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374 天 连续签到: 287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0-11 08:57 编辑
O- H' c/ N+ Y1 X3 F B _0 J( K& s4 m5 [5 r5 k
0 w) H9 t' ~7 C! Z* P3 Y1 l
菊花
# s% R* }4 {: ]: Z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 [& O# G% s) C0 m: v
& d4 q8 ]+ `( h; f) X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n8 w; n# Y0 Y
) M d W/ W5 I6 W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l* O Y& f5 F9 `: r" W
" A; T& r1 H! A9 q- o+ |& c
! ]$ O0 i1 H' U9 e) i
+ x' n' r) z; G4 N' X {【注释】- N: g0 h6 e0 k1 D* X
# L+ \; k+ F0 [+ _# j1 B7 P4 ^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q: v5 W9 r+ Q6 @
& { s' v" i$ X& M0 h& y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1 M; L$ [% ?( J6 _- b2 S: n * ?6 D7 o1 y: g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Z8 e# |5 F, ^9 p: f3 I0 K% ? F
: J& ^7 l3 r/ v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 N6 N) F9 ~- T* L% A
+ v& G* M% f' x- Q# e6 \3 l' H. ^: A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也作香气)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g2 f9 ~" s2 J
! m% j6 S9 T& \1 t i- A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m% t7 J, r6 U# C5 @6 N5 @
* _' h+ V6 V7 m$ D" l6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