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Y# p; X- M0 C% N$ l* S: P* C 鱼鳞似的青瓦片,雪白的竹篾墙,金黄厚实的铺板门,竹树环抱,鸟语花香,记忆中的周子古镇俨然一帧淡淡的水墨画,而那绵延起伏鳞次栉比的古镇的青瓦房却最使人难舍和难忘。7 u0 Y9 `0 i7 |! z
走进拥有四川最美古镇称号的周子古镇,让人蓦然发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条深邃而辽远的时光隧道,走进了一部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典著作。走进周子古镇,一日读懂千年,也许就是给人最深刻的感受。: d1 Q' S5 e; F8 W/ C
据当地县志记载:周子古镇,系相如县建县即南朝梁代以来,陆续兴起的一座码头古镇。该镇位于嘉陵江左岸傍于新县城,以上河街、下河街、盐店街(又称红军街)、顺河街四条古街为主,古镇兴起于南朝梁代,繁荣于唐代,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古镇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水陆交通便捷。周子镇原名舟口,又称舟镇,取嘉陵江上往来舟船皆停泊于此之意。宋代理学鼻祖、《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乘船到南部访友途径蓬州,被蓬州秀美的山水与人文所深深吸引,于是登岸赏景,蓬安士绅学子慕濂溪先生学识人品,闻讯列队于驿马道旁,欢迎并盛情挽留濂溪先生逗留舟镇讲学。宋以后,修爱莲池,建濂溪祠,立石碑刻铭诗以作纪念。因此,舟镇从此更名为周子镇了,一直沿用至今。
% h4 U1 D% D7 @! r1 } 古镇码头,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岁月的洗礼,但至今依旧保存完好。如今的古渡码头依江而建,仿佛一个古朴典雅的古时点将台一般。“周子古渡”四个墨绿色的大字,雕刻在江畔的青石墩上,赫然醒目,古朴中彰显着典雅,大气中透露出厚重。整个古渡码头均由青石板和青条石铺砌而成,直接伸入清丽的江水之中,有的石板上至今仍可清晰地看见当年南来北往的商贾赶马驮运货物时留下的马蹄印痕;那拴靠停泊船只粗大的铁链,仿佛依稀诉说着古码头往昔的繁华和岁月的峥嵘。如今的古码头上,青铜雕塑着驮盐的船工,贩运货物的马夫,赶场的农妇,古码头沧桑的石头墙上还雕刻着《嘉陵江船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等等浮雕作品,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周子古镇码头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人文。
+ u& D h. W& {* X- H# h4 o
古镇的码头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当数当地的嘉陵江渔民和江上来来往往的捕鱼的渔船了。据当地的水文资料记载:嘉陵江蓬安段有180多种鱼类,野生的鲫鱼、鲤鱼、鲢鱼、草鱼、青膳、翘壳、青波、石板头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嘉陵江蓬安段里的特产石梁沱江团了。据悉,这种江团,只有蓬安的嘉陵江里才有,这种特殊的嘉陵江江团的下颌上有一点丹砂一般的红印迹,此鱼品尝起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曾是历朝历代进贡朝廷的贡品。
8 {) t2 e# v1 [/ N% O; K( \$ W4 n 每天清早,江面上当熹微的晨光微露之时,江上的渔民们卖鱼的吆喝声便仿佛山歌一般嘹亮地响亮起来了,接着便是纷至沓来赶来买鱼的讨价还价声、过称、算帐声,人声鼎沸,热闹异常。忙得不亦乐乎。千年以来,此情此景,至今依存。
