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0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二:算命先生改变了姚崇命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5 21:0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载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重头文章:
( n% k) m4 Z6 C5 T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二:
* \+ }* P0 {- G" ~7 x. v& V$ j8 t # @& N0 E' c7 D9 c& S  C/ h: [" z
算命先生改变了姚崇命运?7 Y2 z" ^" v5 r5 {9 L  R5 ]

2 w+ k2 u" w0 f. Y6 v3 \* V+ L2 Y
--------------------------------------------------------------------------------# \* a! _3 _& Q! h

& e' k; L4 A$ g- @% R1 L2 `. s8 h3 S) A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B20 厚重河南 2007年05月28日
8 |  C# M: j; Q6 Q7 @
5 A2 Y3 T4 J$ I/ L  h
3 U. A& ?/ d; F4 S, e6 M□首席记者姚伟任双玲文图, i6 p* p! G2 ?( K' |

+ \; w" k( g6 [3 |) _9 ]' ?- B9 M
/ A7 j* x+ L( a" z 父亲去世后,姚崇和母亲一起回到了故乡陕州,这里连绵的群山、苍翠的山林,使出外打猎成为少年姚崇的最大爱好,同时也养成了他胆大心细、崇尚气节、信守诺言的性格,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为位于三门峡陕县张茅镇的姚崇故居遗址。3 r* |; ^! Z2 M- U; O) J4 g) s

- o; R5 q: r7 G6 T) C0 f) t
( H) {- C( E. r   姚崇的成长有什么机缘?老天是如何为盛唐的到来准备了这样一位宰相?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沿着崤山古道,前往姚崇的故乡——三门峡陕县追寻答案。1 h% \  @0 U+ d
  e/ z0 D) f0 [/ A. [6 B# S
' y) j  ^7 U- H* t6 o( z

; G7 {3 A6 \4 t& F- F/ h' `2 k2 Y; ~  姚崇的后裔、渑池县的姚学谋先生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这些年,姚学谋等人多次实地查看遗址,追寻石碑等遗存,摸清了“家底儿”,并重修了姚崇父亲的墓碑,进行祭祀活动。他们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让人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强大的追寻根脉的力量,涌动于民间,绵延不息,不容忽视。
5 n/ `0 R" s% h# b( {, f! _' ~( M' P) c1 ~

  \3 Y5 @/ ?/ r* n2 X$ M
: X6 U3 y8 P& W# _6 s& ?  在姚学谋、姚正己两位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沿崤山古道西行,看到了千年前姚崇家族散落的种种痕迹。
6 E. t0 j2 k" `9 z- m
! \: q3 w1 U! p- I & y- V# H! r: Y

! Y$ Y- Z& c. r) x9 B5 U' w9 X  民谚说,“崤山无头,秦岭无尾”,崤山既西与秦岭绵延相接,又东连邙山,南合伏牛,北临黄河,巍峨横亘数百里,成为中原与关中来往的障碍。在连绵群山中,古人寻找到的通道,为崤山古道,自古就是洛阳与长安、中原与关中之间的咽喉要道,数千年车辚辚马啸啸,叠加了无数的脚印。
( r+ r3 M/ @& G6 q2 g6 f! g" I5 |( B. z! ~# n; ], E  G
' h6 Z6 y6 n  w8 f: I  Z7 D

9 H0 H: I7 A* c  d% a  说起崤山古道,姚学谋打开了话匣子:古道分南北二道,南道从洛阳经宜阳、洛宁到三门峡(原陕州)。此道开发较早,夏朝末代帝王后皋之墓就在这条路的西口;秦晋崤之战,也发生在南道。那条路沿河谷,较平缓,风景也好,当年武则天来往于长安、洛阳之间,都喜欢走南道,大队的皇家仪仗,要走二十来天才到。: N  e2 N/ J' X6 U- g) J$ m& `7 c0 q8 T
2 q$ h) L9 U  A: Z( ^1 A& S

2 T$ F* z! L) J  S$ P
' \! V# |5 e4 o2 }5 r" m! y  北道经新安、渑池到陕县,这条道比较险峻,周文王当年逃离里,返回西岐走的是这条道,现在还有文王避雨处遗迹;“安史之乱”时,杜甫走的也是北道。姚崇当年多走北道,他的故居及父亲的衣冠冢都在这条路上。如今的310国道,基本上就是沿着北道穿越崤山地区的。3 U# X: d( h8 k4 k6 k* W

