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305|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谢二月河——把姚启圣写活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4 13:0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2-11-8 20:35 编辑 7 ~+ I2 G4 a; X8 b- F! l

' [/ `; ^6 i+ D$ [# q' |! y. s康熙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有两大功臣,一位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另一位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史学界对施琅研究较多,对姚启圣却关注不够.与这一局面相反,日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下简称<康>剧),则赋予姚启圣以重头戏,以艺术形象塑造了这一历史人物.+ n( P5 y/ @4 b  ?) H7 i' P
; C* D# x( @' i

) h! V/ G7 [: o$ Q8 [% u3 x最近又看了二月河写的《康熙王朝》,尤其是关于姚启圣的描写,真是生动圾了。现在老百姓都知道姚氏祖先有个姚启圣,却不知道还有其他。, ]' M/ A/ t3 _( @
& G) I" J. x4 ]1 O  j
1 d8 B& b' v7 W/ i' ~# W
真得感谢二月河——把姚启圣写活了,让人们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人物,对姚姓有了一点了解。3 I( L4 u9 x/ [  J

' @6 R0 ~- {' t6 ^9 d4 G; _; d: W$ a& R4 ]$ ^: T! D9 b) C
二月河,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祖籍山西,中共党员,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本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68年入伍,1978年转业至南阳。40岁开始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说。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分会理事。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六届代表大会代表。现任河南文联副主席。
9 k2 F/ }, x, E' c' f) `8 y. J# ^* ~" G6 k9 N6 ^7 f* a" t! q, U0 E  v, L

" u) u& h# _! C- G. o2 T' j! J* j     姚启圣(1624-1683),浙江会稽人,字熙止,号忧庵,清代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曾担任福建总督,当政期间以执法严明著称,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 ]; m6 e) M1 n7 g7 A& E4 J. Y1 @

1 x6 m6 G% i: p5 r' U1 E  b" k! l0 Y/ G
: p( r5 \5 ]! `, z

     姚启圣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有一次他游萧山,遇见两个兵卒抢掠一双女子,姚怒夺佩刀杀了那些健儿,把受害女子放走。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以广东香山县知县。澳门人霍侣成弄兵作乱,姚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又率奇兵缚以归。海乱才告以平息。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徐元文奏劾姚启圣“侵占民利,扣克军饷”,在攻打台湾问题上“始欲养寇,继欲穷兵”。启圣在复奏中为自己辩解:“臣自入仕京师,未有产业。而军前捐银十五万有奇者,香山罢官后贸易七年,得积微资,并臣浙江祖产变价,及亲朋借贷,经年累月而有。”可见,姚在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内时“以家财募兵”并非虚言。


: H3 P7 U5 q* n- }/ U- R: b. A# G7 j+ ?

       清顺治初年,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求自效。任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而归。顺治十六年(1659),附族人籍,隶镶红旗汉军。康熙二年(1663)中举,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因负课数万下狱,启圣代为偿还。后以擅开海禁,被劾罢官。清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于闽叛清,兵入浙江境内,陷温州,及台、处州诸属县。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启圣与子仪募健卒数百,赴亲王幕下效力。署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十四年,康亲王疏陈启圣劳绩,超擢浙江温处道佥事。从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叛兵。十五年,偕同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剿耿军,攻打石塘,焚其木城,斩获甚众,乘胜收复云和县。十月,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合战精忠,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为福建布政使。时郑成功子锦踞漳州、泉州、兴化,清军进讨。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世称小淮阴侯,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得其部卒死士3000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克复邵武、兴化,尽取漳、泉之地,锦逃回厦门。十七年五月,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其赡兵、购马、制械,先后用银50000余两,皆出己资,得旨嘉奖,晋升福建总督。上平海十疏,尽言用兵之策。七月,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由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锦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其寨,斩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启圣乘胜克复长泰县。因功授正一品。九月,复遣其子仪进兵同安,敌弃城遁。十月,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攻海澄,败国轩于江东桥,又败之于潮沟。十八年,国轩等欲断江东桥以攻长泰。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锦军,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兵14000余人。十九年二月,启圣与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7路合击,破敌19寨;另遣将渡海,拔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二十一年二月,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予骑都尉世袭,加一云骑尉。时锦已卒,子克?袭位,称延平王,愿称臣入贡。启圣以奏,不许,促水师提督施琅进攻。八月,琅定台湾,启圣还福州。十一月卒,年六十。性爽朗,视钱如粪土。关心故乡绍兴建设,曾修郡邑庠及三江闸、西江塘。《清史稿》有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3:11:37 | 只看该作者
做官当如姚启圣 ---------康熙王朝的评论   9 ?3 `( N2 {( H7 z+ C  Y" K! Q" y

