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7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氏父子与《梁书》、《陈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4 08:2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记述南朝时期史事的“正史”——《宋书》和《南齐书》,都成书于梁朝;《梁书》和《陈书》,则都是姚思廉在唐朝初年撰成的。 / z  s0 C9 [* P9 P+ S* \1 G6 J5 g0 ^

- q- D" l6 q) J; Q! {, n
/ V5 F# Z+ O. C7 T1 I$ q《梁书》、《陈书》虽然完成于姚思廉之手,但这两部书的编撰工作却是从他父亲姚察时就开始了。 % ?6 \8 Y% d6 i* T* o: p
/ w* P$ ]6 y4 V( @" z4 P
4 r3 O" O) E" Y
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9 ?; G9 \  i, P, h9 r. l
: d! Z: @  }. t  {2 H- m
# N0 L! M" w) y! F* v' M; ]* M
姚思廉(557-637年),字简之;一说“本名简,以字行”。唐朝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历仕陈、隋,唐三朝。少年时代,他跟随父亲学习《汉书》,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从梁、陈至唐初,《汉书》学很流行,出现了一些研究《汉书》的大家。姚思廉跟着父亲学习《汉书》,正是当时学术风气的一个反映,这对他后来的史学事业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姚察死后三年,他上表陈述父亲的遗志,隋炀帝特意下诏准许他继续撰写梁、陈二史。隋朝是禁止私人修史的,所以姚思廉要续成父志,也必须得到皇家的批准。后因他又受命参与别的撰述工作,所以终隋之世也没有撰成梁、陈二史。 9 e- `& r8 m' P0 s$ _
7 G5 E% I+ f" z' _) ]0 p' b5 m

5 }3 P/ }9 c5 M2 P& U+ Z% S$ G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渊根据史臣令狐德棻的建议,诏群臣撰写北魏、北齐、北周、隋、梁、陈六代史,姚思廉奉命参与撰写陈史。但这次修史工作由于人事的迅速变动和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直到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重新下达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的任务,姚思廉一人独力承担梁、陈二史的编撰工作。为什么唐高祖时要修六代史,唐太宗时只命修五代史呢?因为唐太宗时史臣们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北魏的历史已经有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和隋代魏澹所撰《魏书》,它们都很详备,没有必要重修了。唐太宗采纳了史臣们的意见,只命重修五代史。七年后,即贞观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时撰成。姚思廉撰《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终于实现了他父亲的遗志。这一年,他八十岁。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姚思廉的史学事业,除了撰成《梁书》和《陈书》而外,他还是唐初第一个撰述本朝国史的人。刘知几说他在贞观初年撰纪传体国史,“粗成三十卷”。成为唐代撰述国史的先声。当代人称赞姚思廉的人品和史学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 |7 t& f' s7 n  Z  ^1 C
5 }7 p. K+ H, l/ D  \  f' z  V" }& K) y4 \- |( U: N
《梁书》和《陈书》经过姚氏父子两代相传,跨越三个皇朝,先后五次奉诏撰写,用了五、六十年时间才最后撰成。修史之难,于此可见一斑。 " J  r6 m# C  L1 k% {& E

. G. H; `# g! Z7 V' _: I, X& [( A, o0 D2 z8 N+ D' Y3 Z: b) S
《梁书》包含帝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4 O  q$ p# @- L; ?/ @4 K
' k0 `8 K# x  k

1 E) q) s; K4 W3 M! G《梁书》有几点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点,是它叙梁朝史事在内容上比较全面。如梁朝五十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以三卷纪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长达一万八千字,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范缜传》则收入了这位无神论思想家的杰作《神灭论》,突出地反映了姚氏父子的识见。《梁书》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海南诸国”的情况,这是它超出以前史书的地方。《梁书》类传中还新增《止足传》,有人说这是首创,我以为这可能是受到许亨、许善心父子所撰《梁书·止足传》的启发而设立的。《梁书》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的记载。它的不少传记里还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 ! Z  k9 E; P& N; j- J
$ F2 R0 W0 i. }
8 ?7 P6 \# T1 N1 ?4 g6 w; i
第二点,是文字简练。清代史学家赵翼称赞《梁书》对历史的表述“行墨最简”,文字“爽劲”。“尚简”,是中国史学在文字表述上的优良传统,刘知几的《史通》特别强调了这方面的经验。而姚察文章“精采流赡”,时人称为“宗匠”;姚思廉则被李世民列于“十八学士”,这同他们在文字表述上的工夫不是没有关系的。
2 b* g# v5 }+ @) c& T- t3 j( C* u6 `2 W+ Y2 F6 e  M

