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65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门阵>唐朝宰相姚崇 用计全子孙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9 16:0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唐朝宰相姚崇 用计全子孙

唐朝玄宗时宰相姚崇生平不敬佛老,但临终之时很担心一件事情。他生前曾与张悦同朝为相,但两人素来不睦。当时张悦被调离京城长安,还差点被玄宗处死,便是姚崇一纸奏章造成的。怕自己死后,张悦一旦复出当朝,气量狭小的张悦必定会把对自己的怨恨发泄到子孙身上。于是姚崇把诸子叫到病床前,密授机宜:“我当宰相多年,所言所行可以记述后传的不少,死后的墓碑应有文章名家写就。当今文坛领袖,首推张悦。但如果直接登门求他来写,他必然推辞拒绝。你们可以在我的灵座前陈设一些珍玩宝器,张悦在吊奠时如果视而不见,则足见张悦对我怀恨在心,祸乱马上就要降临,你们必须速速逃到乡下去。如果张悦逐一把玩,有爱慕之意,则可知张悦见利忘恨,有机可乘。你等即可传我遗命,把这些珍玩悉数奉赠。同时求他写一篇碑铭,并请他尽快写就,越快越好。还要注意碑文一旦写成拿到手,要马上刻到石上,马上呈献给皇帝亲自过目。千万记住一定要尽速,否则张悦一旦追悔,必然前功尽弃,你等死无葬身之地。”


, V6 |0 S  |' O9 X& u; x; x2 ^4 b* X0 O9 A& G6 d- m" k

姚崇说毕,便瞑目而死。儿子们遍发讣告,并按遗言设宴吊唁。


- a- _5 Z. s' z' x: R& ~4 R
2 k. X& F* n, }" x$ t, q7 v: w. p3 Q6 v$ M. A/ l

张悦因有事入朝奏告皇上,听到姚崇的死讯,乘便来到姚崇家里祭奠,看到桌上珍奇宝物,顿时眼睛发亮,上前抚摸不止。

姚崇的儿子赶紧凑上前去说:“先父曾有遗言,说是同僚中肯为他写一碑文者,便将这些珍玩慨赠。明公乃当代大文豪,当然不看重珠玉,但我弟兄将没齿难忘,区区珍玩的酬谢自是微不足道的。”


$ g4 m" k1 m  r7 D( F

张悦见一纸碑文竟值这么多珍玩,欣然允诺。姚氏兄弟当即拜地称谢,同时请张悦尽快写成。 张悦应声而去,乐颠颠回到寓所便开始写碑文。没有想到碑文刚刚收笔,姚家已将珍玩送到。张悦一见珍玩,便要悉心把玩,哪还想的许多。当即把碑文交给来人,打发走了。


7 k8 k8 s7 ?, y6 i

姚氏兄弟一见碑文,见上面尽是歌功颂德之词,满心欢喜。当即依照先父遗命,将碑文刻到大理石上,一面将张悦的新笔文稿呈入朝廷。玄宗一看,极口称赏:“如此贤相,如此美文,真可谓文质彬彬!”

9 q: o' s' C6 N5 b5 j  b

张悦一听玄宗极口称赞姚崇,顿然醒悟:自己与姚崇本有天大的前嫌,而今怎么能反过来褒美他?以后自己不仅不能寻机报复,还必须为姚崇竭力辩护,以使与碑文统一口径。连忙派人到姚家讨索原稿,借口前文定的过于草率,应加以修改。

; |  g; s5 U! A+ X- k9 Y# L

不料那人回报说,文稿已经刻成碑文,并且已经上呈御览,皇帝也认可了。张悦不禁顿足失声:“这必是姚崇遗策,我一个活张悦,却被死姚崇算计了!”此后张悦虽对姚崇子孙心怀懊恼,去不敢对他们怎么样,并且还常常借大贤相姚崇之名,为他们开脱过失,随时提拔。