1 q9 K7 O9 B. |# C) Q* S( e% \' i- R9 H% Z# E( Q
  官!历时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永远都是老百姓最热议的话题。 0 s7 [8 J$ l4 ]' _! l
  
; d5 f' {2 U! }: ~! Y0 x  我想与官最为亲切的词语当属这句了:贪赃枉法!
5 ?2 o# M4 t7 B; z. i5 p" i   ) |% ]1 l0 ~! h" C( f4 F$ E
  无论新中国还是旧社会,只要有官的地方就有贪,只要有贪的位置就有官。
  s' c) k5 r5 f* K3 U  
# ~, p, T! O/ D. R' F1 f  看看现时社会,反腐倡廉是逐年的在加大力度,而百姓的叫骂声仍不绝于耳~ / ^; p1 l* b# a5 H. i: |% E
  
( d* u- M' {) W$ M/ E4 B2 K& I  在我看来,康熙王朝里面这位姚启圣是官吏中的典范,是位真真正正勤政爱民的人。
' g, ^+ }0 v# U   7 l1 X! g7 _9 Y. F* l3 F6 b2 v
  有理想的不一定是个好官,要有崇高理想的人才能做一个后世称赞的好官。 ) z% S, Q1 e" G! D% j8 U2 p0 q8 Z
  
( Y9 @3 j& N* M. n  有理想的官太多了,诸如现在,这些有理想的官,理想是怎么样把自家孩子送去某国某某名牌大学读书,又如理想买下某地宅子养着自己的二奶呢! ) r3 N2 q. d( p) w* @8 S1 s+ N( {
   , P6 y1 l: M/ E! y- L' N0 ?
  姚启圣不同,他一生似乎是为了台湾而活的,从他踏入朝廷内阁看一刻起就理想着收复台湾。
6 q  ]  }& m7 ]0 M" |   ( l+ o. y# r# O1 H# p) G/ z3 n) Q4 f) V
  就如剧中的一句话“他是真心实意的为着皇上办差事呢”(此处皇上二字也可以作为天下意思解释) 2 s7 b8 k* u+ ~9 M0 z
  
% N* E* Q6 Y7 X  c: I) j. _  姚启圣是个很有味道的人,我希望大家多从剧中体会。
* K& L! }) R. I- D7 i* n   8 Y, o' }* l1 W7 B8 R
  我有个一直难忘的情节是这样的: 4 f$ I2 q4 O# ^. \9 p* z1 D3 h
  (康熙皇帝批准姚启圣去丁忧。 3 x# b4 |2 u3 m7 L1 P8 C
  施琅,李光地送行,临行时,李光地送姚启圣纹银百两,并告知是干净银子,是自己卖字得来的钱,
4 q1 x( j3 L' A' z* H+ j1 R  I2 J  姚启圣接下银子后感慨说到:“退下来才想起在位时怎么不捞几个银子”
  o1 F% m8 }- U, y  e+ t* G  就在姚启圣转身离开的时候,旁边的随从嘀咕的告诉他:“大人,你该谢一声啊!”
7 p% f4 n1 k  a& ]2 s* ~2 {  姚启圣一副傲慢的态度,理也不理,打马上轿了!)
- Q' r- ^' o7 C! K, _  
  Q: d5 C3 g9 F! }6 S$ x9 L9 S( n- x! G  此处演得是十分生动,耐人寻味啊~~~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3:16:24 | 只看该作者
姚启圣和施琅! f3 [! n+ G- d, [8 r
: k3 }( b9 V! t5 w( H! D

