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71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 明》—姚化勤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8 11: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于不妻。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一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相似的惟惟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当时的请明节。

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感恩。

进入农历二月中下旬,清明节莅临了。乡亲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到了清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赶到祖茔。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业,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听母亲讲,父亲青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子曰”“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挣钱以养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土。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以至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一种古老绵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诗来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一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休说作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遭人吃唾弃。

可如今,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尺走肉。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悠然老人,他们被子孙当作包袱抛在了外边。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住进村头的小屋里,打发着凄凉的暮年。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天真,囚出对“龙”“风”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乡的打工族,他们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仆老人的现象。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

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歌”的恬淡和清贫。没想到,自从第一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思想大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起来。“牛背横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尽头。从这大野的深处。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莫非任何变革都必须付出代价?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记得父亲病故时,举村皆哀,家家来人奉礼致祭。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钱”!铜臭熏心,以至于此。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一死在一个灵魂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地也想起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仪。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礼仪哪去了?难道它只是一种

上坟的形式?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2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2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4-4-8 02:35 编辑
' B1 B3 N4 d8 G' T
/ d3 O( U3 [1 v  s
5 a- C9 w. a' t0 f1 {% E' D* N" Y7 ^

周口电视台姚化勤


4 c- Y! ]2 }# j0 d9 ~* g# x0 _
记者 董雪丹 孙艳 窦赢 张洪涛
  “我村名前河,充满喜和乐!欢迎朋友这里来,收获特别多!看是一幅画,听是一首歌,保稳定,促发展,这里都包括。唱的唱,说的说,你看前河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前河来做客。”这是一首改编后流传在太康县常营镇前河行政村的歌曲,初冬时节,记者一行来这里“做客”,也的的确确地感受到了“收获特别多”。
  前河的人真亲
  在去前河村之前,我就知道这个村子。
  我是因为一位老师,而了解这个村庄的。
  这位老师是在周口电视台工作的姚化勤。
  与姚老师的熟识,缘于散文——我从事副刊编辑工作多年,姚老师爱好散文写作。他就是从前河村走出来的,并且以这个小村为原形创作了散文《小村的“大”》,这篇散文在2006年度的河南新闻奖评选中还获了奖。
  于是,这次采访,我就邀姚老师同行,并和同去的记者开玩笑:“我们就把这次采访,当成一次‘走亲戚’吧!”
  姚老师笑了,说:“村里人淳朴、善良得很呐,见人可亲了!有一次我回到家,碰到同村的一个村民,拿着大半麻袋花生非让我带着,见我推辞,他说:‘以前手头紧,就那一点儿东西,想跟你亲吧,也舍不得。现在呢,啥值钱咱种啥,地里种的吃不完啊!’”
  我也笑了:“想让人饿着肚子表达这个‘亲’字,也难啊!”
  姚老师感慨:“是啊,‘红薯片子填肚皮,麦草房子藏身体’的时候,想大方也大方不起来啊!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人种罢西瓜种花生,反季节大棚里还种有油桃、草莓、杏。有人说:‘从古到今,种地哪有倒找钱的?可现在种地,就能倒找钱!想不发财都难!’”
  前河的路灯亮了
  谈笑间,下了高速,走上乡间公路,姚老师给村支书姚运良打电话,告诉他,我们快到了。
  车子一路顺畅驶进前河村,在村委会门前停下,姚运良已经在门口等候。看着“二姚”亲热地握手、寒暄,还真找到些“走亲戚”的感觉。
  在亲切、随和的气氛里,姚老师向姚运良介绍了我们一行人。姚运良把我们让进屋,开始介绍前河村:“前河村由4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组合,全村3069口人,可耕地4400亩,党员56名……”
  在他说话的间歇,我提议:“我们还是到村里转转,边走边说吧!”
  走着,看着,记着。若描述所见所闻,想来想去,却总是姚老师散文中的一段话:“家家都是青砖玻璃窗的大堂屋,外加东西厢房高门楼。有的甚至盖起了别墅式的双层小楼。院内或养花,或栽树,或架葡萄——风景各异。倒也有相同之处:差不多户户都‘喂’头三条或四条腿的‘小铁牛’;餐桌上,精粉面馒头,时鲜蔬菜,隔三差五,还会包顿饺子炒盘肉,改善一下生活。”所不同的是,就在姚老师散文发表之后的这两年里,村里又有了发展:插卡就能浇田了,村里路修好了,大街扫干净了,路灯亮了……
  说起路灯,姚运良的眼睛明亮起来。
  他说:“晚上路灯一亮,村民们都从各自的家里走出来,走到村里的十字路口,蹦蹦跳跳,说说唱唱,还有文艺节目,可热闹了!”
  我的心里也突然一亮:“哦,都有什么节目?”
  “用俺村里人自己编的词儿说吧:秧歌高跷跑旱船,歌舞戏曲挑花篮,腰鼓阵阵会表演——样样全!”
  “你们自己编的词儿?”
  “是啊,要么是村里人改编的,要么是村里人写的。俺们还有专门的编剧呢!”姚运良这样回答我的惊奇,也引起我更大的惊奇。
  “他叫什么名字?我们去他家看看行吗?“
  “他叫姚成杰。”
  我们一起走到姚成杰的家里时,他正在厨房里炸鸡块。我不由感慨:“日子不错呀!”他笑笑:“这也就是平常日子!现在农民的日子,可不比从前了!”说起编剧一事,他说:“其实俺也写不好,就是大家伙一块儿乐呵乐呵呗!装路灯之前,天一落黑,也就睡了。现在啊,人们日子好过了,心情好了。俺们村支书很能干,大家也都服他!”
  见话题转向他,姚运良笑笑,说:“既然给老百姓问事了,就想问好。”
  姚成杰接着说:“晚会开始,俺支书拿着无线话筒,是俺们的主持人呢!”
  我将目光转向姚运良,问:“你主持?”
  “这也是增加凝聚力的一种方法吧!”
  “那你们怎么组织人员的呢?”
  姚运良答:“ 不用喊,不用叫,这边有人一唱,看的也就出来了。鼓啊,花篮啊,扇子啊,都是村里人自己买的。”
  说着说着,我们又来到了李桂荣家。她年轻时在剧团呆过,现在,许多节目都是在她的指导下,在她家宽敞的大屋子里排演出来的。
  走到姚广山家,仿佛走进了一个红彤彤的世界,他正坐在一堆堆的辣椒中间忙碌着。
  我问:“听说你会配曲?”
  他答:“也说不上什么配曲,只是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歌曲稍作改动,有时加入豫剧或道情调,反正就是以大家接受为准……”不知是不是巧合,他也说起了路灯:“路灯亮了,大家晚上也都有事干了!逢年过节,俺们还有晚会。俺们表演的节目县里领导还来看过呢,电视台也给俺们录过像!”
  前河的女人“疯了”
  没有赶上他们的晚会,自然有些遗憾。
  为了弥补我们的遗憾,姚运良说:“走,去俺家吧,俺家属会敲腰鼓,还会扇子舞,让她给你们表演一下!”
  我心里不由打起了小鼓:在我们面前,她会不会不好意思啊?在我的感觉里,农村的女子在见陌生人时,似乎更忸怩些。
  想不到的是,姚运良向妻子介绍了我们一行人,她就有模有样地敲了一阵子腰鼓,放下腰鼓,又拿起扇子,舞了一番,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认认真真。
  坐下来,她还遗憾地对我说:“现在人都在忙,要是晚上多凑几个人,排成队型给你表演,肯定比这好看得多。”
  我说:“你现在跳得就不错。”
  “这没有人多了好看,俺们有横队、竖队、交叉队,还可以走花,有单人敲,还有双人敲……”她说得一脸兴奋,我也被她的兴奋感染着。“俺这有一个‘七奶奶’,她这会儿没在家,要不,叫她给你表演‘骑驴’。她最开朗了,每回一出来,笑声就跟着出来。有人喊‘七奶奶,上驴了’,‘七奶奶’就拉着长音喊‘好——’”
  “看得出来,你们很快乐!”我说。
  “是啊,外村好多人来看呢,他们说‘前河的女人都疯了’,可俺们疯得高兴!俺们说‘俺们疯了,你们还来看?演戏的都是疯子,看戏的都是傻子。”听她这一连串的“疯言疯语”,我忍不住笑了,问她:“那么多人看,你们会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啊?”
  “头一开始要面子,是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再说,演着就是高兴,冷天吧,会暖和,胖了吧,可以减肥。就这样蹦蹦跳跳的,身体也好……”
  民谣里的前河
  自娱自乐中,前河人还创作了很多歌谣,来表现他们对村庄今昔变化的喜悦和对新生事物的态度。
  “土房子,土台子,里面坐群泥孩子”,“我村的学校办得好,适龄儿童入学光;园丁辛勤去耕耘,教出学生走四方”。同样是在说学校,却是如此不同。
  “晴天满天飞尘土,雨天街道都是泥,开着四轮陷进去——陷进去”,“十七大春风吹进乡,新人新事新风尚,柏油路通路灯亮——大变样”。同样是在说道路,已是如此不同。
  还有,你听:“村里办起了图书室,学习技术长知识,各种信息了如指掌——精神爽!”
  你听,还有:“村风文明树正气,社会和谐民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民欢喜!”
  听,前河的人还在热情地向你发出邀请:“唱的唱,说的说,你看前河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前河来做客!”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22:27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4-4-8 02:215 `1 ?0 r. k6 ^4 f6 g
面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5 P7 j) M) B( U% t