# O/ A( ^. Q3 c1 B

* a) M6 }5 k. r- a! G! k- s! {, w4 i; k& u& h9 d8 Q! j7 r

显然死姚崇钻了活张悦的空子,里面有许多环节。但操作手法中,每一个环节都坚持了一个“快”字。张悦见利忘仇,把玩珍宝时,“快”速写文;张悦写完等待珍玩时,“快”速送上珍玩换取文稿;拿到文稿后又用最快的速度刻成碑文,并取得皇帝的认可。为何要如此急急忙忙?因为见利忘义的“空子”随时可能被张悦发现并弥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6:11:01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眼中的“大政治家”姚崇究竟有怎样的智慧枭龙FC-1 发帖于:中国历史 ) c0 y: N& g- p: H; o
发布时间:2010-7-19 22:04:46
9 A8 f5 I, J& h$ c, ?7 w' a
/ [8 v+ g) }1 P1 @5 E6 {, m查看原帖
% `% D3 b/ @" t  [# O
/ e% L/ |* n8 L5 ^) C- K. C, q收藏
) t, }) g) \# X3 z复制链接+ L9 I  h8 X0 x$ z! J/ b# H

' G! r' a& {& \
0 f5 M$ Q! H2 M4 s7 A  K
6 J( a3 @: E! H( N& L7 L6 N

  姚崇,唐代“开元之治”的重要人物,在唐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屡次出任宰相。毛泽东对《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关于姚崇的记载都仔细阅读并有批注,尤其是在《新唐书》124卷“姚崇传”的天头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10个字的批注。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宰相,姚崇究竟具有怎样的政治智慧与品格,能赢得毛泽东如此高的赞誉呢?

' j; O4 E0 v4 F# s# w; m3 G
+ |9 V! n) Z. G/ J. e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10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这10条意见是: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你能否施行仁政?(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 ~/ o$ e* ]8 ^

& H* G4 L7 l4 X* ]7 J( ]( b
6 ?  v. V4 j5 o* {( ^

  姚崇的10条意见,区区二百余言,却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毛泽东非常欣赏姚崇的10条意见,对此批道:“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毛泽东遍览《二十四史》,历史人物汗牛充栋,能以“古今少见”的“政治纲领”而博得他激赏的,确实凤毛麟角。可见,能否把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大道理具体化为对当权者行事决策的约束和规范,是衡量一个政治家智慧见识的重要标尺。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10条意见,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易于实施,更易于监督和评判。


5 ^# C  U1 a6 ^& }/ c

  姚崇晚年辞去相位,推荐宋担任宰相。姚、宋都是对“开元之治”起过重大作用的人。姚崇在劝谏皇帝时能因其脾性不同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如他对唐玄宗采取的是循循善诱的进谏法。宋对唐玄宗,则直陈诤言,常常迫使玄宗不得不采纳其建议。故毛泽东评价说:“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实际上,毛泽东更为欣赏姚崇的为政风格。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二张”由此飞扬跋扈,把持朝政。姚崇协同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除掉“二张”,挽狂澜于既倒。武则天退出权力核心。中宗李显即位,姚崇官拜宰相,但他却流泪恸哭。张柬之斥问原故,姚崇说:“我侍候则天皇帝很久了,一分开,忍不住悲伤。再说,我以前跟随你们铲除奸邪,是作为人臣应该做的事情;今天告别旧君,也是人臣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因此受到处罚,我也心甘情愿。”结果姚被贬为亳州刺史。其实,姚崇心里很清楚,唐中宗昏庸无能,张柬之刚愎自用,并非治国谋政的明君贤臣。果然,第二年,张柬之等几个谋划政变的大臣便被武三思杀害,而姚崇则幸免于难。由此可见,姚崇历经唐代四任君王的政治风云而始终能够得到信任,除了因其高超的政治识见外,他相机行事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是使其在波诡云谲的朝廷斗争中始终游刃有余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毛泽东称姚崇为“大政治家”,单一个“大”字,就足以耐人寻味。


* [$ P2 E5 h3 k! B

  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姚崇能坚持以“唯物论”精神立言行事,这在当时的思想政治环境中应是难能可贵的。

* O" X4 ~* Z$ ^- B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1 \2 l( L, p+ ^+ ~7 d8 ?

  姚崇不但相信“人定胜天”,还能站在唯物观点的高度对待身后之事。他告诉子女死后要薄葬,不做佛事。子女不理解,姚崇说,“人死了就如同粪土一样,没有任何知觉了,厚葬有什么用呢”。他举例说,翻译佛经的姚光、出家的梁武帝、赎过生的孝和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的武三思等人,或不得善终,或家破人亡,或惨遭杀戮;而没有佛教的三皇五帝时期, “父不丧子,兄不哭弟,至仁寿”,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正是生活在这一时代。他总结道:“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经与像何所施为?”毛泽东读至此处,批注:“韩愈佛骨表祖此。”就是说,几十年后写《论佛骨表》的韩愈,也是以姚崇之论为基础的。姚崇并非反对佛教,他反对的是当时统治者和民众过于沉迷佛教,乃至大肆修建佛寺,劳民伤财,影响国计民生。他曾劝诫唐玄宗,阐述了“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的理念。姚崇利用佛教理论和信仰规谏当政者造福民众、抚慰苍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佛理”。这一异乎寻常的政治见解,无疑平添了他作为“大政治家”的内涵。