" f( ]+ V: A6 B
# m/ i& q' `! {9 }  o- I! N! H3 E
$ E0 Z  p. {0 K# G' A  [  约一小时后,车行至“交口”,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崤山南北二道在此相交。我们的车转至崤山南道后,沿盘山公路盘绕而上,姚学谋突然问:“你们觉得山顶会是什么样?”
6 b/ o5 v; U4 |6 s) S# S9 [, r, s/ E

$ |/ p5 x& ]/ E, ^
9 w) X9 ?) X0 M# }  听他话带玄机,我就觉得这山顶怕不是一般的山顶,转念想到荥阳虎牢关附近的邙山顶都是平地,农民在上面耕作,于是脱口道:“是平的吧?”
" W( I8 h$ A" @% K
- A  ~9 {. J0 k/ |. w% P: X& V7 C ' c9 k& h. E* Q3 [0 T* c) E1 t
' `+ d! r# |& g# l6 z& V1 V1 e  g
  一到山顶算开了眼。不仅是平,而且是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田野、道路、树木历历在目,让人没法相信是山顶,完全是平原的感觉,从山下上来,恍然有来到世外桃源之感。3 _  g, M, g/ g3 u+ N8 f# `
9 K& h' u6 |3 Y% n7 p
3 f7 V5 f+ n: G3 ^% ?) f3 r( D

7 a( @& N9 y+ r) a) _0 q" f, A  这个地方古代叫安阳塬、莘塬,如今叫东凡塬,南北长十多里,东西长二三十里。姚学谋说,在这个塬西边20多里,还有一个张汴塬,古称陕塬,面积更大,上面有块著名的分陕石,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以此石为界,以东归周公管,以西归召公管。“陕西”在此以西,才叫“陕西”。( A+ a: F' Z  S- ^- \
, S& P5 W" S/ I' c$ x9 H

* r: T+ R# y) D8 E/ |3 y- v6 n5 b0 k6 w* t
  汽车行至东凡塬南头,来到一处苹果园,姚崇之父姚懿、祖父姚祥的墓,都在这果园内。他们的墓冢已无存,不过姚懿的墓碑和碑楼倒是十分高大。姚学谋说,这是近年修建的,由河南、山东、安徽、福建等省的数百位姚崇后裔捐资助建。+ {! t: Q% j- g  w, R$ ^$ H! Q# F/ v
5 ^# h' h, v( f+ E6 [

) s: B5 H+ i# ?  ~$ x
0 \' d8 T' X0 x( G1 ~% F2 s  果园的主人、陕县菜园乡南阳村村民水国乐告诉我们,20年前挖坑种果树时,曾在这里刨出不少陶器,有头盔、砚台、瓦罐等,上面有字,他拾了一些放在家里。七八年前,他家从窑洞里搬出来居住时,这些东西都弄丢了。3 Z+ X* t4 k4 Q5 G' k: B# H
6 E1 U6 N$ p2 @$ B% y- S: ]! A

  B, l+ v3 ^  p! M
1 c6 H. i. }6 G0 f  这个果园处于东凡塬的边上,下面是菜园乡南县村——唐代硖石县城遗址,姚懿年轻时曾任该县县令。上千年,他的墓一直遥望着古城沧桑。5 y* L8 N' m0 H0 P3 z
5 X; u6 n5 r0 x! ^

0 f8 W$ K5 S( v/ g% p, ~4 r, |8 b& J" G. m) R1 @
生于世家长于官衙. U4 a, t$ `* f  p- W4 H8 |0 q

: w; q# z& i1 y( C9 a# X
$ ^* a8 D/ Z) o! `5 O  Z6 ^* A# u' b) r: Q
  “县城苍翠里,客路两崖开。硖石云漠漠,东风吹雨来。”盛唐诗人刘长卿的这首诗,虽然不像他的“风雪夜归人”那么脍炙人口,也足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硖石县城:处于两处陡峭的悬崖之间,是崤山南道的要塞。  A4 A3 T2 N. S7 O' ]

