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蓬安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子谱] 桐城麻溪姚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氏先德傳七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21#
发表于 2013-5-12 02:52:15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3-5-12 02:57 编辑 , m$ t. s# p+ W% q
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3-30 13:34

8 I* }& p' [% z! d$ @) F* M! |& A0 K0 u+ |
姚波,是不是此页1468页的雪坡公,若是,此雪坡不是江西南宋状元姚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22#
发表于 2013-5-12 14:0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19# pszyyao : ^! Z7 g9 Q! D# i" y4 U! N

2 X+ f8 l4 b9 {$ J/ a4 \教授,你确实看到是状元姚勉的世系?我从卷一查到卷二十四,这是桐城主谱世系,后附有追叙的宣业世系,与绍兴谱姚振宗所修相接,没见姚勉世系。卷二十五为姚莹的《先德传 》为七卷,反复看了两遍,也没见姚波说的姚勉世系  ,我想问你,你看到的姚勉世系是在卷二十四前各卷,还是在 姚莹的《先德传 》七卷中?望告我,谢谢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523#
发表于 2013-5-12 18:32: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教授的译正。我和闻闻老辈子的关系,您老好象问过两三次了吧,我都作了回复的哦,呵呵!可能是我没有表述明白吧!我们的关系:以“伯龙公”为一世算来,姚闻是17世,“万”字辈,他们用的是老字派:“伯仁世春。国忠文天,昌玉仕宗,世洪其金,万代永隆“。我支是从老泒的“天”字辈开始另行派字的“天昌帝清升,正玉文学应,孝德能(成)宗(中)舜,邦家必有光”。我是“伯龙”21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24#
发表于 2013-5-13 11:5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23# 姚中友
# M2 |) D! |- a" F
# c- |2 P  T9 F, Q8 K8 @2 r% ]0 b" i4 m  {" h
    树老根多,人老啰嗦。谢谢你不嫌弃。2 v; k2 b# K% ~. _% P" S2 N
    我好好记住:) _* c; B2 ]  X0 q' j- u9 I# ]* O
    “我和闻闻老辈子的关系,一世伯龙公,姚闻是17字辈,我是21世”——相差4辈。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525#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2:2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pszyyao - @) O2 [& g/ A+ ~8 H8 n) `/ \- C  n

4 D4 R; C3 \( J3 u教授,你确实看到是状元姚勉的世系?我从卷一查到卷二十四,这是桐城主谱世系,后附有追 ...
& A, {, E" C$ s姚闻闻 发表于 2013-5-12 14:06
- @% h  J6 a; S
9 B8 r/ o. k* _
, p) e# a; Y! }: k
    姚勉世系有一点介绍;不多;我还把那篇发在qq群里;但时间太久;加上电脑重装系统;没法查找;我的感觉也不是;但又是宋状元;故有一问;也没有详细内容;我这段时间确实不空;要联系雅安;要传递信息;这里先放一放.等有空了;再慢慢了解;对不起闻闻家门;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526#
发表于 2013-5-13 14: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24# pszyyao
) s. T0 g' I. [1 u" ?6 S' q- b; ?  Q/ x2 W9 A; w
:shutup::funk: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527#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0:45:01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姚莹:拿“枪杆子”的文人!0 R5 O, G) L  h. }  J7 j( R  W2 M
http://bbs.itongcheng.com/thread-47030-1-1.html0 T& K% o. E* G' F
姚莹:拿“枪杆子”的文人
' O/ G1 ^, R  H6 F0 G
% O  d: S7 p2 h
% C! c. f. o* b- s5 O
  在“桐城派”这张威风八面的大旗下,前前后后共聚集了1200多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这些文人绝大多数都是*“笔杆子”的,但也有少数生于“乱世”者,却不得不拿起了“枪杆子”,由舞文弄墨转而舞刀弄枪。这其中首屈一指者当属姚莹,而姚莹的为人为文,也因此较之“桐城派”的其他作家,更显现出其刚烈、雄直的一面来。( z8 e; ~* ]# _+ R$ M. k+ T4 Y2 M
7 _& C6 ~+ J- d! _, I3 ?
假如将姚莹的一生截为三段,其前、后两段和普通的旧式文人并无多大的分别。
/ ~7 s" {7 O6 L* A4 }# N
3 k7 l, P$ i+ O, M; z2 e2 t/ |5 r" j4 c: o5 b3 P9 M$ `: @1 L

# F: F* H" Y0 n! R# G4 y% B" `  ~, p1 a/ P& F" \
1785年,姚莹出生在桐城一户贫苦的人家,尽管家境清寒,但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亲戚,其曾祖父姚范是“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的伯父,这样算起来,姚莹应是姚鼐的侄孙了。由于姚范藏书极丰,少年姚莹早早便沉迷于书斋之中,整日苦读;而姚鼐对他的这位晚辈也是悉心指点,耐心传道。家学的渊源,使得姚莹得以顺利地踏上仕途。嘉庆十三年(1808年)姚莹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了福建平和、龙溪、台湾及江苏武进、金坛、元和等县的“九品芝麻官”。道光十八年(1838年),姚莹奉旨调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其后,他因与台湾总兵达洪阿一起率部抗英遭捕,被贬官入川入藏,1848年引疾归里。1850年,姚莹被再度起用,任广西按察使,不久即病死于军中。
