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枣庄姚绍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支南安姚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23:02:16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6-9-7 23:00
- S* F+ W& s& B4 {+ S- D摘录:寻根究底析姚村% r/ ^- v; B* o7 R  Q

5 I6 k+ U/ P( b: s. y9 t3 j  在太原市晋源区的南端,有一个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村庄,她北接太原,南达清徐 ...

/ g+ k. r  @6 L以上为转载内容,宗亲欲全面阅读文章,请点击主要篇头。
4 W: W' X: _. e$ D2 B6 l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23:00:13 | 只看该作者
摘录:寻根究底析姚村
8 I! `- @# T5 y0 I$ b* K# I

3 v9 U  G( g, f- ^; t# B  在太原市晋源区的南端,有一个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村庄,她北接太原,南达清徐,东靠汾河,西临西山,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她就是姚村。
$ b# S# B, r8 ~9 D0 Q# O  姚村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强悍,文化底蕴深厚,在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今天,追寻村落发展历史,探究民俗文化氛围,深刻认识姚村历史上在本地区经济、文化进程中的地位,对于今后姚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o) Y9 ~. I7 c
  一、        姚村的拓荒者是姚续吗
* p. C1 a; f& S2 J1 X) {+ u! y  1500年前的一天,在长安通往太原的路上,有一队人马在匆匆赶路。从人数上看,这队人马只有数十人,队伍中间有七、八辆棚布苫顶的车辆。说他们是官兵,却服装杂乱,参差不齐;说他们是商队,然马上的汉子,手执刀枪,训练有素,队伍中还夹杂着不少小孩。马上汉子们的脸上显得疲惫不堪,但很警觉。队伍中不断传来快速前进的催赶声。这支队伍日夜行进,过了潼关,又渡过黄河后,进入山西境内才放慢赶路速度,晚上开始休息。  B7 i; t# J* z* d2 g# C
  这队人马又走了十几天,有一天来到晋祠附近,领队的老者在马上纵目远望,只见一块平坦无垠的土地出现在面前,肥沃的大地上长满了野花野草,麋鹿、野兔穿梭其中,两侧层林尽染,碧绿嶂叠,一条大河从远处由北向南淌过。老者不由地赞叹道:真是地肥水美。于是,这队人马在老者的指挥下,从马车上搬下所有家当,然后烧土为砖,伐木为薪,垦荒种地。于是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建起了简易的农舍,长出了丰硕的五谷,形成了最初的村落。
9 Y1 b, O  H% u; M* P  建成的村庄就是现在的姚村。$ n0 w7 P4 b- T& P5 ~1 G& G
  领队的首领多少年来坊间传说姓姚名续,是姚姓村民的祖先。' R1 L- h1 R* e0 I  H
  这个美丽的传说能流传1000多年,一直传到现在,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毕竟是传说,可信度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好在此故事不是发生在上古时期,而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以公元纪年之后。这样就有大量的文献遗存可查。于是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
, {0 m  R  B. F' T* ]" |0 ]  史料显示:(一)、历史上真有姚续其人。姚续是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部)人 ,羌族,是后秦(384——417年)皇帝姚苌的弟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司职校尉,镇守长安,后又镇守蒲阪(今山西永济)。(二)、后秦是羌族政权,历史上也叫姚秦。其国土面积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姚苌皇帝驾崩后,姚续非但没有如传说中举家逃出长安,远避他乡,而是受到重用。姚兴即位后,因姚续既有战功,又有政绩,德高望重,所以被封为丞相。朝廷政务大事必先咨询姚续而后实行。根据姚续的功绩,死后还有像皇帝一样享有配神庙的资格。
* g8 p6 Y  @: W( F. A  E  如此高官,并长期主持后秦政务,姚续有何理由要举家潜逃,东渡黄河,来到姚村这个地方、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呢?
3 i- u3 s; j+ h: n# X& c" P* q# }2 {  根据史料记载,姚续不可能领人到姚村拓荒繁衍。那么是谁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的姚村呢?笔者分析,建立姚村的姚氏村民应该来自长安。他们可能是姚续族人的一支。他们从长安出逃的时间大概是后秦政权即将垮台或后秦政权垮台之后。因为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乱的一个时间段,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后秦政权经历了姚苌、姚兴和姚泓三任皇帝,维持了33年而被灭。国家灭亡之后,皇室岂能安然?远离京城,潜逃他乡,避祸山林,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这支出逃的姚续族人成为姚村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的首批拓荒者与创建者。. T5 M$ j5 n$ F4 O5 ~% y, O
@TA 评论 只看楼主" _0 m! L7 h4 `  N
玲潇悠 楼主
! e5 r  A+ I' W* F/ Q( L+ B2014-10-29 20:269 R8 A, q% C7 h' ]; u* ?8 t
3楼* g8 v2 c/ \7 g, l
  二 现有东半村还是西半村: y  _% ^7 O% G3 E5 s" G
: _6 t9 Z# ?: X/ l8 P/ B2 U+ \