# I% g: J$ {5 z
6 w8 H% \( f$ v* u3 b9 G
1 S# B: F+ ~! c/ b" d  二十来岁时,姚懿就担任了硖石县令,他是靠武力获得这一职务的。姚懿的家族本是江浙吴兴望族,曾祖父曾任南北朝时陈朝的征东大将军,他祖父姚安仁到北方当官,曾任青州、汾州刺史,父亲姚祥曾任怀州长史,后升任函谷关都尉,一家人遂落户陕州。姚祥勇武过人,隋炀帝曾在诏书中褒扬他,称其“武能守于天险”。
  F3 C( `# N# x& t3 ~9 i8 s) l
' z0 \' d! A- r0 t# x7 z% { % v9 l4 m( F# g; i/ z2 ]
, ]. F0 N8 m+ |$ g" q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硖石县官吏逃散,盗匪丛生。这时姚懿只有18岁,但素有大志,谋略过人,他统领父亲的部属保境安民,剿灭盗贼,占领了崤山道上的这个要塞。没多久,隋朝正式任命他为县令,归属洛阳王世充节制。) o# Q  s" t: n- l9 d
2 T# p" q' N  v5 v3 O* k1 o

5 M0 Q9 v( f- N: F, W8 t- V; t! c( O0 J+ F' V# L9 T. \* t
  唐朝建立后,姚懿受唐高祖招降。李世民攻打洛阳时,占有崤山古道要塞的姚懿,被任命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负责水陆运输军事物资,功勋卓然。但平定洛阳后,他却因降将身份受到排挤,愤而辞去官职,在硖石东北30里处择地隐居,位置在今天陕县张茅镇西半山腰的张茅中学,这里群山环抱,涧水盘绕,周围又有大片平地可以耕种,确实是可以安身立命之地。按照史料记载,姚懿在这里隐居了近三十年。唐高宗即位后,示恩开国功臣,两次授予姚懿官职,但都是闲散职务,被他婉拒。
7 P6 h& D& O/ h( W: W
5 s8 \$ d5 d4 F: |1 W5 w9 _  V
, i! m. P/ e$ ~3 u) v' H9 T( Z4 V+ W: h; F, U( P
  这时姚懿的妻子去世,他续娶了刘氏夫人。这是典型的“老少配”,当时他已60岁,刘氏仅二十来岁。一年后,姚崇出生,是家中的第十子。当时可能没人想到,这婴儿后来具有了改变大唐命运的能量。但他的降生已给家庭带来了好运,没多久,按现在标准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姚懿,被朝廷授予峡州刺史的重任。这次姚懿没有推辞,带着妻小去上任了。: ]& I6 ?8 n5 b4 H& {% @0 X
3 G0 ~. U. t* o! t
1 W1 @, R. ?- e1 a2 ~; `' o

) u5 _4 i( A5 ~, ]8 q6 `  峡州因在长江三峡之口而得名,山川雄奇,原野广阔。姚懿大约在峡州当了十年刺史,他精明干练,督察州县属官,兴利除弊,政声卓然。姚崇从小在官衙长大,对地方行政事务耳濡目染,又得姚懿言传身教,受益良多。后来他精通吏道,长于吏治,精明干练,应该是得益于这段幼年的经历。
0 C5 u3 r1 G- H5 ?; V2 {/ X/ h: J; O6 k' `3 W' M: @

9 ~5 ~0 ?  Y, j6 t; U/ m1 m
, \# Q0 F9 G  u- g3 y' N  姚崇11岁时,(xī)州(今四川西昌一带)蛮族酋长作乱,局势动荡不安。朝廷挑选平乱人选时,认为姚懿年高德劭,文武兼备,任命他为 州都督。这时姚懿已72岁高龄,受命后,即千里迢迢奔赴戎机。到任后,他正面训导官吏,严格整训军队,对少数民族,“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处置得当,不到一年就安定了西南。但由于四处奔波,公务繁忙,姚懿随即一病不起,客死异乡。第二年,姚崇与母亲一起,将父亲灵柩从数千里外运回陕州,安葬在硖石城北之安阳塬。
9 A( \4 q6 u2 U( x: L
! `) h7 D' ~, o& Y/ P, |* B
0 U/ i- f9 O; f  S! g- A$ B/ J6 ]- C/ P+ L# O1 [8 C5 O
  返回陕州后,姚崇有十三四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由于出身于武将世家,他从小骑马射箭,性格爽快,不怎么受世俗礼节和观念的约束。父亲去世后,家庭对他的约束更少,而故乡陕州一带群山连绵,山林苍翠,野兽出没,出外打猎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年长之后,更是跑到汝州、伊川一带的广成泽长期狩猎。+ q; P6 \& M6 u( Z! c! M4 F1 U" N
1 m. M. J$ W4 u

