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65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外国人迷茫的中国第一错字到底是什么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1 13:22: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故宫近来丢了大脸。先是“盗窃门”,展品竟然被游人盗走了,难堪要命;警方破案神速,故宫领导也许太激动了,当即十分高调地给警方送去了锦旗。结果锦又弄出了一个“错字门——“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之“捍”写成了“撼”。在我看来,故宫这“撼”之错根本无厚重的意境,深入来说,不仅仅是错字的问题,如果在文革时会上纲上线,故宫领导要倒霉的,你想动摇祖国的强盛,居心何在?其实,故宫的“错字门”并非此一起,早在2004年就有人给故宫挑错:如体胜堂牌匾的文字介绍中的“洁白无瑕”,错成“洁白无暇”,只是因为当时没有“盗窃门”,而没有被媒体炒大。5 L7 `: {) Q1 i, Q: H+ v3 G! S6 @
; `4 C. p3 q7 n: l& P( B

( i; g" j; A' W2 F. I


1 v4 L$ Q  a& o" T' X# K* ?0 Y3 t* [/ M! w/ X3 I3 h

图:故宫“错字门”:“撼”、“捍”不分
) W" |9 C  P( |8 D) p0 x3 }, V# V


  ]  ~) w" W" F" l/ {- S
" W8 ]) c4 S- J
1 {7 e! T8 W" k5 G
$ y1 x$ n3 A6 Q& u) x“撼”字确实容易惹乱,此字曾是2008年《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易错字之一。当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合力救灾,灾区人民全力抗灾,“震撼”一词因此流行。当年高考中,有许多考生在作文中使用了这个词,但好多考生却写成了“震憾”——“撼”、“憾”不分。不想这次最文化的故宫,也栽在这个字上。' r$ h; b0 P2 d( D

0 l) I2 V/ i( L9 N/ [%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因为汉字难写,书写上比较随意性,极具个性和艺术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人群——书法家,凭写字吃饭的人。可以说,中国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人群并不是作家、记者,而是书法家们。而且,书法家写错别字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是“有意错”,会想当然把字的结构打乱,写错,自称这就是书法艺术。( H3 g1 B2 l1 b- A' b  |  k4 ]
4 p. ]- i& q- R9 q) K
“有意错”与文字工作者的“无意错”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因为书法家知道一个字应该怎么写,并非真的“没有文化。正因是这个原因,不少人并不认为书法家写出的错别字是错别字,反而觉得是一种意境,一种艺术。即便真的写错了,也往往会找出一些漂亮的理由和说辞,附会自己的错误,忽悠大家。而“无意错”却被看成是真正的错别字,因为书写者一时大意或是真的搞不清。现在,由于电脑输入的广泛使用,加之大家没有过去人的细心,导致错别字特别泛滥,“无字不错”已成为电脑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我的博文也常有错别字,不好意思)。
$ i7 O" `6 ^; z. f
% L" k1 S# E2 j; ^! l; Y$ K0 b3 t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这里,我找出几个最有典型性的五大著名“错字”,与大家聊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3:24:35 | 只看该作者


% Q- X/ \$ @. O

图:“避暑山庄”匾
  m+ G, l" E% \; K* Q

+ w4 C7 [  d4 ~- C7 T: C( `

+ r4 w# e& z$ |& Q. J
6 a+ B! ^4 S2 c) o天下第一错字,当属承德避暑山庄匾额中的“避”. \( P  p9 B8 c$ A; I5 [9 u# V

- L5 u! r3 Q9 z7 y2 A; A1 n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
3 W  [  k- A; G* M9 ?) M8 Q
  X. v8 f  F2 T- |' D! \4 T康熙为什么要多写一横?导游很会忽悠,对游客称,康熙不是不会写,而是有意多写一横,寓意他的江山更稳当。但我看并不是这么回事情,因为此“避”字与江山根本联系不起来,当是康熙爷真的写错了,时臣僚也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更何方皇帝有造字的特权,就如武则天,想怎么造字就怎么造,将中国的“国”改成“圀”,你敢说这是错字?据说后来的乾隆皇帝看出了问题,于是用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另题写了一块没有错字的“避暑山庄”鎏金匾,挂于内午门上。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3:27:07 | 只看该作者


3 A( q- Z7 L! O; J9 N& B3 e
1 V% M3 x3 ]7 n7 C

图:“花港观鱼”碑

( a" `0 w' {0 r2 W5 x) s! b- a

% S& n/ T+ Z2 C5 ?1 Z* A3 {) T % _+ P" O; o. M& Y# o9 }& c
" _) Y. o# F- ]) z0 p, ?  Y' y& v

& m* S( v: u  V* \. C. h$ Z
康熙写的错字不只避暑山庄一处。康熙与后来的乾隆一样,也喜欢到处留写字(说不定乾隆的喜好就是跟康熙学的),在全国不少著名景区都能看到康熙的御笔,所以,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康熙错字还不少。如在著名的景区杭州西湖,就有康熙爷书写的错字——“鱼”,这个错字最有说法。
  [2 _, U: P) \' y: q" o% O/ T8 T: r, B- f6 J" v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魚”字下就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后来,乾隆下江南时,还曾和诗一首:“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刻在碑后,成为一段佳话。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3:29:18 | 只看该作者

6 N& }9 a3 `0 @' s1 s1 |! _0 W
) ~) K7 x" E* U8 w8 t  u

图:“此山眀太祖之墓”