; `* O9 t1 @5 i$ l* b: v9 `# E: B) Z) }0 v
从这份相当简略的履历中不难看出,从少时苦读到金榜题名再到任职官场,姚莹一直走的是封建文人的老路。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对姚莹来说,既是“不幸”而又是“万幸”的“乱世”危局,却让他在这条老路上寻到了新的岔道,从而为他自己、也为整个“桐城派”,书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 O- h4 ]1 `: L- ~: k7 ?: Z7 n( x6 C7 g( |1 x, E. w
姚莹生长于乾隆盛世的末期,大清王朝正由盛而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开始逐渐显现;而他经历宦海沉浮之际,又恰逢鸦片战争前后。姚莹一生中的流金岁月,正是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乱世之秋”。如今回过头来看,或许正是这种“乱世之秋”,才让人过中年的姚莹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舞台,也才让他得以在“桐城派”的众多作家中,染上了最为浓厚的忧患色彩。9 ~& K/ c* O0 \1 ]% n

7 ]& I# p2 ]% ^: Y: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殖民者凭借其坚船利炮,在江浙沿海一带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也开始率部在宝岛台湾严阵以待。
7 @' i1 {1 `7 m7 ]  y% u- g+ Y
' u0 v6 s9 h; h1 N5 ?说起来,姚莹似乎和台湾有着割不断的情缘。早在1816年,他就曾担任过台湾知县,据《台湾志》记载,姚莹在台为官时因十分清廉、善于体察下情,而受到了岛内百姓的普遍称颂,以至于在他奉调离台时,“士民群走道府乞留”。20多年后,当姚莹经好友林则徐推荐,再次赴台担任兵备道一职时,“士民又争以鼓吹来迎”。姚莹到职后,适逢英国殖民者在中国大肆贩卖鸦片之际,他率领岛内士民严守海关,盘查走私,严禁鸦片入境,并广贴“犯者刑,再犯者死”的公告,令英国的鸦片贩子们望而生畏。
' x3 A& f7 q/ D' ?/ c6 y. g# S) }( m9 y  }1 E
当时的台湾总兵达洪阿性情刚烈,同级官员多与其不合。姚莹赴任后,多次与达洪阿促膝长谈,这让武人出身的达洪阿颇为感动,他不仅主动登门谢罪,而且还向姚莹保证:“我是个粗人,今后一切都由你说了算!”此后,在达洪阿的紧密配合下,姚莹率领岛内军民抢修防御工事,添置枪炮弹药,为即将到来的抗英之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鸦片战争爆发后,达洪阿又与姚莹站在一起,两人互为援手,给了来犯的英军以重创。
( g' E' G3 H" y- Y4 U0 C, A+ R3 L4 J2 N; w4 X# `
1840年7月16日,侵华英军的一艘双桅船入侵台湾鹿耳门外海面。姚莹立即派水师赶赴鹿耳门外加强防守,并令北路乡县军民进行防堵。次日,姚莹下令水师出击,炮轰入侵英船,英船中弹起火后狼狈逃窜。! f# ^3 f9 k% I+ V/ w

/ ^6 p. N" P2 T. L# |( P1841年8月和9月,姚莹又率领岛内军民两次击败入侵英军,并缴获了英军攻陷定海时所掳得的文书器械。
4 w1 R# L- |" s* y* n* f5 P0 ~' c8 y' G$ }7 n8 e6 w; Y6 |
1842年1月,姚莹依靠当地渔民,诱使英舰入口搁浅,生俘英军100多人,并缴获英军所劫宁波、厦门的炮械军册。他还组织数万台湾士民成立自卫团体,半听官调,半守村庄,“无事则各归农业,有事则协力从戎”。战争期间,姚莹又组织人马,着力加强岛内的防御措施,包括堵塞港道、封锁水面、沿海岸挖战壕、埋地雷、筑炮台、垒沙袋和整修船只等。
# u- w+ W2 x( ^! G9 ]+ l4 p8 ^, T0 U$ n: i, k
1842年3月11日,英舰“阿安号”入侵台湾大安港。姚莹再次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将战场从海上转移到陆上,此役共歼敌百余名,缴获大炮13门。英军经过这一仗的惨败,再也不敢贸然侵犯台湾了。7 Q9 q3 H: ?9 _, ~) Y$ }

1 ~9 M8 p! ]' k. ?8 u由于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所进行的5次抗英之战,未吃一场败仗,也未丢失一寸土地,“浙粤江南皆丧地失守,而台湾独完”,因此,姚莹受到了清政府的褒扬,道光皇帝称赞他领导的几场战斗“大快人心”,并给予姚莹“诏嘉奖,加二品衔,予云骑尉世职”。+ J# t* n, [+ S/ m6 Y9 {: j

  _  f: l+ l; w在台湾的这段抗英经历,可说是书写了姚莹人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8 \7 H$ {0 S. L! w8 L& p/ y$ U* z/ H- Q/ `
然而令姚莹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赫赫战功最终带给他的,竟然是满腹的冤屈。  V, D) I  i3 E' M# V. Y
1 W0 k- J) H" q2 Q1 V. l' z
1842年7月,鸦片战争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条约签订后,英军向清政府提出:释放在战争中被台湾军民俘获的士兵。由于一些英军战俘此前已被“就地正法”,英军遂向清政府交涉,谎称这些已被“正法”的士兵本系渔民,只因船只在台湾海峡遇到台风,漂流到了台湾,却被台湾军民当作官兵杀害。英国公使璞鼎查更威胁清政府,必须将台湾主要官员“去官正法”,否则“诚恐难保无致干戈再起”。
4 }% B+ i$ k( `; F$ G, q" R% t- |
# ?% i: X4 j  D; w英军的这番谎言,当然不值姚莹一驳,道光皇帝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经过鸦片战争的刀光血影,道光早已被吓破了胆,如今面对英军恶狠狠的战争威胁,他的屁股更坐不住了。于是,道光急急忙忙地下令闽督怡良赴台湾进行调查。由于怡良是带着“成见”去办案的,因此,他在完全没有进行调查的情况下,便将姚莹和达洪阿革职查办了。大概是内心里对姚莹含冤下狱颇有些愧疚吧,道光后来在看到姚莹入狱后所写的“供词”时,也只以一句“台湾事,朕已知之,毋庸阅也”来推托了事。7 H2 H* b4 |! h. j& |. v
0 u) H" j( m' I6 Z
但姚莹的不白之冤却激起了广大爱国人士和台湾军民的愤怒。当怡良赴台将姚莹、达洪阿逮捕入京时,“精兵数千人攘臂呶呼,其势汹汹”,险些激起兵变。姚莹入狱后,台湾士民又“纷纷上书言台湾事”,“争为颂冤”。最后在各方的压力下,道光不得不将姚莹“赦免”出狱。但为了使英国人满意,其后又将姚莹贬谪四川、西藏等地。
* ]: X% ?. R! i" j- b! Z1 G8 B& [% m- A7 a( C