- M3 X+ U7 W" U* Y8 `) T; @施琅在离京前,曾向康熙提出要收复台湾的专政权,对于这种过分的要求,康熙没有同意。但施琅并不气馁,执著才是他的本姓,不死心才是他的个性。
' O& [4 u  f. C" z5 {; K刚刚上任福建水师提督不久,施琅又向皇帝索要收复台湾的专征权,准备不听自己上级姚启圣的指挥。% c/ F! @9 B- B/ H8 L
施琅认为,姚启圣地面战很牛,但海战就是一个废物。或者说好听点,姚启圣压根就没有海战概念。姚启圣作战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台湾,对于台湾以外的目标根本不理不睬。: j; i; N7 G3 N$ R$ w. ^
对于这种用兵策略,施琅无奈的摇着头,他知道,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和大陆的中间,是台湾西部有利的屏障,不拿下澎湖,根本别想靠近台湾。如果绕过澎湖列岛攻击台湾,风力正常的情况下,最快也得三天三夜,万一海路不熟,费的时间更多。% N; Y" v1 X+ M, Y! Z
就算一切正常,三天三夜的风浪颠簸,就是钢铁战士也会被吹散骨架,疲惫不堪。这种状态下的士兵,还要搞什么突然袭击,还要搞什么抢滩登陆,还要搞什么一鼓作气贡陷台湾。什么也不用搞,你根本就看不见台湾,军队刚到台湾海峡,澎湖的刘国轩就会派出舰队截腰给你一下,全军就会葬身大海……/ ?" V- u+ i) J4 V
双方的战法不同,每天例行的公事就是大吵大闹,施琅也不懂得协调,最后不吵了。不是施琅有了觉悟,而是他直接上书告状,上书的话也不懂得留面子,说的话也是句句“给力”- U1 Z- t6 T) F/ K) u) l8 D" m# o, Q, H
施琅认为:“身为地方大员,姚启圣的作用就是运输粮饷,管理后勤,当一个合格的物流员就行了,政治的事归他,军事的事他不能插手。如果他在这样插手,要不把他调走,要不我辞官不干”
' G, z" b# G: ~  P% z/ _1 Q7 y( Y9 d0 }当时没有雍正年间的秘折制度,施琅的奏折要先经过上级姚启圣的手。姚启圣一看就疯了:“这是明显的过河拆桥,施琅你屁股刚做热,就把我和我家百余口人扔到了一边,你也太薄情寡意了。”盛怒之下的姚启圣立刻上书,给朝廷施加压力,暗示朝廷不许同意。/ L4 E. }8 g" e  v4 Y# L( B9 p
朝廷先后收到了这两封奏折,立刻砸开了锅。李光地急的脑袋疼,这刚几天呀,就内讧了。1 x7 A" v% \: g
康熙也很头疼,一个是三藩之乱平定沿海的主将,一个是收复台湾的第一主将,大敌当前,自己先搞上了内讧,不仅态度不统一,就连战术也不一致。
& S8 I  m( b  C8 B5 r/ |* }看见了施琅的奏折,姚启圣索性破罐破摔,他为了自己的面子,向康熙进谏了自己的想法:“我根本不同意先取澎湖列岛,我认为应该直接攻击台湾本岛,如果朝廷强烈要求攻击澎湖列岛,那就兵分两路,一路由施琅率领攻击澎湖,另一路由自己率领直取台湾:“形成夹攻之势,进歼灭台湾欲孽”并暗示朝廷,我自己的兵,施琅一个也别想用。
4 Z" D! R" K4 d, J0 s" s. k' ]! ~当时朝廷忙着三路大军攻击云贵,康熙无暇照顾台湾,就简单的回复了一下:“海上分兵是大忌,万万不可,酌二人加紧练兵,等待下一步指令。”% D, B' S. a+ r$ e- d3 x
施琅与姚启圣的第一次争斗,不了了之。4 W' w) u" N" T. x+ t2 C
经过这次争斗,姚启圣悔的肠子都青了,本来是想叫施琅帮自己建功立业,这倒好,施琅把自己当成了垫脚石,合着给自己找了一个炸药包。9 \4 I: I& A  s% h* t. |& a
俩人从此交恶,姚启圣再也不把施琅当成亲信,反而把他当成了敌人,再也不给他一兵一卒,处处与他唱反调。3 R! }- z7 H: A6 k/ |% S" }( e+ k
施琅也毫不念及往日恩情,也没打算还,既然姚启圣不给,那我就自己招。; P; }% ^7 }4 T( I9 Y: B* B
事实证明,即使施琅去了京城13年,他的人气还是比姚启圣高。短短数月,施琅就凭借自己的威望,招的旧部和昔日手下近万人,而且施琅在用人方面,确实比姚启圣要棋高一着。7 A3 x* y* ^5 ]* L& ?4 h* ?/ K8 p
姚启圣原来有个手下叫蓝里,此人桀骜不驯,天天惹事,姚启圣就把他关进了监狱。施琅来了后,认为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放了出来,还任命他为大将。
8 C* m6 @: B8 Q7 i) W: U- L蓝里就是蓝里,跟施琅一样,狗改不了吃屎。任大将后没多久,听说手下遭到满人欺负,蓝里二话不说,把那个满人抓来杀掉。他是痛快了,事情闹大了。
$ P  ?+ E' f8 I7 Y" [# ~. ^; [8 ]满人在军中享受特殊待遇,而且这种错误也罪不至死,如果朝廷追究下来,不仅蓝里,就是施琅也不好交代。
1 e' E- ^. \9 H0 p6 `2 p% r1 B施琅就是施琅,跟蓝里一样,在大呼过瘾的同时,激励蓝里继续。并上书朝廷,要求把满人全部撤走,一点不会水战的主,留在这里也是浪费粮食。4 m" D# q! g) X! ?
奏折传到康熙的手中,康熙看着想哭,他终于知道了朝廷先前的苦心,对于施琅这种人,把他软禁京城才是最好的办法,放出去就会到处惹事。好在康熙是一位明君,即使心里不痛快,也会以大局为重。
* |5 w4 ^1 y$ J+ L5 o) ~# ^现在大战在即,如果处理了蓝里,就会使汉军士气受挫,再加上一个施琅,闹不好得兵变。康熙强忍愤怒,留下了告状的奏折,装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对蓝里没有任何处罚,也不同意施琅的意见。& E5 r1 G4 r) h! b
