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祖籍广东韶关(曲江)客家人。祖上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后进入四川北部,三世祖于雍正末年辗转而至仪陇马鞍场。早岁加入同盟会,云南讲武堂毕业,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护法战争,滇军中任旅长。1922年赴德国留学,在德国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苏联学习军事,1928年参加南昌起义,有中共"红军之父"之誉。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列十大元帅之首。$ L; w7 D2 f3 B/ q& w
P, l0 I) z, }, G+ _! Z4 B (四)彭家珍(1888-1912年),生于四川金堂县渡乡,客家人。1903年考入成都武备学堂,1906年以最优等八名毕业生之一,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在日时秘密参加同盟会,返川后被派到清之新军任排长。1909年任队官(连长),后又任管带(营长)。后得同盟会员之介绍,赴奉天讲武堂学兵营任队官(连长)。讲武堂停办后,入天津兵站任要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为镇压起义,家珍奉命押运大批军火赴武汉。彭见此良机,乃与革命党人紧急密商,截劫全部的军火转而支援革命军。待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临时大总统。当时南方革命军与北方清军对峙,北方袁世凯、良弼、戴泽为宗社党之中坚,反对共和最烈。彭与京津同盟会骨干共谋诛锄之。彭遂作周密的策划,果敢的决心与行动,于民国元年1月23日炸死清军谘使良弼,彭亦死之。当时清廷亲贵尽皆闻风丧胆,纷纷离京走天津,从而促使清太后率溥仪下诏退位,帝政告终,民国始基。孙大总统评彭之功为"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赠为陆军大将军,令崇祀专祠。
# H. g$ ~1 Y1 b" J w+ J) q- {
P. B3 X$ d: d (五)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祖籍福建宁化,先世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蜀,世居乐山铜河沙湾镇。1914年留学日本。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抗战时任职第十八集团军,系诗人、政治家、史学家。
: ^, U# ^7 k+ P; K6 _/ [* ?1 F* V& [5 y2 e! R
(六)王铭章(1893-1938),四川新都泰兴镇客家人。清初,其先祖由江西德化范宦游入蜀,始居简阳,到六世祖王奕魁任至新都泰兴场定居。铭章幼时初入泰兴小学读书,1914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历任川军排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成都卫戍司令。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芦沟桥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全国同胞人无分老少,地无分南北,不分党派全民奋起抗战。民国二十七年(1938)初,孙震集团军王铭章代理41军军长兼第122师师长率部誓师出川,奔赴抗日前线,转战晋东、鲁南。当时南京已沦陷,日军企图从北往南打通纵线占据台儿庄,右回攻徐州,王部122师扼守腾县。3月15日起,日军挟以飞机大炮陷攻,王部将士同仇敌忾,血战三昼夜。17日晚城陷,王铭章师长、赵渭滨参谋长身中数弹,战死沙场,所部亦壮烈牺牲,为抗日战争写下英勇壮烈的篇章。国民政府追赠王为陆军上将。蒋中正、张治中、毛泽东、朱德等国共领导皆撰联悼念。
. N( f; I1 l" P& c. b4 _, f0 S4 J2 i4 V; v8 \0 D
@+ y& n6 u9 a, [
五、结束语
6 N ?/ s$ P+ |$ z4 A* i, f
0 Y( X8 R+ p) h) p3 Z5 M$ Y+ E
" E% G4 c! G/ \3 p. _ 四川是由移民构成的省份,也是客家人口最多的西部内陆大省。据统计,在四川有客家人的县市共为63个,全川客家人总数约为36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范围面积为1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客家语的覆盖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四川客家人尤以成都东郊和沱江流域一线,以及仪陇和西昌最为集中,仅在成都东郊46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居住着50万客人。 J. D8 G9 V, _' B; r H+ v
+ b T0 g. s2 l 客家人的特色是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落地生根-安身立命,以他们列祖列宗遗传下来的精神、文化,和流徙中遭遇不同环境与土著族群的接触、交往、融和、影响、接受、吸收有益的成份,充实精进,不断的淬励奋发,自立自强,以先人一代传一代的"硬劲精神"汇流成客家人的传统特徵,表现在客家精神:一、刻苦耐劳的精神。二、刚强弘毅的精神。三、劬劳创业的精神。四、团结奋斗的精神。众多的客家先贤如赣之修水陈宝箴、陈寅恪一门四杰,宁都三魏,易堂九子;闽之伊秉绶、黄慎、胡文虎;粤之洪秀全、宋湘、黄遵憲;台之刘国轩、胡焯猷、丘逢甲、罗福星;近代之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挺、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林风眠,新加坡李光耀、李显龙父子等皆飘名于世,难以计数。四川客英豪同样是奕世有贤名,烨烨生光辉。走笔至此,仅以俚句作结:3 e4 w" a# e/ |+ A9 d2 b$ h
( E. @' X6 z$ } (一)0 T4 I: c. l1 q) w( z
0 T" V$ J& K7 W( e* e3 {" l
中原河洛光潢水,直泻江淮又鄱阳;
, r! e& L: M: M) }2 t 披荆斩棘梅汀赣,创业流风向八方。" l! L2 c5 Y& Y' ~; R5 K" v6 W
: ?8 m, X: p9 t5 Q
(二)
- ?- V7 |! d5 f5 m" ^# M/ n8 P) H8 y+ t
/ {) j% O& F( `* J0 T( ] 汗血栽成落地春,无边榛莽一时新;
K5 L S5 Y! K. ^8 \0 w g ]6 B N 寒梅香散天涯路,千载飘名颂客人。
* d8 Y0 d( p( V! t. J" q i" G5 g# d9 h1 D& A7 _4 E
(三)( T* E3 \0 _' G( k/ {% B( B
, p, B' V; B3 r. o J _& k 浮生春梦谁非客,日久他乡是故乡;2 ^' C) N) Y; ?$ i' U4 D1 @6 e w
惊涛渺渺天涯路,创业光华耀八方。
; t* M; s4 B }( \3 G8 N- t, R
8 c5 q; G O G+ \2 ^ (四)
9 q( Y+ U: q. M# G/ r5 N+ [
: f) n7 T' I2 _ 千载流离说客家,坚强"硬颈"走天涯;) c; E8 c* G6 v3 E3 Z+ X' Q
史迹煌煌光宇内,顶天立地傲中华。* v# G, B9 E/ \) W
6 A2 p: E3 S3 X+ d# F9 j
(作者系台北市梅县同乡会理事长温怀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