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崇,中国最著名的宰相之一,中学历史上都有他的介绍。他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几朝,位及宰相,善改革通变,后期与守法持正的宋璟相辅共治,并称“姚宋”,与唐朝另一对杰出搭档“房杜”一起,赢得了唐朝四大贤相之美名。7 i5 } W7 C! p' f5 h
# u: O8 q5 V( T5 k& c1 J, x 论治国,姚崇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左右。但做人方面,却阴险狠毒,不择手段,让人觉得历史真是比小说丰富多了。0 Z4 r5 i: t" ?$ x3 _: w
+ Z5 b9 a# d; u
先说说他的做事能力和治国水平。
6 L/ @9 P6 d2 [5 z8 v) v0 t4 I1 @) q
早在武则天时代,酷吏横行,朝中百官,人人自危,姚崇以小小的夏官侍郎之职,不顾官微言轻,冒死进谏,申述酷吏迫害,构陷冤狱的种种实情,为保朝中百官无人谋反,不惜押上全家两百口人命。武则天深感其智勇无私,废除了严刑峻法,稳定了武周政权。: l1 C y% K8 O7 L8 m$ x
7 `4 U5 o' `4 b- ^: H7 k* B
睿宗时,面对中宗一朝遗留的种种吏治流弊,时任中书令的姚崇,和侍中宋璟,一面罢免了几千名靠花钱买来的“斜封官”;一面整顿了上万名超编的吏部候补官员,通过考试,仅仅选拔了不到二千人,予以录用,一时“人服其公”。民间更是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姚宋为相,邪不如政;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 t% `& {: _2 `9 I* V3 F/ D5 Y
2 y \, @* Q: m- a! F7 `, h 开元初年,姚崇迎来了他政治生命的黄金时期,开始了真正大刀阔斧的改革。公元713年,唐玄宗执政,年号开元,意在复兴李唐江山,重振贞观之风。姚崇被任命为宰相,他向玄宗皇帝提出了十条政事改革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大政方针,条条切中时弊,史称“十事要说”。唐玄宗视其为救世良方,全盘接受。1200多年后,毛泽东仍然给以这样的评价:“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除此之外,姚崇还劝谏唐玄宗“诸王外刺”,结束了中宗以来八年动荡不安的历史,赢得了近五十年的太平光景。
) H) ~0 ~/ q+ W6 Q2 D" S* B p3 ~. r; H
所以,作为宰相,姚崇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他裁冗员,简机构,任贤能;禁佛寺,汰僧侣;劝课农桑,赋役宽平;不贪边功,中外和平,使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唐诗人和评论家杜牧称赞姚崇“首佐玄宗起中兴业。”他的继任者宋璟、张嘉贞等“萧规曹随”,“守法持正”,不懈努力,终于开创了唐王朝最鼎盛的时代——“开元盛世”。
( @' o i1 S! D* s: q5 |) x9 A" P4 x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政治上勤勤恳恳,能力超群,敢于犯颜直谏的姚崇,在涉及其为人方面,却不那么始终如一、那么厚道了。史书批评他“权谲”,意思是好弄权术,滑头,耍小动作。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一个小人。- M6 \$ r" j' Z+ h/ W( M
" | z+ K9 ^6 K' m. E( W+ l% H& c
第一个人被他算计掉的人,叫张说。开元元年(713年),姚崇从同州到新丰见玄宗,玄宗打算任命他为宰相。时任宰相的张说得知此事,出于嫉妒,指使别人对他进行弹劾,玄宗不听。姚崇当上宰相,张说因恐慌,想走玄宗的一个弟弟岐王的后门。姚崇想抓住这件事报张说复,但又不直接揭发。一天,罢朝之后朝臣们都已离去,姚崇故作跛脚状,玄宗叫住他,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的脚坏了。”又问:“不很痛吧?”答道:“我心里有个忧虑,痛苦倒不是在脚上。”玄宗又问是什么意思。他说道:““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辅佐大臣,他们秘密乘车出其家门,恐怕要坏事啊!所以我很担心。”张说宰自然是相当不下去了,被贬为了相州刺史。( |1 y/ z& i" p$ d- G, h
/ }" @' r# [$ X 在贬张说为相州刺史时,另一宰相也被免职,刘幽求。有人告他的状,说他“有怨望语”,就是说在背后说怪话,发牢骚。玄宗下诏追查,姚崇等人故作姿态,劝说玄宗道:“刘幽求等是功臣,乍任闲职,稍微表现沮丧,也是人之常情。他们功业既大,地位又高,一旦被送进监狱,恐怕要引起很大的震动啊!” 这一席话,表面是保护刘幽求,实际上是证明他确有“怨望”之罪。结果刘幽求被调出京城,做了睦州(今浙江淳安县西南)刺史。史书说,姚崇对刘幽求是素怀嫉妒之心,看来是有根据的。而在他为官生涯中,此类事情可谓不少。8 O7 N* Q$ n; K. y
. o9 q3 J1 |- r$ [6 P. ]3 A2 k; E 正所谓没有绝对的忠臣,也没有绝对的奸臣,掀开历史的帷幕,姚崇,他也只是一个正常人,有公心,也有私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