) e. p& s+ v, ^第三点,是它的史论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在这方面,姚察的见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如卷三十五后论,是通过齐、梁二朝在对待“前代宗枝”上的不同态度的比较,说明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问题。卷三十七后论指出:魏、晋时,“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降至东晋、南朝,这种不良风气更加严重,甚至有人身为宰臣,“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结果是“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格勤匪懈,终滞鄙俗”,“朝径废于上,职事隳于下”。象这样的史论,在二十五史中,也算得上是佳品。 5 l: W+ y) J& C, A( \+ J
( C' e% o  v8 T( T2 {0 C) \! A2 D
) V2 p+ n4 i; @2 m$ L
《陈书》包含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也没有表和志。它主要记述了梁、陈之际的政治变化和陈皇朝时期(557—589年)三十余年的史事。从《陈书》中,我们只见到有两卷帝纪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姚察在陈史撰述方面遗留给姚思廉的旧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陈书》,主要是参考了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縡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
/ K8 i: Q" k6 ~3 X0 l0 m8 N; T' S  ?* l! k3 o9 D5 @% x
  T6 L  h& A  w0 q' L& B
《陈书》在内容上和文字上都赶不上《梁书》,这一方面反映了姚氏父子在史学功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陈朝时期各方面状况的江河日下。北宋人说:陈朝的特点就是苟且偷安,它没有什么“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以为后世效仿的。这话说得大致是不错的。
9 u- Z$ ^. a6 ?5 y0 g. n4 w* F2 l

  Y' d4 T; ~: ^' U8 r1 y$ B( \但是,《陈书》所记载的历史内容,有些还是有意义的。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曾巩、清朝的赵翼都认为;《陈书》在记述陈朝“其始之所以兴”、“其终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陈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陈后主的“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方面,还是有它的历史价值的。另外,《陈书·皇后传》记后主张贵妃干预朝政,“内外宗族,多被引用”;《江总传》记江总位当权宰,不持政务,只是天天同一些人陪着陈后主在后庭游宴,时人把他们称为“狎客”。这对于后人了解陈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提供了生动的材料。《文学·何之元传》载何之无所撰《梁典》一书的序文,在史学上是一篇有一定价值的文章。《梁典》已不存,但今人可以从这篇序文中了解这部书的体裁、体例和内容。序文说,“开此一书,分为六意”,即《追述》、《太平》、《叙乱》、《世祖》、《敬帝》、《后嗣主》。它还引用史学家臧荣绪的话说:“史无裁断,犹起居注耳。”这也是史学史上的宝贵的思想遗产之一。《陈书》在总体上虽不如《梁书》,但它在编次上却有超过后者的地方,显得更加严谨、合理。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1 F+ H' R5 V1 {0 _  v1 h! ]& [; Q" x9 T/ ~
1 G) U( z4 n! \, C; p% I1 V0 ]2 g7 G- V
最后,我想讲讲在阅读《梁书》、《陈书》时需要注意到的几个问题。
  [. i, _! J* i# e0 [& G+ f- i  Z5 o; X
- T8 C" _+ j9 Z5 H; T  P( c
2 L4 G4 O6 R, }# O" N0 ^3 X(一)要注意到魏徵为《梁书》、《陈书》所撰写的总论。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时,房玄龄和魏微为总监修,而诸史总论都出于魏微之手。《梁书》总论在卷六《帝纪》之末;《陈书》总论也在卷六《帝纪》之末,此外在卷七《皇后传》之末,他对陈后主、张贵妃等人腐朽生活还作了史实上的补充,间或也有议论。阅读魏徵写的总论,可以作为从宏观方面把握和分析梁、陈二代历史的参考。一般地说,魏徵的见识要高于姚氏父子,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是用政治家的眼光来评论历史的。不过在文体上,魏微史论仍然沿袭六朝以来的四六对仗的骈体文;而姚氏父子(尤其是姚察)却能在骄体文盛行的时代以散文作史论,这是他们在文风上超出魏徵的地方,而且对唐中叶古文运动的兴起也不能没有影响。 & V/ E- `. z9 Q- c6 K

) R: U0 D4 s; @" ~
) l& a$ \+ \4 X* ^" u- j(二)阅读《梁书》、《陈书》,还要注意把它们同李延寿撰的《南史》进行比较。《南史》是在《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不仅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而且矫正了原书中的许多曲笔,同时还使这四部史书所叙述的历史连贯起来。以曲笔而论,《梁书》对梁元帝的猜忌、凶残,徐妃的淫秽,临川王萧宏的恣意聚敛、懦弱无能等等,都加以回护,曲笔不书。《陈书》为统治者避讳的地方也很多,典型的例子是《刘师知传》对刘师知帮助陈武帝杀死梁敬帝一事只字不提。这些,在《南史》中大多得到矫正。所以这种比较、对读,是很必要的。顺便说说,读《宋书》、《南齐书》也应参照《南史》来读,其中情况与上面说的多有类似之处。
+ U! T: e8 B. [2 i: @
9 h4 d7 j% ~- V" Z. d+ I3 N( U, [- u2 L) x( ~+ n/ K  E
(三)深入阅读《梁书》、《陈书》,还应参考《隋书》的志。这是因为,《隋书》的志包含了梁、陈、齐、周、隋五个朝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流变,对于了解这五个朝代的历史来说,是非读不可的。 & x) `9 Z) ^; \
9 ^& c/ w: k+ F# ]4 E  T
1 d0 h1 Y4 t' [; |. k/ M
) j+ _! P9 l& Q: _1 W7 a. F" ~4 Y
3 z, [" ]4 v- u4 c1 ^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十五史随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08:22:19 | 只看该作者
附录: + D; {$ X9 ]+ {. Q
" J  p+ b4 O/ m2 x
書名材料書名編著者叢書名出版項
1陳書新校本陳書附索引(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市 : 鼎文書局, 民69[1980]
2梁書新校本梁書附索引(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市 : 鼎文書局, 民69[198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 23: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