不过,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尽管让姚莹受尽了折磨,但也让他得以系统地考察了所经过地区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姚莹后来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完成了他地理学上的最大成就———《康輶纪行》。姚莹在这本书中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就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就必须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情况;他还在书中特别提醒人们要防范英国对西藏进行侵略。这本书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一起,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r3 N" H+ b6 k: F' u& q
* O% _5 X1 O1 [
1850年咸丰皇帝即位后,姚莹被重新起用,任广西按察使,并参加了在永安围攻太平军之役。1853年,姚莹在就任湖南按察使时病逝于军中,享年68岁。3 ]% n% e5 _: s3 \0 c" U! T" k
% q6 E: F' O) s9 x* w; A$ O; _
姚莹是“桐城派”后期主要的散文作家之一,其主要著述有《东槎纪略》《康輶纪行》《东溟文集》《东溟文后集》和《后湘诗集》等。
! C# w! M; N6 Y
2 Y* x- R2 x( X  ]" ~姚莹虽然崇尚程朱理学,但却能“耽性理,兼怀济世”,为官注重时务,清廉自守,颇有政声,在他大量的著述中,有不少涉及实际的政事,既“负经济之学”,又“长于论兵”,这在“桐城派”众多的作家中,还是不多见的。; i+ G! }- V" ]

( P4 v2 B  l) B4 H/ N% t在文学上,姚莹承袭家学,曾亲聆大师姚鼐的教诲,被划归为所谓的“姚门四弟子”之列。他论文继承了“桐城派”的“义法”说,“才、学、识三者先立其本,然后讲求于格、律、声、色、神、理、气、味八者以为其用”,使文章更能“关世道而不害人心”。他的文章除阐释“性理”外,还包括了论辨、序跋、赠序、书信、记传、杂文等,“举声音笑貌、性情心术、经济学问、志趣识见乃至家声境遇,靡不悉载以出”。姚莹“善持论,指陈时事利病,慷慨深切”,他的许多论政议事之作,都渗透着自身的遭遇感慨和切愤深忧,激昂豪宕,文笔骏利而富于感情。
( P; }3 A6 }* V- s7 s
+ D1 `: ]3 v# ?! A7 ~' F, {7 i姚莹的诗作也很有特色,他的诗风以盛唐为宗,又深受汉魏古诗的影响。姚莹赞许汉乐府民歌“皆人情天籁,无假修饰,最有兴观群怨之旨”,并以“风之过箫”来自喻己诗。他留下的诗作大多写的是自身的感受,或吟咏性情和山水风物,或抒发宦途摧挫之感、忧时悯民之怀,他的诗文中还保存了很多有关西藏、台湾的资料。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52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0:50:32 | 只看该作者
桐城姚家的先祖自浙江余姚迁入,先居在麻溪,后世姚之兰迁居县城,但仍称“麻溪姚家”。传至姚鼐这一代时,姚家已在县城定居300余年了。此后自明朝时,姚家人文蔚起,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
) `9 N5 S7 X. \) n: U0 t. _  s
5 G; M4 G' n; L/ P9 K9 w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清中叶时安徽省桐城县城人.姚莹是姚鼐的侄孙。
; E. W' f# n$ v% W- o" J4 w& y0 t5 z1 }" d  C# f- ?! a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弟子称他为惜抱先生,清桐城人。其先世由余姚迁入麻溪,十世即定居县城,但定居县城以后,他们仍自称为“麻溪姚”。传至姚鼐这一辈时,姚家在县城已定居300余年。高祖姚文然,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曾祖父姚士基做过湖北罗田知县;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父姚淑,终身未仕。
- a; c4 P' P% y8 h+ b# X& Q; E; `1 g- z: m4 A' Q" ^% }
* A% R9 _, ~; F4 O, B+ a
; K( W$ N. q$ P  m! U9 D( v
清朝以来,桐城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
7 V% ^7 X6 V' ^5 F- e- [* u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
% J* J# L5 q  V七世祖;以"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
" g2 M& W; K% Y2 u/ }文章称师表,被目为"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
) `* d, o$ u. c5 ~, R& z
+ ^/ T# ^$ k' I, ]& e* K5 a1785年11月8日,姚莹诞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的这样一个名门世家之# N& k8 }3 U+ ~$ g5 d5 Q
中,兄弟排行居三.先世的声名显赫,虽然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留
# P( n0 _* ?* s! w2 x! V  u下深刻的影响,但到他出世时,家境已趋没落.他祖父姚斟元,秀才出身,. U5 _( S( h4 E/ a# z2 T
并未发达,终生在外教书或当幕僚(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他父亲姚骙,
/ g1 d& j7 a0 _2 W2 M虽自幼读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只好继续教书为业.
4 w& _# r( p# A
7 D$ T" Y1 }* ?8 _0 o9 ~姚莹家自祖父辈分居,所承祖产本来有限,祖父两代又无什么作为,家. a- F  g" i( r
境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姚莹生时,家中尚有仆妇四人供差役;到他七岁时,
9 g3 e" @" a+ c4 R# O便不得不将旧宅售出,租房居住,父辈再行分居;到他九岁时,连最后保留) p# r7 i/ {2 O# {# D) x
的一名女仆也只好裁减,家务都由他母亲操作;他十岁时,正赶上夏天发大
' t2 ~8 Q, D" {+ O/ ^3 s- o水,屋内水深三尺,他母亲拖带孩子借浮板于水才幸免于不死,断炊之苦,
/ ^0 p( @& B1 O# f更不在话下.