犯了事的蓝里天天在家躲着,最后发现自己居然没事,对施琅感恩戴德,更加卖力工作。在不久的那场大战中,正是蓝里的出色表现,为清军立下了大功。
% T: I. E) R) R/ W2 n" g随着平定昆明,三藩已经彻底被消灭,收复台湾已经被提到了日程表上,施琅和姚启圣也已经训练出了一直强大的水军。
+ W5 G# o# P4 ?* i, c7 ?正当康熙准备收复台湾的时候,姚启圣和施琅又打了起来,这次不是要专权和练兵这样的小打小闹。4 T) x5 R1 s: V; x/ I- {
康熙必须谨慎处理,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3:20:01 | 只看该作者
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9 J% O! b; l" S& W* v9 r$ Z
* m3 ]8 _0 B7 |  p/ E; _
$ S+ k/ L) \' {9 {& C6 p$ {/ B
  I$ c1 [+ _3 n0 U) V. G; r
康熙皇帝说最恨姚启圣这种人,在心里已把他杀一千次了。即使对郑经和噶尔丹,康熙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为什么呢?因为未从内心归顺朝廷的姚启圣,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篾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是很不舒服的。而如姚启圣之巧舌如簧,冷嘲热讽,擅议朝政,在康熙看来便是妖言惑众,有动摇朝纲之害,他怎能不觉着如芒在背?
* f- |) u( ]0 D5 L9 K
% Y+ ]; K4 Q7 m( Q& n8 y1 Q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对知识分子(所谓“士”)的看法就呈矛盾纠葛状态。知识者经常被赋予重大的社会责任,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同时,社会各界对“士”又偏见极深,知识者被认为是“会说不会做”的眼高手低之人,是木讷迂腐的书呆子,知识者的洁身自好、持重守节被看作是“故作清高”。9 d4 I+ N% p& P" @7 M/ t/ Q+ V
; H; H+ e  a; u. [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知识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的尴尬位置,决定了他们多数人的复杂人格及其命运。专制统治者懂得,欲坐稳江山,先要聚拢人心,“人心之中,最重要的又是士子之心”,朱元璋说的简洁:“治天下以人才为本”。这是因为知识者有思想、有见解,在民间具有影响力,执政者要巩固政权,使政权获得人民的认可,取得合法性,必须先争取“士”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士”的才智和能量又让统治者感到恐惧。为了保证君主的权威和君权的永恒性,统治者不惜动用暴力镇压“士”的理性精神和反抗欲望。3 e9 f/ H* K3 ~+ u# H( t# e% K
0 L. }# q) y2 m# x: R* e# a4 u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中,总有一些不甘于沉沦,勇于担当道义和责任的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敢于对不合“正道”的社会政治,做不屈不挠的反思批判,而且,社会越黑暗,统治者越残暴,知识者的这种反抗和批判越顽强,越坚韧。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从司马迁、嵇康,到柳宗元、辛弃疾、文天祥,再到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这样的“士”代不乏人。中国古代思想之精华,智慧之结晶,于今日仍有其重要价值者,恰恰是在这些具有坚韧意志和高贵品格的“士”的手中产生的。
. z9 W# K8 o% s& m; f. U( S
, l! v4 m7 V' T* A% X! P看电视剧《康熙王朝》,多处令我深思且产生共鸣,最让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的是姚启圣。康熙皇帝想要煞一煞“当世奇才”姚启圣的傲气,将他独自一人关在牢里,拟将他关上三个月,传令下去:任何人皆不可与姚启圣交谈,违者重罚。狱卒都被震慑住了,谁都不敢造次。只是依旧好酒好菜相等姚启圣。一日姚启圣无聊之至,看见别人依旧不动声色的送上酒菜,他再也忍不住了,痛彻入骨地大喊――“你们别老是酒呀菜呀,得拿些书呀!就是拿本老皇历来也好呀!”随即啜泣起来。
7 p& O; ~4 r& Z) l, e    长达3个月的幽禁,回京途中康熙召见姚启圣在行辕中谈话,之后姚启圣藏起了一本书。康熙知道后对他说,朕平生两样东西不送人,一是嫔妃,二是朕读过的书。这本《仕林佚语》朕还没读过,你拿去读吧!姚启圣感动得泪都出来了。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3:23:40 | 只看该作者
《康熙王朝》里的姚启圣
; V# ^' G! \) J% E/ X4 O
3 Z9 R: ]  g& e5 E          人说宦海沉浮,剧中的几位重臣,好像姚启圣的结局是最好的。魏东亭,在台澎做了半辈子知县,暮年才得以回归故里;周培公,被贬至边疆,英年早逝;索额图和明珠,被剥去官职,在大牢中走完一生;李光地,曾被打入死牢,后被贬至知县……。4 p1 z/ ]; h, t9 a" s6 y1 x