& W( Y& y. i# v1 c5 {" j- z  毛泽东年轻时评价历史人物,喜欢以“传教者”和“办事人”来概括。“传教者”以创立思想学说影响世人并流传千古,“办事人”则运用自己的才干为民造福、匡时济世。姚崇就是一个政见深睿、为国为民的“办事人”,而且这个“办事人”还是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敢于破除迷信、反对沉迷宗教的唯物论者,因此他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
# d# B% H% k4 {' w: S  D
( M' P6 t5 H( O, h' B2 D
0 j( U+ t. }7 j/ G' B! p% p4 I

  作者张泽宇,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6:2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2-19 16:27 编辑
& v5 Q7 C4 X' @! ^6 ]5 R4 L8 ^; M' P& Z2 B0 f' q/ j
姚崇(651年一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授濮州司仓参军,入为司刑丞,累迁至夏官侍郎。圣历三年(700年)擢为宰相。长安元年(702年),以母老乞养,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不久改春官尚书,后转亳州刺史、常州刺史。睿宗即位(710年),召拜宰相。后封梁国公。
    姚崇一心为公,个人生活俭朴,不计较居住条件。他身为宰相,却没有自己的专门宅院,全家人住在离宫廷很远的地方。玄宗叫他搬进宫廷中四方馆居住,生活条件可以好一些。他嫌四方馆太豪华,又藏有公文,坚决谢绝。玄宗感动地说:“我设四方馆是为你们这些大臣着想的,让你到这里来住,也是为国家社稷考虑呀!许多大臣都巴不得住进宫廷里,你却非要推辞!”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姚崇也注意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决不护短,甚至在自己临终时还念念不忘教训晚辈。
  在姚崇引荐下,魏知古与他同列宰相职位。开元二年(714年),玄宗令魏知古任吏部尚书,赴东都洛阳主持考选取士。当时,姚崇两个儿子姚彝、姚异均在洛阳任职,他们依仗其父姚崇有恩于魏知古,派人送礼,希望能得到照顾和重用。魏知古回到朝廷,如实向玄宗作了汇报。有一天,玄宗召见姚崇时,装着不经意的样子问他:“你的儿子有才能吗?都在什么地方?”姚崇坦率地谈了自己儿子的情况,说自己的两个儿子在东都作官,“为人多欲而不慎”,并推测他们在洛阳会走魏知古的门路。这一席话使玄宗消除了惟恐姚崇替儿子掩饰的疑虑,十分高兴,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姚崇回答道,魏知古是我荐举为相的,我的两个儿子以为魏知古有知恩图报的心理,走他的门路,一定会满足他们不正当的要求。玄宗见姚崇如此坦白,更加喜爱他,反觉魏知古不够光明正大,打算贬斥他。姚崇坚决请求不要这么做,说:“我的儿子做得不对,反而贬斥魏知古,天下必然会认为陛下偏袒我,这样会有损于圣政。”玄宗这才打消了罢免魏知古的念头。
姚崇一辈子清正廉洁,直至生命的尽头。去世前,他“先分其田园,令诸子侄各守其分”,以免子孙为财产闹纠纷。他还郑重立下遗嘱,抵制流行的厚葬之风。他列举历代圣人薄葬的事迹教育子孙,批评厚葬之家“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而实际上适得其反,使“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实在令人痛心。他说:“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他不准子孙为自己厚葬,告诫不要崇佛敬道,不要抄经写像,死后入棺只许穿平常的衣服:“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姚崇节俭安排后事,注意保持晚节,教育后代,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点评

1 ?4 |" I% w: z1 p7 U    古语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好像是一个规律。但姚崇的做法偏是一个例外,“鸡犬”们真是没有得到一点好处。2 Q+ d4 u) X) m0 n+ v- K$ s8 ^1 j) o
http://www.ah-l-tax.gov.cn/wuhu/zthd/lzwhjs/llgs/1200907570876285.htm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3-2-20 10:40:59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拜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8 05: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