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4、毛泽东的九嶷山友人
. ]! z3 b8 m8 S; l: p; {, E1 E5 Z; W1 j2 O
$ d G1 J( `! O* _) ~5 Z0 E1 @( U0 c8 X @0 j* P
毛泽东歌咏九嶷山的七律《答友人》在伟人所有的七律诗中,可谓别具一格,尤其引人入胜。诗人运用神来之笔,将浪漫的传说故事与瑰丽的风景、纯真的友情、辉煌的现实、美好的展望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9 ~! x0 C0 |5 A
3 E) h9 [8 W5 h C; P8 p: R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H+ X3 O5 p1 Z
" x1 ^& J# n# d) O2 G% \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 H! J. z% J' k& ~0 L7 q8 z: @, ^ _; h( c, a1 Z3 j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1 E) W3 I- h0 ]8 ^; O- h: z- L6 a: b9 [5 T) i- v4 x5 p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G! [5 K: r2 |
5 \; W2 T, O2 C4 C. ^; u5 n, C( Z 要真正读懂这首诗,我们必须先了解诗人的创作契机和发表背景。
/ a1 r Q z0 r/ ~/ ?" y1 S
# a+ q) |! E( _* U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毛主席诗词》,公开发表时写诗时间署为1961年。诗的原稿曾题作《七律·答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
) {: N& w- F+ y" D& k. D- y0 g/ G9 Y% a* S
周世钊(1897~1976),湖南宁乡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和挚友,曾加入新民学会。解放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游罢湘江,曾和周世钊同登岳麓山。李达(1890~1966),号鹤鸣,湖南零陵人,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著名哲学家。解放后任武汉大学校长等职。乐天宇(1900~1984),湖南宁远人,1924年入党,大革命时期从事农民运动。解放后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晚年在家乡九嶷山创办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
8 `) Q' A {, c8 ^; D6 d2 T
9 z6 X( n& j" W+ j诗题为《答友人》,诗中的浓情蜜意全因友人而起。诗中涉及的三个友人,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当数乐天宇。乐天宇生在九嶷山,长在九嶷山,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五四”运动时,他与杨开慧的哥哥、他的同学杨开智等一起,组织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1924年1月,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农大历史上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毛泽东领导湖南农民运动时,乐天宇回到故土,成立农会,被五万农会会员选为县农会委员长。后来到延安,乐天宇成为延安自然科学院的首任农业科主任,兼任陕甘宁边区林务局局长。1949年,乐天宇出任新组建的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62年秋,乐天宇带了一个科研小组回到故乡九嶷山区进行科学考察,碰到当时也在湖南作社会调查的周世钊和李达。故乡遇故知,三人谈起了他们共同的好友毛泽东,商定送几件有特色的纪念品给毛泽东,并附上各自的诗作。于是送了被称为天下一绝的九嶷山斑竹、斑竹笔,还有汉蔡邕《九疑山铭》拓片。乐天宇随礼物附的诗是一首七言古诗。诗曰:+ j, y/ `) G$ G
( ~, P( D. X4 W1 ^$ H d; v$ q9 j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舞龙。
4 L* Q$ L I3 q* Z& ], H1 \; G, f3 I9 r
南接三千罗浮秀,北压七二衡山雄。
6 E: o* z; Y+ k" f) B% s" m) q/ i4 k8 l
东接都庞越城雨,西嘘大庾骑田虹。! K7 o# ?5 k% _, t2 x @
3 z0 D- l. C! a2 r
我来瞻仰钦美德,五风十雨惠无穷。
& V6 b% \, C2 z0 X' |
1 h; Z8 T/ X; T6 y为谋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石枞。
/ B$ @* Y4 C- |( z: d
: E7 X. ~, _7 S0 q瑶汉同胞殷古谊,长林共护紫霞红。
) j4 c% [6 e, f+ x# C. S) x5 S1 L0 g! v9 j0 f" Y7 o# [
于今风雨更调顺,大好景观盛世同。
+ N) a0 ^& F" G# Z
, @& w+ |2 x& L" @" ?& } 乐天宇诗作落款为“九嶷山人”。& u4 j9 u4 Q# d
5 X) X8 a& l2 O4 Q; I7 g