$ ~8 ~" A8 o7 x6 `5 ^2 o1 x3 _1 m
- t: k! |% g4 q) n/ b+ N所幸他母亲张氏也出身桐城名门,为清初大学士名臣张英的曾孙女,虽
! l- [5 y+ O1 S7 q0 G( F! m' x也家道衰落,但自幼知书明理,志当贤妻良母,特别注重教育后辈成人,家
7 y  D8 a5 s4 ^境再艰难,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向上,即令为此而典衣卖物也在所不惜.姚莹. J* H; v! ?* }' m) @# U& t; \" G$ v
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每晚必亲自检查他兄弟的课$ B* i$ n9 I: C
业,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即使老师原谅他们,她也都
: P* g6 E" `' ]8 @& d( y1 W: H丝毫不放过.有时,姚莹兄弟没有机会读书时,张氏便亲任教师,不让孩子
0 G# _7 G  o  p5 u. q学业荒废.姚莹兄弟的《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
+ \7 _- A- f) g7 o" Z; {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 w3 A, `" F$ Z
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 }- l% Q) ^9 E9 K- \- |
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  W! L) t$ W  N
爱母慈.: ], Q' w. S0 i
& e- |: [# n- S) H2 Q* @3 |5 y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
' n5 `2 ^4 v5 k; j( H, A9 C! h- z! E母的督教,深刻激励着幼小的姚莹,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 M* K* |3 X" p; ~# O. }9 n, i1 G
重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早年的生活坎坷,也使) @1 Y: d* e! x3 w& x$ Q5 `
他对中下层社会的实际,具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养成了他后来为官时关心
3 `6 I: I+ ?1 w. p民间疾苦的宗旨与作风.同时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实心实意办事,不向困
7 L3 F( V- }% i2 t4 w( }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
! q! N0 S# t  L7 N& o/ T6 O* T
6 h9 T  D6 }" `+ k4 a2 j) r4 o21岁那年,姚莹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当时桐城县属安庆府).因为盘
, o' n; g6 Y2 e7 ]/ c& V费有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势力眼,对待姚莹十分不好.姚莹不* _: b: P- ~, K' z7 x: p: E
堪羞辱,一气之下,便拔脚回家,待另作经济准备,再参加下期考试.科举9 u: L7 ~" `: R, T( R8 j3 e
时代,应试是读书人的关键时刻.姚莹竟宁可放弃,而不受窝囊气.从这里& s( v2 I, f; ^5 [$ x
不难看到他个性的一个侧面.
6 ^) ~9 y( Y1 h9 c' Z) f" ~' R2 w他回家后,正逢叔祖姚鼐在家,见他提前回来,十分奇怪,便问他何故
: w. r# e& S: {3 T* ~3 x1 m如此.姚莹只好实说.叔祖闻言,既赞许这个侄孙的志气,又不忍他失去这/ g( D7 R9 u2 l8 T4 i9 C, y4 z/ a5 _
次考试的机会,便拿出银两资助姚莹赶去应试.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u+ J( I* G+ v/ m) q+ u
补为府学附生,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他父亲,成了秀才.回家后娶妻方氏,也6 N8 S8 i" |0 L  _/ X
是桐城名门之后.隔年,也就是1807年秋,姚莹又去南京应"丁卯科"江南/ A" I1 a& S& P4 t
乡试,考中第十八名,成为举人.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了他祖父.时年23岁.9 V( J2 ?$ t; a
次年春天,又到北京参加"戊辰科"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成为贡士.继
; A; a9 j) H( {! O3 ]: N经殿试,考中三甲第十名,成为进士.在科举道路上,追上了他叔祖和曾祖.- @* C2 y9 d1 b$ J0 t
喜报到家,知者无不称赞姚家继起有人,贤母心血没有白费.依当时制( u/ e/ P/ ?' d$ |9 D
度,考取三甲的进士,即可等待有官位时授官.由于官位有限,一时难于轮
: L3 N  Y8 ^0 `上,久留北京,又开销甚大,非家境所允许,姚莹只好于当年秋请假回家省$ k3 \! R# Z  ~5 E% _
亲,及早结束了有生以来的首次北游.
" R9 S+ p* k; ?1 m1 A3 E无论是去南京参加乡试,还是去北京参加会试,都使姚莹开阔了心胸与
+ a4 {3 e7 P" @1 u视野,并因同年(同科考中者称同年),师生(主考官为考中者的座师,分% [1 ]  Y( b; c# }, S9 a9 B9 n3 D
科试官为考中者的房师,考中者则为座师,房师的门生),同乡(同省者为7 [; s0 Q% Y9 b5 k
大同乡,同府,同县者为小同乡),世谊(上辈有交往,后辈继之,为世谊)
. Q: [4 ?+ {4 d1 R; C8 A等关系,结识了许多新交,有的成为姚莹的终生知友,有的是令他终身不忘$ h+ R3 ~! M  S+ @9 A
的知遇.在这些交往中,姚莹的器识与才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他5 x2 `8 |: g7 [- X
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官场与知识界由此知道桐城姚家有个后起之秀姚莹.
7 ^# e- F/ C  x  c5 W考中进士,在当时固然是很风光的事,但那只不过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 R. {$ {- G6 j; V" I0 l2 v
在姚莹看来,距离实现他的抱负与理想甚远,并没有什么值得风光之处.他+ p$ u2 u" v, I4 p3 N8 @, k% s' M
的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呢 姚莹后来在《复李观察书》中,自称:"自束发读
/ V1 Q8 X( i# V+ O书,则有志慕古,以为人生天地间,当图尺寸之益于斯人斯世,乃为此生不& ^4 d3 |' @% _0 I
虚."这便是先儒极力倡导和知者推重姚莹的所谓"志在经世",即以治理
& |% r8 a2 r" Z世事,利国济民为职志.
