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氏中医世家
6 h _1 @0 u- k: }8 @* _- @- `; A( L0 ~# [
姚氏太和医室传略
5 N+ `+ \! I' _8 h
/ i, C% [6 T0 N# D4 X, V 兴起于清咸丰年间河北武安的“太和医室”中医老字号,历经一百五十年六代沿袭、传承至今。武安县志载:
& b l: Z( }/ Y% t' ~4 ~
8 W9 j! i* X, o& e3 e9 P, ~ “太和医室”为县城三街姚氏于清咸丰末年所创。创始人姚福年(1838—1923),晚年号嘉我公。幼家贫,18岁赴五台山习武学医,受傅青主(傅山)派影响颇深。1861年回武创太和医室,太和发药店,坐堂行医。二代传人姚占铭,擅针灸,著有《针灸医案》。……三代传人姚兴华(1899-1967),占铭子,幼时聪慧,随祖父嘉我公习医12年,尽得其传。虽为中医世家,但学贯中西,以能治病为宗旨,或中药或西药,因病而宜,无门户之见,挽病人于垂危,名噪乡里。……四代传人为兴华之子树森、树棠、树锦、树铮、树绵、树锋。……五代有露萍、丽萍、艳萍、安萍、永平历代。……六代有姚蕤、姚舜等传人秉承家学,宏扬发展,有名噪乡里者,有称誉海外者,成就斐然。
" f9 K, K1 _9 I
5 y* z* T2 E; k L" P3 Z+ u 一、太和医室的创立 武安地处山区,历史上曾盛产药材,武安人素有经营药材的传统。武安商人兴起于明中叶,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与晋商的形成大致相同。如今的武安广场共有九根浮雕的“文化柱”,其中第七根讲的是武安人的商业史,取名“南绸北药”,其寓意是:历史上武安商人众多,到南方去主要是经营绸缎,到北方去主要是经营药材。
. e3 @( p5 F! I3 V3 y' i( A: @0 a7 j& K$ b4 s. ?' f5 y) j5 z
十九世纪中叶,国门被洋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轰开,清王朝一蹶不振,积贫积弱,遍地疮痍,成为列强觊觎、欺压、掠夺的半殖民地。出生于武安县城的姚福年,自幼家贫。十八岁时,怀一腔热血,以医术救民、以武术强国之夙愿,奔赴五台山,拜明朝傅山学派高僧为徒,研习医术,精练武道。 4 e3 l5 A! w& d: f% S
; P, D' m4 p& g- B# j! b3 ` 公元1861年(清咸丰末年),学成归来的姚福年在县城创办了“太和医室”福年先生诊病施治心正意诚,待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每遇穷苦病人,常不收诊费,或解囊相助,投医者甚众,虽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妇孺皆知其名,日渐门庭若市,常应邀赴外地诊病,游走于河北与山西之间。
4 q7 f2 K1 S+ N& @, F1 M/ ?1 U' t! y' G0 F( l, ^
福年先生医理精湛、药性洞明,常谓后人曰:百病繁杂,须配合地道药材,方可见神效。太和医室开诊不久,福年先生借武安位居祁州、怀庆、安阳、禹州等药市之中央的天时地利,在南关街开设“太和发” 号药店。因福年先生仁义行医,声名远播,前来就医购药者络绎不绝,药店规模不断扩大,至同治年间已成为武安颇具影响的药行。“太和发”广收上乘道地药材,诸如四川川芎、川贝、附子、牛膝、石菖、巴豆;两广防己、槟榔、砂仁、藿香、何首乌;云南三七、木香、茯苓、儿茶;贵州天麻、杜仲、门冬、五味子;怀庆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浙江浙贝母、杭麦冬、杭菊花、浙元参、延胡索、乌梅、栀子;东北人参、细辛、防风、薤白、五味子、牛蒡子;西北黄芪、党参、当归、远志、柴胡、紫草、板蓝根、连翘、苦杏仁、大黄、甘草、秦艽、枸杞子等,都汇集到武安太和发药行,遵古炮制,工料无减,零售批发,童叟无欺。渐渐地,“太和发”从一个小药店发展至药行、进而成为武安的药材集散中心。 - j6 C, }7 n8 F$ Z& r
1 g; c. H. g2 i. \0 b 福年先生行医法古而不拘泥于古,每有奇变百出之疑症,他医束手者,先生则临之自若,用方治之,常获神效。在冀晋行医期间,适逢清廷要员董福祥奉旨亲征山西,欲平捻军,在太原时突发急症,卧床不起,邀请当地医家前来救治,由于其为皇家钦差大员,医家们顾虑重重,无人敢下药。此时,军中有人举荐福年先生前往救治,先生前往董将军处询情诊脉后,成方在胸,落笔开方一帖。众家同行劝阻:“先生,此乃国之重臣,军中要员,非等闲之辈,决不可草率从事,还望斟酌” 。先生断然曰:“痞满燥实坚具备,仲景之大承气汤症,需急下存阴,在此顷刻之际若不果断下药,将毙命矣!”且慨然诺之:“以我身家性命担保!”。遂以“承气汤”加减数味中药,药后,董将军腑气得通,症情缓解,升降通畅,身体复元,得以继续奉驾亲征,一战而大胜捻军。回朝途中,专程返回太原,以满汉全席108件酬谢福年先生。席间,董将军承诺:上奏皇上,为先生请赏。不日后,李连英手下奉旨至武安,赏封福年先生“清廷四品衔,赏在蓝翎姚”,并在姚府门前加设拴马桩,府门前设官灯。此后,各路州官县衙上任后常常纷纷拜谒姚氏名门,至此, # E& w5 x) \. x5 i( U, u8 Q6 G3 |
- u5 {3 l$ u/ L9 c/ @" a+ O' T 福年先生名声鹊起、声威俱增。 ! s, A0 `& G, |9 P2 `& ~7 i
! @% S1 k& n9 W. a I3 \
http://kzone.kuwo.cn/mlog/u45597822/article_3279806.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