/ C3 g+ _8 E% n6 w3 V; Z: |+ Y; L( R4 a4 a7 i) H( I
  在这段自由不羁的青春期,姚崇对读书没兴趣,只爱呼鹰逐兽。这样的经历,养成了他胆大心细、崇尚气节、信守诺言的性格,史书上说他“少倜傥,尚气节,不悦学”。
% Z" t, [7 ]- V1 E( ]$ r
, b5 y% y$ _- ?/ ]  q1 E3 Q& x0 W
5 K6 k' ]1 z) g6 L8 ~# v8 {4 x, f: @9 t! o/ P3 ~
  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担任武职大有好处,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姚崇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也不可能成为开创盛世的名相。他的命运在等待着某种转机,但转机迟迟没有出现,直到20岁前去长安踏上仕途,他仍是一个喜欢游猎的翩翩少年。6 ~7 {! Q' C/ m  |

; K1 F! g  K% y: T4 M3 ^ / {1 O- _- |, s$ O

+ G) K# [/ x; h  唐朝前期,做官的途径主要是门荫、军功和科举。门荫是汉魏遗留下来的传统入仕途径。按照当时的制度,已故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推恩赐予其子孙官爵。姚崇的父亲生前任 州都督,是正三品的高级官员,按规定可以袭官从七品。
: Q1 X! D# v- |
7 k* C8 ~1 v" E# P3 |  g. r, Z " m/ b' ?2 X+ b# o% Y) I6 z2 r

- K$ d% ^! G2 ]0 K  姚崇20岁时,身材修长、相貌堂堂,举行了成人仪式——加冠礼,他就离开张茅镇的故居,告别家人,前往长安求官。" U  X0 Z6 G, R* K. c# {5 G& L
$ m6 J5 D0 s6 `% T* e4 k0 q7 a
; A: n. r& O" n! s# j
$ x+ @. g; C$ w
  但这条入仕之路并不轻松,要先干两年杂役,再担任几年没有俸禄也没有实际职务的散官,然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
) P8 u5 P5 i: i2 T+ M# \
5 U7 W3 g( h% }5 E 9 u; B9 w$ o% l

, u+ @! J8 u( \  当时科举之风日盛,不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即便担任了较重要的官职,也会被人白眼相看。在这样的环境中,姚崇的爱好发生了转变,他爱上了读书,甚至沉湎其中,逐渐成为一个文采飞扬的读书人。这个转变,有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契机。
: V+ A5 m$ l9 A6 I5 H
5 R- L7 B5 `) I9 f' } 7 B# f  a1 O# `! Y5 k

- e; Q# @% n2 k7 ?; x9 G5 H  《新唐书·张憬藏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年春天,姚崇、李迥秀、杜景 等三个年轻的郎官跟随张憬藏,在长安城外郊游。张憬藏是长社(今长葛)人,是当时最著名的相学家。游玩时,张憬藏观察了他们三人相貌,惊奇地说,你们三人的面相都很尊贵,将来可以做到宰相那么大的官。然而以姚崇的面相最为尊贵。他特意交代姚崇,“勿自弃”,千万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4 ^- S9 c* V, f

0 F/ Z4 ~- {0 z ) o# `% T0 C. A/ A# J' @$ {5 {. R4 R

5 Q$ Y5 ?+ e: W' ^- Z2 m  这是个很让人吃惊的预言,据说后来也准得出奇:这三个人果然先后做了宰相。4 [' H; `4 w1 l. v* _0 S+ v

# O4 e* [1 S- S: M6 Y9 P4 q# m 6 w; z1 ~" B+ O6 W4 f

7 K" U) Z- e" u" u7 f  后来唐玄宗在渭水边狩猎时,召见姚崇,随意问他会不会打猎,姚崇也说起这个事情:“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勿自弃,故折节读书。”姚崇亲口对皇帝讲的事儿,应该不虚。  p2 B. {. p+ }6 H* a' L
7 ]1 v  n5 o$ N0 k+ J
% H0 ^' ^2 z! B" Z

# B. {0 ^5 |( f! T2 e0 {/ T- _2 j  对于算卦看相之类,记者向来不信。就此事而言,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与其说张憬藏能预测未来,不如说他的激励非常有效地影响了未来。身处科举气氛日渐浓郁的时代,被人看好的姚崇改变积习,发愤读书,最终真的有了大成就。) I6 Y2 R. x# |1 |: P, q
) o2 U0 f! T! s
4 T& k+ T" p" `$ E) O+ F

