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紫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姚文宇与“姚门教”(一) ——凌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0:20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家庭发生劫难後,家人是四处逃生。大夫人夏氏带领一帮人逃到了福建政和县的“西表村”(此村原名“山表”)。不久,她的追随者陈普想、刘普就之流一班人竟欺她是个女流,不听她的指使,说是:“吾师既以归天,香信无人可掌。”“竟将三乘封止,另出机关,名曰:‘直指’。”即另外组成一派叫做“直指派”来。之後,夏氏就一直受到“直指派”的控制。行动得不到自由。甚至在家难平静了之後也还是回不了家。她没有亲生子,养子又不肖,自将其逐出家门後,未再收养义子,故她没有後裔(21)。後来就寡身一人度世。最後於清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六月初三日在避难地“归天”。享寿六十九岁。灵柩未回老家,就埋葬在西表村(22)。 / I3 H& R" H$ q
二夫人周氏抱着幼子,带着一帮人是避难福建政和县的“前山”。她得知大奶奶“被直指所霸焉。”乃事态严重,遂於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召集乃夫信徒多人於前山计议,当众宣读祖师遗言,树立正宗。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0:41 | 只看该作者
清朝初年,浙南一带的局势很不平静。大、小军阀在抢占地盘,更有南明势力的反搏。庆元城在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和顺治六年(己丑•1649年)间,分别两次遭遇南明军队的攻城厮杀。可谓是庆元县在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大一次兵祸。足见当时很不太平。于是,“周奶奶”就一直避难在“前山”。待到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四方平定,豪恶敛踪(23)”之后,方才“回堂”、返归故里。甫归家,就急於做两件事:其一是“延请地师”为乃夫择地建墓安葬。其二是将被杨鼎卿破坏了的故居老宅以作修复。坟墓建筑在“镜山”的最中心地带。规模宏大,建制精致。兼铺筑一条石头路直至山麓。墓地下还附建寺庙一座。工程总费时三年多。以顺治十年(癸巳•1653年)八月初十日酉时,将乃夫葬於镜山之阳(24)。重新兴建房舍仍是在旧址进行,滨“松源河”而建。即所谓“建造楼臺五叠,曲径数湾”,成了一处建筑群了。主楼坐南朝北,面对“镜山”的姚文宇墓地,每日可登楼隔河远瞻,故雅称为“望夫楼”(25)。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1:12 | 只看该作者
清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五月十七日,二夫人周氏在故里“归天”。得年五十七岁。子姚铎将她埋葬在“望夫楼”西侧之“百花亭”地段(26)。周夫人是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以少女成为名人少妇之後不久,旋遭家庭变故。在家难当头之际,她“智而且才(27)”地处理事务。在事态发展到紧急关头,能果断行事,以得到挽救局面的结果。她虽曾“流离困苦(28)”地度日,但终能以东山再起地达到中兴。在“姚门教”的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後的作用。她是该教门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6 A, |/ r! w1 ^3 e( G
大约是受到《三世因由宝卷•庆元三复》中姚文宇临难、告别家小时,有“留此一脉,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1:35 | 只看该作者
与诸佛〔栽〕(裁)根耳!”之言的误导,後来有的资料都说是姚文宇之子姚铎继承了乃翁的教权而成了“龙华会”(即“姚门教”)的教主。还说是姚铎在康熙初年就“举家迁至温州永嘉县(29)”云云。更甚者是将“姚铎”竟错成了“姚绎”,把他的曾孙说成是他的儿子(30)。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姚铎少孤,赖寡母抚育成人,以一介书生处世。他坐寒窗,攻经史;赴科举,取功名。後名震儒林,功垂梓里。惜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他热心公益事业,献身地方建设。更以投笔从戎、跃马疆场为己任。刚逾而立之年,则事事已累累。其稳步正道尚且少暇,又何能偷闲以履迹江湖?故说他参与教务之说不可信。至于有的文献中有他的“相公法名”之记载,其实那是其後人为了该教复兴的需要,尤其是依其教主“以家治道,以道治国”的教义,在教内实行封建家长制的需要而强行地将他的名声拖入教内而已。也就是说,他身未参与而名被人利用,被棒上了名誉的座位。成了“名誉人物”。做了个“姚门教”的“名誉相公”而已(31)。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1:56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秉承了“姚门教”的教权而成了“相公”的是姚文宇的两个孙儿,即姚铎的儿子姚轼(字“景瞻”,法名“普高”)和姚辙(字“景由”,法名“普宗”)。他俩人一个“兴东欧之行(32)”,一个“栖建安而居(33)”。致力教务,确实继承了乃祖的衣钵。他俩对于“姚门教”的传播很有能力和影响。尤其是姚辙,他的社会活动力较乃兄要强得多。他存远志、广交游,“纵迹所至,悉把酒赋诗,临景舒怀。”以至“闽中巨乡,豫章达士,金陵骚客,罔不识松源有姚公也。(34)”。从目前在姚氏家族的墓葬群里发现了许多姚轼的後裔之坟墓,而未发现姚轼本人的坟墓来看,可以证实他在迁居永嘉後,就确实没有再返回故乡。最终老死於他乡。但他的後裔却依然有着许多人继续在故乡衍生。其中包括後来乾隆年间在京任过“军几处”的“汉军几章京”的姚梁,他的少年时期也还是在老家度过的(35)。即使是姚梁的嫂子、姚宋的夫人季氏,也还是本县黄坛村季氏人家的女儿。看来,姚轼的後裔是作逐渐外迁的,只是到了清代道、咸年间才迁之至尽。如今,在庆元居住的姚文宇後裔中,就真的没有姚轼的後人了。与姚轼不同的是姚辙,目前在故乡也没有发现姚辙和他的续娶夫人之坟墓,可见他也是老死他乡的,可是,他的後裔除小部分外迁之外,其馀的大多定居家乡。目前还有三百馀口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其长子姚家震的後代。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2:16 | 只看该作者