  M! W4 Q- h# A) ]9 l6 G ' J" O% T1 w6 F8 ~$ z/ d7 T4 u6 T2 q

. z7 r4 R0 n+ @# _+ x/ Q8 q + U* r- C7 V9 \7 z

- N# s9 ?4 N- V% w3 }
/ S6 _' c8 s3 L; b% m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前者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人所题,至于此人叫甚名已无从查考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 s- p9 P  v. G+ S# _$ ]) R7 y9 K. d6 u9 m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眀”这他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3:30:40 | 只看该作者

1 f& t% n; P  ^8 |0 X

9 o1 T7 S. ~2 |( E2 H+ J6 n
( L9 G( y, }8 ?* c

图:武侯祠内的“眀良千古”匾


; [6 F7 ]& [! Q" f' P; \8 X
* p# {9 ^! W  p5 e* I
" H8 z4 F. M' P5 T
- P, w" [8 P9 s6 R9 ?( t8 p  G: y. e7 N$ v

1 A, P' m" `+ v; P# {8 O. V+ I- O# E
“眀”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错字之一。除上面提到的外,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也有,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眀”;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眀”;济南市大明湖的门牌上“明”字,同样写成“眀”。  f6 F! ^, n5 @1 B

/ N6 A* ~3 f0 v4 M" f$ o' ~2 c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为什么?清代文字狱厉害,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6#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3:33:25 | 只看该作者


2 W8 j! @4 R9 l! z* |0 P( X# L* O( ]3 I( W9 C7 Y$ l

图:平山堂“风流宛在”匾

$ _# S# \9 n+ M, k

, v$ ~9 f1 ~* g" D8 B, C , @8 j% A1 i4 Q2 Y$ f5 z
9 W# B3 r: J- I# @# T& i7 L4 t
5 ^* }* w. A) o: }' ]4 d+ p3 ^- Y5 D# P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V7 k* N8 @2 \8 F- H
: q) J/ @: x  \  @, n% o5 x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可不是刘坤一不会写字,而是他有意错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当年每到夏天,欧阳修就会在平山堂大宴宾客,请来美妓助乐。为了营造气氛,还从百里之外的邵伯湖采摘来了大量的盛开荷花,插在来宾座旁边的画盆内。然后起鼓奏乐,一朵荷花在宾客手中依次传递。当鼓乐戛然而止时,荷花落在谁的手上,谁就得饮酒一杯,作诗一首,摘一片花瓣扔到地上……常常深夜不歇。
6 {7 T7 f* X7 `+ J8 p' v2 M1 n' @; b5 H2 K( i7 Y5 `' x* J
“击鼓传花”的游戏,据说就是因为欧阳修的这段风流韵事而传下来的。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题四,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3:35:06 | 只看该作者


6 o( v- J1 t# }1 v$ X6 ^7 M: u
: \' Y- [+ ^- g# M

图:孔府楹联

+ s: |; R9 q" J2 L3 b, l  W+ L1 I% _

2 c' o/ h3 N. G9 F' t& N0 @; U
, z: _7 ?  p+ l# Y( R- F: ?2 L
8 a; @2 k7 U: H4 S4 g% g6 N4 o: F0 H& F# e
8 w+ K" J, ~2 b% t4 k+ o9 |& p& @: ~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此楹联是这样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4 p$ k/ d% B1 h4 o" t
) G( x; a: P, [% q5 @2 h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 \. o4 l: E  o, S3 b3 u) I/ N, u* y$ R) a3 A& `3 \
对于孔府这两个错字的来历,也有传说。据说这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据说这以后孔府凡书写“富”上面皆无点。1 ?; W* p! c. \1 P" J' q
% |3 W6 f) e8 B/ t% f! c
“章”一竖通天,又是怎么一回事情?据说与大才子纪晓岚有关。当年纪晓岚应邀给孔府写联,但“章”字就是写不好,写了多遍皆不满意。纪晓岚索性放下笔,去休息了,不一会儿进入梦乡,纪晓岚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纪晓岚当即醒来,得了灵感,挥毫泼墨,把“章”子的一坚写出了头,意境下子全出来——“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十分贴切。. `  E" y) ~: X5 `

4 s8 i2 \( V9 ~, V6 _上述所谓中国五大著名错字,只是我写博文的噱头。其实类似上述的著名错字还有很多,国内很多景区都能发现,细心的博友在旅游时稍为留意一下便能看到。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错字从文字书写规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问题字,但并不代表没有文化,与故宫的“撼祖国强盛”之“撼”完全是两回事情。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这些错字才为人们欣赏和津津乐道——有意写错字也成了一种文化!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1-6-12 00:24:57 | 只看该作者
除了一楼,其余的都是拿今天的标准去对照古人所为,这不是吹毛求疵,也是没话找话说。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发表于 2011-6-12 01:48:56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飞兔宗亲从哪里转来的帖子?  S% ]( F/ W) ]" P% O" ^. ^
这人要是继续拿着《新华字典》去评判《康熙字典》,那他还能找出成千上万的错字来,俨然一副“专家”的架势。可笑!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07:05:52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飞兔宗亲从哪里转来的帖子?! W4 {' |2 p# M; e; W/ H
这人要是继续拿着《新华字典》去评判《康熙字典》,那他还能找出成千上万 ...$ H& X4 p( T8 |6 u" d$ V* d( t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6-12 01:48
$ }+ Z8 {% y9 n4 p8 F$ u& y
: B& b% d( t$ b8 }
毛泽东为河南日报写的报头的报字就多了一横,可惜作者没看到。: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5 09: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