; N3 U/ A. ~! n  唐朝人刘肃的《大唐新语》记载,或许更接近事情的真相:姚崇起初不喜欢读书,到长安后,偶然见到皇家图书馆的《修文殿御览》,随手翻阅,觉得非常有趣,从此读书成了一件让他非常开心的事,于是“耽玩文史,以文华著名”。
" ~1 T/ g* z. ~* y0 I0 I
- |' ?9 b3 J% g: J
( s' U% C4 b" f# z' ~2 B" P$ L/ }: }; q2 h" {2 _  J+ y
  由于对读书真的有了兴趣,姚崇潜心攻读五六年,27岁时,他已是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下笔千言的饱学之士。这一年,他参加唐高宗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高中“下笔成章”科。中这一科的人,往往都是有见识、文采好的真才实学之士。1 E, L3 W8 Z7 Q% p6 _4 n  e
3 K, {) |* J2 ^
# @. {7 N3 j! ^+ Q

8 `( I9 {2 Z9 L/ @1 z  科举高中后,姚崇真正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被授予濮州司仓参军。
% ?% {" k# A2 b: q6 k3 P  P6 w- G4 r4 R: y5 p: Z

# \% r/ `! U3 c8 \& U2 e7 d# `" ~# r: u# D
濮州郑州小试牛刀
3 f5 f  a5 d  C$ [
; C7 j, s/ `; g, t( O) \( O5 y ( k' J  T3 V2 L/ q
. b" H6 D) Z. b; k( m/ n* U: m" L
  濮州在今天的河南濮阳、山东鄄城一带,是人口密集、物产丰盛的名州上郡。司仓参军,是刺史的辅佐官员,那时官府机构简单,每个官员管的事情很庞杂,这个司仓参军要负责一州的财政支出、钱粮保管、租赋征收、官府建造修缮、集市商贾、度量标准等事务。这么复杂的事务,公务十分繁忙,但也是很好的历练机会,让姚崇逐渐熟悉、精通各种公务,成为一个精明干练的官员。- c3 m( w+ i: L. L

7 [( o" R0 g4 I. B& |4 o
3 e0 N) y- t' P1 Z( Y
+ Z- c, P( n5 [  g5 W& m  几年后,姚崇被调到郑州担任司仓参军。当时的郑州管辖管城、荥阳、荥泽、新郑、中牟等县,36万多人口,也是名州上郡。* v1 M% v1 \( k5 z$ L/ R
/ I7 S# u0 Z1 l; r. ~6 |
, [2 H1 j4 n& y5 d* g$ H1 W* D8 p

; J3 [5 f  Z! L( [5 }7 I  {8 O  到郑州后不久,姚崇的原配夫人刘氏不幸病逝。数年后,他又娶了位郑州媳妇儿,为他生了儿子姚奕。姚奕是姚崇的第三个儿子,后来成为其子女中最有作为的一个,做到了部长级职务。这是后话,那时姚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终老于从七品这样的基层工作岗位上。& t8 k$ y/ @6 u9 W6 h% _8 m

1 p+ P+ {% E$ c 7 D- G" T1 f8 A
) p& }. Z4 u! \+ j! ?
  但机遇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姚崇是个有心人,在濮州、郑州当了13多年的司仓参军,他全面接触了底层百姓,熟悉了当时的吏治,对各种典章制度的得失、利弊都了然于胸。* P1 ~$ _( M% |
" S4 A$ K% L2 b" A& D

- ]7 S( z9 d1 W5 A' _* o* D
- J. V2 \0 I: y  姚崇40岁的时候,赶上武则天大批起用新人,他结束了13年的基层任职,到神都洛阳司刑寺担任司刑丞,两年后,调任夏官(即兵部)担任员外郎,官职并不大。但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让年富力强、精明干练的姚崇崭露头角。战事一起,兵部成为信息中心,头绪众多,事务繁忙,但被姚崇处理得干净利索,井然有序。他每天写的战事报告,也“剖析如流,皆有条贯”,令武则天大为欣赏,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姚崇从此走向唐朝的统治中枢。1 L' A: |" i; }* D* ?( i, V
$ H3 t( }/ V) N4 w
* z1 M' t4 w$ C  J0 V1 s  l1 r( n0 l
图为姚崇之父姚懿的墓碑,是河南、山东、安徽、福建等地的姚崇后裔集资新建的。墓碑对面,就是唐代硖石城遗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5 05: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