. Y( \3 r! {% J- z5 S( l  姚村是个大村。过去,以沙河坡为界,将姚村分为东头和西头。这种分法可能是由于地势的原因。在建村时间弄清楚后,姚村为何会出现东西两个半村?是先有的东半村还是先有的西半村?笔者经过初步考查和分析认为,是先有的东半村,后有的西半村。
" F! }/ g- P5 o9 x2 R3 d  为何下此定论,原因有三:* {" g" Q  Q3 N
  (一)东半村是商业网点中心。从堡西街到十字街再到沙河坡下,尤其是十字街周围,是姚村的主要街道。在这条街上汇集了全村十几家字号买卖。如开元聚、合成宫、聚长玉、广和元、兴盛长、聚锦春、井和昌和福泰宫等。这些买卖店铺在这条大街两旁排开,门面十分讲究,用条石垒起的高高的台阶上,四根大柱屹立其上。大柱上面青瓦盖顶,檐角高挑,字号的金字牌匾挂于正门上方,颇显气派。字号中有粮店、布店、肉店、蒸馍铺等,形成了姚村的商业街。这条街上的商店不仅向全村村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周边村庄如北邵、大园、西邵、南峪等村的村民们也常常来此采购生活生产用品。然而西半村却没有一家字号买卖。
# `4 K3 }9 _: K3 O- l9 E: m  (二)东半村是政治文化中心。从建村的角度来讲,在村子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按照村民的信仰和精神需求,都要修建寺庙,开展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东半村建有古仙岩寺、文昌阁、三官庙、五道庙等寺庙。仙岩寺和三官庙都有千年以上历史。每逢节日,寺庙热闹非凡,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佛主、菩萨、三官爷、魁星爷等座前香火不断。在过去,寺庙大都是一村之长办公的地方。从清末起,村中办学也在寺庙。所以说,东半村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而西半村大概只有一座小庙,坐落于村南。7 C2 r- _4 V2 y8 ^3 l7 ?! U) O
  (三)东半村是货物集散地。姚村北可上太原。南可达清徐、交城、文水、汾阳,东可过汾河到祁县、太谷,西可至西山一带,四通八达。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村子竟有十几家车马大店的独特现象。一般情况车马店大都修在村口、路旁等交通方便的地方,这样车马出入、装卸货物既通畅又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姚村的车马大店有些即使建在沙河坡上,也是围绕东半村而建。就东半村而言,东有四新店、三元店;西有永和店、温家店、自成店、胡家店;南有三合店、圪洞店;北有柳林店、三和店,村中还有和尚店等。这些车马大店规模颇大,设备齐全,服务周到,主要接待来自祁县、太谷、交城、文水等地的车辆。而西半村却没有一所车马大店。以上三方面充分说明了先有东半村,后有西半村。2 g( a5 t2 |. _0 @9 T+ m
@TA 评论 只看楼主
# G% u) |3 t8 i玲潇悠 楼主  q+ Z  R  k. Y+ j
2014-10-29 20:287 @1 ?$ {. v/ w8 N' ~, A
4楼  b1 G+ I" c4 G, {1 M; ^
  三、村中街道修建的次序
! g; X/ |3 q, Q- |6 c# R2 E  Y2 c1 v) U' R  G+ I
% A3 i5 R4 ]- i* `- v
  姚村的村型(指旧村)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大约有二里长。有堡西街、十字街、当中街、刘家街、姚家街、张家巷、胡家街、董家街等街道组成。那么,建村之初街道修建的次序是怎样的?哪一条街是最先建的?' R" g/ M/ k1 a0 G
  通过对街道的认真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姚村修建的第一条街道应当是当中街。为何这样认为?因为,建村是件大事。古人认为,村庄的位置,街道的走向,房屋的修建,事关村落兴旺发达,必须由风水先生指点,才能保证千秋万代人才辈出,平安和谐。所以当中街修建时,在街的西头盖了三官庙。街的东头建了文昌阁和土堡,百年之后,又在村西修建了仙岩寺。一街三庙的格局,初步形成了村落的雏形。村东的文昌宫和村西的三官庙可能就是当时村中议事之地。+ {! U  j, T3 s: h2 t. [: z* q