4 l9 A% U' m' a当时的风气是:一些人只为求作官而读书,因而对于官定的经义和"八, m2 i) C9 F1 N3 B
股文"程式,用尽功夫,认为除此而外,再无学问,作官便是人生的终极价0 g& R. v3 H- N/ E$ V4 J0 m0 c
值;另一些人虽不为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所限,但受了清初"文字狱"
. i4 L: v+ r2 ?9 x的影响而脱离现实,不问时事,一意考究古书,古物,古事,古义,竭其专  Y4 s8 j; T1 n1 m- v$ e: j0 K) |$ K6 @! D
深,号为"朴学".姚莹正逢"八股"泛滥,"朴学"盛行,读书人奉为时
9 B' X' u1 w  w$ `髦的时代.当此之际,而"志在经世",便是难得的"越俗".由此出发,
& W, j& _* N' @: R9 V: `# G虽因科举考试而不能不留心于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但他却不为所囿,
- J" m5 g# V6 _更博览群书,求其大义,着眼于有用,不斤斤于细琐,凡涉及治国安民的知
* r" H4 W0 p1 N" g识与学问,无不悉心讲求,反之,则不费精力去钻牛角尖.秉承家学,掌握
" n6 h1 R# b( ^要领;关心时局,不为空谈.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正确和坚实的第一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529#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0:51:26 | 只看该作者
二,研讨"海上事"和"海外事"
' ^: \6 T+ Z9 q) M0 R7 J
, K4 R! F/ U$ B$ |$ h7 N1809年春,山东巡抚百龄升任两广总督,闻新科进士姚莹之名,遂趁途
2 w! I) v1 I2 L" W; j径桐城之便,邀请姚为幕僚,随他同去赴任.' R3 c* O3 M2 g5 r% Q& W
百龄,字菊溪,姓张氏,正黄旗汉军人.进士出身,以干练和有魄力而( R; p/ f8 H( W; r5 W
得仁宗皇帝的信任.数年前即已官至总督,后因事被革职.继而,再次被重
* K5 R7 d3 `. Z, h用,历升至两广总督.
* M& N% c- o, Y' g$ O: t, I& G: H$ D就姚莹来说,去广东既可开阔眼界,熟悉世务,又可顺便看望正在广州
6 ~8 \+ Y3 Q* C' O' B0 [任教的父亲,更何况聘金对家庭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因而乐得应邀,欣然而
6 ]0 B  x; H) ?0 x去.当年秋天,姚莹随百龄抵达两广总督的任所广州.
% l( K' p9 J/ E/ a当时的广州,不仅是广东,广西两省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广东省
- \/ g% r: U; w; e7 v( n省会,而且是在传统对外贸易口岸基础上,由清政府特定的唯一与海外诸国3 W2 ~1 L& ?: ]5 i% ^  Y& d6 ~
交往的商业通道.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把广州视为到中国" n% K0 R9 G& n8 \
这个封建大国谋取经济政治利益的登陆点.于是,在南国重镇广州,便有了3 R1 T0 F; m  t% K* T8 |' ]
在中国其它城市看不到的两种现象:一是由中国人经营的专门从事垄断性外- h5 A. n/ }  Q6 M8 r- t* i
贸中介业务的洋行及其联合组织"公行";一是供外国商人落脚储货的所谓
( E; ^* R8 A: `"夷馆"或"商馆".
5 ~6 e9 g2 G% W% @: d( E洋行早在明朝时便有,"公行"则为后起.行商除负责确定货物的价格
; w% N; Y# q1 k% g, k0 R1 M. z外,并负责代中国政府向外商征税,外商也乐于委托其代办这类手续.而政6 S% I; O3 s. p: r9 ~: i3 F5 E
府对外商的管理,一般也都通过行商来进行."夷馆",则由行商依政府规
+ v& Z6 V5 f/ S, V  P# K5 q* d& h定租与外商使用.政府本来对外商设有严格的规定,但因日久天长,不免流5 L; R! `$ t0 r
于形式,而时松时紧.这当中,外商的不法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也是重
3 V5 Q1 c7 H% D( I% }要原因.
' B0 E; `) g( g* |" K由于广州的特殊口岸地位,便使两广总督多了一层敏感的任务,即管理! M6 i. T5 ^( ~# u6 V
和保证外贸事宜,并通过此渠道进行与外国的交涉.这些,当时统称"夷务".
8 e& ?/ @3 n+ j9 f& }. J"夷",是当时对外国的蔑称,反映了中国传统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和中央
& T2 z7 H6 b# j; V  ^大国的心理.仅从这个不妥的名称,便不难看出当时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是多
- P# s' Y; K5 \- G& S/ r$ Q/ i么贫乏!
0 z, l* f- v& n0 S对外贸易的发达,已令姚莹亲见广州的格外繁盛,而由于英国从事的鸦
, }( Q* ^" `2 C- T片走私贸易日盛,致使清政府的严禁形同虚设,鸦片的毒害在广州反映得最5 @( ~4 Q# a3 S6 T' r
为明显和突出,更使姚莹深为留意.这还不算,百龄面临的海盗问题,也迫
+ u- O/ m$ q5 ?2 W使身为幕僚的姚莹不得不多加关注., c6 C" f: o0 `! G
所谓海盗,泛指当时活动于海上,并对抗政府缉察的武装集团.其性质% r  M8 x2 H6 ?
与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职业走私团伙,有的专以劫掠为生,有的是不甘清
5 A* Q6 `. Y! d9 Q5 S  _5 l# I政府统治压迫的反抗者,有的是为外国谋经济利益的滋扰者.但其利用洋面
+ l8 L% L9 l% g3 p1 E; m广阔,清朝水师力量薄弱,特别是因为军政腐败而大举发展.这些海盗不仅: F/ O! }$ p$ R
扰乱正常的对外贸易,威胁海道安全,而且不时登陆劫掠,无不成为治安之3 ~7 K* ~5 D) b9 z' e# k. ~
大患.前此,清政府曾大力对海盗活动最为猖撅的浙江,福建沿海用兵,使
. |0 c0 p0 z1 _% l两省所受威胁大为缓解,但广东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这既是由于海盗活动. s. ~- }# u" e8 R
方向的转移,也证明广东文武官员的处置不力.