@- M2 m( K: w7 K) v f5 ^ “蓬安有座财神楼,半截伸进水里头。”登上古码头的数十级石阶,便是蓬安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财神楼。据说建在嘉陵江畔的蓬安财神楼是一座有着非常神奇来历和故事的楼阁,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述:这座财神楼是大有讲究的,古时蓬州先人以为,周子古镇位于嘉陵江畔大河湾的弯弓之外,风水不佳,不聚财,且有杀气,为了弥补地理上的缺陷,于是古镇上的商人们便纷纷筹集资金,便于此修建成了财神楼,楼中供奉了财神、文昌帝君、东海龙王等神仙,祈求诸位神仙护佑古镇人民吉祥、平安、升官、发财。据考察,这座气势宏伟、高大巍峨的财神楼是千里嘉陵江上唯一的一座财神楼,远远望去,高大巍峨的财神楼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人间仙阁,更似琼楼玉宇,气吞山河,雄据一方,被称为“嘉陵江上第一楼。”
! n! _/ X3 s+ H2 K0 {1 `% b 穿过财神楼一楼的过街廊道,便走进了周子古镇的怀抱。周子古镇和其他任何地方的古镇相同又不尽相同,相同的都是有历史,有故事,而周子古镇与其他古镇不同的地方则是这纯粹是一座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千年坡形码头古镇。难道不是吗?你听:“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那儿时童谣里的记忆在古镇里依旧保存完好。走进古镇,可以看见一家唐姓兄弟的打铁铺,这个打铁铺是周子古镇古商铺的一个缩影,至今已逾上百年历史。看着火炉中迸溅出的铁花,听着叮当叮当作响的打铁声,你会以为时光流转,仿佛梦回到了远古的生活。
( h' w% J6 S0 N 紧挨着唐氏兄弟打铁铺的不远的一家商铺便是古镇里闻名遐迩的下河街姚麻花了。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清乾隆年间,周子古镇下河街的一位姚姓商人把它带回家乡周子古镇,制作出售,食者甚众。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并先后研发出了肉松、芝麻、花生、麻辣等等各个品种的麻花,备受顾客青睐和欢迎。, l; X6 `* s3 L0 Y: s* E6 y; o7 i
如今的姚麻花卖麻花的场景更是古镇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只见姓姚的师傅坐在店铺内的案板前,弯腰弓背慢条斯理地揉制面团,接着将面团搓成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细的面条,一字排开长蛇一般平躺案板之上,然后用菜刀将面条切成一个个二指宽均匀的小面块,次第捡起小面块拿在手里,轻轻一拉,那小面块瞬间便变成了一根细绳子似的尺余长的面绳,又将面绳两头捏住,摇动手腕,甩跳绳似的甩动,然后迅速地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将面绳对折,合成一股,在案板上搓上一搓,又提起面绳,再对折,双手将其挽成一个“8”字,最后将面绳的末端,像穿针似的穿进弯曲的面绳的空隙里,就这样一把麻花就搓好了。与此同时,姚师傅便起身往油锅里一把一把地丢麻花,那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腾,“嘶嘶”地吐着气泡,最后几经沉浮之后,就漂浮在油面了,炸麻花的人便手执一双长长的竹筷将那炸好的麻花夹出油锅,顺手熟练地丢进案板上一个大大的竹筲箕里,那炸好的麻花比起案板上没炸的麻花,体积大了一倍,颜色变得金黄,极像一朵秋日怒放的菊,也像一个大大的“8”字,很是诱人和神奇。排成长龙的游客们纷纷抢购,生意火暴,供不应求。5 `* H3 ?! C/ w& C( `( J& Q, X
品味完古镇姚麻花精彩的麻花制作技艺,继续向前走去,一街古风古韵扑面而来,街道两旁全是古老的穿斗木结构式的瓦房,朱红的铺板门,青青的石板路,星星点点的写着“茶”、“吃”、“酒”、“理发”等等字样青白的布幡在风中随风摇曳,檐下挂有鲜艳的大红的灯笼,入夜时分,次第亮起,如梦如幻,让人顿觉仿佛走进了一幅扑朔迷离的《清明上河图》画卷。
