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
姓氏文化
% l {. d/ a2 @. e漳州姓氏向外播迁
, k) f8 f/ r9 p) f: u; M9 M伴随中原等外籍人口的大量迁徙进入漳州开基创业,繁衍发展,省内之间的移民也较为频繁,主要是向地旷人稀的山区和较偏远的沿海地带转移。据宁德地名办调查,今福鼎市的沙埕、前岐、店下、白琳、点头、管阳、贯岭、南溪和桐城等13个乡中,都属闽南方言岛,共有人口13万;霞浦的水门、牙城、下浒等乡与三沙镇也有100多个自然村约近4万人是讲闽南话,其中三沙是由闽南迁来的,多以打渔为生;宁德市飞鸾乡的碗窑村、礁头村共有3000多人讲的也是闽南话,早在乾隆间他们的祖先也已定居于此。据光绪《光泽县乡土志•氏族志》称,毛氏“明自铅山迁来,已历十二代”,明朝由漳、泉、汀、赣迁居北乡者,有“蔡、伊、吕、戴、林”。与此同时,漳州府各县之间各姓氏相互迁移也十分频繁,据民国《云霄县志》卷六载,当时云霄县80多个姓氏中,就有18个姓是在明清由今漳浦、平和各县移入。7 O+ }" r. z- P. e' e* ?1 c
另一方面,自唐初、北宋开始,漳州也陆续有人因求学、为官、经商、打工或天灾人祸、逃荒避赋、逃避战乱等各种原因向外迁徙。移出的地域甚广,有广东、海南、浙东、江西、台湾和海外各国。移民形式多数是在战乱中分散进行的,但也有军队和有组织的移民,主要在明清。如清前期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这次移民波及闽省,也使大批闽人涌入四川,以汀州府属最多,次为漳州府属各县与其龙岩州,再次是永春州与建宁、莆田、永安各县(林汀水《福建人口迁徙论考》)。据《中国移民史》一书的估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入川的闽人当有20万。历史上,漳州姓氏比较大规模的向外播迁,一是向台湾移民;二是向内地其它省份迁移;三是向海外迁移。总的来看有五个方向:; k' s3 |9 d, |6 i7 I% U1 h" A
一、明清时漳州姓氏入迁浙南。- i& _& O- A( q. a K
浙江是入闽姓氏的一个主要通道,明清时有许多漳州姓氏入迁浙南。《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第六章第四节云:据清人孙依言《瓯海遗闻》卷31收集宋代以来温州籍人士文集中有关自己祖先迁移的资料,相当一部分人自福建迁入,迁入时间最早在唐末五代,历宋元明清都有。继宋之后,明清又有大批闽人移居于浙省,地域已由浙南扩至金衢及其浙西山地,移民来源不是原先的闽东,而是汀州和闽南。据浙江省游氏宗亲理事会理事游寿澄《浙江省游氏宗谱序》称:“今浙江南部玉环、瑞安、平阳、苍南四县市的游氏先祖是在明朝万历、崇祯年间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逃难而来的。”据《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所引资料,如浙南之云和县、青田县、丽水县、松阳县、宣平县、龙泉县、遂昌县、景宁县、缙云县,温州府属之泰顺县及金、衢的汤溪县、江山县、西安县、龙游县与其浙西的淳安县等,大多应是来自汀州的客家人,而常山、开化二县主要则是邵武、建宁二府与其闽南的泉州、兴化和永春州的迁民。迁徙到苍南、平阳一带的闽南人先祖,主要来自龙海、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他们有的是因为避战乱,有的是讨荒,有的是讨海到浙南后就定居于此。浙江苍南、平阳、洞头等地闽南人后裔把闽南话说成“福建话”,称先人为“福建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