, w4 `. @1 i7 O% L9 \5 E% A* M"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仁宗皇帝才特调百龄出镇广东.百龄也不负皇帝厚
; l- M4 H* Q* R( l% A7 T2 s望,到任便针对海盗问题,一面振刷军政,惩贪去懦,整顿军队,筹饷练水
+ _' s' i- P2 ?7 l2 G师,加强海上军事力量;一面裁撤沿海商船,连运盐也都改为陆路,从而对6 {5 A; x- T% F
沿海实行戒严,以断绝海盗从陆上获得水米接济和到陆上销脏.经过将近一
0 j2 X. j) a9 }% H. H年的"日事招讨",除分别击溃数小股集团,使仅余两大股海盗集团的处境& K6 q# e  C' b
日益受到危胁外,又通过分化瓦解,利诱,招降了势力最大,辖众二万余人
* O* M8 d1 I; b# h有炮船四十余只的张保集团,并利用张保,平定了乌石二集团,宣告广东沿  @' K6 K+ R8 ?
海平静.闹了十来年的海盗,终于被肃清了.4 p, U. ^  N: d. ~! _
百龄因而获重赏,幕僚们竞相赋诗著文,为他颂功志贺.独姚莹没有参8 t% o& B/ `, m( Y
加.在他看来,"降人数万,一时散归田里,彼非有所畏而散,盖有所贪也., L7 }( l! H1 W" r1 S( v3 U9 T1 ~
其狠心故智,何尝一日忘耶 外洋暂靖,而内河匪类益众.夫匪类者非他,; x6 A" L  Q5 s% ?
即前日之洋盗也.昔之患在外者,近悉近内."所谓大功告成,不过是表面$ {' j1 `+ s" I& m: u
现象.潜伏的危机甚重,又有何值得庆贺 这种后来在《上座师赵分巡书》* u4 w  I3 ?/ g- U" h
中透露的看法,既说明姚莹的头脑清醒,也反映了他的不随流俗.事实也证7 |( L" U" A5 L  Q& p2 X4 j! l
明了他的所见不差.
1 n$ ~+ m) X6 M) @今虽不明姚莹曾否将他的这种看法直告百龄,但从他劝百龄"功成身
, x! h% I9 Q# V退",可知他还是透露出来.他对百龄说:"张保当年不只一次扰害沿海七
  A4 F! s7 D1 y5 `- f郡地方,仇怨甚多.今既收抚,加以官爵,久后难免再生技节.假若有人寻
7 S$ C8 R5 h( s) a5 L$ ^仇,张保被杀,处置起来,便会两难,坐视不问,则张保余众数万必会生事;
3 Y% A. j7 N( ]4 n惩治杀手,必被认为包庇降盗,为地方人士所不服.莫若携张保离开广东,
' N/ B' t0 U8 [8 S免致他日被动."一席话,令百龄于惊愕之余,采纳其议,上书告病.奉旨" F0 a8 Z* W4 F% ], n8 n
允准,召其还朝.百龄遂携带张保离去.% e) I4 o  s# O: [0 ^2 [4 Y
从个人利益来说,此举对姚莹绝无任何好处.独持异论,必为百龄所不
% ?  B) _; p- J6 \3 X7 x喜;劝百龄去任,更丢了优越的幕僚差使.但姚莹仍然走了这步棋,充分显
5 I/ h, ^7 {! g3 R7 ?示了他的以大局为重.倘非具有"经世"的宗旨和自觉,断然不会这样做.
$ `' x4 x9 n' \+ k8 _而他的别具见解,则是他对海盗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获得深4 ~' v/ S/ W! L: \
刻了解的结果.
/ ^) Z0 S# c2 e! Z' m此后,姚莹先后在从化,香山(今中山县)等地担任官员的家庭教师,
3 t0 p4 W. X' v5 H9 V以教授其子弟为生.他也利用这个时候,游历了广东的一些地方.闲暇时他( h! A4 h4 D' o8 c0 D
便继续读书,研讨世务.但此时的研读,已不尽同于既往,那便是增加了一
( C( T8 W7 M/ y; r0 w9 `- }项新课题:他所说的"海上事""海外事".具体说,就是"夷务"和与其
! e$ t5 \+ g2 F' C9 i相关的海盗等问题,就是对来自海上的诸外国实情的了解及其对策.他后来  c; Y' C1 t* }6 Z7 n
在《康輶纪行自叙》中说:"外蕃异域之事,学者罕习,心窃疑之.虽历代
) p6 s& ?; }3 \" z# X( b1 G0 v外夷,史皆有志,而今昔不同,要当随时咨访,以求抚驭之宜,非徒广见闻
+ d  f' @1 g( h3 |7 F( X而已.……莹自嘉庆中,每闻外夷桀骜,深忧愤,颇留心兹事".所谓"以
: O8 E) \: \, p- N* ~求抚叙之宜,非徒广见闻而已",正反映了他一贯的"经世"宗旨;所谓"外+ w( }7 n. B' @
夷桀骜",当然包括了他在广州亲经实见的外商趾高气扬,抗拒与抵制中国
5 U9 V  h9 P. X( x政府的管理与规章;他的"深忧愤",说明他敏感地认识到对外关系处理不8 ]' ~, U9 I( V& ]
善,必有损国威,影响世运.% P/ ~5 |7 A' T! G; m
深怀忧愤地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是这次广东之行的重大收获./ h* w$ U5 c* C7 f+ c4 ?
从此以后,姚莹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与努力,使他成为当时所说的"开眼
1 I* r6 g9 q- r/ w看世界"(林则徐语)的一批杰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且决定了他后来在
! \( @7 j% M2 h& X: O/ V0 e: P  S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坚定立场.正是由于广东之行,才使他的"经世"抱
3 a  a6 d! C1 Y2 W7 Y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关切与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来回应& N1 ~) M$ Q, j5 x* R
当时中国面临的外国侵略的挑战.作为姚莹生平事业的一大关键,此次游粤,+ _' o: w) x; Q
真可说是不虚之行.4 E0 P3 }) B9 {- Q' a. j
从25岁抵粤,到30岁离开广东的这五年多时间里,姚莹虽大增新知,
& L& U0 S8 B8 B1 [; ^( U" C0 ?但从他这一时期写给师友的书信中,不时可见他怀才不遇,"困顿风尘",5 t0 c( t* x# b& R7 I2 F
"三十未立"的悲怆心情.1814年11月,他三十岁生日时写的《甲戌十月
% D: W( y! k, |2 t( o. ?" h1 p七日,余年三十,奴子早起进鸡酒为膳,有感》诗,对此表露无遗.诗云:
1 H6 x# {/ Z" C4 B- l"忽惊三十岁华新,转愧人间壮大身;束发何曾志温饱,人生惟是备艰辛.
4 `3 Y: J3 O- |愁看僮仆陈杯酒,泣向天涯拜二亲;风雨六年违定省,可怜伤别更伤贫!". Y0 j! O' u6 C2 m9 s. r& x8 f
大概正是由于"三十未立",才使他决计结束在岭南的生活,北归选官,去
! p; u0 M/ a1 s* @# K正式干一番事业.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53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0:52:27 | 只看该作者
三,闽吏第一' c" N1 o9 ]9 g
% e  Y0 i+ a- W% u: m3 F/ d3 S: F: S
1815年初,姚莹从广东回到久违的故乡,与家人团聚.转年春,一度去
  q/ T/ q, h( {/ s杭州访友,路过南京时,拜谒了正在那里任教的叔祖姚鼐.秋天,便起程去
5 n! K. ]* I) B' E; ^1 n北京参加吏部的铨选.
2 `- N9 m6 r  p2 }/ w% p4 [到1816年春,铨选有了结果.姚莹被授任福建平和县知县.依例办理手7 O/ ^, y- k2 S) U5 @: A" x
续后,告别京中师友,赶赴福建报到.夏末到达福建省会福州,秋初到平和
* u0 P) c% n7 h$ q任职.他的"经世"理想与抱负,第一次有了直接实践的机会,时年32岁." P6 o* f: Z$ c$ ?6 X# w( \- e
平和,地处闽东南,时为漳州府所属县.今仍有平和县,属漳州市,但
7 V. |) X. r) `/ Q# I0 v县治已迁移,不在旧地.关于这个与广东邻界的山区县,姚莹曾在《复汪尚
- T9 s6 ^0 O% T+ W, \书》中分析其民情说:"其地溪岭深阻……无三里,五里之平远……民皆依
3 u) {' v) f, o5 o) B7 y4 ~山阻水,家自为堡,人自为兵,聚族分疆,世相仇夺,故强凌弱,众暴寡";0 e$ o  R4 o, i0 D
好斗,健讼,相沿成风.对此,姚莹认为应"因其俗宜",以恩,威,信相& i# j* J& }: m0 s
结合而治之.姑息,并不是恩,而是软弱无力,不负责任;暴虐,并不是威,
; {, k9 _7 m2 y4 l7 P& L3 h( P3 D只会失去民心,激化矛盾;贪诈,无从取信于民,必然难有作为,说话全无
2 Z; V- o7 I. h: x力量.过去的官员或姑息,或暴虐,或贪诈,因而失败.他坚信凭恩,威,5 O; a7 l; D1 y& K( M* x4 C
信三字,不难成功.7 h/ a1 e! ?6 B, Y8 U+ F" D0 \1 c
于是,他以满腔热忱和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天将亮,便升堂理事;事, u0 Q) \- F2 K& T6 t  v8 g" n
无巨细,都亲行决定;民间投诉,迅即审理决不耽搁,而且当众进行,令民
/ e5 E7 h4 {6 h8 E共见,以示劝惩;访闻盗贼,即便是半夜得讯,也亲率员役,前往督捕,而9 W% m, U+ k+ B
且外出决不扰民,食用皆自备;每月朔望,亲至四乡,择适中之地进行劝谕,( ]. E% x+ Y% L# Y3 p
召集缙绅民庶来听,至者予赏;诛锄强暴,雷厉风行,决不含糊.这些,都/ D( H' z/ B: l! U) L0 Y
令百姓耳目一新,叹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从心眼里敬佩和服从这位廉,
! u: O9 H1 O0 [9 q( G( `正,清,明的姚知县.5 ]8 G2 ~/ U0 }# d' f
挑词架讼者被严惩,捏词诬陷者被当堂揭穿,谁还敢自投罗网来告歪状
; k9 ~; h6 e8 r- i$ B: M0 m4 Y+ A+ s2 Z鼓动斗殴者被追究,借以讹诈者遭严办,有冤者知县自然为之作主,无理者
/ ]) O9 Q: J' n1 y: S$ A骗不过知县,必遭申斥或令赔偿对方损失.确如知县宣谕的斗殴有百害而无5 ?1 k% Q' G: _3 J1 J$ P
一利,有理的变成无理,无理的错上加罪,谁还愿意小题大作,自讨苦吃地% {- s, X) U! F4 R2 s7 d* z4 W
斗殴 于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平和的风气便有了明显的改观.正当姚莹
: g. w( |8 w4 _0 F  f) s/ A/ V依既定设想,准备陆续开展倡文教,劝农耕,俗将平和治理出个样子的时候,
+ P$ m. y+ I) {6 {2 c2 V* Q9 P4 u/ n( h上司却于次年冬决定调他为漳州府的首县龙溪县知县.尽管姚莹本人不愿
4 J3 E( L& E5 I" U( s意,平和士民百计挽留,皆无效果,只好遵命,到首县任官.- j, R& x/ U/ e, {* F2 `* W
首县,一向由所属最得力的官员出任知县.姚莹被调的原因,就是由于
" ^9 T3 u3 c  m+ T# x# B# C他在平和的政绩甚著,官声颇佳.依例,首县皆与府治同城,但因漳州地位1 A6 i* x/ U: |- }
十分重要,故漳州镇总兵,省里所派的分巡汀(州),漳(州),龙(岩直
6 W+ q# N4 g8 a/ a( M9 B# N, {& t隶州)海防兵备道,均驻漳州.因此,漳州一城中而聚集总兵,道台,知府,
0 F& a! x* P! o# M; Z' P, M" p3 w知县四个衙门.今漳州市仍有龙溪县,但已不辖市区.6 q, y, k4 u! @7 |) g
别看漳州府城中衙门众多,但直接理民的龙溪知县却很不好当.姚莹在  C' R" p6 O* g+ E: K
《谢周漳州书》中,述当时龙溪难治的症结说:"其民习于强悍,恃众藐法,% ^  M' Y' |5 R4 s) L, ~  g
久为通省最.东万松关,南九龙岭,劫掠不已,行者戒途;北溪一路七十余
# X( d/ Q' F0 W: q里,截河私征者十数处;城内文武,兵役通夜巡访,如临大敌;至于各乡,
! N7 S8 \: w( ~# ^  {4 a: E大小一千有八社,积怨深仇,蔓延滋斗,视杀人如草芥,以虏刼为故常,一; L1 V3 D' x# l: W8 a: g! f
日之中,或十余命,一岁之内,伏尸盈千,剖腹刳肠,莫形凶惨,四郊近地,8 ~8 v5 v* M7 b  n$ V, l) t) u
皆为战场,……官至,视兵役众则逃,少则抗.官但见民之梗顽,民亦视官
# T$ V, f% O2 Z2 m) K为儿戏,上下隔绝,胥役缘以为奸."0 J+ g. P! Z7 s, [0 g
针对这种实际,姚莹认定不能以常规来治理.刚到任,便出其不意地亲" i- ?2 R! k0 [7 L' I1 h
率员役,夜入强社,逮捕著名积恶者数人,审明其劫掠,械斗,杀人之事甚
1 y2 H6 m/ F& N! K多,便悬榜城门,公布其罪状,分别于其为害之各当地,召万人环观而杀之.