( l. {6 h/ b$ E) v( L 到了周子古镇,那爱莲池委实是不得不去一看的风景。爱莲池就位于一条叫“水井湾”的小巷深处,老远就可以看见池前坝子里一方雪白的假山石,小巧玲珑,石头雪白,石质细腻,高约二三米,宛如飞来仙石,假山石正面镌刻有:“爱莲池”三个大字,字如流水行云一般,十分醒目,老远看去,亦如活泼的笑脸一般,仿佛正盛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你的光临。走近细观,更宛若三朵鲜艳的红莲绽放石上,让人倍感亲切而神奇。爱莲池池面并不太宽,大致二三亩之地,池塘上建有别致的小亭,飞檐翘拱,雕梁画栋,小亭与池岸以曲折宛转太极图一般造型的栈道相连,错落有致,别具匠心,可让人直通池塘深处。池中单独开辟而出的小池,植有莲荷,时值初夏时节,碧绿的新荷,刚刚冒出碧绿的叶片,紧紧地贴于水面,上面水珠滚动,晶莹剔透,鲜艳的睡莲次第盛开,那一抹抹新鲜的绿意,在炎热的夏日给人无限的凉爽和惬意。登上池岸,便是纪念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先生而建的“濂溪祠”,祠堂正门上方书有“濂溪祠”三字的牌匾,是已故著名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亲笔题写的。祠堂占地数亩,雪白的粉墙,金黄的琉璃瓦片,外筑高大的围墙,墙里墙外,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给人的感觉十分静谧安详而和谐,俨然一个清心修性的世外桃花源。
% s8 Q6 j, a& q5 R2 c 走出濂溪祠,回到古街。拾级而上,出现在面前的便是万寿宫:万寿宫始建于明代,是迁来古镇的江西人筹资建设的,因此又叫江西会馆。万寿宫是江西人祭祖、交流、集会的场所,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单檐悬山式风格的单进四合院,高大的门楼上设有戏台,正殿里供奉着许真君,两层的回殿是休闲的场所。万寿宫大门正对面的墙壁上,用青石雕刻着深浮雕九龙戏宝图。其活灵活现的形态,仿佛九条龙正在盘旋飞腾,使得满壁风生水起灵动神奇,表现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和古镇人民美好的祁愿。/ z+ q9 Y, R8 _- t, B
继续前行,登上数百步琴键一般的平平仄仄的青石阶梯,便走进了红军街,那是当年红军曾经路过的一条小街,小街以前并非此名,先前贩卖盐巴的盐商云集此街,故称“盐店街。”上个世纪30年代,张国焘、徐向前、许世友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由此强渡嘉陵江,从此小镇人民为了纪念红军队伍,便将小街更名为红军街了。现在的红军街的高大石墙上还留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武装保卫苏维埃”等标语石刻。街里的有高大碧绿的连理枝、金银花,还有当年托运盐巴经过的商人歇脚拴马的拴马孔,更为吸引人的是那家家户户门前的鹅卵石,据说那既是古镇人家歇息时的天然小凳子,又是家家户户辟邪的镇宅之石。
# {( ~5 h: }% ~3 b I/ I2 M) W 红军石刻标语旁边是周子客栈,当年周敦颐下榻的这个客栈,是经典的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建筑物,其独特的造型,充分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院内两株古老的黄桷树,距今均有数百年历史,它无声地诉说着过去,成为了客栈历史的最好见证。( m7 ?- p5 L- W3 n$ X' d0 a0 y
时光飞逝,逝者如斯。千年时光过去,如今古镇内的古民居院落群依旧保持明、清以来的原生状态,镇内庙宇高据,古意盎然,雕梁画栋,古韵悠远,现保存完好的具有明清风格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共有3000余套(间),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古民房沿着千米长、五米宽的石梯两侧布局,首尾相连,错落有致,粉墙黛瓦,各具情调,三条主街星罗棋布镶嵌其中,静静地覆盖在宁静秀美的嘉陵江畔。“山、水、城、文、史”在古镇和谐交融,浑然天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