9 o1 V# Q" ]) K! j  s/ b* c$ R2 v/ f$ S2 `
7 |: w/ M( ~  g8 n
      姚启圣的一生可谓三起三落, 一生好像就是为收复台湾而来,也随着台湾的顺利收复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I. |, i8 N2 k% D* t
      ; K4 i0 l: b4 T+ U6 `
2 W" r/ F& J8 d0 l; m% x4 i! t
      丁忧,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姚启圣的每次“落”,好像都跟丁忧有关。& I% \  Q/ s3 M  b9 [% k
   
1 L( X  z0 f( Q2 l1 [1 y; J3 i* d& a
      第一次,迁界禁海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给台海、大陆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康熙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派索额图等人力主攻台,但是姚启圣觉得时机还尚未成熟。犹记得施琅说的那句话,看普赖那“大屁股”,就知道他没打过海战。所以当拟定攻台战略时,施琅提出要率领全部水师主攻台湾,老叫化知道满军肯定不同意,于是兵分两路。结果是“大屁股”普赖水军全军挫败,施琅大胜,功过各一半。老叫化知道,此时康熙定是下不来台,需要有人对此担待,便主动上书请罪,要求回家丁忧。
: I7 N: ?1 b1 T) W+ M
- m2 J; w2 Q" q% _1 X  W) H6 M6 q+ e% ?0 E. X/ s/ F; @2 E
      1 |8 ^8 ?, T9 |2 e7 q