1 Y) V7 S2 M  Y9 e) n立即正法,可免"迁延岁月,株累无穷";正法于当地,召众环观,影响远8 c  X" C7 L6 j: z
大于"正法省中"的"不足以警当地".一番"下马威"立竿见影,"四境! h" m7 ^0 Q$ r
凶徒,闻风股溧",发挥了法律的威慑作用.
' T8 C  X0 x: K  R接着,于各地张贴《召乡民入城告示》宣布:"各衙门兵役暂停拘捕,
0 \: }1 x5 p% m. k& _( v9 Y* K听尔等各乡社士民入城来见","凡有旧仇夙怨者,各该社之家长务须约束0 `, r6 q8 h. _  k
小侄,静侯本县选派之公正绅耆到社为尔等排释调处,无许再行滋事.仍一2 Y; p+ Z( v. X* Q* v
面率带子弟入城来见,本县亲加访问,所有委曲无不可以面陈……务使尔等
2 e, L+ O/ \& d" S  V无不达之隐,无不通之情".以便彻底解决上下隔绝,官莫察民之情,民"视
8 Y) J' S1 I% k" a5 z$ G兵役如仇仇,望城市如陷井,经年不敢一入,于是讼师奸更得以任意舞文"* k% q$ g) K0 t+ S) X; O
害民之积弊.对入城面陈者均接之以礼,许以自新,派其素所信重之绅耆相- D% X1 K) t3 G) b5 q5 f
偕往察十数年仇怨相寻之故,巨细皆予辨白,知县又亲至各社见其头领,晓
/ A, s+ S4 X1 {3 m+ h- T之以理,约之以法,"使侵地夺社者,各还旧业;焚庐毁屋者,偿价修葺;( f4 G9 n0 s  y5 O
死者之家,寡妇孤儿,命各社族人醵钱养恤;其杀人者,令家长自捕送,不$ z- W. A  w3 @+ I* f
使兵役妄拘;不听死者家妄诉连逮."
" u6 ^: u) O0 v1 \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工作和亲加抚辑,"一时弃刃修和者,七百余社",: B3 A+ D9 G1 m  z* _# e2 |
"十余年著名械斗之区,听命息斗".然后,"择其强有力者使为家长,给
0 w! M0 e0 H$ B; }2 L0 d与信记官牒,约束族众,复择壮丁,大社百人,小社五十人,籍其名与年貌0 z  z, V6 d: r: V: \
为乡勇,以逐捕盗贼,无事则交各家长董率业农.此皆横悍桀骜之徒,平时) e* h& J( v" R( q' i- n
恃众无名,滋为不法,及名已入籍,有不逞,就各家长缚送县,无所逃匿,, w4 u0 |5 M: n) v9 Z* I
自是帖然.凡捕盗贼及强梁恶民,皆处以重法".于是,械斗与盗贼之积患,4 b- `3 _9 G* y! E( N% }2 B" w$ L
初步得到解决,龙溪的治安大为好转.
, z$ e2 ~; g6 _; h经如此雷厉风行地大加整顿之后,姚莹又大力课农劝学,推行教化,倡5 n. `1 R& l/ N! X, H
导礼义,龙溪百姓因而大悦.姚莹的魄力,识见与干练,大为漳州知府所推
4 i+ l) d2 P- p8 \重,不时向姚征求施政方面的意见,相处极为融洽,结成深厚的友谊.当时7 `! v7 s3 o, e
的闽浙总督董教增,亲见龙溪局面迅速改观,也高度评价姚莹的治绩,推他- k# Y) f) _  J! z8 I
为"闽吏第一",多次接见姚莹,就大政征询意见,凡有赴漳州任官者,都" Q0 e0 I( N- K& A% r! E$ g0 n
指示他们:"究应如何为官施政,可去问龙溪姚令!"
6 w% A0 D" N- m: K! m姚莹的成功,正如他所说的是当时文武上下,"合力同心,彼此信任,
( D8 [9 T$ ?$ O- E毫不间言"的结果.当然也是他"治事自朝入夜,常不解衣而卧",倾注全
, X5 }0 z/ _! e' R: Z7 x部精力,实心任事,"心神况瘁,气血为之虚耗"的结果."闽吏第一",
$ a9 M2 Q4 Z$ ]是用他"头发已白"换来的.两年后省里决定调姚莹为台湾县知县,漳州士
8 N7 }4 `  U0 C( m  l民不肯放他走,纷纷要求留下姚知县.最后,省里略作妥协,答应留待转年
* ^  n$ o5 q& a8 v7 |4 w春再赴新任,聊慰民望,但台湾还是得去,因为那里更需要这样有本事的官: Z/ Q1 J. ^+ m5 Z- `  y; A
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5 12: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