  山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又紧靠塞外草原,少数民族的铁蹄经常践踏这块土地,致使战争连年,百姓流离失所,有时再赶上荒年,真可谓民不聊生,赤地千里。所以历朝历代在掌握政权之后,根据全 国情况,都要进行移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移民的增加,在姚村主街的左右又增建了两条街,一条是主街北面的堡西街,此街因街东有土堡而得名。另外一条是主街南面刘家街,此街可能是因刘氏村民集中居住此地而得名。堡西街北面有一条街为南北走向,叫巷子街,是北邵村通往姚村的必经之路。此街房屋为青砖所建,街道整齐,尤其是路东大院中的小院设计新颖,别具一格,错落有致。每座院落的门上都有匾额,匾额以其特有的形式镶嵌于建筑体当中,点出了人文活性,浓缩了文化精神,彰显了主人的志向与家风,寄予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巷北口路西的大院角还建有用青砖所砌的三层高楼。据传,此巷为一个有钱的员外所建,建筑时间可能在明清时期。这个时期内,十字街到沙河坡这段主街的建设已基本就绪。当然,街中的店铺从建筑风格上看,大部分是明末清初建的,有个别是民国初年建的。清朝到民国这段时间,三百多年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村中商业店铺一家挨一家的景象正好体现当时姚村商业由兴起到繁荣的过程。
/ H. J8 I* A/ B$ H6 e" R9 k8 M: p  从村中三座碟楼的分布来看,一座在村子的东口上,一座在村子的西口上,另一座在村子北口上。都处在交通要道,村口路边。这些碟楼在防护自己院子的同时,也在担负着整个村子防止散兵游勇、小股武装和匪患骚扰袭击的瞭望、报警作用。此时,东半村作为姚村的雏型已基本建成。
- e! T" o: a+ G! X; i7 i  我们沿着历史的踪迹,再来探讨一下西半村的历史。西半村建于何时?很难找到历史的回声和历史的踪影,我们只能凭着人类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和民间传说进行推测。在东半村建设时期,西半村就零星有人居住。建成街道与东半村连成一体,可能是明末尤其是清初的几次移民形成的。有些街道可能是民国初年所建。西半村最初建的是哪条街道?根据与东半村主街和通往村外的官道的连接情况看,姚家街应该是西半村的首条街道。7 ]+ Z- B& F$ J( k
  姚村顾名思义是姚姓村民最初建的。那么,为什么最早修建的东半村不见姚姓村民和住宅、商铺、活动场所等历史遗迹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原因。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姚村的初建,姚姓村民是拓荒者、主力军。他们在建村过程中流血流汗,埋头苦干,创造了民俗文化,为村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做为现代的姚村人不应当忘记他们。其次,由于姚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历史进程,战争连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重大事件,使姚村在明清之前人口有过几次锐减,而受此苦难的大部分是姚氏村民。其三,可能在某个朝代突然流行的瘟疫,使得“千村癖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姚姓村民遭到了灭顶之灾,生存者十有一二。为了生活,他们只好离开东半村。其四,战后随着政府的大量移民,不少农民涌入姚村开荒种地,发展手工业,并在此间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使得锐减的人口有了增加,姚姓村民反而成了姚村的“少数民族”。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族人的增加,姚姓村民终于在西半村的建设中有了一席之地,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建成姚家街。: T& c" v- w+ Z/ m
 , J: g/ e( I/ E/ m0 ?

# n7 i, ~9 q1 g, V; G#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9 14: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