0 B# \+ X5 D1 d: H! p. Z' ~5 s      第二次,是与施琅的攻台战略相悖时,为保收台大权的“统一”,姚启圣被迫又去“丁忧”。6 M$ L0 u5 Y. |
   
! O4 ?  u, t+ |* l9 ~/ ^; w7 x6 X& x! `
      第三次,是台湾成功收复后,康熙提出要重用他时,老叫化激流勇退,主动请辞。所以才有了老叫化的完美谢幕!
. b' x4 N! {" ?- d$ j2 c; @, L/ |) Y" k5 w% ^3 K2 O2 ^

  ]% p6 w6 H- O" b% W3 G     
, l2 w9 J9 i0 K  [, o: V1 `, {7 D
      我一直在思考剧中康熙在姚启圣成功收台回京面圣时,康熙说的:“朕在心里已将你杀了一千次”,即使对郑经和噶尔丹,康熙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为何对一个尽心尽力收台的功臣却如此呢?* S* r4 Q8 S4 c6 M
) x# O5 e, F3 J# y5 }, _

: x- N2 I# F+ H" A% Y      因为姚启圣从未从内心归顺朝廷,他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篾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明道救世”、“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统治者康熙来说是很不舒服的,可偏偏姚启圣的确才华超人,又熟悉福建情况,康熙正在筹措平台大计,此姚又非用不可,真让康熙烦恼不已。为了能让自姚身心俱归朝廷,康熙很是动了一番脑筋,软硬兼施,冷暖交加,恩威并用,多管齐下,最终将姚启圣整治得服服帖帖,甘愿效犬马之劳。 : ]8 h9 r8 D. o2 s# Z: H
  
% M$ b( N2 \& F' }3 o, Y
6 ]6 n4 N( j& i: L! f# W& F      对于这一点,他姚启圣也是很清楚的,所以当功成名就之时,他主动请辞,皇上赐他一座行宫、大量藏书,这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 E; F0 {" c: x# C  
  Y0 Y. _/ e4 o" a4 a/ ~+ f3 ~, k! u( F* l0 ?5 `
      倔强,执着,坚毅,狠辣,凌厉,刀筋剑骨——这就是老叫花子姚启圣。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3:28:30 | 只看该作者
姚启圣与梗! f! z3 q" S8 v! T4 c; E

9 \( F; X1 m6 B0 ?姚启圣的许多特点与梗相似,可以讲姚启圣就是一节梗。
7 f  Y- Y- H) Y1 N5 G
" a' I; @; p+ {- v# t姚启圣是行武出身,有豪侠仗心之心,文韬武略,有做大事的能力,就如同梗的硬和有力。但因为他的这一种大气和能力,让他很清高,孤芳自赏,但他深深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环境!他任辱负重也好,等着一种他想要的机会,按电视里所讲的,与其是康熙给了他机会,不如说他等到了机会,他为什么要等?因为他之前已经去做过许多的事情(平海乱,平耿精忠),他认为收复台湾必须要有明君对他的支持,于是在就任福建之前,与其说是康熙在训服他,不如看成他在试探康熙,电视《DA师》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考查与试探就如同硬币的两面,在试探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试探你。当姚启圣清楚的认识到康熙收复台湾的决心时,他自己树立了信心,其实谋略早在之前他任职沿海官员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他要的是康熙的全力支持,所以他在朝庭上讲了诸多条件(免税等),康熙一一答应。
# `7 A( h7 W9 z, [9 b- R
% Y5 k# h" W. E3 h" u- o, W姚启圣没有在康熙周围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用一种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采取了另一种与世人隔隔不入的办法,是由于他的性格,姚启圣也是一位将帅之才,可以从他的诗中解读出来:“提师渡海极沧溟,万里波涛枕上听。此际梦回银汉转,千峰明月一孤舲”。姚启圣在顺治间没能收复台湾,因为环境不一样,他在那样的环境中自保下来的同时又留下一种后来的可能,这需要能力,否则他早就被杀了,就如同梗的自我保护一样。姚启圣的封建寓忠根本让他成就不了历史上的洪流人物,当姚启圣与施琅收复台湾的时候,仍感谢康熙的英明的伟略,而真实的历史上姚启圣只是一方官员,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做了某些事而已。电视上是用姚启圣来衬托康熙的功德。

签到天数: 4394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2-11-4 14:12:16 | 只看该作者
姚启圣好厉害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8#
发表于 2012-11-4 15:40:25 | 只看该作者
身为福建总督的姚启圣,不知道他的后人在福建还是在浙江,福建的宗亲中哪支为其后人?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5:5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姚尚明 ; s. R( F5 Q3 ~  i' v0 z6 O1 W