毛泽东收到礼物后见物思情,就写了答诗。乐天宇见到答诗是回北京后在郭沫若家里。当时答诗题为《七律·答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郭沫若是因为编辑毛主席诗词而把乐天宇叫到家里的。后来诗作发表时就变成了《答友人》,而且写诗的时间由1962年变为了1961年,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W. D6 v; R0 Z/ m; M2 E
2 L. u# E& h0 p4 b2 b( z- z由于诗发表时题为《答友人》,却不点明友人是谁,就引起了一些对诗中所涉及的舜帝南巡狩崩葬于九嶷山,以及娥皇、女英寻夫不见泪染竹斑的传说故事一无所知者的胡乱猜测。有人猜测是诗人号召广大干部像“帝子”下凡那样,乘浩荡东风,与工农结合,投身到火热斗争中去;有人揣测诗中的“帝子”是诗人所怀念的一个女战友;有人趁风扬沙说这个女战友就是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且自作聪明地说杨开慧小名霞姑,“红霞万朵百重衣”一句就是怀念霞姑杨开慧。
( E* m. E( E5 r, E/ y& _& O) c* C
其实,毛泽东写这首诗完全是由乐天宇等送的九嶷山斑竹等瑰宝和吟唱九嶷山风貌的诗章而缘起。毛泽东赌物思情,心驰神往,难于自已,于是将满腔诗情倾之于纸。: N. F" b5 K' K( W N B; p
, m$ a* z) X4 B0 i2 I; r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诗人一落笔,就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一个天上人间相沟通的传奇境界,使人们沉醉于舜帝与二妃心心相印,生死相随的动人传说之中。作为生长在因舜帝南巡演奏过《韶乐》而得名韶山的毛泽东,自然熟知舜帝,熟知九嶷山寻夫的“帝子”,熟知洞庭湖君山上的湘妃墓。诗人读着“九嶷山人”赠与的写九嶷山的诗作,玩味着《九嶷山铭》,用熟悉的典故以表达自己的情思,这在情理之中。在诗人笔下,白云靉靆的九嶷山,娥皇女英从葱翠的山峦间乘风而下。诗人把玩着乐天宇送的斑竹,根据螺纹状斑竹惟九嶷山独有的实际,“舜帝南巡道死苍梧,娥皇、女英九嶷山寻夫,得知舜帝死讯,二妃相拥痛哭泪染竹斑”的故事就随之跃然纸上。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了“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两句。诗人多年来梦系魂牵的“帝子”娥皇女英身披万朵红霞,手拿一只泪痕斑斑的湘妃竹重回人间。这就使我们联想起了唐诗人刘长卿在《斑竹》一诗中的感叹:“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源。欲识湘妃泪,枝枝满泪痕”和宋诗人黄甲在《九嶷山》一诗中的倾诉:“二妃千古恨难刊,不谓南巡遂不还。空使湘江江上竹,至今犹染泪痕斑。”
* t8 C1 a4 Q! { N; W5 F* T# ~3 |3 a% Q3 R, e$ j
《答友人》中的后四句赞美日新月异的故乡风貌,寄托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故土人民的良好祝愿。仅从诗行来看,写的是“洞庭波涌”、“长岛人歌”、“芙蓉国里”,写的是“连天雪”、“动地诗”,细细品味,诗人的思绪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九嶷山。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就有“洞庭连江九嶷高”句。而乐天宇写给毛泽东的“动地诗”落款亦是“九嶷山人”,李达为零陵人,目触零陵即使人想到舜帝陵。诗中涉及的“长岛”,所指应该是动庭湖中的君山,而不会是桔子洲。想君山十二峰成行排列,不可谓不长。又特别舜帝南巡曾登君山,“湘妃”墓在君山,就足使毛泽东梦系魂牵。) f; ?+ |1 `$ `( o
) w U* `5 ~5 M+ w B% u
如此,《答友人》一诗毛泽东先写九嶷山及其九嶷白云,再写“二妃寻夫”的传奇故事,接着由“九嶷山人”乐天宇、“零陵人”李达及“长岛人”周世钊所赠“动地诗”而想到洞庭湖君山,想到舜帝与二妃魂留潇湘、礼葬九嶷和君山,于是凭借此情此景,神游“芙蓉国”,并遥祝故土三湘父老,天天沐浴在朝晖之中。
; h6 g: S! [. }4 P" i. X5 l+ D% y/ d9 ?' }9 t1 h/ F
对《答友人》的赏析,有各种版本,鉴于写作背景与时间(1962年)正处于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嚣张的情况下,毛泽东作为一国之主,心里不可能没有压力。从1960年~1962年毛泽东发表的诗来看,只有《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中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咏梅》、《冬云》几首。这段时间,毛泽东的心情处于“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和“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忧患之中。伟人是人不是神。为此,对《答友人》的赏析,我们认为紧紧抓住写作的缘起和写作契机较为符合诗作所反映的客观实际,而不能人为地掺和进政治色彩。
4 x' O& s3 A A2 X% f4 g1 c8 g4 ^) k
《答友人》实际上就是一篇传颂九嶷山的华章。友人中的乐天宇,是毛泽东的九嶷山友人。# T% m7 U% m' j; z5 q* A: u
1 }% I8 ^, V; G" l3 J( Y
! r0 L- j. [( F! a$ N( k2 X8 \0 `* X7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