姚文宇的後裔逐代频频外出传教,在他们的鼓舞和诱导下,社会低层贫苦民众为了摆脱痛苦,听其所惑而大量地加入了其组织,致使这门被视为邪教,而频受打击的民间秘密宗教,却偏偏得以壮大和年久不衰。于是,在社会活动时,就每每酿成一些历史事件来,给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那场福建建安“老官斋教起义”和浙江鄞县“龙华会教案”事件等,就是“姚门教”在历史上留下的一些记录。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2:40 | 只看该作者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正月,建安、瓯宁两县的“老官斋教”举行了一次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行动。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十一月十五日,“遗立村”的“老官斋教”“斋堂”在搞其宗教活动时,因事属“邪教”活动,故该乡乡长即向瓯宁县署报告,该县知县得知後,即派县丞带兵前去干涉,并当场拘捕了五个为首的教徒。这事引起了众多教徒的不满。他们集议,打算劫狱。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正月十五日清晨,在女首领“普少”带领下,聚集了千馀人,各执鸟枪、短枪、腰刀、叉械等物,分为三队,向建宁府进攻。事件旋遭镇压,以失败而告终。处死及受刑者数百人(36)。闽浙总督咯尔吉善在办理此案中发现该案与“浙江庆元县姚姓”有关,于是,就拘捕了在福建活动的姚必起和姚家震。俩人均受到了处罚(37)。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2:58 | 只看该作者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间,鄞县一带的“龙华会”之组织和活动大炽。地方官出来干涉。拘捕了多人。他们供出是发自温州永嘉县的老“祖堂”的姚姓子孙姚必彪等人。于是,杭州知府吴作哲即派人前去查拿。最後查明姚必彪等人俱已“去邪归正”,遂派人前往庆元县搜查姚文宇祖居各家及姚文宇坟前庙宇(38)。于是,“望夫楼”建筑群又一次受到冲击。而姚文宇坟前的庙宇也毁之一旦。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3:23 | 只看该作者
罗教之类民间秘密宗教,由于“它们的组织、信仰、活动同封建统治阶级及维护这统治的正统观念有所抵触,因此被视为‘邪教’(39)”而频受统治阶级的取缔和打击(40)。“姚门教”当然也不例外。在後来“姚门教案”频频发生之际,清政府对姚文宇之後裔总是每每加以压制和迫害。他们不但在政治上受到打击,甚至连心身都受到侮辱。相传每次派员来查抄信物时,姚家家人不分男女都得“赤身点卯”,接受搜查。然而每次的搜查总都是空手而去。于是,上官总是怪责办事人员不得力,不负责。甚至有认为其根本未到庆元云云。某一次,一位受过责备的差官来到姚家,适逢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名“娇珠”)坐在门槛上玩,在问清是某“相公”之女之後,差官二话不说,就抽刀将这女孩的耳朵割下而去,以作为到过庆元搜查的证据。可见,姚家之人,苦不堪言。据说曾经有位“相公”决定抛弃这门传教的生涯,他竟将用以作传教的信物——“照魔镜”和“方天印”等统统沉入“石龙潭”底。以示洗手不干了。于是有人说,正统的“姚门教”早已失传了。 3 x( K( J5 ~& s) Q; e, J; P
虽然遭受了打击,但“姚门教”却依然在发展和活动。

签到天数: 4079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3:42 | 只看该作者
浙东南一带,以姚轼最先在永嘉县创建的“老祖堂”为中心向四边发展,其主要力量是向北渗透。在当地的影响力较小。但当然也还生存着和延续着。比如,青田县的“姚门教”残余势力,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有死灰复燃之势。後以受取缔而告终。
- f5 w! L: M: M' {3 W; O! ~$ r浙北方向主要是姚轼的後裔之势力范围。其活动区域多在宁波一带。虽然经过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的鄞县“龙华会”教案之後,姚家子孙大都隐处蛰居,但仍有人暗中传教不止。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官方又查获姚瀛松、姚汉楫及其弟子在金华、湖州、严州、杭州等地活动(41)。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姚汉楫之弟姚海渣(42)在旧货摊上买回《传灯蜡敕单》等资料,他就自刻“太上正宗”和“太上心宗”两颗图章,又开始传教。後来,姚海渣还将教务传授给了其侄姚秉信。虽然在该地区的“姚门教”一时还能得以逐代相传,但致终终以绝其迹为了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3 10: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