,自建康、太平至池州列砦置屋二万余间,屯戍七千余人。帝闻之,一再降诏奖谕。加宝章阁学士,寻加刑部尚书,依旧任兼淮西总领。( X: X) q# Z6 q" ]3 A) F. a  ?. H( k
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乃言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财用四事。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公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兼权参知政事。度宗即位,授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授参知政事。以言罢,授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以疾甚,辞,乃仍旧职奉祠。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6 U! \9 k9 u/ u% {3 p; \希得忠亮平实,清俭自将,好引善类,不要虚誉,盖有诵荐于上而其人莫之知者。广西官署以锦为帟幕,希得曰:“吾起身书生安用此!”命以缯缬易之。蜀之亲族姻旧相依者数十家,希得廪之终身,昏丧悉损己力,晚年计口授田,各有差。所著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3 18: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