参考答案:(示例)


6 q6 a/ x& t7 x7 [$ c* j9 ^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内涵,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2分)

像清明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它能使人们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

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渐渐退去往日的色彩,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却丧失传统美德,长此以往,会造成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迷失。(2分)

(如果从反面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20:11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4-4-8 02:19
3 J6 P# k. E  _- V/ m这篇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 x- p( d0 f1 o) Y

参考答案:

①过去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同住一院,亲情浓浓;现在老人们独居陋室,暮年凄凉。

②过去民风淳朴,人心单纯;现在却本色尽弃,人心不古。

③过去孩子们田野放牛,自由快  乐,天真野性;现在被圈养溺爱,颐指气使。

④过去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贫;现在  铜臭熏心,灵魂泯灭、金钱至上。(2分)

通过上述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现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遗憾、惋惜。(2分)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18:17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4-4-8 02:176 j. j7 q3 _, M* I, J% A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1)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 ...
6 Z4 p  Z( G. F" \9 y5 _# s

参考答案:

(1)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为孝敬父母、爱护幼弟的典范。(2分。意思对即可)

(2)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具有原本的内涵,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上坟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文化传统丧失的遗憾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16:36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4-4-8 02:15  c8 w* s) J8 U7 p6 I
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着哪些蕴涵的节日?(4分)
1 o; }8 l4 H' u3 h. [

参考答案:

①祭奠先人;

②耕耘劳作的开始;

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

④想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

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


+ k8 D. b2 Z3 o! l5 y9 |/ ]

(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15:23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着哪些蕴涵的节日?(4分)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17:28 | 只看该作者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2分)

(2)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2分)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19:1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21:02 | 只看该作者
      面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9 08: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