/ w5 E! v- x! W3 p4 m# t2 W5 j$ e- f+ n- X1 f* ~" N
    网上有人爆料,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g* ?* V6 H6 y" e3 _

) }8 Y' d. O6 j( N3 ]" M$ {* E% |! r* }1 g2 w4 P
绍兴马山姚家埭姚启圣第十一代孙姚秋谨分支) k9 C9 ~% y" R! i1 }( ?; e
姚秋谨(音)分支
* H0 W5 G8 r0 q' q, ?1 x/ B  E第一代(姚启圣第11代孙):
' C/ J5 ~0 l% A) C  ?& F姚秋谨(音)(约1875---1918前)出生于绍兴市马山镇姚家埭,其妻约于1961年过世于桐乡屠甸。1 W  S  y, y* @- g3 Q2 Y/ V- z& H
第二代(姚启圣第12代孙):
2 ?. d2 O& w2 Z; a: r! y姚秋谨长子姚顺昌(1901---1989);二子姚顺根;三子姚顺州解放前夕被抓状丁,死于上虞;女儿二人(分别在杭州火车站在附近、屠甸)。
! G. v/ u3 l2 o1 S. F; K0 |8 g姚顺昌之妻:周阿大,又名姚阿大(出生于1904年12月7日,老家即与周恩来为本家。另:1918年姚顺昌与周阿大在绍兴市马山镇姚家埭结婚,因帅府损坏及战乱年代家道中落于1919-1924年之间与家人一起到萧山头蓬地主家做长年,流落萧山期间每年回姚家埭祭祖,1928年因当地水土流失流落到桐乡屠甸某地主家做长年,并租用土地后耕种,数年后购得十余亩土地。姚德忠孩童时期与祖父一起回过绍兴。)
9 F/ g- U1 y5 P: q' P第三代(姚启圣第13代孙):& p: V7 V$ P  Y% @6 o. f
1、姚顺昌子女:姚金有(1924---1989),姚金有妻姚金宝(?----1958年);二子姚金松(1941年---- ),姚阿九等。
! i0 {( G( |9 r" t2、姚顺根子女:
: ?" o& _2 R4 c6 N' P第四代(姚启圣第14代孙):0 ^. q# N  r1 g" x& z
1、姚金有子女:姚阿文(1948年出生)、姚德龙(又名姚二毛,1949年出生)、姚德荣(又名姚三毛、陈福良,1951年出生)、姚德忠(1953年出生)、姚文珍(1955年出生);- n6 y9 q; ^8 K( E& n
2、姚金松子女:姚建明、姚建强、姚建娥。
) U* W% C! O$ p, s+ O第五代(姚启圣第15代孙):; w0 B0 X- s1 M5 M% G
1、姚德龙(姚二毛)子女:姚海峰(1974年--- 1987年?)、姚建锋(1975年出生)、姚勤锋(1978年出生);
0 g. F" w, R$ e$ [* H& C8 m+ @2、姚德荣(姚三毛、陈福良)子女:陈国强(1974年)、陈夏强(1976年出生);
- t; }$ L. i0 w" I( V1 }3、姚德忠子女:姚昕;
' a/ y8 B% _  i9 x# i4、姚建明子女:$ k( a4 ^" |' f- g$ L2 }  ~
5、姚建强子女:" J1 j. O5 A" |4 J1 @
第六代(姚启圣第16代孙):3 I2 A5 \2 K  b9 T- P
1、姚建锋子女:" {* b  C# |' x
2、姚勤锋子女:; W* d2 U8 c9 }9 A* k& r% W$ A) ]
3、陈国强子女:陈诺
7 f8 a+ w( G$ h2 T2 b. t/ s# J, z4、陈夏强子女:陈麒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02:20 | 只看该作者
 姚启圣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龙山后街6号,现称姚家台门。台门坐北朝南,门厅及主轴线上所有建筑均圮,仅存基石。门厅西,存朝东石门框。主轴线两侧房屋,尚有存留。现为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姚启圣故居有二,另一处在浙江省袍江新区马山镇的帅府台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3 00: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