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26 14:50: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8-12-26 07:26
6 X$ y$ w7 e+ @% j) O. @) F$ O求说铜陵东溪燕翼堂姚氏更多情况
1 j0 x3 Z, ]4 X5 w3 W
& I; k ~$ W/ m' a' j铜陵市东溪燕翼堂姚氏【姚为旺】
9 l& t) A! E' E3 @( A: P* c ) \& k g/ q7 |. N c B
明嘉靖铜陵县志:“姚显,字尚晦,世居陶村。乾符中黄巢犯潼关,显统兵拒战殒身,僖宗嘉其忠节,追封英烈王,乡人立庙焉。祀乡贤祠。”此谓姚氏先祖姚显的事迹。此事在正史上未见记载。到清顺治县志,其内容有了细微变化:“显统兵拒战被害,犹策马提首归营而殒”,增加了神话色彩。《五松姚氏宗谱》收录的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姚氏宗谱源流序》:“显唐乾符中为太尉,因黄巢犯潼关,统兵拒战,肯阵而亡。”直到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由内阁大学士王恕撰的《姚氏统修谱序》也记为:“显唐乾符中为太尉,因黄巢犯潼关,统兵拒战殒身。”顺治《铜陵县志》出现的“策马提首归营”不知何本?不过老马识途,战马驮着已经阵亡的姚显的忠躯奔回本营,是极有可能的。明代都御使吴琛(繁昌人)有《题英烈王庙》咏叹:
2 u$ [6 b, F8 h& J3 c* d; j6 I/ z( ]报国曾损百战身,遗祠应当立姚村;
- R8 E( V3 A4 U/ p7 C5 Y+ c忠心耿耿生无愧,英气洋洋死若存。+ h: V7 D) z* j- o
千载封王功丕著,四时赛祭礼弥敦;4 B5 S& \5 j9 v: t
乞灵不特居民仰,肹蚃相承裕后昆。
& n% Q7 ?! h" {5 z姚显其人其事未见正史记载,但他的祖上姚崇可是声名赫赫,《旧唐书》有传。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为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其为人正直,为官正派。玄宗朝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据《姚氏宗谱》记载,姚崇的三世孙姚冲担任义安县的教谕,携全家到铜陵赴任。姚冲有三个儿子,名万一(姚明道)、万二(姚明远)、万三(姚明通)。后来万一就定居在铜陵的八角井,即今之钟仓大姚村。万二(姚明远)定居在铜陵流潭的姚村。唐乾符年间拒黄巢而战死的太尉姚显是万二的次子。万三(姚明通)定居在顺安金山,不久又迁到繁昌的三山,是三山街的开基之族。三山姚氏的宗祠大门上书写有“八角泽长,流传祖德;三山代远,蔚启人闻”。
8 ?8 w, W7 X7 p8 h3 k一千多年过去,迁铜姚氏的子孙已分布全国各地,但姚冲一脉的根基仍然在铜陵。
* H1 N* U+ f" L: c4 ^1 s" e' O1 z3 T6 ]+ X" p0 Q- ]
以上出自于铜陵县志。县志记载为姚显公定于毛桥流潭姚村为《五松姚氏》,这又与我们东溪姚氏不符啊?又有何联系?还有铜陵另一支姚为八角堂姚氏县志记载与姚显公同属姚崇后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